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法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法 国际经济法-第一解释,国际经济法-产生发展

国际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他国私人之间;国际组织与私人之间以及不同国籍私人之间,相互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随着各国之间贸易和经济往来日益增长以及国家对贸易和经济活动的干预日益加强而形成和发展的。早在中世纪末期,欧洲主要商业城市就有一些关于国际商业交易的规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关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规则和制度大量出现 ,并具有了国家之间条约的形式。作为一门学科,国际经济法学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发展起来。

国际经济法_国际经济法 -第一解释

英文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范围

关于国际经济法的概念和范围,国际上和国内都学说不一,总的来说,可归纳为广泛和狭窄的两种概念和范围。

广义国际经济法

泛指调整国际经济交往的法律。其范围包括一切关于超越国界并涉及任何经济利益的交易和交往的法律规则和制度,不论进行交往和交易的主体是国家、国际组织或机构、国营金融机构(如国家的中央银行),还是个人、法人或跨国公司。它也不区分国际法和国内法、公法和私法。主张这种概念的法学家一般认为,国际经济法是国际社会中经济关系和经济组织的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的总称,他们打破了法律各部门之间的界限,强调法律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这派国际经济法学者特别着重从各种有关法规的综合的角度,研究实际的法律问题,对实际法律工作者来说,较切合实用。

按照广泛的概念,国际经济法的内容甚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关于外国人经济地位的国内立法和国际法。②关于国际商业交易的私法方面,包括货物买卖、运输、契约的法律,保险法,公司法和海商法。③关于国际贸易的国内法规,如关税法规、内地税法规、进出口管制法规、外汇管制法规以及关于质量和包装标准等方面的法规等。④关于外国人投资的国内立法和国际法,包括外国人投资的组织和清理、投资的待遇、保护和保证(见国际投资法),国有化和征收,解决投资争端的方法和适用的法律,等等。⑤关于国际贸易制度、国际货币和金融制度和国际机构投资制度的国际法和国际经济机构法,如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区域性国际开发银行(如亚洲开发银行)的法律,国际商品协定等。这部分法律都是通过国际条约的形式制定的,构成国家之间的条约义务,属国际公法的范围,不直接涉及或约束个人。⑥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法律,如欧洲经济共同体,经济互助委员会,安第斯条约组织的法律。⑦国际税法,包括课税管辖权范围,关于解决双重课税的法律(见国际税法)。

狭义国际经济法

是国际公法的一个特殊部门。凡国际贸易、经济交易中涉及的私法问题(如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等)和国内法问题(如关于进出口管理的国内立法等)都不属于国际经济法的范畴。这派学者比较注意国际经济法的理论体系的研究。根据狭窄的概念,国际经济法的范围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关于一国公民(自然人)和法人在其国境外经济领域的法律地位。②关于私人国外投资的法律制度。③国际机构投资的法律制度,主要涉及世界银行和各区域开发银行的组织机构法和关于其资金来源和经营的法律。④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制度,其中主要包括国际贸易,金融和货币关系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关于国际货币制度的法律涉及的问题包括: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条款》建立的关于国际货币体制的行为规则以及其实施和改革,区域性货币制度等。国际贸易法律制度包括《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体现的各项原则(如非歧视原则、多边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普遍和逐步降低关税、禁止数量定额制、关于防止出口贸易中限制竞争的原则、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制度涉及的原则,关于保障措施和免除执行某项原则的制度等),国际商品(初级产品)协定、生产国协会、综合商品方案问题 、调整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关系的非对等性质的优惠原则、关于禁止商业上限制竞争的做法的国际行为准则、消除或减少非关税贸易障碍等。⑤国际经济组织和机构法,包括组织结构、决策程序和职能范围等方面的问题。⑥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的法律制度。⑦国际税法,等等。

国际经济法和国际经济秩序


国际经济法

国际经济法是与国际经济秩序紧密相关的,实际上两者难以分割,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国际经济秩序至少包含两个意义,即①国际经济关系领域中各国共同协议的价值观念体系,也就是作为指导国际经济关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观念体系。②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结构,又称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秩序。从这个角度看,国际经济法可以说是国际经济秩序的法律方面,也就是作为指导国际经济秩序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观念在法律上的体现。

从整个世界范围看,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占支配地位的经济秩序仍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建立起来的经济秩序。其核心内容就是“布雷顿森林协定”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条款》(见国际货币法)、《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条款》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所建立的体制。这一国际经济秩序以及为其服务的国际经济法虽曾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增长起过作用,但它阻碍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致使南、北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因此,发展中国家正为建立较公平合理的新国际经济秩序而斗争。新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观点和内容体现于1974年第六届特别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以及同年第二十九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1975年第七届特别联大通过的关于《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决议以及1980年联大关于《联合国第三个发展十年国际发展战略》的决议,等等。

新国际经济秩序的概念是指在当今的世界经济环境中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进步(见国际发展法),对反映旧国际经济秩序的现行国际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改变。按照1976年科伦坡第五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的宣言,新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目标是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建立基于正义、合作和尊重人类尊严的平衡。新国际经济秩序涉及的具体问题主要有:关于国际援助方面的问题,关于国际贸易方面的问题,关于国际货币金融方面的问题,关于工业、技术转让和商业做法方面的问题等。

国际经济法_国际经济法 -产生发展

国际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经济法,是泛指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它是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各法律规范的总称。

何谓国际经济关系?学者界说可分为两大类。一说认为国际经济关系专指国家政府之间、国际组织之间或国家政府与国际组织之间由于经济交往而产生的各种关系;其主体,限于国家、国际组织以及在国际公法上具有独立人格的其他实体。另一说则认为国际经济关系不仅包含上述内容,而且包含属于不同国家的个人之间、法人之间、个人与法人之间以及他们与异国政府或国际组织之间由于经济交往而产生的各种关系;其主体,包括在国际民商法、国际私法上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或组织,即属于不同国家的国民个人(自然人)及各种法人。

国际经济法,就其广义的内涵而言,是各国统治阶级在国际经济交往方面协调意志或个别意志的表现。各国的统治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总是尽力把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秩序建立起来和固定下来,使它具有拘束力、强制力,于是就出现了各种法律规范。法律就是秩序创建的固定化和强制化。法律与秩序两者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是具有普遍性的。为维护各个历史时期的国际经济秩序制订了具有一定约束力或强制性的国际经济行为规范,即国际经济法。它是巩固现存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工具,也是促进变革旧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

衡诸历史事实,上述第二种见解是可以接受的。迄今为止,国际经济法经历了萌芽、发展、转折更新三大阶段,而每一个大阶段又可划分为若干个时期。

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大约在公元前数世纪到公元16世纪,其中包括:

(一)罗得法

公元以前,地中海沿岸就已出现国际经济往来和国际贸易活动。各国商人约定俗成,逐步形成了处理国际商务的种种习惯和制度,并逐步形成了有拘束力的商事法规或商事习惯法,实质上就是国际经济法的最初萌芽。由于位于地中海东部的罗得岛是当时亚、欧、非海上交通要冲和国际贸易中心,长年实践积累形成的商务习惯常为当地的商务法庭断案时所援引适用,并且逐渐被汇辑为法典,这就是传说中的“罗得法”。

(二)罗马法中的“万民法”

在古代的罗马法中,有“市民法”与“万民法”之分,后者即是专门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与非罗马公民之间以及非罗马公民相互之间的贸易和其他关系的法律。罗马法中有关国际商务往来的规定,在古代即已逐步推行于西欧大陆,后来对世界许多地区影响甚大。

(三)中世纪的国际性商事法典

公元10-15世纪间,欧洲许多自治城市国家各有立法的局面日益不能适应频繁商务往业的需要。必须设法排除各地法律歧异,遵守共同的行动准则,于是逐渐形成独立于东道城市或东道国立法的另外一套行为规范。行会组织设置自己的特殊法庭,或由本地商人与外国、外地商人组成混合法庭,依据商业习惯或共同的行为规范所作出的判决,往往被编纂为各种商事习惯法法典,成为日后处理同类案件的依据。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大约编纂于13世纪的《康索拉多生活费商法典》。

(四)“汉萨联盟式”的商务规约

欧洲中世纪时期城市国家之间缔结条约以建立共同商法规则,其中某些重要的商约作为近现代国际商务条约的萌芽和先河具有一定的意义,最引人注目的是“汉萨联盟”的商务规约,其目的在于互相保护它们的贸易利益和从事贸易的公民,并且共同对付联盟以外的“商敌”。对于联盟内部各盟员城市之间的商务争端,则应当按有关规定交付仲裁。

发展阶段

17世纪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相应地,用以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国际条约、国际习惯和国内立法,大量出现,日益完备。

(一)双边国际商务条约

这个历史阶段的各种双边商务条约可以大体区分为两类,即平等的和不平等的。如果缔约国双方都是主权完全独立、国力大体相当的国家,缔约时双方都完全出于自愿,条款内容是互利互惠的,这就是平等条约。反之则是不平等条约。

(二)近现代国际习惯

与双边国际商务条约并存的,还有许多用以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国际习惯,都贯串着强烈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精神。这是强者用以维持当年国际经济秩序的一种“恶法”。

(三)多边国际商务专题公约

除了双边性商务条约和协定之外,这个历史阶段的后期又陆续出现了多边性的国际商务专题公约。各缔约国对于专门针对某些常见的商务问题作出的统一规定都有遵循、执行的义务,其中影响较大的,如《关于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关于保护文学艺术作品的伯尔尼公约》;《关于商标国际注册的马德里协定》,等等。

(四)多边国际专项商品协定

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使各利害冲突的有关国家为了避免两败俱伤,针对某些“商战”激烈的专项商品,达成多边性的国际协定。这就是国际卡特尔专项商品协定。早在19世纪末叶20世纪初期就已陆续出现,特别是经历了1929年世界性的“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以后,更是层出不穷。其独特之处:第一,内容和范围具有特定的专题性或专项性;第二,作用和效果实际上主要用来调整私人之间的涉外经济关系;第三

,以国际公约的形式出现,对缔约国政府具有法律拘束力。

(五)近现代国际商务惯例

为了减少和避免误会和纷争,提高国际商务活动的效率,有些国际组织或者学术团体,归纳和整理商务活动中的某些习惯做法,制订和公布各种商务规则,供各国商事当事人自由选择采用。一经采用,就成为对合同当事人具有拘束力的经济行为规范。例如,1860年《格拉斯哥规则》;1928-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1933年,《商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1936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等等。其特色在于:第一,有关文本都是由国际性民间团体或非政府组织制订的;第二,所定各项规则,本身并不具备法律上的拘束力或强制力,仅供各国商务当事人立约参考和自由选用,但当事人一旦采用并订入正式合同条款,即产生法律约束力;第三,国家政府机关或国有企业如以一般法人身份参加国际商务活动,而且在有关经济合同中明文规定选用某种国际民间商务条规,即同样要受它约。

(六)近现代各国商事立法

近现代各个民族国家中商事立法逐渐完备,是因为:第一,近现代较大规模的商事活动向来具有越出一国国境的特性,各国国内商事立法大多参考和吸收了国际商务活动中所约定俗成的各种惯例;第二,由于主权国家享有属地管辖权和属人管辖权,因此各国的商事法规也同时适用于该国商人涉外的商务活动或商事行为,从而成为国际经济法规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在前述历史阶段时的许多事实表明:近现代各民族国家的商事法制中,不论是“民商分立”、“民商合一”,还是英美方式,其共同趋势有二:第一,作为国内法的商事法规,内容日益丰富完备,并逐步走向国际统一化;第二,这些国内法同时被用来调整一定的国际经济关系,成为此类涉外商务活动的行事准则或行为规范,从而大大丰富了国际经济法的内容,推进了国际经济法的发展。

转折更新阶段

自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40多年来,国际社会产生了并继续产生着重大的变化,第三世界作为一支新兴的、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的舞台。它和第一、第二世界,既互相依存和合作,又互相抗衡和争斗,异致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发生重大转折,出现机关报的格局,相应地,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出逐步进入“除旧布新”的重大转折时期。

(一)布雷顿森林体制和关贸总协定

战后“布雷顿森林体制”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在国际经济关系领域中发挥了重大作用。1944年7月,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订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在1945年12月分别正式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1947年10月,在日内瓦签订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关随即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迄今为止,参加前两项协定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78个以上,参加后一项协定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25个以上,从而使这三项协定及其相庆机构都具有全球性的影响。

国际社会开始进入以多边国际商务条约调整重大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阶段,具有不同于以往阶段的新特点:第一,上述三个多边协定所调整的对象,是国际货币金融、国际关税壁垒和国际贸易往来等牵动整个体制的重大问题、要害问题,影响到各国经济生活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全局和根本。第二,过去许多双边性的商务条约只简略地涉及到关税、贸易、货币汇兑问题,其有关规定的广度和深度,远逊于上述三个多边专项协定。第三,过去这些双边性商务条约,规定不一,其适用范围也只限于缔约双方,而上述三个多边专项协定具有广泛得多的国际统一性和普遍性。

但从本质上和整体上看,它是旧时代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延续,不能认为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创立国际经济法新规范的斗争

二战结束50年来,全世界众多弱小民族始终不渝地为改造国际经济旧秩序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废除国际经济法旧规范和创立国际经济法新规范而进行斗争,有几个重大回合,是特别引人注目的:

1.第一次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1955年4月,包括中国在内的28个摆脱殖民统治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下,讨论了弱小民族的切身利益问题,并以《亚非会议最后公报》,首先吹响了发展中国家共同为改造国际经济旧秩序而团结战斗的号角。

2. 《关于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宣言》

在众多发展中国家的联合斗争下,联合国大会于1960年底通过了《关于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庄严宣布“必须迅速和无条件地结束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在1962年底又通过了《关于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宣言》。它们为发展中国家彻底摆脱新、旧殖民主义的剥削和控制,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提供了法理上的有力根据。

3.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

在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倡议下和大力推动下,1964年底组成了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以逐步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以及南斯拉夫在1964年联合组成了“77国集团”,在许多重大的国际问题上,特别是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问题上,都采取统一行动。

4.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以及《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

50年代和60年代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经济法在除旧布新方面取得的初步成就,为70年代国际经济法的重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70年代以来,南北矛盾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发展中国家开始要求对现存的国际经济结构,从整体上逐步实行根本变革。

联大于1974年4月召开了第6届特别会议,围绕着“原料和发展”这一主题,一致通过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这是发展中国家战后多年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各项基本要求的集其大成,其确立的基本法律观念和基本法理原则,是新型的国际经济法基本规范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今后进一步建立新型国际经济法规范体系的重要基石。

(三)多边国际商务专题公约的发展

二战结束以来,又增添了相当数量次要的、带技术性的国际商务专题公约,体现了国际范围内商事法规统一化日益加强的客观趋势。1952年签订了《世界版权公约》;1964年签订了《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公约》以及《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成立统一法公约》;1966年,联大第21届会议设立了“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并在其主持下,制订通过了一系列国际商务专题公约,诸如1974年的《国际货物销售时效期限公约》、1978年的《联合国海上货物运输公约》(通常简称《汉堡规则》)、1980年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及《联合国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公约》,等等。从此以后,国际商事法规的统一化和法典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四)区域性或专业性国际经济公约的出现

二战结束以来,形形色色的区域性或专业性的国际经济条约及其相应组织不断出现,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缔约国的国际经济条约及其相应组织,第二类是以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基本缔约国的国际经济条约及其相庆组织,第三类是以发展中国

家为缔约国的国际经济条约及其相应组织。

值得注意的是:1988年4月间,“77国集团”中的46个国家在南斯拉夫正式通过并签署了《全球贸易优惠制协定》。这有助于它们在经济上实现集体的自力更生,减少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在政治上也可以提高它们在南北谈判中的地位。这将对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和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将推进整个世界贸易的健康发展。

(五)国际商务惯例的发展

二战结束以来,国际商务惯例的编纂成文,不断更新并日趋完备。例如,国际商会《国际贸易术语解释》历经多次修订补充,内容大为丰富发展,适用范围也更加广泛;1933年公布的《商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历经五度修订,并自1962年起改名为《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又于1958年草拟、1967年修订公布了一套《商业单据托收统一规则》,并于1978年再次修订,并改名为《托收统一规则》。这对于减少国际商务纷争、促进国际商务发展,都起着重大的作用。

(六)各国涉外经济法的发展

各国分别制定的涉外经济法也有重大的发展和转折,主要表现是:

第一, 发达国家中,各国的经济立法,包括涉外经济法,层出不穷,日益细密;

第二, 战后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互相渗透和逐步交融,内容和形式上常互相吸收和互相参照。欧洲共同体已进一步发展成为“欧洲联盟”,今后联盟内部两系各成员国涉外经济立法的互相渗透与交融,势必更加广泛和深化。

第三, 战后各种区域或专业性的国际经济组织的有关条约、规则和章程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促使这些国家各自对国内的经济立法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这些成员国的涉外经济法在有关地区或有关领域内渐趋一致或统一。

第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战后相继摆脱殖民统治、取得政治独立的众多弱小民族,都极其注重创建自己的涉外经济立法体系,在投资、贸易、金融、税收等各个方面制定有关有法律和条例,借以保卫国家经济主权,维护民族经济权益。

国际经济法_国际经济法 -范围交错

国际经济法的范围及其与相邻法律部门的交错

一、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公法的联系和区别

用以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国际公法规范,属于国际经济法范畴;用以调整国际政治关系以及其他非经济关系的国际公法规范,不属于国际经济法范畴。有些综合性的国际公约,既用以调整某方面的国际政治关系,又用以调整某方面的国际经济关系,则其中涉及经济领域的有关条款,属于国际经济法范畴。进一步作一比较,还有以下几点重大区别:

第一,权利与义务的主体大有不同:国际公法的主体限于国家与各类国际组织,国际经济法的主体则包括国家、各国政府之间的经济组织、民间国际商务组织、国际商务仲裁机构以及不同国籍的国民。

第二,客体的区别:国际公法主要调整国家之间的政治、外交、军事以及经济诸方面的关系,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则为经济领域的各种关系,既突出了国家、国际组织相互之间的属于经济领域的各种关系,又囊括了大量的国家或国际组织与异国国民之间、不同国籍的国民之间的属于经济领域的各种关系。

第三,法律规范的渊源大有不同:国际公法渊源主要是各种领域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而国际经济法的渊源则排除了各种非经济领域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突出了经济性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同时大量吸收了国际私人商务惯例以及各国国内的涉外经济立法。

综上所述,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公法,在部分内容上虽互相渗透和互有交叉,可以相互为用,但整体上毕竟不能相互取代。它们是两种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各自独立的法律部门。

二、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的联系和区别

“国际私法”,指的是在世界各国民法和商法互相歧异的情况下,针对含有涉外因素的民法关系或商法关系,指事实上或确定应当适用哪国法律的法律。又称“法律冲突法”或“法律适用法”。其所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各国涉外的私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国家之间的关系。

国际私法既是国内法,又属于西方法学传统分科中公法的范围,即实质上只是一种国内公法。它可进一

步划分为用以调整国际(涉外)私人间经济关系以及人身关系的法律冲突规范用。前一类属于国际经济法范畴,后一类冲突规范所间接地加以调整的对象其关系属于人身关系,因此,这类冲突规范不应纳入国际经济法的范畴。两者具有以下几点重大区别:

第一,权利与义务的主体不同:国际私法的主体通常限于不同国籍的国民(含自然人与法人)以及各种民间性的国际组织机构。国际经济法的主体则既包括经济领域中超越一国国界的“私法”关系上的主体,也包括经济领域中国际公法关系上的主体,即国家以及各国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国家以及各国政府间组织以非主权实体的身份,即一般私法法人的身份,从事超越一国国界的经济交往或经贸活动,它们才可以成为国际私法关系上的主体。

第二,客体的不同:国际私法所调整的超越一国国界的私人间关系,可分为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两大类,国际经济法则调整国家之间、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以及不同国家的私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三,调整的方法不同:国际私法是关于民法、商法的法律适用法,而不是实体法,它本身并不直接确认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或解决有关的纷争。主要通过冲突规范间接调整国际民事关系,而国际经济法是实体法。它直接规定了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第四,法律规范的渊源不同:国际私法的渊源主要是各国有关法律冲突或法律适用方面的国内立法,并辅以某些有关法律冲突或法律适用方面的国际惯例以及对缔约国有拘束力的具有同类内容的国际条约。国际经济法的渊源则排除了有关人身方面法律冲突规范或法律适用规范,突出其中有关经济方面的法律冲突规范或法律适用规范,同时大量吸收了属于实体法和程序法性质的、有关经济领域的国际公法规范,国际私人商务惯例以及各国国内的涉外经济立法。

国际经济法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法 国际经济法-第一解释,国际经济法-产生发展

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具有不同的质的规定性。两者可以相互为用,但从整体上说,是两种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各自独立的法律部门。

三、国际经济法与国内经济法的联系和区别

“内国经济法”,泛指各国分别制订的有关经济方面的各种国内立法。各国国内经济立法中用以调整涉外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是国际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立法形式有二:一种是“涉外涉内统一”,即某些法律规范既适用于内国某种经济关系,又适用于境内同类的涉外经济关系;另一种是“涉外涉内分流”,即某些法律规范只适用于内国某种经济关系,而不适用于境内同类的涉外经济关系;或者相反。

此外,还有一些国内法,虽然也用以调整涉外关系,但却不具备经济性质。不属于国际经济法范畴。

确认各国(特别是东道国)涉外经济立法是国际经济法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注意排除来自西方某些强权发达国家的两种有害倾向。一种是:藐视弱小民族东道国涉外经济立法的权威性,排斥或削弱这些法律规范对其该国境内涉外经济关系的管辖和适用。另一种是:夸大强权发达国家涉外经济立法的权威性,无理扩张或强化这些法律规范对该国境外涉外经济关系的管辖和适用。“域内效力”和“域外效力”这两种现象,貌似相反,实则相成,而且同出一源。强权 观念和霸权政策,乃是它们的共同基础。

国际经济法和各国经济法都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两者的联系十分密切:1主体都包括国家和私人。2所调整的关系都包括横向和纵向的经济关系3法律渊源都包括以平等互利和等价有偿为原则的民商法律规范和以服从国家主权为特征的强制法律规范。

区别:1主体的区别,各国经济法的主体一般都限于该国私人 该国政府和进入该国境内从事经济活动的外国私人。二国际经济法的主体主要包括国家、国际组织和各国私人。

2客体的不同。各国经济法主要调整该国境内私人、该国政府和私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包括涉外经济关系和国内经济关系。国际经济法调整国际经济法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其调整范围比国内经济法大得多,但不包括一国的国内经济关系。

3法律渊源不同。各国经济法的渊源限于国内法规范。国际经济法的渊源包括国际法和国内法规范,其中的国内法规范仅限于各国的涉外经济法。

四、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商务惯例的联系和区别

“国际商务惯例”,主要指由各种国际性民间团体制订的用以调整国际私人(自然人、法人)经济关系的各种商务规则,是国际经济法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不属于国际公法范畴,也不属于国际私法(法突法)或各国经济法的范畴,而是自成一类。其独特之处在于:

第一,它的确立,并非基于国家的立法或国家间的缔约;

第二,它对于特定当事人具有的法律上的约束力来源于当事人各方的共同协议和自愿选择。

第三,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对于某一项现

成的国际商务惯例,只要各方合意议定,就既可以全盘采用,也可能有所增删。

第四,国际商务惯例对于特定当事人的约束力,往往必须借助于国家的主权或其他强制权。

国际经济法这一跨门类、跨学科的边缘性综合体,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货币金融法、国际税法、国际海事法以及国际经济组织法等若干大类。每一大类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若干较小的专门分支和再分支,从而使国际经济法这一边缘性综合体日益发展成为内容十分丰富、结构比较完整的、独立的学科体系。

国际经济法_国际经济法 -对外经济

源远流长的中国对外经济交往及其法理原则

中国的对外经济交往,可以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

1.古代中国时期,即奴隶社会后期和封建社会时期,约相当于公元前四、五世纪至公元1840年;

2.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时期,约相当于公元1840年至1949年;

3.社会主义新中国时期,即公元1949年以后。

一、古代中国的对外经济交往及其法理内涵

(一)古代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简况

夏朝时期,各个部落联盟之间就时常开展跨越联盟疆界的贸易。商朝时期,商品交换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开始使用原始形态的货币。到了周朝,实行“朝贡贸易”。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同海外欧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往业,明显的标志是:早在公元前四五世纪之间,中国的丝绸就已开始辗转远销希腊等地。

秦朝时中国与印度支那半岛、朝鲜半岛两个半岛广大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是相当密切的。

汉朝对外经济交往也日益发达,开拓了 “丝绸之路”,又辟海市。经过隋朝进入唐朝,全国重新统一安定,对外经济文化交往也空前兴旺发达。

宋朝时期,政府侧重于在南方发展海上国际贸易。元朝建立陆上国际商道畅通无阻,海上贸易也有新的发展。

明代初期,多沿袭元朝,且又有重大发展,如郑和下西洋。明代中叶以后,关闭口岸,停止对外贸易,实行“锁国”政策。清朝则变本加厉实行“海禁”,虽一度解禁开港,但对外来商人一律严加限制。

(二)古代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法理内涵

第一,古代中国开展对外经济交往,是国内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所必需。

第二,古代中国的对外经济交往,其主要动因植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秦汉以来,两千多年的对外经济交往史上,虽然经历了许多曲折和起落,但总的来说,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是主流。

第三,在古代中国长期的对外经济交往中,基本上体现了自主自愿和平等互利的法理原则。

第四,古代中国的对外经济交往由于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其规模和意义都难以与近现代的对外经济交往相提并论。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对外经济交往及其“法理”内涵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简况

继1840年英国侵华的鸦片战争之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又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用战争暴力打败中国,强迫中国订立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各种政治、经济特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政治主权和经济主权,形成了中国对外经济交往中的恶性循环。

(二)强加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法理”

在这个时期里,由于中国的政治主权和经济主权受到严重破坏,中国的对外经济交往始终贯穿着两条线索:第一,中国对外经济交往中,往往处在非自愿、被强迫的地位,受制于人,听命于人。第二,中国总是遭到不平等的屈辱,忍受不等价的交换。弱肉强食的原则,不仅被列强推崇为“文明”国家的正当行为准则,而且通过国际不平等条约的缔结和签订,取得了国际法上的合法地位和约束力。

三、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对外经济交往及其法理原则

(一)独立自主精神的坚持

与平等互利原则的贯彻

独立自主和平等互利,乃是新中国在对外经济交往中一贯坚持的最基本的法理原则和行为规范,也是中国对外经济交往健康发展的两大基石。它由国家的根本正式加以肯定和固定,上升为具有法律拘束力和基本行为规范。

(二)闭关自守意识的终结与对外开放观念的更新

半殖民地时期中国长期遭受的历史屈辱,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帝国主义所强加于中国的经济封锁,以及霸权主义背信弃义对中国所造成的经济破坏,都激发了和增强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意识。但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产生了对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片面认识和错误理解。对外经济交往受到重大的消极影响,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失去了调动国外积极因素的良机,拉大了与先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使源远流长的中国对外经济交往,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更加自觉、更加成熟的历史发展阶段。

1993年,中国宪法正式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第十四届三中全会针对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提出了纲领性的文件,大大加强了对外开放的力度、广度和深度。

第五节 贯彻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与学习国际经济法

一、中国实行经济上对外开放国策的主要根据

它是在总结该国多年实践经验以及参考国际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中国在实现“四化”过程中不应该、也不可能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中国应积极参加和利用国际分工,实行平等互利的国际交换,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现互接互补。

因此,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学会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交往两套本领。

二、深入学习国际经济法对贯彻上述基该国策的重大作用

其主要意义,可大体归纳为:

第一,依法办事:世界各国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十分需要借助于国际经济法的统一行为规范加以指导、调整和约束。中国应积极参加国际经济交往,对于这种法律规范的现状和发展趋向,需深入了解,自觉地“依法办事”,避免因无知或误解引起无谓的纠纷,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第二,完善立法:广泛深入地了解上述规范和惯例的有关内容,使中国涉外经济法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执法工作有所借鉴,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法律规范和日益完善的法制保障。

第三,以法护权:要熟悉国际经济法的有关规定,和有关国家的涉外经济法的有关知识,在“国际官司”中,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中国的应有权益。

第四,据法仗义: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要以国际经济法作为一种手段,按照公平合理和平等互利的原则,为全世界众多弱小民族仗义执言和争得公道,促进国际经济秩序的新旧更替。

第五,发展法学:立足于该国的实际,以该国利益为核心,重点研究该国对外经济交往中产生的法律问题,作出符合其该国权益的分析和论证。逐步创立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学科体系。

国际经济法_国际经济法 -图书

书 名: 国际经济法


国际经济法

作者:丛书编写组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

ISBN: 9787562030461

开本:16

定价: 19.00 元

内容简介

以基础求贯通,基本概念与原理助你触类旁通;以经验求成功,名师赵威教授与你分享学习心得;以习题求巩固,期末考试、考研、司考真题帮你举一反三。

目录

名师指导

第一章国际经济法绪论

◆内容提示

◆基础知识图解

◆重点知识讲解

◆配套习题

◆参考答案

第二章国际贸易法概述

◆内容提示

◆基础知识图解

◆重点知识讲解

◆配套习题

◆参考答案

第三章国际货物买卖法

◆内容提示

◆基础知识图解

◆重点知识讲解

◆配套习题

◆参考答案

第四章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

◆内容提示

◆基础知识图解

◆重点知识讲解

◆配套习题

◆参考答案

第五章国际贸易支付

◆内容提示

◆基础知识图解

◆重点知识讲解

◆配套习题

◆参考答案

第六章世界贸易组织法律制度

◆内容提示

◆基础知识图解

◆重点知识讲解

◆配套习题

◆参考答案

第七章国际技术转让法

◆内容提示

◆基础知识图解

◆重点知识讲解

◆配套习题

◆参考答案

第八章国际投资法

◆内容提示

◆基础知识图解

◆重点知识讲解

◆配套习题

◆参考答案

第九章国际金融法

◆内容提示

◆基础知识图解

◆重点知识讲解

◆配套习题

◆参考答案

第十章国际税法

◆内容提示

◆基础知识图解

◆重点知识讲解

◆配套习题

◆参考答案

第十一章国际经济贸易争端解决

◆内容提示

◆基础知识图解

◆重点知识讲解

◆配套习题

◆参考答案

综合测试题

……

文摘

二、《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规定的中止履行的适用条件当一方出现预期违反合同的情况时,另一方可以采取中止履行义务的规定。条件:

(1)被中止方当事人在履行合同的能力或信用方面发生了严重缺陷。

(2)被中止方当事人须在准备履行或履行合同的行为方面表明他将不能履行合同中的大部分重要义务。

除了上述两种情况外,其他情况也有可能导致当事人中止履行义务,如对卖方来说,其所在的国家对与合同有关的货物实行出口禁运,货物交付的可能性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已经不存在了。此时,买方可以根据合理的判断中止履行义务,中止履行义务的一方必须立即通知对方当事人,不论货物是否发运。三、风险转移与卖方根本违约的关系如果货物的损坏或灭失是由于卖方违反合同所致,则依公约第70条的规定,买方仍然有权向卖方提出索赔,采取因此种违反合同而可以采取的各种补救办法。根据此条规定,卖方根本违约和风险转移的关系根据买方采取的救济方法的不同而不同:

(1)如果买方采取了宣告合同无效这一救济方法,那么就应当自然阻止风险由卖方转移至买方。

(2)如果买方并未采取宣告合同无效这一救济方法,那么就不能阻止风险由卖方转移至买方。公约第66条的规定,货物在风险转移给买方承担后遗失或损坏的,买方支付货款的义务并不因此解除。除非这种损坏或损失是由于卖方的行为或不行为造成的。

四、解除合同的条件和效果

1.条件:


国际经济法

(1)根

本违约: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的结果,使得另一方当事人蒙受损失,并且在实质上剥夺了他根据合同期待得到的东西。受损害的一方当事人有权要求解除合同,并且要求损害赔偿。

(2)预期违约:如果订立合同之后,一方当事人由于他履行义务的能力或者他的信用有严重缺陷,或者他在准备履行合同或者履行合同中的行为,表明他显然将不履行其大部分重要义务,另一方可以以对方当事人预期违反合同为由,中止履行义务,但是要通知对方。如对方提供了担保,就要继续履行合同,如果对方不提供担保则可以解除合同。

(3)分批交货违反合同:如果各批货物是相互依存的,对方一次不履行合同构成对以后各批货物的根本违反,那么就可能导致交货无效,当事人有权解除合同。

(4)双方协议解除合同。

(5)不可抗力中,如果遭受不可抗力的一方无法履行合同义务,可以解除合同。

2.效果:合同解除的效果一般就是返还财产和损害赔偿,恢复原状。

五、E组贸易术语:即Exw

1.全称是ExwORK(NA

……

作者:张桂红主编

出 版 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1-1 字数:版次:1 页数:309 印刷时间:开本:印次:纸张:I S B N :9787810849333

内容简介

本书以国际经济交往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为主线,以国际经济法的核心问题为重点,对国际经济法基本制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在学派观点的取舍方面,本书以国内主流观点作为体系构建的基础。同时,书中也简约地介绍了非主流国际经济法的观点,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国际经济法在国际和国内的发展状况。

本书以国际经济交往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为主线,以国际经济法的核心问题为重点,对国际经济法基本制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本书的特色主要表现为:(1)突出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2)兼顾学科前沿。(3)理论联系实际,国际法与国内法交融,具有较强的启发性。(4)体例新颖,便于学生自学。本书各章均配有学习目标、本章小结、综合练习题和资料链接等栏目,为学生在课外独立思考和深入学习提供了便利。

作者简介

张桂红,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国际法教学研究中心主任。1998―1999年度瑞士比较法研究所、世界贸易组织、德国萨尔大学访问学者,2001―2002年度美国乔治城大学富布莱特高级研究学者。中国海商法协会理事,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国际经济法、世界贸易组织法、海商法、国际货币金融法、出版独着、合着5部,主编、参编教材6部,包括《对外资金融机构的法律监管》(法律出版社,2001)、《国际货币金融法学》(法制出版社,2001)等;2000年至今在《中国法学》、《国际法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和参加省部级课题5项,主持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子课题3项。

图书信息

书名:国际经济法(第二版)(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基础教材・必修课)

图书编号:2579067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定价:39.8

ISBN:730008589

作者:王传丽

出版日期:2007-10-26

版次:1

开本:16

简介:

国际经济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新兴法学学科,在中国则是伴随着对内搞活经济和对外实行开放政策的脚步而发展起来的。有关国际经济法的论着也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对国际经济法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

本教材力求阐明国际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并使之密切结合中国开展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实践,反映中国涉外经济立法与实践及国际立法与实践的最新发展动向。本书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国际经济贸易交易中所涉及的各种主要法律问题,包括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国际税收及国际经济贸易争议解决等法律问题。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国际货物贸易法

第三章 国际服务贸易法

第四章 国际知识产权法

第五章 政府管理的法律与制度

第六章 国际投资法

第七章 国际金融法

第八章 国际税法

第九章 国际经济贸易争议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

国际经济法_国际经济法 -在职研究生教育

开设院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获得学位:法学硕士学位

院校优势

国家级重点学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是全国最早设置国际经济法专业的院校之一。2002年我院国际法学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并被教育部批准设立国际法学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硕士点名列前五。

培养国际法综合性人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被业界认为是屈指可数的培养国际化法律人才的摇篮,被国家教育部评定为“国际化特色人才培养建设点”,是中国法学会国际经济法研究会的常设机构所在地。历年来培养的学员能熟练运用外语、懂得并能操作国际经贸业务、精通法律专业知识三大技能。

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

在职研究生的课程经过学院领导精心设置,以前沿性和实操性为主;教学模式以理论基础结合案例分析,突出实践与应用。

班务管理体系完备

制定了在职研究生班级教学监督,质量评估制度。每个班级都会配备专职班主任,为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考试时,以及最后的申请硕士学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立自己班级的公共邮箱、公共论坛、公共的网上交流群等。

课程背景

为适应中国加入WTO后对复合型法律人才的需求,国际经济法方向重在培养系统掌握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熟悉经济法律(含涉外经济法律)并具有外语水平的法律专门人才。通过学习法学基本理论和经济法律(含涉外经济法律)的专业知识,接受法律思维和法律实务的专业训练,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学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经济法事务(含涉外法律事务)的实践能力。

课程体系

模块设置课程设置模块释义模块一法理学1) 帮助学员熟悉法学学科,为法学学科的学习建立系统性、完整性的基础。通过学习应用,解决法律实际问题。
2) 即法学核心课程,是研究生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全国统一考试专业综合的考试内容。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中国法制史模块二经济法1) 教授学员更实用的法律知识,掌握专业的法律技能,更好的提升自己应用法律的能力。
2) 使学员掌握涉外经济活动的各种法律法规,熟知国际贸易术语,在经济活动(含涉外贸易)中,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各种法律问题。公司法国际法保险法海商法国际金融法国际货物买卖法贸易管制法专题模块三知识产权法专题本模块目的是给予学员更广阔的视野,是上述模块的有效补充。帮助拓展学员法律视角,了解前沿的法律法规,提高处理法律问题的能力。比较民事诉讼法比较合同法案例研究公司法市场经济理论研究模块四英语1) 研究生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英语水平全国统一考试的有效辅导课程
2) 提高学员的英语能力,使学员在了解一般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巩固专业知识。法律英语

报名条件

1、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在相关机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做出成绩的在职人员优先录取。

2、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专业背景不限,有学士学位的学生有资格申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法专业法学硕士学位证书)。

申硕考试科目

英语和法学综合

英语水平考试难度国家定位在大学英语四级到六级之间,通俗的说法是五级半的水平。从2005年开始取消听力,改为情景对话选择题。满分100分,60分合格。

法学综合内容包括:法理学、民法学、刑法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满分100分,60分合格

国际经济法_国际经济法 -编辑推荐

《国际经济法》为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由厦门大学法学院资深国际经济法学家陈安教授主编,此为第二版。

国际经济法_国际经济法 -后记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们对国际经济法律和实践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参阅了大量中外文献,并且一直契而不舍地向相关各界人士求教,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原则。

本书编写分工如下:周晓唯(陕西师范大学)任本书主编并统稿;崔艺红(西安财经学院)第一章;周晓唯第二章;王芳(西北大学)第三章;李莉(西安爱生集团公司)第四章;薛平志(西安理工大学)第五章;李婷(长安大学)第六章;马一飞(西安外国语大学)第七章;王胜利(陕西科技大学)第八章;沈剑(陕西师范大学)第九章;答百洋(西安欧亚学院)第十章。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着作及文章,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在写作过程中为本书提出宝贵意见的专家、教授及国际经济法律界人士表示感谢。同时对参加本书整理工作的同志表示感谢。

现在虽然已经成书定稿,但定然还会有我们自己未发现的错误和缺点,恳请批评指正。

国际经济法_国际经济法 -序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的环境、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的内容不仅包括商品的跨国流动,还包括服务、技术以及知识的跨国流动,这些跨、国流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规模更大、程度更高,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劳动和资本的国际流动。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方式,电子商、务、电子结算等新的技术手段的出现和发展大大地减少了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提高了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的效率,也使许多非贸易产品和服务变得可贸易。国际贸易产品提供者不仅要考虑东道国经济、政治和法律的影响,也必须考虑社会的、环境的、甚至伦理因素的影响。今天的跨国企业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也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将受到国际组织和贸易伙伴国相关规则的约束。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规模的不断扩大,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量较大的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已成为必然的趋势。为了及时反映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的变化,促进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人才的培养,发挥院校之间相互合作的优势,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能尽快适应快速变化的国际经贸环境,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邀请了部分国内学有所长的专家教授编撰了这套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规划教材。为使这套教材的编撰有序地进行,还专门成立了教材编写委员会,由总主编、分主编和有关委员组成。各分册主编分别由具有一定实力的本学科学术带头人担任,组织编写人员时注意老中青结合、教学人员与科研人员结合。同时还建立了规范的编、审制度,每一分册的编写组拟出大纲,其框架和内容经过编委会详细讨论,最后由总主编和分主编审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030103/157216.html

更多阅读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 唐宋派名词解释

  如何标记批注?爱雅阁书馆欢迎您唐宋文学名词解释2、上官体:初唐前期的诗坛,为梁陈余风所笼罩,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沿袭六朝的华艳风习。上官仪的作品尤其

张羽翔《中国书法史》问答题、名词解释汇总 书法知识问答题

《中国书法史》——问答题、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章 先秦书法1、为什么说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已经具备了后世书法的诸要因素?答:在甲骨文和金文的遗迹中,我们发现,这些最早的文字已经具备了书法形式美的基本要素,如刻画书法的笔画美,单字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名词解释 道德演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01.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体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02.道义道义是道德或正义的简

中国古建筑名称解释 易经数字吉凶

来源: 李爱的日志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 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角柱,间柱等,造型曰益复杂。2.阶级踏步:在踏

政治学基础的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的整理 简答题的整理

名词解释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2、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

声明:《国际经济法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法 国际经济法-第一解释,国际经济法-产生发展》为网友竒玅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