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营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城西20公里处。总面积64平方公里,辖38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198个村民组。总人口4.7万人。它是豫西南的历史名镇,宋代汝官瓷的故乡―举世闻名的汝官窑遗址座落于该镇清凉寺村。
大营_大营 -中州名镇――大营镇概况
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地处豫西伏牛山余脉外方山东麓浅山丘陵区,位于宝丰县城西20公里处。总面积64平方公里,辖38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198个村民组。总人口4.7万人。大营镇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形成村落,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记载,是豫西南的历史名镇,宋代汝官瓷的故乡―举世闻名的汝官窑遗址座落于该镇清凉寺村。
大营_大营 -现状
大营镇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优质主焦煤、铝矾土,紫砂陶土、铁矿石等10余种,储量大、品质优、易开采。紫砂产品曾畅销海内外,有“北方宜兴”之美誉。汝瓷开发方兴未艾,产品品种繁多,工艺精湛,可与宋代汝官瓷媲美。由中央美院董祖诒教授设计的“金鸡报晓”汝瓷作为第八届中国电影节馈赠品受到海内外电影家和知名人士赞赏。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开发保护总体规划已通过省专家评审,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
大营镇经济发展成就斐然。1958年荣获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的“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1988年被省建设厅首批命名为八大“中州名镇”之一;1991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先进单位”;1992年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95年被省、市确定为“改革发展建设综合试点镇”;1996年经济发展综合位次名列平顶山市115个乡镇第二;1999年被省科协命名为“河南省奔小康科普示范镇”;2000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小城镇建设重点镇”;2002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发展乡镇企业先进乡镇”,被市政府授予“经济实力强镇”。2003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6293万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115万元,招商引资5720万元,财政收入达到577万元,农民纯收入达到2518元。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营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人文、文化底蕴丰富,是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支撑。水利条件优越,建成小型水库6座,其中最大库容达280万平方米;在具有国道207线和南石线穿境而过的交通优势基础上,该镇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完成村级道路建设33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小城镇建设设施完善,功能齐全:镇区设有邮路4条190公里,投递点258个;开通5000门国际、国内直拨程控电话,安装有120门公用IC卡电话,建有2座无线通讯微波基站支持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移动通讯系统与国内外并网通信;镇区建有3所初中,实现“两基”目标;建成有省文化厅挂牌的“文化中心”,有线电视已成网络覆盖,连续3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文化先进乡镇;镇卫生院1998年升格为宝丰县第二人民医院,被国家卫生部命名为“一级甲等”医院;科技发展步伐加快,科技推广已成为经济发展助推器,被省科协命名为“河南省奔小康科普示范镇”。
大营镇人民群众淳朴勤劳,在镇党委、政府的团结带领下,形成了干事创业、求实进取的社会氛围,凝聚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强大合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继往开来,再接再励,与时俱进,勇创新高。
汝官窑
清凉寺汝官窑遗址位于镇区西南部二公里处清凉寺村南,为北宋徽宗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创建的官窑。窑址南北长2.5公里,宽1公里,内涵甚丰。
东南部(韩庄村东南)有晚唐及五代时期的窑址,其余绝大部分为宋代民窑,以印花青瓷及黑白瓷为主,有窑址20余处,西部为金、元时期窑址;宋汝官窑址在清凉寺村南,面积9.3平方米,窑址地势平坦,四面环山,有小溪绕其东、西两面,制瓷原料丰富,煤炭、木材、高岭土、釉药等就地可取,并发现有玛瑙石等汝瓷之重要原料。
1987年,经过窑址试掘,已探明作坊、窑炉及汝瓷窑藏。出土遗物主要有瓷器和窑具,瓷器计300余件,其中“宫廷御用汝瓷”,香灰色胎,胎骨薄坚,多裹足满釉支烧。釉为青色,釉层匀净淡雅,器表出现复杂的纹片。制作规整,工艺考究,试掘中出土的较完整器皿有鹅颈瓶、折肩瓶、细颈小口瓶、碗、盘、洗、盏托、盂、器皿盖等。此次发掘,解决了陶瓷史上一大悬案,揭开了“宋代五大名瓷之魁”的汝官窑址之谜。
1987年,确定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1999年,镇政府与平顶山汝瓷研究所共同开发汝瓷新产品,烧制出仿汝瓷产品30多种,远销日本、韩国、泰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裘皮之都-大营
――――――――――――――――――――――――――――――――――――――――――――――――――――――――――――――――――――――
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内,大营是皮草的故乡
――――――――――――――――――――――――――――――――――――――――――――――――――――――――――――――――――――――
大营名称的由来:
明初燕王朱棣征南夺天下,曾在这一带遍设营垒,所以就出现了大营的称谓。
大营基本情况:
归属:1958年11月,归衡水县管辖,并设大营人民公社。1962年1月,恢复枣强县建制,归枣强县管辖,称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更名为大营镇。
范围:1983年12月,大营镇管辖30个行政村,1996年1月,合乡扩镇,管辖88个行政村。现行的行政区划:大营镇位于河北省东南部,衡水市南端,地处两省(冀、鲁)三市(衡水、邢台、德州)交界处,属黑龙港流域。
主导产业:大营的主导产业是皮毛业,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皮张的硝染废水,为解决这一问题,镇党委政府从2000年起,在铁路东下风向规划了1300亩的皮毛工业园区,拟在园区内建一大型污水处理厂,对进区企业实行统一硝染,统一治污。
大营的历史文化古迹是“比子庙”,相传商朝丞相比干曾在大营一带为官,他发明熟皮制裘工艺,后比干进朝为相,先民对比干感恩待德,曾于公元前841年,在大营村北修建“比子庙”一座,后于清末废圮,为顺应民意,1993年9月29日(农历八月十四日),大营镇人民政府在原址重修了“比子庙”。为使这一历史文化古迹发扬光大,又在此建成了比干公园,园内有姜子芽买浆台、范公塔、孟姜女屋、妲姬请罪等供游人参观赏析,使人们在游玩中了解了源源流长的营皮文化。小城镇居住建筑风格:临街建筑全部为两层以上建筑,其风格是上居下店,前店后厂式结构。
城镇发展与管理的思路:依托传统皮毛产业走“以业建城,以城兴业”的发展路子,进一步加快城内供排水,路街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吸引农民进城,壮大城镇规模。
大营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东距山东省德州市50公里,是全国有名的皮毛集散地,素有“天下裘都”之称,皮毛加工业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据县志记载,殷商末年“比干制裘广郡”,广郡即今大营一带,比干被奉为裘祖,现存比干庙供后人祭祀。
大营镇是衡水市三大镇之一,辖88个村,63516人,总面积136平方公里,耕地14.6万亩,2000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3.2亿元,财政收入3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96元。
皮毛业是大营的传统产业,近年发展迅猛。目前,全镇有皮毛专业村62个,加工摊点9170个,年产值超50万元的个体、联合体562家,超1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63家,年产1000万元以上皮毛企业12家,年可生产裘服180万件,半成品褥子150万条。裘领、裘帽、裘皮围脖、各种裘皮帽条600多万条,以大营为中心的皮毛加工业已辐射到周边5县市近300个村庄,加工企业和摊点1.4万家,从业人员15万人,形成了方园上百里的经济圈。
行业的发展壮大,促进了市场的繁荣,目前大营皮毛专业市场总占地面积38万平方米,经营面积10万平方米,拥有固定门店2160个,流动及固定摊7000多个,十天四个集中交易日,平均上市摊位6000多个,经营的皮毛种类有:生皮、熟皮、半成品、裘服、裘皮饰品、剪绒、工艺品等七大系列近2000个品种,产品远销俄罗斯、日本、南韩、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年贸易额可达15.2亿元,出口创汇5000多万美元,98年大营皮毛专业市场被河北省政府评为农业产业化十大专业市场。
为寻求行业的快速发展,2000年在铁路东规划了占地1000亩的民营皮毛工业园区,进区标准、优惠政策,具体实施意见已出台,路、电、水等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同时在皮毛城内还计划建设占地100亩的多功能皮毛综合展销厅,包括皮毛信息大楼、皮毛质检中心大楼和多功能的封闭式皮毛交易厅,总投资3810万元,总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这两个项目的建设将推动大营的皮毛业迈上新的台阶。
热情好客的大营人将以宽松优越的环境,快捷完美的服务,与每一位来营客商精城合作,携手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