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名称的由来 黄河 黄河-概述,黄河-名称由来

黄河(Yellow River)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境内仅次于长江的河流,世界第五大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沿河流域的人类文明带来很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母亲河”。每年都会生产差不多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母亲河_黄河 -概述


黄河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余亚飞的《黄河颂》赞美了黄河的精神:“黄河浩荡贯长虹,浪泻涛奔气势雄;石障山屏难阻挡,千回百转总流东”。黄河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平均流量为1774.5立方米/秒。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30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米。

黄河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恰如左河水诗曰:“几环咆哮卷沙腾,一路狂涛气势宏。裂岸穿峡惊大地,带云吐雾啸苍穹。”在中国的历史上,黄河对沿河流域的人类文明带来了很大影响,它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祥地之一,因此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流域地形地势

黄河流经地区从河源至贵德多为山岭及草地高原,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米,源头河谷地海拔4200米,河源段河谷两岸地形平缓排水不畅,形成大面积沼泽地,湖泊多;贵德自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为吕梁西波,南为渭河谷地,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西至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貌起伏不平,坡陡沟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40-50%,沟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

母亲河_黄河 -名称由来

“河”字在秦汉以前基本上是黄河的专称,而河流称为“川”或者“水”(但也有例外,如《山海经》曰:“昆仑山,纵广万里,高万一千里,去蒿山五万里,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环其墟。”)先秦的文献中找不到黄河一词,成书于汉武帝征和年间的《史记》全篇也不见黄河的说法。

据学者李鄂荣考证,黄河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中“常山郡・元氏县”的释文里。黄河的“黄”字用来描述河水的浑浊,这在古书中也早有记载:战国时期的《左传・襄公八年》郑国的子驷引《逸周诗》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尔雅・释水》记有“河出昆仑,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

母亲河_黄河 -历史发展

远古时期


黄河

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

110万年前

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内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6000多年前

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4000多年前


黄河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古称汴梁,春秋代魏惠王迁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后历时约200多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

公元前2000年左右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 ,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 ,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

母亲河_黄河 -河源探究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但真正源头所在依然存有争议。历史上人们对黄河源头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早期


黄河《尚书・禹贡》曾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记载,“积石”在现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的阿尼玛卿山,离黄河源头还有距离。《山海经》、《尔雅》、《水经注》有河出昆仑的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有黄河发源于于阗,东流至盐泽,再潜行地下,南出为河源的说法(见于《史记・大宛列传》)。这些说法都不确切,但却延续到隋唐。

隋唐至清以前

隋唐以后人们逐渐对黄河河源建立了正确的认识。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灭吐谷浑后置河源郡,即现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区,表明人们已知黄河发源于此。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为平定吐谷浑叛乱,将领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曾率领人马到达星宿海一带,《新唐书》载他们“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览观河源。”。唐宋以来,长期将星宿海称为黄河源头。

至元代人们开始对对黄河河源进行实地考察。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实等人勘察黄河河源,对星宿海一带作了详细考察。1315年潘昂霄根据都实的调查写成《河源志》一书,明确指出黄河发源于星宿海西南百余里处,该处有“水从地涌出如井,其井百余”。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宗泐和尚奉使西藏归朝,经过河源地区时,曾对其进行考察,并赋诗一首《望河源》,在诗序中他指出河源出自巴颜喀拉山的东北,而且是黄河和长江上源的分水岭,这在河源认识上成为了一次突破。

清代以后


黄河

清初中原地区和河源地区往来更加密切,时人已经逐渐了解到在黄河上源区有“古尔班索罗谟”(蒙语意为三条支河),但具体情况并不清楚。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命拉锡、舒兰探黄河河源。他们到达星宿海,发现星宿海上源还有三条河流,但并未追至源头。拉锡、舒兰归京后绘有《河源图》,舒兰还写有《河源记》。康熙末年组织全国性的地形测量,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派喇嘛楚儿沁藏布、兰木占巴及理藩院主事胜住等人前往河源地区进行测量,此行“逾河源,涉万里”,回京后将测量结果绘入《皇舆全览图》。此次测绘把星宿海以上的河源也勘查和绘制出来。

清乾隆中期,齐召南利用《皇舆全览图》及其他资料,编著《水道提纲》,其中将黄河上源三条支流中间一支阿尔坦河(今天的约古宗列曲)定位正源。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由于黄河下游决口泛滥,难以堵塞,于是乾隆命门侍卫阿弥达“恭祭河源”。阿弥达到达星宿海以西300里处,对星宿海上源三条河流进行了实地勘查,认定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为黄河上源。

中华民国建立后

19世纪未到20世纪初,西方探险者和地理学家深入青藏高原进行考察活动,他们也曾到达河源地区搜集自然、人文资料,如印度人阿喀,法国人窦脱勒、敖伦,俄国人普尔热瓦尔斯基、士纳可、科兹洛夫,德国人费士勒、台裴尔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黄河源头进行了多次考察。1952年,由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在项立志、董在华率领下,对黄河河源进行了数月勘查。河源勘查队认定约古宗列曲为黄河正源,雅合拉达合泽山是它的源头,鄂陵湖在上,扎陵湖在下。这一结果与前人考察结果不相吻合,在学术界引起争论,但黄河发源于约古宗列曲的说法广为流传。1978年,青海省邀请中央和地方有关科研专业人员,再次对黄河源头和扎陵、鄂陵两湖进行实地勘查,确认卡日曲为黄河正源,扎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1981年―1982年,学者杨联康徒步考察了黄河全程。他认为黄河最远源流是始于巴颜喀拉山山脊的拉郎情曲,它长于约古宗列曲30.5千米,长于卡日曲11.9千米。198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确认玛曲为黄河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树立了黄河源标志。

母亲河_黄河 -地理特征


黄河流域航拍黄河流域横贯中国东西,大部分区域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处于东经95度53分~119度05分北纬32度10分~41度50分之间,东西长1900公里,南北宽1100公里,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

流域地貌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差别很大。从西到东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四个地貌单元。流域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河源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由一系列高山组成,常年积雪,冰川地貌发育;中部地区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为黄土地貌,水土流失严重;东部主要由黄河冲积平原组成,河道高悬于地面之上,洪水威胁较大。

流域内1985年总人口8800万人,耕地1.86亿亩,粮食总产量2600万吨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中下游冲积平原为农业区。流域可开发水电站装机容量约2800万千瓦,主要分布在桃花峪以上河段;矿产资源丰富,稀土、铝土矿、煤、石油等储量在中国都占有较大比重;流域内有兰州、西安、郑州、济南等重要城市,有陇海、兰新、京包等重要铁路交通干线。

水文特征

黄河流域东临海洋,西居内陆,气候、降水、蒸发、光热资源及无霜期等差异明显。流域内气候大致可分为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西部干旱,东部湿润。全流域多年年平均降水量466毫米,多年年平均蒸发量700―1800毫米。流域内平均气温上游1℃―8℃,中游8℃―14℃,下游12℃―14℃。下游无霜期为200―220天,中游150―180天,上游循化以上为50―100天。

流域水文特征明显,上游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形成的洪水径流峰小量大;中游降水历时短、强度大,形成的洪水径流峰高量小、陡涨陡落,为暴雨洪水,危害较大。

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面积45.4平方公里,其中年平均侵蚀模数大于5000吨/立方米的面积约15.6lEm2。大量泥沙输入黄河,淤高下游河床,是黄河下游水患严重而又难于治理的症结所在。

气象气温

流域年平均气温在-4~+14℃,年降水量平均为478毫米,6~10月降水量占全年65%~85%,最大暴雨发生在7~8月。河南花园口站多年平均(1919~1974年)实测年径流量为470亿立方米,如包括上游被引用水量则年径流量为560亿立方米。对黄河防洪安全威胁最大的洪水发生在夏秋两季,称为伏秋大汛,其次为冬季的凌汛。黄河平均年输沙量约16亿吨,居世界大河之冠。每立方米水中含沙量在干流龙门附近为30千克以上,在一些支流可达300~500千克。泥沙主要来自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的黄土高原地区,面积约58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占43万平方公里。黄河有水沙异源的特点。托克托以上来水占全河1/2以上,而来沙只占9%;三门峡以下来水约占10%,来沙不到2%;托克托至龙门来水占15%,而来沙占55%以上;龙门至三门峡来水占21%,而来沙占34%。泥沙粒径大于0.05毫米的粗沙约占年沙量的1/4,有80%粗沙来自托克托至龙门区间,粗沙支流多在陕北,以皇甫川来沙最粗。

母亲河_黄河 -人文特征

经济概况


黄河人据1990年资料统计,黄河流域人口978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6%。耕地面积1.79亿亩,占全国的12.5%。

黄河流域很早就是中国农业经济开发地区。上游的宁蒙河套平原、中游汾渭盆地以及下游引黄灌区都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目前黄河上中游地区仍比较贫困,加快这一地区的开发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重心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意义。

历史上黄河流域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建立了一批能源工业、基础工业基地和新兴城市,为进一步发展流域经济奠定了基础。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等,原煤产量占全国产量的一半数以上,石油产量约占全国的l/4,已成为区内最大的工业部门。铅、锌、铝、铜、铂、钨、金等有色金属冶炼工业,以及稀土工业有较大优势。全国八个规模巨大的炼铝厂,黄河流域就占个。

防洪保护区概况


据1990年资料统计,12万平方公里’的黄河下游防洪保护区,共有人口780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8%。耕地面积10699万亩,占全国的7.5%。黄河下游防洪保护区是中国重要的粮棉基地之一,粮食和棉花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7%和34.2%,农业产值占全国的8%。区内还有石油、化工、煤炭等工业基地,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自然资源

黄河流域土地、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资源丰富,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发展潜力很大。

流域内现状有耕地1.79亿亩,林地1.53亿亩,牧草地4.19亿亩。宜于开垦的荒地约3000万亩。黄河流域上游地区的水能资源、中游地区的煤炭资源、下游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都十分丰富,在全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的“能源流域”。例如,位于河口的胜利油田,为中国的第二大油田。

黄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1990年探明的矿产有114种,在全国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中,黄河流域有37种。其中具有全国性优势(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32%以上)的有稀土、石膏、玻璃硅质原料、锐、煤、铝土矿、铝、耐火粘土等8种。黄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分布相对集中,为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渔业发展


黄河捕鱼人黄河干流总共有鱼类121种(亚种),干流中纯淡水鱼类有98种,占总数的78.4%。主要经济鱼类有花斑裸鲤、极边扁咽齿鱼、厚唇裸重唇鱼、黄河裸裂尻鱼、瓦氏雅罗鱼、北方铜鱼(鸽子鱼)、鲤鱼、鲫鱼。黄河上游鱼类种类只有16种,组成也较简单,仅有鲤科、鳅两科的裂腹鱼、句、雅罗鱼、条鳅等。中下游鱼类大体相似,均以鲤科为主。中游有71种鱼类,但缺乏自然的鲢、鳙、鳊、鲂等典型平原类群的鱼类,中游上段有与上游共有的裂腹鱼和条鳅等,下游的鱼类种类和数量都较多,有78种,其中有多种过河口鱼类及半咸水鱼类。对黄河支流的调查资料统计看,据甘肃洮河、陕西渭河、泾河的鱼类统计看,以渭河水域种类较多,有30种,洮河次之有11种,泾河则仅有4种。上中游支流中多数是鲤科、鳅科的小型鱼类,另外有少数尝科及鲶鱼等,经济鱼类为鲤、鲫、雅罗鱼及鲶鱼等。

黄河主要渔获物种类也有变化,干流中的鱼类,历史上以鲤鱼产量最高,“黄河鲤鱼”闻名国内,进入二十一世纪产量已明显下降。60年代以前中游陕晋河段鲤鱼在渔获产量中占60~70%,居渔获物组成的首位,据81~82年对陕西黄河港口段渔获的调查近十多年的变化,渔获物中鲤鱼仅占21%,而以鲶鱼取代主要地位,占41.1%;其次为黄颡鱼,占26.3%。1983年对山西省平陆县黄河干流渔获物调查,其中鲤鱼仅为20%,而鲶鱼则多达60%,成为主要渔获物。下游山东段50年代初鲤鱼在总产量中占50~70%,到60年代则下降为15%,至81~82年据调查又降低仅占7.1%。黄河主要流经的八省、区渔业劳动力的状况为:除青海省一直没有统计外,甘肃、宁夏、内蒙、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七省、区渔业专业捕捞劳动力80年为26964人,83年降为11320人,占全国同类劳动力总数的比各为3.0%及2.1%;兼业捕捞劳动力80年为24843人,83年增为25873人,占全国同类劳动力总数的比各为8.9%及5.7%。30多年来,黄河渔获物中主要经济鱼类鲤鱼的资源数量下降幅度很大,其渔获群体的组成也起了相应的变化,80年代初调查黄河潼关港口河段渔获物中的鲤鱼,多数为3龄,平均每尾0.7公斤的个体占44.7%,其次为4龄,平均体重1.5公斤的个体占28.4%。

主要渔法:黄河干流渔业生产作业所使用的渔具渔法,为上、中游以刺网为多,也有地拉网,刺网有单层及三层之分,以三重流刺网效率较好。另外还有滚钓、钓钩及卡子等种类来多,在中游地带仅四、五种。

渔区特性:上游:裂腹鱼亚科和条鳅亚科8种;中游:鲤、鲫、鲶鱼;下游:刀鲚、鲤、草鱼、鲶鱼。

母亲河_黄河 -多次改道

黄河洪、凌为患,史不绝书。据记载,公元前602~公元1938年共2540年中,下游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灾害影响范围,包括豫、鲁、冀、津、皖、苏六省市,主要波及淮河与海河下游约25万平方公里。旱灾威胁也很严重,在7~20世纪,有95年发生范围广、历时长、灾情重的全流域大旱,其中17世纪就有22年。

母亲河_黄河 -区域水系

上游


黄河流域水系图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上游。上游河段全长3472千米,流域面积38.6万平方千米,流域面积占全黄河总量的51.3%。上游河段总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为10‰;河段汇入的较大支流(流域面积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条,径流量占全河的54%;上游河段年来沙量只占全河年来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黄河的清水来源。上游河道受阿尼玛卿山、西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弯曲。黄河上游根据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为河源段、峡谷段和冲积平原三部分。

中游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至河南省郑州桃花峪间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中游,河长1206千米,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45.7%;中游河段总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内汇入较大支流30条;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占全黄河沙量的92%,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河口镇至禹门口是黄河干流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晋陕峡谷,河


黄河段内支流绝大部分流经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全河多年年均输沙量16亿吨中有9亿吨来源于此区间;该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资源丰富,是黄河第二大水电基地;峡谷下段有著名的壶口瀑布,深槽宽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约18米,气势宏伟壮观。

三门峡至桃花峪区间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为两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于中条山、崤山之间,为黄河干流上的最后一段峡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渐宽,是黄河由山区进入平原的过渡地段。

下游

河南郑州桃花峪以下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下游,河长786千米,流域面积仅2.3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3%;下游河段总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3.5%。由于黄河泥沙量大,下游河段长期淤积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河”,黄河约束在大堤内成为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除大汶河由东平湖汇入外,本河段无较大支流汇入。下游河段除南岸东平湖至济南间为低山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挡水,堤防总长1400余千米。历史上,下游河段决口泛滥频繁,给中华民族来了沉重的灾难。由于黄河下游由西南向东北流动,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结冰,从而形成凌汛。凌汛易于导致冰坝堵塞,造成堤防决溢,威胁也很严重。

下游河段利津以下为黄河河口段。黄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积,不断延伸摆动。目前黄河的入海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交汇处,是1976年人工改道后经清水沟淤积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间,黄河输送至河口地区的泥沙平均约为10亿吨/年,每年平均净造陆地25至30平方公里。

母亲河_黄河 -支流与湖泊

支流: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为黄河的最大支流。

湖泊:黄河上的主要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母亲河_黄河 -干流峡谷

黄河干流上的峡谷共有30处,位于上游河段的28处,位于中游段流的2处,下游河段流经华北平原,没有峡谷分布。干流峡谷段累计长1707千米,占干流全长的31.2%。

茫尕峡―多石峡―麦多唐贡玛峡―官仓峡―拉加峡―野狐峡―拉干峡―龙羊峡―阿什贡峡―松巴峡―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寺沟峡―刘家峡―牛鼻子峡―朱喇嘛峡―盐锅峡―八盘峡―柴家峡―桑园峡―大峡(下峡)―乌金峡―红山南峡―红山北峡―黑山峡―虎峡―青铜峡―晋陕峡谷―晋豫峡谷(包括三门峡―任家堆―八里胡同―小浪底)。

母亲河_黄河 -水利建设

三门峡水利枢纽:山西平陆、河南三门峡市交界处,1960年投入使用


青铜峡水利枢纽

三盛公水利枢纽:内蒙古磴口,1966年 投入使用

青铜峡水利枢纽:宁夏青铜峡市,1968年投入使用

刘家峡水电站:甘肃永靖,1974年投入使用

盐锅峡水利枢纽:甘肃永靖,1975年投入使用

天桥水利枢纽:山西保德、陕西府谷交界处,1977年投入使用

八盘峡水利枢纽:甘肃兰州,1980年投入使用

龙羊峡水电站:青海共和,1992年投入使用

大峡水利枢纽:甘肃兰州,1998年投入使用

李峡水利枢纽:青海化隆,1999年投入使用

万家寨水利枢纽:山西偏关、内蒙古准格尔旗交界处,1999年投入使用

小浪底水利枢纽:河南济源和旧孟津交界处,2001年投入使用

2013年3月26日,媒体报道称中国将继续通过修建大型水库来治理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黄河。黄河干流上已建成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4座主要用于水沙调控的水利枢纽,这一数字未来还将继续扩大。根据规划,黄河干流上还将修建黑山峡、碛口、古贤3座大型调节水库以完善水沙调控体系。其中,位于晋陕峡谷末端的古贤水库将争取在“十二五”期间立项建设,2020年前后建成生效;碛口水库规划安排在古贤水利枢纽之后开发建设;黑山峡水库的建设方案仍处于科学论证阶段。除了这3座骨干水利枢纽外,已开工建设的黄河干流的海勃湾水库、沁河河口村水库,以及规划中的泾河东庄水库也是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组成部分。

未来中国将建成以干流的龙羊峡、刘家峡、黑山峡、碛口、古贤、三门峡、小浪底等骨干水利枢纽为主体,以海勃湾、万家寨水库为补充,与支流的陆浑、故县、河口村、东庄等控制性水库共同构成黄河水沙调控工程体系,由水沙监测、预报和水库群调度决策支持系统等构成水沙调控非工程体系。

母亲河_黄河 -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


黄河周围的土地

黄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至安阳殷墟)的地理环境适宜于植被的生长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高出约2℃的气候环境为农作物和植被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在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泽、大野泽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记载黄河流域“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关中平原直到中国战国时期依然有着“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战国以后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秦国经济中心向关中迁移,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的植被开始遭到破坏。由于黄河流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中国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2002年),加之以古代中国重农轻牧的现象,黄河流域植被破坏成为长期、大量的现象。随着公元15世纪30年代全球气候转冷的开始,伴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迁,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开始减少,然而森林覆盖已经难以恢复到公元前3世纪的状况。并随着植被的破坏,黄土高原开始受到黄河的侵蚀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断流

从1972年起黄河经常出现断流的情况:

1972年~1979年,断流6次,平均断流7天,平均断流河段长130公里;
1980年~1989年,断流7次,平均断流7.4天,平均断流河段长150公里;
1990年~1995年,断流8次,平均断流53天,平均断流河段长500公里;
1996年,断流达到136天,断流河段长579公里;
1997年,断流达到226天,断流河段长700公里。

断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全球变暖。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情况的加剧,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发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热量,造成内陆局部气温低于往常,这就减小了内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进而造成季风减弱,缺少了季风从海面带进内陆的水汽。虽然全球变暖使得冰川融化加大了上游水源的流量,但却抵消不了蒸发量的提高和季风减弱的影响效应。最终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

2. 植被破坏。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严重,缺少了植被涵养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发量变得更高,土地干燥地下水需要不停的吸收流经河道才能得以补充。

3. 灌溉方式落后。黄河中上游流经的多为经济较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缺少节水灌溉的技术和资金,多为大水漫灌,黄河水浪费严重。

悬河


悬河由于泥沙淤积,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的大部分河段里,河床都高于流域内的城市、农田 ,全靠大堤约束,否则就将给流域的当地人民带来灭顶之灾,它因而被称为“悬河”。

蒙古巴彦淖尔盟西南部的磴口县,在这里,黄河河道比县城所在地平均高出4至6米。黄河奔流在中条山与秦岭之间,东行经河南孟津。

母亲河_黄河 -旅游


黄河峡谷游根据2002年进行的《黄河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编制),黄河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范围是:东起花园口大坝,西抵汉霸二王城,南起纪公庙和大河遗址,北到黄河中心行政区界,规划总面积108平方公里。

黄河风景名胜区位于郑州市西北三十公里处,它北临滔滔黄河,南依巍巍岳山。这里绿树满山,亭阁相映,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它虽没有苏州园林的小巧、杭州西湖的秀丽,但它却有磅礴于世的气势。登高北望,黄河水无际无涯,浩浩荡荡。由于黄河在这里冲出最后一个峡口进入平原,形成悬河,所以在这里观黄河别有一番情趣。触景生情,令人联想到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而使人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

黄河游览区是70年代才在黄河之滨的荒山上开始建设的游览区,经过近20多年的建设,建设者们在6000多亩的荒山上栽活了200多个树种,60余万棵树木,实现了大面积的绿化和美化,做到四季长青,三季有花,两季有果。在这个基础上又进行了一系列园林建设,使这里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曲径通幽,亭台楼阁点缀在绿海之中。游人至此,在秀丽的园林中,观赏黄河雄姿,会感到心胸分外开阔。在已经建成并对外开放的五龙峰、岳山寺、骆驼岭景区近40处景点内,分布着“炎黄二帝”、“哺育”、“大禹”、“战马嘶鸣”、“黄河儿女”等塑像,黄河碑林,《西游记》等古代名著大型砖雕,浮天阁、极目阁、开襟亭、畅怀亭、依山亭、牡丹亭、河清轩、引鹭轩等亭台楼阁,以及低空索道、环山滑道、黄河汽垫船等现代化游乐设施。

已建成开放五龙峰、岳山寺、骆驼岭、汉霸二王城四大景区50多个景点。

黄河名称的由来 黄河 黄河-概述,黄河-名称由来

母亲河_黄河 -文化

相关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几环咆哮卷沙腾,一路狂涛气势宏。 裂岸穿峡惊大地,带云吐雾啸苍穹。―左河水《黄河奔海》

相关文艺作品

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黄河协奏曲》
电影:《黄土地》

旅游文化资源

黄河博物馆-花园口-壶口瀑布-后冈遗址-柳湾墓地-北首岭遗址-大河村遗址-平粮台城址-庙底沟遗址-陶寺遗址-老官台文化-贾湖遗址-仰韶文化-花楼子遗址-河南龙山文化-西水坡遗址-大地湾遗址-三门峡栈道遗迹-元君庙墓地-姜寨遗址-半坡遗址-裴李岗文化-风陵渡-西朱封墓地-大汶口文化-大汶口遗址

与黄河有关的人物

古代


黄河

大禹治水大禹:夏朝国君
田鼢:前汉武帝时期大臣
贾让:前汉水利家
杜充:北宋开封留守
贾鲁:元代工部尚书,都水使者
潘季驯:明代治黄专家
靳辅:清代治河名臣
嵇璜:清代治河名臣
刘鹗:清末水利学家,《老残游记》作者,同时也是中国最早有系统集结甲骨文的学者
现代
黄秉维:中国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万里:中国水利专家
张光斗:中国水利水电专家
李仪祉:中国近代水利学家
钱宁:中国水利工程学家
钱正英:中国水利专家
张含英:中国水利专家
梁恩佐:美籍华人,黄河水土保持项目推广者
王化云:冀鲁豫区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1946年-1949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1949年-1982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030103/158315.html

更多阅读

教师节的由来与变迁 长乐名称的由来和变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来临前夕,迎来了共和国第25个教师节。在此,向战斗在教育战线上的诸位教师道声:辛苦啦!!并祝各位老师及家属:节日快乐,身体健康!!!教师节的由来与变迁文/乐奀“9.10”教师节的由来今年9月10日,素有“园丁”、“人类

TWINBIRD双鸟 TWINBIRD双鸟-公司名称的由来,TWINBIRD双鸟-公司

twinbird_TWINBIRD双鸟 -公司名称的由来TWINBIRD工业株式会社(Twinbird Corporation),中文名:珍巴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TWINBIRD 中文: 双鸟双鸟公司认为,顾客的喜悦就是双鸟的喜悦;希望使用双鸟产品的顾客和制造产品的双鸟电器永远成

中国名称的由来 风陵渡 风陵渡-名称由来,风陵渡-成因

风陵渡,在山西省芮城县西南端,距县城30公里,与河南、陕西省为邻。风陵渡正处于黄河东转的拐角,是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塞,跨华北、西北、华中三大地区之界。自古以来就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 千百年来,风陵渡作为黄河的要津,不知有

中国名称的由来 南翔镇 南翔镇-名称由来,南翔镇-旅游资源

南翔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扼守大上海西北门户,紧靠外环线,距虹桥国际机场12分钟车程,距人民广场18公里。规划中的现代化轨道交通11线、和中环线、外环线、沪嘉高速公路、华东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等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另有十多条公交路

声明:《黄河名称的由来 黄河 黄河-概述,黄河-名称由来》为网友我执皆因你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