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生平和成就 胡宗南 胡宗南-人物生平,胡宗南-主要成就

胡宗南(1896年5月12日-1962年2月14日) ,字寿山,原名胡琴斋,汉族,浙江镇海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黄埔一期毕业生,号称“天子门生第一人”,是蒋介石最宠爱、最重要的军事将领,其一生历经黄埔建军、东征、北伐、内战、“剿共”、抗日战争,直到1947年指挥进攻占领中国共产党的首府延安,转战西北,官至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成为手握几十万重兵、指挥几个兵团的二级上将与名震一时的“西北王”。1950年兵败后去台湾,曾在大陈岛指挥沿海游击部队。历任“浙江省政府”主席、“总统府”战略顾问等。1962年2月14日因心脏病病逝。

胡宗南简介_胡宗南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96年5月12日(农历三月三十日)出生于浙江镇海的一个贫寒人家,三岁时随父辈迁居于浙西距孝丰县城西十里之鹤鹿溪。

1904年就读于私塾,自《三字经》学至“四书”、“五经”。


胡宗南

1909年进入孝丰县城高等小学堂读书。

1912年以第二名成绩毕业。

1913年考入湖州公立吴兴中学。读中学时,各科成绩优良,尤以体育、地理两科更为突出。

1915年中学毕业后,先后受聘于孝丰县立小学和私立王氏小学,任国文、历史和地理教员。

1921年利用暑假时间到处游历。

1922年到1924年间,并任《孝丰日报》总编辑。后因与同校教员竞争校长职位失败,父亲又硬逼他与不相爱的女子成婚,遂决然离家出走。

报考军校


胡宗南

1924年,前往浙江湖州参加别纵队,与王亚樵结拜为金兰兄弟。别纵队

解散后,得同学在上海做毛竹生意的章云家长资助,到广东投考黄埔军校,因其身高不足1.6米, 体格检查时被淘汰,经军校党代表廖仲恺特许参加考试4月被录取;5月5日入校,编在第1期第2大队第4分队;6月16日正式开学,此间结识了“同乡”蒋介石;11月于黄埔军校毕业后,胡宗南被分配在军校教导第1团第3营第8连任少尉见习。

正式从军

1925年2月,调任机枪连中尉排长;3月参加第一次东征棉湖战役,因功升机枪连上尉连长,4月任第1师第2团第2营营副;6月参加讨伐杨刘叛乱;10月参加第2次东征河婆战役。

参加北伐


蒋介石与胡宗南合影

1926年初升任第1军(何应钦)教导师第2团(团长胡公冕为共产党员)第2

营营长;7月把同乡戴笠推荐给蒋介石,胡宗南在胡公冕的推荐下,升任教导师第2团上校团长,参加北伐战争;同月,参加了北伐战争,任第一师团长。10月,胡宗南在南昌城郊使用火攻计,以1个团的兵力打败孙传芳1个精锐师,俘虏军长李彦春等;11月教导师改为第1军第1师,隶属东路军(何应钦)序列,进军浙江。

1927年3月20日攻克上海;5月任第1军第1师少将副师长兼第2团团长,成为国民党黄埔系学生的第1个将军;8月从杭州飞驰南京参加龙潭战役;10月26日,胡宗南升任第1军(刘峙)第22师师长;11月击毁直鲁联军白俄雇佣兵装甲车队。1928年4月参加第二期北伐。8月第22师缩编为第1师第2旅,任旅长,11月所部在蒋介石校阅中因训练成绩突出,被评为“模范旅”。

1928年4月参加第二次北伐,一举攻占蚌埠;5月1日进济南,5日撤退到曲阜整训;10月第1军第22师整编为陆军第1师(刘峙)第2旅,胡宗南任少将旅长;11月蒋介石亲临徐州校阅第1师,第2旅被誉为“模范旅”,其第3团受阅成绩列全国陆军第一。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胡宗南率军警戒武汉,第2旅改成第1旅,胡宗南仍任旅长。1930年5月参加中原大战,在河南开封附近与反蒋部队作战,6月7日胡宗南任第1师代理师长,沿陇海路迎击西北军孙良诚部。

1930年率部参加蒋冯阎战争,战后任第1师师长。

1931年1月13日,胡宗南升任第1师中将师长,开始建立自己的军事体系,形成黄埔系“少壮派集团”;7月参加讨伐石友三。

围剿红军

1932年3月,胡宗南、贺衷寒、戴笠、康泽等参与组织“力行社”和“复兴社”,胡宗南居蒋介石“十三太保”之首,以黄埔系“太子”自诩;5月参加“围剿”大别山的红4方面军,胡宗南乘红军兵力分散之际,将红军第10师和第12师拦截包围于河口镇以东地区,红军伤亡很大,6月红4方面军向西北突围时,胡宗南等几十万大军尾追拦截,与杨虎城部将红军压缩在漫川关,徐向前、许世友等几经拼杀才突出重围,不久率领第1师进入甘南布防。


戴笠与胡宗南合影

1935年2月任“剿匪”第3路第2纵队司令官;4月9日叙任陆军中将;6月积极参加拦截围攻长征红军,在松潘差点被活捉,部队伤亡过半;9月任“西北剿匪”第1路军第2纵队司令,在川西北地区阻击红军;11月22日当选为国民党第5届中央督察委员,标志着黄埔系的势力开始进入中央决策机构。

1936年4月21日,行政院任命胡宗南为第1军军长,兼第一师师长,进攻陕北红军,彭德怀率领红军迎击,大败胡宗南;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胡宗南正在陕西惠安堡附近,得知蒋介石被扣的消息后,旋即赶到天水,支持戴笠赴西安营救蒋介石。

抗日战争

1937年2月第1军开赴陕西凤翔,受顾祝同指挥,向西安施加军事压力;4月24日辞第1师师长。7月7日抗战爆发,9月2日胡宗南率部参加淞沪会战,13日升任第17军团军团长,是黄埔学生中第1个军团长,由于第1军仓促上阵,两度参战部队损失很大;11月6日第17军团撤出战斗;12月回关中。


胡宗南

1938年5月12日辞第1军军长,参加开封会战,指挥部下攻打兰封外围,扫清了通往城内的

道路,但土肥原第14师团仍突围而去;6月18日兼任第27军军长;9月1日胡宗南辞军长,支援武汉会战,占领信阳,日军反攻信阳时,留守的团长马载文临阵脱逃,导致信阳失守,乃撤回西安。

1939年1月14日任第34集团军副总司令;8月4日任第34集团军总司令,成为黄埔系学生的第1个集团军总司令;12月,胡宗南受蒋介石指使,集结部队准备向延安进攻。

1940年1月,蒋介石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胡宗南奉命在空军的配合下,向陕甘宁边区纵深进犯,蚕食5个县,并公开喊出“消灭边区”的口号,严密封锁,构筑了一条长达700余里的由碉堡、工事组成的封锁线。

1942年7月23日,胡宗南升任第8战区(朱绍良)副司令长官兼第34集团军总司令,掌握第8战区实权,屯兵西北,封锁、侵犯陕甘宁边区,号称“西北王”。

1943年7月,胡宗南曾密谋突袭延安,被胡宗南的机要秘书、地下党员熊向晖暴露而作罢。

1944年4月,胡宗南被任命为第1战区副司令长官,因不服司令长官陈诚,称病赴华山休养;5月日寇土肥原部调集12万兵力突然进攻中原,守军连失数城,土肥原率兵向西急进,如入无人之境,6月13日中美空军大炸豫西之敌,胡宗南部猛烈反攻,取得胜利;8月17日被任命为第1战区副司令长官,与陈诚数次冲突;9月空运增援桂林、重庆;12月19日被任命为第1战区代理司令长官。

1945年1月12日就任代理司令长官,辖4个集团军、16个军、42个师、5个特种兵团,计45万人;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7月31日被正式任命为第1战区司令长官,成为黄埔系学生中唯一的战区司令长官;8月21日被任命为洛阳、郑州、开封、新乡地区的受降主官,向石家庄发动进攻;9月22日在郑州接受日本第12军团司令官鹰森孝投降,共6万余人;10月3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此时第1战区指挥的部队有5个集团军、25个军,总兵力达50万人,势力分布到陕西、甘肃、宁夏、河南、晋东南地区;10月10日授予抗战胜利勋章。

解放战争

1946年1月1日,胡宗南被任命为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副主任;3月1日获颁青天白日勋章;4月所部国军整编,军改“整编师”,师改“整编旅”,胡宗南部下20多万;7月4日整编第1军越过黄河,企图与阎锡山部南北夹击太岳部队;9月,其部队分两路进犯晋东南,与山西阎锡山部队配合欲“肃清”解放军太岳兵团(司令员陈赓),24日整编第1旅被全歼,旅长黄正诚被俘,接着整编第48旅遭受歼灭性打击,旅长何奇被击毙,胡宗南慌忙收兵。

1947年3月4日被任命为西安绥靖公署主任;3月11日,胡宗南在洛川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以刘戡的整编第29军和董钊的整编第1军组成左右两个兵团,采取钳型攻势,企图包围歼灭陕北解放军,占领延安以及整个边区;3月13日指挥15个旅(14万人)进犯延安;3月19日令整编第1师第1旅进入延安空城,胡宗南组织作战参谋捏造战报,大吹大擂“俘虏敌5万”的“重大胜利”,被授二等大绶云麾勋章,24日胡宗南将其前进指挥所由宜川移到延安,并抽出5个整编旅的兵力守备延安,机动进攻兵力减少为只有10个整编旅;3月25日,第31旅在青化砭大部被歼,旅长李纪云被俘,此后胡宗南行动变得更加谨慎,采取国防部制定的“方形战术”,稳扎稳进,乃令刘勘兵团和董钊兵团进行“扫荡”,寻找西北野战军主力决战,一次次扑空;4月16日第135旅在羊马河被全部歼灭,代理旅长麦宗禹被俘;5月7日第167旅在蟠龙被全歼,旅长李昆岗被俘,蟠龙的众多战略物资成为解放军战利品;6月胡宗南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8月6日,西北野战军为调动和牵制胡宗南主力,配合陈谢兵团挺进豫西,进攻榆林,胡宗南令整编第36师等部队增援,12日解放军主动撤围,胡宗南令部队追击,22日整编第36师在沙家店全军复没,师长钟松化装逃脱;10月4日解放军猛攻清涧,10日守备清涧的整编第76师被全歼,师长廖昂被俘;至12月,陕甘宁边区大部分被解放军收复。

1948年2月,解放军重兵包围关中的咽喉要地宜川,胡宗南令整编第29军增援,在瓦子街被包围,至3月1日,整编第29军全部被歼灭,中将军长刘戡自炸毙命,整编第90师少将师长严明被击毙,胡宗南向南京请罪,被撤职留任;3月5日西北野战军包围洛川,胡宗南急调5个整编师解了洛川之围;4月21日整编第17师撤出延安,延安解放;12月25日,新华社公布43名战犯名单,胡宗南列第30位。1949年2月1日兼第12编练司令部司令;5月19日,解放军军突破西安泾河南岸的胡军防线,胡宗南决定放弃西安向宝鸡转移,20日西安解放;7月14日宝鸡解放,胡宗南集团遭到毁灭性打击,胡宗南窜逃汉中,从此离开西北,部队有第5兵团(李文)、第7兵团(裴昌会)、第18兵团(李振)等13个军40万人;8月,胡宗南和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宋希濂一起晋见到重庆巡视的蒋介石,欲放弃西南转进滇缅,被蒋介石训斥责骂;9月8日兼任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主任;11月向成都转移;12月7日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军政长官顾祝同)副长官兼参谋长,代行军政长官职权;12月9日川康将领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通电起义,云南也宣布起义,西南形势大变,20日胡宗南决定将军政长官部迁西昌,23日私自飞往海南三亚,留在四川的胡宗南部3个兵团全部战场起义,28日在顾祝同劝说下飞到西昌。

飞逃台湾

1950年3月26日解放军逼近西昌机场,胡宗南将剩余6万部队的指挥权交给参谋长罗列,自己悄悄飞逃台湾,其残余部队陆续被围歼;5月台湾“监察院”李梦彪等四十六位“监察委员”提出弹劾,经蒋介石、陈诚、顾祝同、蒋经国周旋,“立法院”108名委员签名上书“行政院长”陈诚求情,陈诚将弹劾案移交“国防部”处理,8月“国防部”答复“应免议处”。

1951年9月9日,胡宗南化名为“秦东昌”,就任“江浙人民反共游击总指挥”,驻守大陈岛,指挥部队骚扰破坏大陆沿海。

1952年10月19日当选为国民党第七届中央评议委员,兼任“浙江省政府主席”。

1953年6月24日,解放军进军大陈岛,台湾当局撤消“江浙人民反共游击总指挥部”;7月23日胡宗南飞回台湾,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上将顾问;8月进入“国防大学”进修。

1954年2月从“国防大学”毕业,在台北家中闲居。

1955年9月胡宗南就任“澎湖防守司令部”司令官,晋任陆军二级上将。

1956年4月以考察名义到美国访问。

1957年10月23日当选为国民党第八届中央评议委员。

1959年,胡宗南在澎湖任期四年后正式退休,结束了长达三十五年的军旅生活。10月回台北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2月进入“国防研究院”第一期,任研究员。


胡宗南各个时期的照片

1960年9月任国防研究院毕业同学会会长、国防研究院院务委员,深居简出,郁郁寡欢。

1961年身体出现高血糖。

1962年2月6日胡宗南病情恶化,7日“总统府副秘书长”蒋经国奉父命探望,10日蒋介石亲自探望,胡宗南激动万分,涕泪交流,14日凌晨因心脏病突发去世,终年67岁,2月15日以台晋字第198号令,“故陆军二级上将胡宗南,追晋为陆军一级上将”,另颁“旌忠状”,“以永垂式范”,台湾成立以何应钦、顾祝同为正副主任的治丧委员会,移灵台北市极乐殡仪馆,17日公祭,蒋介石亲自参加祭奠,发表纪念讲话,挽“功着旗常”;3月13日颁发“褒扬令”;6月9日安葬于台北阳明山纱帽山麓。

胡宗南可称得“天子门生”第一人,受到蒋介石的器重,乃至踌躇满志,野心勃勃,狂妄自大,抗战时避居西北拥兵称王,内战时则成了急先锋,但他志大才疏,不懂战略,对蒋介石盲目服从、不辨善恶,军事上远不是彭德怀的对手,部队被逐个歼灭,逃到台湾又被弹劾,狼狈不堪;着有《宗南文存》。

胡宗南简介_胡宗南 -主要成就

五个第一

胡宗南,是黄埔学生在国民党陆军中的第一个军长(1936年4月);

第一个兵团总指挥;

第一个集团军总司令;

第一个战区司令长官;

第一个跨入将军行列、也是唯一一个在离开大陆以前获得第三颗将星的人。

胡宗南堪称传奇(第一个师长的名头被范汉杰夺走,后范参加福建事变,不久重回蒋阵营充当胡的副手后,就再也追不上胡的晋升步伐)人物。

胡宗南升任战区司令长官后,开始建立自己的派系,是黄埔系内的一个小派系,胡宗南系,汤恩伯系,陈诚土木系,杜聿明第五军系是黄埔系中的几个实力最强的小派系。

胡宗南简介_胡宗南 -褒扬原文


胡宗南

褒扬令:“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战略顾问、陆军二级上将胡宗南,气度恢宏,志行坚卓,早岁入黄埔军官学校研习军事,晓畅戎机。东征以来,参与革命奋战役,临阵奋勇,迭建奇功。历任第一军军长,第十七军团长,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暨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等职,指挥镇摄为国千城。抗战胜利后,共军扩大叛乱为祸国家,该上将秉承方略,穷追逋寇,直捣其巢,丕振军威。政府播迁,率军殿后,艰危备历,劳瘁不辞。来台以后,整训队伍,巩固海防,咸收绩效。比年升任战略顾问,方质盖筹,期多献替,遽闻溘逝,轸悼殊深,除追晋一级上将外,应予明令褒扬,以彰勋绩。此令。”

胡宗南简介_胡宗南 -家庭成员

妻子

叶霞翟,叶霞翟早年毕业于师范,当过小学教师,后来考入浙江大学,然后又考入“浙警”,成为军统高级特工。其后赴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政治系、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学习,并获博士学位。1944年回国后曾在南京当大学教授,并出任过国民党中央委员。台北师范专科学校校长,中国文化大学家政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特殊教育与家政研究。

子女

长子,胡为真,台湾当局“国安会”秘书长。妻子林惠英。

次子,胡为善,台湾中原大学副校长,财务金融学系教授。

幼女,胡为美,美国北加州华人作家协会会长。

孙辈

胡为真子女

长女,胡斯惠。

次女,胡斯华,曾在新加坡读大学。

幼子。

外孙女

胡为美子女

孔子的生平和成就 胡宗南 胡宗南-人物生平,胡宗南-主要成就

长女,王克藏。

胡宗南简介_胡宗南 -人物评价

1947年5月12日,《人民日报》将胡宗南描述为“野心十足、志大才疏、阴险虚伪的常败将军”。

胡宗南简介_胡宗南 -围剿共党

1932年6月12日,蒋介石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确定了第四次"围剿"红军各根据地的整个战略步骤:先集中主要力量"围剿"消灭鄂豫皖、湘鄂西两苏区的红军,然后再全力进攻闽赣中央苏区的红军,重点进攻、分区"围剿",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为着先行对鄂豫皖、湘鄂西两苏区的红军"围剿",蒋介石在武汉设立"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下辖左、中、右三路军: 左路军司令官为何成浚,指挥进攻湘鄂西苏区。 中路军司令部设在河南南部的信阳,后移湖北北部的广水,司令官由蒋介石兼,刘峙副之,共辖六个纵队,一个总预备队。 右路军司令部设在安徽西部的六安,司令官由李济深兼,第三军军长王均副之,共辖三个纵队,一个总预备队。 中、右两路军从东、西两面夹击进攻鄂豫皖苏区。 总计国民政府军兵力达二十四个师另六个旅,约三十余万人,其中三分之一为中央军嫡系精锐。另外还配备了四个航空队。蒋介石令中路军为"围剿"鄂豫皖苏区的主力,集中在平汉铁路东侧;在皖西的右路军担任助攻。进攻的战术也有了重要改变,采用"纵深配备,并列推进,步步为营,边进边剿",遇红军主力,则据地固守,待援合围,击破红军主力后,则并进长追,四面堵截,特别讲究稳扎稳打,力求克服以往此进彼退、易被红军各个击破的弱点。 胡宗南的第一师是中央军嫡系精锐部队,被编入右路军,进驻皖西。 1932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军对鄂豫皖苏区红四方面军的全面进攻开始。中、右两路军从东、西两面,向鄂豫皖苏区发动进攻。中路军于1932年8月中旬攻占黄安,9月9日占领鄂豫皖苏区政治中心新集,14日攻占商城。红军主力被迫东移皖西,因见国民政府军在这里已有戒备,遂转头南下,接着西进,于10月上旬重返黄安地区,10月8日进抵黄安西、黄陂北的河口镇以东地区,前锋威逼武汉。当时在河口镇仅驻湖北地方保安部队一个团,战斗力很弱,情况十分危急。蒋介石急调胡宗南的第一师以及总预备队的钱大钧第八十八师一个旅和第十三师等部前往河口镇增援,堵截红军西进。 胡宗南的第一师于7月间随右路军,从皖西进入鄂豫皖苏区。因右路军是这次"围剿"的助攻部队,又因红军转移,未发生大的战斗。9月底,胡师奉命被调往武汉,准备增援南昌。10月上旬,胡宗南突然接到蒋介石"增援河口镇"的急令,立即率第一师前往河口堵截红军。当时胡师各部驻防分散,胡宗南令各部分别出发,紧急赶往前方。最先抢在红军前面到达河口镇的是第二旅袁朴部的罗历戎团,立即占领阵地,阻击正从黄安、麻城方向西进的红军主力部队。从10月8日开始,双方展开激战,打了一天多。胡师第一旅李铁军部的廖昂团赶了上来,立即投入战斗。作为师长的胡宗南在这时并不后人,匆匆赶到前线,亲自指挥这两个团作战。在这同时,国民政府军其他部队第八十八师、第十三师也先后赶到,协同胡师阻击红军。 这就是著名的河口之役。它是南京国民政府军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中的最后一仗。战斗的双方都是精锐主力部队。战况十分激烈。红军勇猛冲击。胡师的一个团与第八十八师一个旅被全部击溃。胡宗南指挥所部退据河口镇凭险固守,坚不后退,并给进攻的红军造成很大伤亡。红十一师政委甘济时与红二十五军军长蔡申熙先后阵亡。红军被迫向黄柴畈转移。胡宗南师阻击两天以后,10月10日下午,从东而西紧追红军的陈继承纵队先头第二师黄杰部赶来,从后面夹击红军。不久陈继承主力也赶来,协同第十三师密布于河口镇以东至华家河一线,从南面与东面向红军进攻;马鸿逵纵队由平汉路东侧南下,向四姑墩方向逼进;胡宗南则指挥第一师与第八十八师一部从河口镇向北推进。--这样,就将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包围压缩在一块方圆仅几十里的"弹丸"之地。红四方面军"四面临敌,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同上。然而,正当胡宗南即将大功告成之时,被围处于危境中的红军主力于10月11日夜突然突围西去,越过平汉铁路向鄂西北地区转移。 国民政府军虽控制了鄂豫皖苏区,却未能消灭红四方面军主力。蒋介石立即下令:以刘茂恩等部在襄阳、枣城、宜城地区依托沙河堵截西去的红军,以卫立煌部跟踪红军追击,以肖之楚部在南面沿京山至宜城公路平行追击,以胡宗南部在北面沿花园至襄阳公路平行追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190页。 胡宗南接到蒋介石的命令后,立即令第一师在孝感集结后,沿花襄公路向西疾进。10月19日至20日,胡师协同友军在新集对红军形成合围之势。红军虽迅速突围,却无法再实现打回鄂豫皖根据地的计划,被迫向西面的豫陕地区转移。 国民政府军各部队继续尾追不舍。胡宗南率第一师一马当先,经老河口、郧县、郧西,在崇山峻岭中长途跋涉,于1932年11月初到达鄂豫陕交界地区,协同其他追击部队,再次对红四方面军形成三面进逼之势,迫使红军从南化塘撤向漫川关地区。 漫川关位于湖北陕西交界处,高山峡谷,形势极为险峻。陕军杨虎城部三个团在这里防守,堵住了红军前进道路。胡宗南率第一师两个旅在红军后面追击,于11月11日首先由郧西进至漫川关东南任岭、雷音寺一线,与红军先头部队红十二师意外遭遇。当时胡师在大山以南行进,红军在大山北麓西进,彼此由于大山相隔,互相都未发觉。胡师先头部队袁朴旅李用章团在通过交叉路口时,未发现红军,顺利通过,继续前进。但当袁朴带着第二旅旅部与罗历戎第四团爬上山来到交叉路口时,就遭遇上红军。袁朴麻痹,认为前卫团刚过去,不会遇上红军,可能是陕西友军,令吹号联络,想不到红军突然发动猛烈攻击,袁朴部猝不及防,哗然大乱,向山下溃逃。 这时适罗历戎赶上山来,指挥所部拼命抗击。胡宗南急调其他部队增援。双方展开激烈的近战,拼刺刀,拼手榴弹,死伤惨重,罗历戎也负了重伤。王应尊:《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胡宗南部"追剿"红军的概况》,刊《陕西文史资料》第20辑,第133页。胡宗南知道这场争夺路口的战斗极其重要,指挥部队顽强攻击。而红军方面因红十二师师长旷继勋指挥不力,贻误战机,致使胡宗南师夺取了有利阵地,站住了脚。红军被迫后撤。这时,其他国民政府军追击部队陆续赶到,协同胡宗南师,将红军包围压迫于康家坪至任岭十余里悬崖峭壁的峡谷中,眼看即可将红军全歼。 胡宗南师经过约半个多月的行军,于3月3日下午,进驻甘肃南部的天水。 在1933年年初胡宗南率第一师进驻陇南后,到1934年年底,这两年时间中,在川陕边大巴山区活动的红四方面军得到了重大的发展,四川政局随之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中共红四方面军,自1932年冬进入绵延千里、地势险峻的大巴山区后,连续击退四川各路军阀与陕军杨虎城部的多次"进剿",建立起川陕根据地,主力军队发展到五个军、十五个师,达八万余人,另有赤卫队等地方部队数十万人。特别是在1933年12月到1934年9月,四川军阀倾其全力对红四方面军进行的历时十个月的六路围攻,遭到惨败,震动了全川。蒋介石利用四川军阀的困境,在1934年年底,一方面部署"川陕会剿",一方面调派中央军分路入川。其中,令胡宗南的第一师从陇南进入川北,接替川军邓锡侯部在广元、昭化的防务,防堵红军北上。 胡宗南在天水接到蒋介石命令援川的电报后,想起两年前川军阻挠胡师入川的事,仍气愤难平,对亲信部属说:"第一师如果早入四川,共军就不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了。"他对自己的军队很自信。确实,胡宗南师是中央军中战斗力最强的精锐部队之一,现又经在陇南近两年的高原山地作战训练,军力充实,战斗力提高,远非川军等地方杂牌部队可比。 不久,担任第九十五军军长的川军将领邓锡侯亲自来到天水胡宗南师部请援。胡宗南排列师部仪仗队欢迎,胡宗南本人亲自站在仪仗队前列,以接待长官之礼接待邓锡侯。胡宗南的谦抑儒雅使邓很为高兴。胡、邓商定了胡师接替邓部在广元、昭化地区防务的日期与具体事宜。 1935年1月初,胡宗南调派部队开往广元、昭化。他当时轻视红军,将第一师主力仍留在天水,先派遣驻防川、甘边界碧口的独立旅丁德隆部开往广元、昭化。 丁德隆率各部进驻广元、昭化地区后,立即指挥官兵加强工事,筹集粮草。 1935年1月22日,即独立旅等部进驻广元、昭化地区刚两三日,部署刚定,工事还未完备之时,丁德隆就得到各处告警,红四方面军主力对广元、昭化的攻击开始了。 原来,在川陕根据地活动的红四方面军在1934年9月粉碎川军的六路围攻以后,休整了三个多月,于1934年11月中旬在巴中县的清江渡召开作战会议。红四方面军总指挥、也是胡宗南的黄埔一期同学徐向前,在会上提出新制订的"川陕甘作战计划",规定红四方面军今后的作战计划是,依托老区,收缩战线,发展新区,主要打击胡宗南部,重点夺取甘南的碧口和文(县)、武(都)、成(县)、康(县)地区,并伺机向岷州、天水一带发展,在甘南建立新的根据地。 1935年1月中旬,红四方面军总部为贯彻清江渡会议精神,并策应正在贵州作战的中央红军向西北前进,决定组织广元、昭化战役。战役目的是歼灭胡宗南部的丁德隆旅等部,夺取广元、昭化两战略要点与川北通道,以利日后向甘肃南部文县、武都、成县、康县地区发展,寻歼胡宗南部主力,从而粉碎蒋介石的"川陕会剿"计划,使川陕边根据地扩大为川陕甘边根据地。 1935年1月22日开始,徐向前亲自指挥红四方面军主力第三十一军、第九军及第三十军、第四军各一部共约十八个团的兵力,向广元、昭化地区发动进攻。 1935年1月22日,丁德隆亲自驻守的广元城被红四军第十师等部团团包围后,广元、昭化外围各据点首先遭到红军猛烈攻击: 1月22日,驻守转斗铺的胡部两个游击支队遭红三十一军攻击,第一游击支队全部及第二游击支队大部被歼; 1月23日到24日,驻羊模坝的补充旅第一团罗克传部被围攻,激战一夜又半天。该团成立不久,除各级军官及军士外,多是新兵,战斗力不强。到24日中午,除一部逃往乌龙堡外,大部被歼。但羊模坝地势险峻,该团在顽强激战时,给进攻的红军很大杀伤,红二十五师副师长潘幼卿、红八十八师副师长丁纪才战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303页。 驻三磊坝的第一旅第一团的一个营惧怕被歼,竟弃防逃往碧口。 广元、昭化的外围各据点被红军扫清后,从1月25日开始,广元、昭化两城遭到红军的猛烈攻击:昭化的独立旅第二团甘竟生部遭到红九十三师围攻;广元城则遭到红军主力第四军、第三十一军的围攻。战斗异常激烈。丁德隆为防红军夜袭,下令每到夜间,即以火把紧紧围绕各个据点以照明,在城墙四周也密布灯笼,通宵点燃,给红军攻击造成很大困难。 红军将攻击重点指向广元城西的乌龙堡。这里是广元城的制高点,与广元城隔嘉陵江相望,地形险峻,为李正先团防守。李团是胡宗南部第一师的第一旅第一团,号称"天下第一团",为胡师最精锐的部队,顽强抗击红军的猛攻。1月27日广元飞机场被红军攻占。1月29日乌龙堡部分阵地被红军突入。李正先指挥所部拼死顽抗并进行反击。丁德隆也从广元城派兵增援。双方短兵相接,肉搏争夺,战况惨烈。最危急时,丁德隆恐乌龙堡不保,危及广元城,竟下令拆除广元城通乌龙堡的浮桥。李正先团孤军奋斗,终将失去的阵地夺回。王应尊:《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胡宗南部"追剿"红军的概况》,刊《陕西文史资料》第20辑。 在这同时,广元与昭化两城守军凭借险要地形与优势火力,也多次成功地抗击了红军的进攻。 胡宗南在天水听到广元、昭化战况的报告,先很为广元、昭化外围各据点全部失守感到震惊,后见红军进攻广元、昭化两城数日无进展,断定在目前情况下,红军无重武器,断难攻进广元、昭化两坚城,且红军利在速战速决,不会持久攻城,不久必会撤退,因而决定不派兵增援,以免援军在行军路上中伏。他还下令驻守平阳关的第二旅第六团撤回碧口。胡宗南打算凭借广元、昭化坚城以疲红军,然后配合川军聚歼之。 果然,红四方面军鉴于广元、昭化多日攻击未下,无法大举西进,长期屯兵坚城之下,亦非所宜,乃放弃原定战役意图,于1935年1月30日主动撤广元、昭化之围。同时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入川,因而决定暂停对胡宗南部的角逐,集中主力准备西渡嘉陵江。 广元、昭化战役以后,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2月先行向陕南出击,虚晃一枪,后迅速回师西向,扑向嘉陵江边,准备渡江西进;与此同时,长征到达黔滇地区的中央红军也向川西挺进。 刚在重庆建立委员长行营的蒋介石接到上述报告,就判断两路红军有在川西会师后北上,进出甘、青、新,打通通往苏联国际交通线的企图。蒋将此判断电告胡宗南。 胡宗南十分同意蒋介石的判断。胡驻军陇南两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防堵红军北上或西进。他一直在研究川陕甘与西北地区的地理人事,特别认真搜集与研究红军的情况与动向。他早在接到蒋介石电报前,就得出了与蒋介石大致相同的判断。他对幕僚与部属们说:"共产党为什么放弃在江西多年的根据地到处流窜呢?就是因为共产党没有苏联的援助,根据地也保不住。共产党只有移到新疆或外蒙附近,才能取得苏联的物质援助。马步芳 1935年4月初,胡宗南督率第二纵队各部陆续开抵甘肃最南部的碧口、文县一线集结。 这时,红四方面军已全部放弃川陕边根据地,于3月28日开始强渡嘉陵江西进,迅速控制了嘉陵江西岸的广大地区,并于4月10日攻占青川城,在青川城北川甘交界的摩天岭布防,企图凭险阻挡胡宗南部从甘南南下。所谓摩天岭,即古称阴平道,纵横数百里,形势极为险要。 1935年4月中旬,胡宗南令补充旅第一团留碧口担任警戒,接应尚未赶到的第六十师与中央补充第一旅,胡亲率各部从碧口南下:以第一旅李铁军部为右纵队,越摩天岭,穿原始森林,向平武方向进击,担任全军掩护;以第二旅李文部、独立旅丁德隆部、补充旅廖昂部(缺一个团)为左纵队,经大刀岭、蒿溪、三锅石之线,向青川攻击前进,此为全军主力,胡宗南率第一师师部随该路跟进。其他各部队第四十九师、第六十一师、第二师补充旅等随后按序跟进南下。 李文第二旅为左纵队的先头部队,翻越过摩天岭后,经激战,突破红军防线,占领青川;接着李铁军旅攻占平武城。胡军后续各部源源开入川西北地区,在青川、平武一线集结,构筑工事,与红军隔涪江对峙,历时约一个多月,企图配合薛岳的"剿共"军第二路军追击部队,实施对红军的南北夹击。 1935年5月底6月初,胡宗南在青川得报,红四方面军在历时约一个月的土门战役击败川军后,已放弃对青川、平武的进逼,西渡岷江向西急进,其中一部逼近平武西北的松潘、镇江关一线。胡宗南知道松潘也是川西通往甘南的要道,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判断红军有从这里夺路北上的企图,立即将青川、平武一线的防务交给独立三十二旅等部,令以钟松的第二师独立旅在平武担任掩护,其他各部以第二旅李文部为先头部队,迅速抢占松潘。胡向部下指出:"能先抢占松潘,就能协同第二路军(薛岳部)消灭共军。"胡要李文部不惜一切代价,赶在红军之前占领松潘。 包座战役后,胡宗南在向重庆行营与蒋介石的报告中,将失败的责任全部推给伍诚仁的第四十九师。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民国二十四年十、十一月份赏罚统计表》中,就称:"第一师康庄团及游击队张孝莱部,全体官兵下包座求吉寺阿西茸一带之役,以少胜众。""四十九师,代师长伍诚仁,包座之役,指挥无方。"对胡宗南在指挥全局与调派部队中的严重错误只字未提。不久,伍诚仁被蒋介石下令撤职查办。 1935年8月底包座战斗后,红军一部在毛泽东等率领下,北上入甘;另一部红军则在张国焘率领下,脱离中共中央与毛泽东的领导,从阿坝挥师南下,重过草地,向川康边境的天全、芦山一带退去。 这样,胡宗南率重兵扼守的松潘城就失去了防堵红军的战略意义。 1935年9月底,胡宗南得到军委会允许,率第一师离松潘回甘。但这时甘南碧口一带胡师原驻防地已为第三军王均部进驻。胡遂率第二师经弓木贡岭、南坪、邓桥、岩昌、西固、礼县,于10月上旬,开抵天水甘谷一带驻扎。当时正是农历中秋前后。 甘济时(1900-1932),湖北黄安人(今红安)1924年入黄安师范讲习所学习,毕业后,回家乡任小学教师。1926年参加革命,在紫云区开办农民夜校,宣传革命思想,组织农民协会和妇女协会。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参加黄麻起义。工农革命军鄂东军转移到黄陂木兰山游击后,他奉命留本乡坚持斗争,任中共紫云区区委书记。1928年至1929年领导区农民武装,配合红军主力开创鄂豫边革命根据地。1930年,任中共黄安县委书记、鄂豫皖特委委员,领导全县人民积极配合红军作战,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1931年,调任红四军第十师政治部主任。6月任红四军第十一师政治委员,同师长王树声率部在第三次反"围剿"中,配合兄弟部队取得黄安、商黄和苏家埠战役的胜利。1932年任第十师政治委员。同年10月9日在反敌第四次"围剿"中,牺牲于黄陂长岭岗。 蔡申熙(1906-1932),湖南醴陵人。蔡申熙,原名蔡升熙,1906年生,湖南醴陵人。1920年入县立中学读书,积极参加进步学生 运动。1924年春入孙中山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后转入黄埔军校第1期学习。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留校教导团工作。曾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营长、第20军团长。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后任起义军第11军第24师参谋长,南下途中参加了会昌、三河坝等战斗。起义军在广东潮汕地区失利后,他转赴广州。同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任广州市公安局局长。后到上海,在中共中央军事部工作。1928年起任中共江西省委军委书记、吉安东固地区游击队第1路总指挥。曾率部攻克峡江县城,配合湘赣边区的革命武装斗争。 1930年初,蔡申熙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不久被派赴鄂东南阳新、大冶和蕲(春)黄(梅)广(济)地区领导游击斗争。他来到阳新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集中当地分散游击的武装力量,于同年10月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任军长。红15军组建后,蔡申熙率部东进皖西,攻克太湖县城,后经英山、罗田等地,于12月到达鄂豫皖苏区,参加第一次反"围剿".1931年1月红15军与红1军合编为第4军后,任第10师师长、中共鄂豫皖特委委员兼军委副主席,率部参加磨角楼、新集、双桥镇等战斗。他指挥机智,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在一次战斗中右臂被敌机枪子弹击中,负伤致残。同年5月,鄂豫皖中央分局成立,蔡申熙为分局委员,并任彭杨军事政治学校校长。他言传身教,贯彻教育训练与实战要求相结合的教学方针,主持办学4期,为鄂豫皖苏区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 1932年7月,当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时,蔡申熙临危受命,出任红25军军长。从8月下旬到9月中旬,他指挥部队和皖西地方武装,在南起英山、北到庥埠的广阔地域内,与各路进犯的国民党军不断展开激战,予敌以重大杀伤。9月中旬,红四方面军总部率4个主力师向皖西转移,在金家寨与红25军会师。在鄂豫皖中央分局召开的燕子河会议上,蔡申熙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主张以主力西出英山、随县、枣阳一带,将国民党军引出苏区寻机歼灭,然后再回师收复失地。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赞同。9月底,红四方面军主力由燕子河出发西进,蔡申熙率红25军殿后掩护。10月8日,红军主力在黄安(今红安)河口镇地区,与国民党军两个师遭遇,发生激战。9日,国民党军增加兵力后继续进攻。蔡申熙指挥部队顽强抗击敌人,不幸腹部中弹。他捂住伤口,咬紧牙关,躺在担架上坚持指挥战斗,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 曹光南(1908年-1932年),湖南平江人。又名广南。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后入国民党某部当兵。1930年随所在国民党部队哗变,参加工农红军,先后任鄂豫皖红一军排长、连长、营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12月,任鄂豫皖红军独立一师一团团长。1932年,先后任红四方面军少共国际团团长,红四军十师二十九团副团长。曾参加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作战。1932年10月,参加西征,在转战鄂陕边途中被任命为红四方面军十师代理师长。11月,率部随全军出秦岭,在王曲镇歼敌一部,威逼西安。12月1日,在陕西户县徨镇指挥全师与敌作战时牺牲。 潘幼卿(1912年-1935年),湖北省大悟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红9军25师副师长等职。1933年8月,率红9军25五师74团在攻打仪陇战斗中,以小的代价突破敌人的坚固防线,歼敌200余人,缴枪200余支,俘敌数十人,为营渠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在保卫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中,率部参加了仪南、营渠、宣达三大战役。1935年1月,在四川广昭战役中,身先士卒,英勇牺牲,时年23岁。 丁纪才(1912年-1935年) 安徽省六安市人。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2师战士、排长、连长,曾支援六(安)霍(山)地方游击队,攻克漫水河、闻家店、燕子河,夺取三次大规模武装起义胜利。后随部队由商南东进,进攻麻埠、独山、攻克流波、英山、霍山等地。不久编入红1军第2师、红4军第十11师,随部转战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先后参加过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战役,粉碎蒋介石一、二、三、四次反革命"围剿".1932年10月随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西越京汉铁路,进行战略转移。12月经陕南的城固、西乡、镇巴、石泉、紫阳、安康进入川北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11师扩编为红四方面军第30军后,因战功卓着,于1933年7月任红四方面军30军90师270团团长。1934年任红30军88师副师长。率部参加仪南、营渠、宣达战役,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路围攻"和"六路围剿".1935年1月率部参加广昭战役。1月下旬,在四川广元羊模坎战斗中牺牲,时年23岁。 王友钧(1911年-1935年)王友钧,又名王友均。1911年生,湖北广济(今武穴)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红15军当战士。1931年1月,红15军与红1军合编为红4军。在军部特务队任战士、班长、队长。同年11月任红四方面军总部特务队队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黄安、苏家埠等战役。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向西转移途中,他率特务队担任前卫,屡立战功。由于他作战勇敢,指挥果断,职务晋升很快。1933年初任第73师218团1营营长。同年7月,任红31军第91师271团团长。1934年8月任第91师副师长,率部参加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和仪南、营渠、宣达三次进攻战役。他擅长指挥夜战,在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作战中,曾率手枪队夜袭并摧毁国民党军1个团部,被誉为"夜摸将军".所率第271团曾荣获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授予的"夜摸常胜军"奖旗。1935年5月参加长征。6月,调任红4军第10师师长。8月,在指挥包座战斗中,身先士卒,带队冲锋,身负重伤,英勇牺牲,年仅24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030103/157822.html

更多阅读

孔子的生平和成就 洪承畴 洪承畴-人物生平,洪承畴-主要成就

洪承畴(1593年10月16日―1665年4月3日),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 。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松锦之战战败后被清朝俘虏,后投降成为清朝汉人大学士。顺

孔子的生平和成就 东方朔 东方朔-人物生平,东方朔-主要成就

东方朔(前161年-前93年),本姓张,字曼倩,平原郡厌次县(今山东省陵县神头镇)人,西汉著名辞赋家。汉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然时观察颜色,直言

孔子的生平和成就 叶天士 叶天士-人物生平,叶天士-主要成就

叶桂,字天士,江苏吴县人。先世自歙迁吴,祖时、父朝采,皆精医。桂年十四丧父,从学于父之门人,闻言即解,见出师上,遂有闻于时。切脉望色,如见五藏。治方不出成见,尝曰:"剂之寒温视乎病,前人或偏寒凉,或偏温养,习者茫无定识。假兼备以幸中,借和平以藏

孔子的生平和成就 张养浩 张养浩-人物生平,张养浩-成就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少有才学,被荐为

声明:《孔子的生平和成就 胡宗南 胡宗南-人物生平,胡宗南-主要成就》为网友誰怼誰暀凊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