信天翁(英文名:Short-tailed Albatross),属于鹱形目、信天翁科,共4属21种。信天翁分别分布在从约南纬25°至流冰群岛的南半球海域,并利用该区域内的岛屿进行繁殖,(有17种);北太平洋(3种)以及加拉帕哥斯群岛和秘鲁外海(1种)。信天翁种类包括:阿岛信天翁、皇信天翁、漂泊信天翁、黑脚信天翁、黑背信天翁、加岛信天翁、短尾信天翁、灰背信天翁、乌信天翁、黄鼻信天翁、黑眉信天翁、新西兰信天翁、灰头信天翁等。
信天翁图片_信天翁 -形态特征
信天翁
长从Thalassarche属的68~93厘米至Diomedea属的110~135厘米;翼展从178~256厘米至250~350厘米(同样以上述两属为参照)。
白色,翼尖深色;雌鸟白色,眉、背、翼正面和尾为深色。
大部分筑一土坑,衬以羽毛和草;热带种类较少筑巢,加岛信天翁则不筑巢。
一窝单卵,白色。孵化期65~79天。
饮食:乌贼、鱼、甲壳类、渔船废物。
信天翁图片_信天翁 -其他资料
形象
过去,迷信的水手将信天翁视为是不幸葬身大海的同伴亡灵再现因此深信杀死一只信天翁必会招来横祸。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的著名诗篇《古代水手的诗韵》正是叙述了在一只信天翁被枪杀后灾难是如何降临到一艘船上的。然而,即便如此,许多19世纪的水手仍热衷于捕食这种鸟类来丰富一下漫漫航途中单调乏味的饮食,并将它们的脚折入烟袋中,将翅膀的骨头放进烟管里。信天翁“Albatrosss”这个词从葡萄牙语“Alcatraz”一词发展而来,最初用于指任何一种大型的海鸟;很明显,这个葡萄牙词源于阿拉伯语“al-cadous”,指鹈鹕。信天翁区别于本目(鹱形目)其他科鸟类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管状外鼻孔的位置是分别在喙基部的两侧,而非聚合在喙基顶部。信天翁科下分为4个属:“Diomedea”属,即“大信天翁”,包括6个种类,平均翼展达3m;“Thalassarche ”属,有9个相对较小的种,通常被称为“Mollymauks”(源于荷兰语“Mollemok”,最初指臭鸥);“Phoebastria”属,包括4个北太平洋和热带太平洋地区的种类;以及由一身深色的乌信天翁和灰背信天翁组成的“Phoebetria”属,具有相对较长的翅膀。通过近年来的分子分析,得到承认的信天翁种类已由14种增至21种。
形态与功能
信天翁
信天翁以毫不费力的飞翔而着称于世――它们能够跟随船只滑翔数小时而几乎不拍一下翅膀。它们为减少滑翔时肌肉的耗能而体现出来的适应性之一是有一片特殊的肌腱将伸展的翅膀固定位置,其二是翅膀的长度惊人,较之鹱形目其他科的鸟类,信天翁的前臂骨骼与指骨相比显得特别长,翼上附有25~34枚次级飞羽,相比之下,海燕仅有10~12枚。于是,信天翁的翅膀如同是极为高效的机翼,高“展弦比”(翼长与前后宽之比)使它们能够迅速向前滑翔,而下沉的机率很低。这种对快速、长距离飞行的适应性令信天翁得以从它们在海岛上的繁殖基地起飞,翱翔于茫茫的汪洋大海上空。
分布模式
信天翁
信天翁的分布非常明显,这与南极洲和南美洲、非洲及澳大利亚南端之间的海洋带受风影响有关。南纬45~70°集中了数目最多的个体和种类,但它们也在南半球的温带水域繁殖,同时少数种类的分布区域进入了北太平洋。加拉帕哥斯群岛和厄瓜多尔外海的拉普拉塔岛上的加岛信天翁在赤道处繁殖,那里的气候受到寒流洪堡洋流的影响。而短尾信天翁(主要在日本和台湾外海的岛屿上)、西北太平洋的黑脚信天翁和夏威夷群岛的黑背信天翁均在北太平洋繁殖。如今,北大西洋没有信天翁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