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小米简介 陕北 陕北-简介,陕北-行政区划

陕北地区是革命老区,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包括陕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它们都在陕西的北部,所以称做陕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构成的古地形基础上,覆盖新生代红土和很厚的黄土层,再经过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蚀而形成的。基本地貌类型是黄土塬、梁、峁、沟、塬,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壑分割后留存下来的高原面。陕甘宁革命老区(以下简称“老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她既是党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又是进行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出发点。这里诞生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孕育了光耀千秋的延安精神。老区人民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

陕北_陕北 -简介


陕北

陕北是中国的革命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过13年,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陕北革命精神。全市境内的革命文物达140多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延安市区内的凤凰山旧址、杨家岭旧址、枣园旧址、王家坪旧址、子长县瓦窑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旧址)等国家级保护文物。省级革命文物有:延安市区内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南泥湾旧址,吴旗县、志丹县、子长县、安塞县革命旧址、旧居、刘志丹陵园、谢子长陵园、洛川县冯家村“洛川政治局会议旧址”等。

陕北小米简介 陕北 陕北-简介,陕北-行政区划

陕北

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从商周时代起,鬼方,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以战胜者的雄姿,走上这块历史舞台,从而演出了一幕幕历史壮剧。陕北成为华族(汉代以后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与交流的“绳结区域”。在陕北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秦汉以前,陕北一直是畜牧区。西汉以后,农耕业才大量发展,成为半农半牧区。一直到隋唐时期,陕北南界的黄龙山仍然是农耕区和半农半牧区的天然分界线,这种状况在宋代以后才逐渐有所改变。从陕北地名中,可以看出古代民族的地理分布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曾指出:“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借字残留在征服者的语言里,大部分是地名。”因为地名是各民族文化起源,行政管理的真实记录。

陕北_陕北 -行政区划


陕北榆林市:
榆阳区神木县 府谷县 定边县靖边县横山县佳县米脂县 吴堡县 绥德县清涧县子洲县
延安市:
宝塔区延长县延川县子长县 安塞县 志丹县 吴起县甘泉县富县 洛川县宜川县黄龙县 黄陵县

陕北_陕北 -历史沿革


陕北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榆林的部分地方(神木、府谷、佳县等地)在雍州白翟的一部分,战国时为秦国上郡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个。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项羽三分关中,封秦朝的降将董翳于上都为翟王,二年翟王降汉高祖,汉又置上郡,七年(公元前200年)置西河郡(郡址在内蒙古境内),领言阴、言阳(神木县秃尾河两岸)和榆谷(府谷县北河套中)三县。其时定边县属北地郡马岭县地。

三国时期,上郡、西河郡为匈奴占据,未设置郡县。东晋时期,匈奴王赫连勃勃在统万城(今靖边白城子)建立大夏国。公元427年,北魏灭大夏,设立统万镇,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改设夏州,并在境内设置化政、阐熙、朔方三郡。西魏大统十二年(公元546年),增设长州及大安郡,同时把化政郡改称弘化郡。废帝元年(公元552年),撒销朔方郡,另设绥州及安宁、安政、抚宁三郡。北周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增设银州及中乡郡。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因避文帝父亲杨忠的名讳,将中乡郡改称真乡郡(今佳县真乡川);三年撤弘化、大安、阐熙、安宁(今绥德以南)、安政(今清涧境内)、抚宁(今米脂西部)、真乡郡,仍设夏(治统万)、长(治长泽,今靖边境内)、绥(治龙泉,今绥德县城)、银(治儒林,今横山境内)四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将绥州改称上州,三年撤销州制,设立朗方、雕阴二郡。

隋末唐初,榆林为地方豪族梁师都占据,自称梁国,潜皇帝位。贞观二年师都被灭,唐复设银、绥、夏三州,均属关内道管辖。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本区东北部增设麟州(治所今神木杨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撤州设上郡(今绥德)、银州郡(今党岔)、朔方郡(今白城子)、新秦郡(今杨城)。乾元元年(公元753年)撤郡,复设绥、夏、银、麟四州。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午)宥州治所由内蒙鄂托克旗迁到今定边境内。后唐庄宗李存勖以府谷县升州(今之府谷)。

五代时期州县设有夏州(领朔方、德静、宁朔三县,均在今靖边境内)、银州(领真乡、开光、儒林三县,在今米脂、佳县境内)、麟州(领新秦、连谷、银城,在今神木境内)、府州(今府谷)、绥州(领绥德、龙泉、延福,城平、大斌五县,在今绥德、清涧、吴堡、子洲境内)。


陕北北宋时,榆林属永兴军路(初名陕西路),绥州、宥州被西夏占据,未设郡县,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收复,元符二年(公元1096年)后,得失无常。宋高宗南渡后,又沦为金有,属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030103/158841.html

更多阅读

陕北论——位于黄土高原与蒙古高原间的陕北 黄土高原位于

              陕北论——高建群 左利平按:这几天在看朱鸿召的《沿河边的文人们》,书中开篇就写延安的风土人情,介绍延安的历史沿革,以及延安所处地理的情况,朱先生提到高建群的《陕北论》,此文我在20年前看过,印象极深,是写陕

《大美陕北》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大全刘四

陕北说书每当想起往事,我不由得想起离别多年的家乡;每当想起家乡,我总能想起陕北说书现场的情景。那质朴的故事,让我无数次感动;那委婉的唱腔,总能把我的乡愁扯的很长很长……陕北说书,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是现存各种叙事艺术中最古老

酸曲 陕北酸曲不争气的裤带

陕北酸曲日期:2009-02-14作者:施雪钧来源:文汇报1山曲儿有荤又有素,一两出出就把你魂迷住。一个菜,两个菜,山曲儿是一道特别的菜。……当艺术穿着破旧衣衫时,最容易使人认出它是艺术……在陕北高原,我惊叹信天游中的酸曲。(在陕西的神木,酸曲

陕北民歌及其代表作《兰花花》 陕北小伙唱兰花花

【摘要】用陕北民歌《天心顺》、《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东方红》、《兰花花》等歌来论述陕北民歌的旋律特点,并论述了陕北民歌的代表作《兰花花》的风格特征及演唱技巧。【关键词】陕北民歌;旋律特点;兰花花;风格特征;演唱技巧

陕北道情戏 陕北道情李翠莲大上吊

陕北道情原名“清涧道情”,后因“陇东道情”和山西“神池道情”流入陕北,形成了“三边道情”和“神府道情”,故统称为“陕北道情”。流行于清涧、子长、志丹、绥德、榆林、子州、保安、吴起、定边、靖边、神木、府谷等地。陕北道情最早

声明:《陕北小米简介 陕北 陕北-简介,陕北-行政区划》为网友大帅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