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简介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基本内容,香港中文大学-学院简介

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简称港中大(CUHK),书院联邦制大学建制,为东亚AACSB认证成员、亚太高校书院联盟成员、世界大学联盟成员、亚太国际教育协会创始成员,是一所以“中国研究”、“生物医学科学”、“信息科学”、“经济与金融”、“地球信息与地球科学”为五大重点研究领域的研究型综合大学,被誉为亚洲最美的大学校园之一。香港中文大学由三所中文专上学院──新亚书院(1949年成立)、崇基学院(1951年成立)及联合书院(1956年成立)──于1963年合并组成;1966年,成立香港首所研究院;1986年,全面检讨课程结构,改用学分制,并加强通识教育;2013年,中大金禧校庆。香港中文大学的创立,打破了大英帝国殖民地近五百年来只允许一所高等学府存在的铁律,是20世纪亚洲地区“非殖民化”的表征之一。中大的出现掀起了香港七十年代的“中文运动”,终结了英文垄断官方语言地位的局面。根据2015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37.3公顷,建筑面积710302平方米;辖8个学院及研究院,开办各类本科课程265个;有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19263人。

香港中文大学_香港中文大学 -基本内容

办学类型:普通本科


香港中文大学

所在地: 港澳台

性质类别:综合类

通讯地址: 香港沙田香港中文大学兆龙楼201室

联系电话: (00852)26098946;26035184(传)或13068470068/13068470069

电子邮箱: ugmain@cuhk.edu.hk

学校网址:http://www.cuhk.edu.hk

香港中文大学_香港中文大学 -学院简介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在1998年开始招收内地本科生,至今已有近千名内地学生在中文大学就读。本校由2005年开始通过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计划招收内地本科生,今年更获国家教育部列入提前录取批次。

香港中文大学是一所公办研究型综合大学,现有文学、工商管理学、教育、工程学、医学、理学、社会科学及法律学八个学院,共有61个学系和60个研究院学部,提供过百项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课程,涵盖面极为广泛。

香港中文大学的内地招生计划分设文、理、工、商四个学科门类。文科类包括文学院、教育学院、法律学院及社会科学院;理科类包括医学院及理学院;工科类为工程学院;商科类为工商管理学院。

香港中文大学_香港中文大学 -历史沿革

前身史略

新亚书院

新亚书院成立于1949年,为国学大师钱穆、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等人创办,其教学宗旨在于“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之教育宗旨,沟通东西文化,为人类和平、社会幸福谋前途”。


新亚书院

建校初期,规模极小,师生不过数十人,租用佐敦道三间课室在夜间上课。当时只设文史、哲学教育、经济三系。1950年三月改组并易名为新亚书院,增设商学、农学、新闻社会三系,其后因未能自设农场及校舍不敷应用,停办农学及新闻社会两系。由钱穆先生任院长兼文史系系主任,唐君毅先生任教务长兼哲学系系主任,张丕介先生任总务长兼经济系系主任,杨汝梅先生任商学系系主任,赵冰先生任法律顾问。

新亚早年的教授有为国民政府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的吴俊升先生、书法家曾克端、历史学家左舜生、甲骨文专家董作宾、国学家饶宗颐、罗香林等。

书院以中文教学,并教授官立学校所缺乏的中国文化课程,被视为中国儒学的复兴基地及宋代书院文化的延续。

1959年,新亚接受香港政府的建议,改为专上学院,参加统一文凭考试,同时接受香港政府的补助。

香港中文大学简介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基本内容,香港中文大学-学院简介

1963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学正式成立,新亚书院成为三所创校成员书院之一。

崇基学院

鉴于五十年代初期香港社会对中文高等教育之需要,崇基学院于1951年10月由香港基督教教会代表所创办,并于1955年依照香港政府法例注册成立。


崇基学院

该校依据中国基督教之传统,提供高等教育,以中文为主要之授课语言,并以融合基督精神与中国文化精神,开拓博爱包容、自由开放之风气,培养学问通达、襟怀广阔,具有世界文化视野的人才为宗旨。

崇基学院创办之初,仅有学生六十三人,借用港岛圣约翰大礼拜堂及圣保罗男女中学上课。其后再租赁坚道147号楼房及下亚厘毕道之圣公会霍约瑟纪念堂为校址。此项发展乃得美国之亚洲区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纽约之岭南大学基金委员会与英国伦敦之亚洲基督教大学协会的经济资助。

独立书院时期,有“培育小美国人”的雅号。

蒙香港政府在新界马料水拨赠土地一段,面积共计十英亩,并于其地增建火车站(现名为大学站),该校乃于1956年迁至新界马料水村永久校址。

1963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崇基书院遂成为三成员学院之一。

联合书院


联合书院

联合书院于1956年6月由广侨、光夏、华侨、文化及平正会计专科学校五所私立书院合并组成 。这五所书院是从广州或邻近地区南移的私立大学,与香港有密切渊源。

该校秉承“明德新民”校训,肩负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使命,因应香港所需,与时并进,通过全人教育及群体生活,提升学生的品德情操,为香港社会、中国以至全人类服务。

1957年,联合书院依据香港政府法案成立校董会。联合书院创校董事会主席及首任校长为蒋法贤医生,校本部设在香港坚道一百四十七号,有学生六百多人。

1957年,联合书院、崇基学院及新亚书院组成香港中文专上学校协会,并由蒋法贤校长任协会主席。

1959年,联合书院和崇基学院、新亚书院成为政府资助的专上学院。

1963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学正式成立,联合书院成为三所创校成员书院之一。

开拓发展


今日港中大

1963年,三所书院合并为香港中文大学,当时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和社会科学院,香港政府接纳富尔敦委员会的报告书,临时校董会随即成立。政府于同年九月完成立法程序,通过大学条例及规程。关祖尧爵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李卓敏博士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一任校长。

1964年,中大首次颁授学士学位;订定校训“博文约礼”。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

1965年,教育学院、校外进修部成立;开办首项学生交流计划。

1966年,研究院成立(为香港首所研究院)。

1967年,中国文化研究所成立;颁授第一届硕士学位。

1969年,大学本部办事处迁入沙田现址。

1971年,简悦强爵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成立,由三所书院的学生代表组成,但各书院仍拥有独立的学生会。

1972-73年,大学图书馆落成启用;联合书院及新亚书院搬到香港中文大学沙田校址。

1974年,工商管理学院成立;香港政府及立法局批准中大设立医学院。

1976年,香港立法局通过香港中文大学改制方案,中大将采取单一制的行政结构,各书院只负责学生福利等工作,其余权力悉数移交大学中央;第二次《富尔敦报告书》呈交大学监督,建议加强教务人员参与治校以及重组学系,为实施第二次《富尔敦报告书》的建议,大学新条例与规程完成立法程序,正式生效。


香港中文大学

1978年,马临教授接任第二任校长。

1980年,首办博士学位课程。

1981年,医学院正式成立并录取首批医学生,成为香港第二所医学院;首办兼读学士学位课程。

1982年,利国伟爵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首次颁授哲学博士学位。

1983年,中大校友丘成桐获得国际数学家大会菲尔兹奖,此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1984年,中大推行本科课程暂取新生计划,接受中五会考毕业生循该办法申请入学。

1986年,逸夫书院成立,成为中大第四所成员书院,其校舍则于四年后落成;大学全面检讨课程结构,改用学分制,并加强通识教育。

1987年,高锟教授接任第三任校长。

1988年,教育统筹委员会公布《第三号报告书》,当中建议中大的学制由四年制改为三年制,引起中大学生抗议;大学服务中心加入中大(1993年更名为中国研究服务中心)。


港中大传统四大书院

1989年,《第三号报告书》的建议获行政局通过,建议最终成为事实。中大绝大部份学系于1994年正式改行三年本科的学制。

1991年,工程学院、护理学系(2002年正名为那打素护理学院)成立。1992年,药剂学院成立。1993年,会计学院成立。同年,中大校友评议会成立。

1995年,香港国际互联网交换中心于中文大学成立,成为全港互联网讯息的核心。

1996年,李国章教授接任第四任校长。1997年,利汉钊博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

1998年,中大驻北京大学联络处成立;中医学院、酒店管理学院成立。同年,率全港之先录取内地本科生。

1999年,新闻与传播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其后成为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成立。2000年,中医中药研究所成立。

2001年,中大于东铁大学站附近兴建全港首间教学酒店。


鸟瞰中大校园

2002年,金耀基教授接任第五任校长;中大与东华三院筹划成立香港中文大学―东华三院社区书院;中大首次颁授荣誉院士。

2003年3月28日,郑维健博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因非典型肺炎爆发,中大宣布休课。同年,中大成功找出非典型肺炎病毒的源头。

2004年,刘遵义教授接任第六任校长。

2005年,星云大师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在中大成立人间佛教研究中心。

2005年12月1日,法律学院成立,中大成为继港大及城大之后,香港第三家提供法律本科及研究院课程的大学 。

2006年,为应付中大于2012年恢复大学四年制后对学生宿位的需求,校方宣布成立晨兴书院及善衡书院,校舍设于大学体育馆后的山坡;大学制定策略计划,确立今后十年发展方向;选定五个重点资助研究领域。

2007年,敬文书院、伍宜孙书院及和声书院成立。

2009年,前校长高锟教授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为第一位拥有香港身分的诺贝尔奖得主;郑海泉博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建筑学系升格为建筑学院;生物医学学院、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成立。


高锟教授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0年,沈祖尧教授接任第七任校长;两所新书院善衡书院和晨兴书院开始招生。

2011年,第七所书院和声书院开始招生;中大教学酒店开幕暨郑裕彤楼命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开幕。

2012年,配合香港“3+3+4”学制改革,采用四年制本科课程,回归创校一直推行至九十年代中期之学制;敬文书院和伍宜孙书院开始招生。

2013年,香港中文大学金禧校庆。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致函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批准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由香港中文大学和深圳大学合作办学,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依法进行管理。

香港中文大学_香港中文大学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唯一有诺贝尔奖得主、菲尔兹奖得主、图灵奖得主任教的大学,不少中大学者和研究人员屡获殊荣,而获著名奖项者更不计其数。

截至2014年,学校拥有教职员工7396人,其中教授994人,各类讲师及事业顾问562人,教学助理91人,副研究员及以上415人,研究支援人员924人。


赫赫学人

“光纤之父”高锟于1987至1996年出任中文大学校长,卸任校长一职后一直担任中大工程学荣誉讲座教授至今,2009年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大博文讲座教授及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丘成桐教授为中文大学校友,曾获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丘教授证明了卡拉比猜想,提出卡拉比―丘流形,现已成为物理学家建立弦理论的几何基础。

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杨振宁教授为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杨教授对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的物理学发展,尤其是粒子和统计学物理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里斯爵士,于2002年加入中文大学成为博文讲座教授,并出任晨兴书院院长。

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蒙代尔教授,于2009年加入中文大学成为博文讲座教授。

国际知名的计算机科学家,首位华人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教授于2005年加入中文大学成为博文讲座教授。

学术奖项及荣誉类别人数诺贝尔奖得主4菲尔兹奖得主1图灵奖得主1沃尔夫数学奖得主1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30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美国物理学会院士5世界计量经济学会院士3美国计算机器学会院士4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2中国科学院院士6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4中国工程院院士3中央研究院院士8香港裘槎基金会优秀科研学者16香港裘槎基金会优秀医学科研学者7国家自然科学奖得主18长江学者成就奖得主3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得主31国际制造工程学会院士1美国国家医学研究院外籍院士1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4月香港中文大学官网)

院系概况

根据2015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8个学院: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法律学院、医学院、理学院和社会科学院,开设多个主修、副修和双学位学士课程。

院系课程学院学士课程文学院人类学、中国语言及文学、文化管理、文化研究、英文、艺术、历史、日本研究、语言学、音乐、哲学、宗教研究、神学、翻译工商管理学院亚洲商业学、环球商业学、环球经济与金融、酒店及旅游管理学、保险、金融与精算学、工商管理学士综合课程、国际贸易与中国企业、专业会计学、计量金融学、计量金融学及风险管理科学教育学院运动科学与健康教育、通识教育、数学及数学教育、体育运动科学、健康与体育运动科学、中国语文教育、英国语文研究及英国语文教育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计算机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学、能源工程学、信息工程学、数学与信息工程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统工程与工程管理学、数学与信息工程学法律学院法学士医学院中医学、社区健康、老年学、医学、护理学、药剂学、公共卫生理学院分子生物技术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学、地球系统科学、自然科学、物理、计量金融学及风险管理科学、风险管理科学、食品及营养科学、理论物理精研、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统计学、数学、数学精研(包括数学与信息工程学)、环境科学、数学与信息工程学社会科学院建筑学、经济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环球经济与金融、全球研究、政治与行政学、新闻与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工作学、社会学、城市研究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4月香港中文大学官网)

办学模式

书院制度

九大书院崇基学院新亚书院联合书院逸夫书院晨兴书院善衡书院敬文书院伍宜孙书院和声书院
香港中文大学九所书院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始于1963年崇基、新亚、联合三所书院合并,随后逸夫书院于1986年成立,晨兴书院、善衡书院于2006年创立,继有敬文书院、伍宜孙书院与和声书院于2007年创立,到了2012年,中大校园共有九所书院。

中大是全港唯一实行书院制的大学。所有中大全日制本科生都可选择一所书院,成为该院的一分子。每所书院都是独树一帜的,有各自的文化,但汇聚在一起,却塑造了中文大学的精神面貌。

书院是和谐融洽的群体,各有宿舍、饭堂及其他设施,并举办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包括海外交流及外访计划,研讨会,师友计划,社区服务,语文、资讯科技和领袖才能训练,还有多种学生社团组织的课外活动。

书院提供众多非形式教育机会,与正规课程相辅相成,旨在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技巧、文化品味、自信心和责任感。学生更可善用奖学金和经济援助计划发挥个人成长的潜力。

通识教育


全人教育

世界级的大学教育除了着重专科训练外,还应培养学生慎思明辨的能力和文化意识,后者更是现代及未来世界公民的特质。通识教育是香港中文大学学士课程重要的一环,兼融中国人文理想和西方博雅教育,均衡而多方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从而达至全人教育。此外该校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以下4个必修范围:中华文化传承,自然、科学与科技,社会与文化,自我与人文。

中大提供二百多个通识选修科目,内容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课堂以外,大学举办学术会议、退修活动、读书会、通识沙龙等活动,为学生提供砥砺学问,交流思想的环境。另外书院亦提供多元化的通识课程及学习机会。

培育计划

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培育计划包括:寰宇暑期实习计划、师友计划、暑期计划、领袖培育课程计划。

双语并重

中大五十年来一直坚持中英双语(两文三语)的教育方针,鼓励学生以两文三语作为学习、学术交流以及师生沟通的媒介,以培养他们终身学习、就业和社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040103/159346.html

更多阅读

声明:《香港中文大学简介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基本内容,香港中文大学-学院简介》为网友单身求解放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