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近几年,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新西兰、英国、美国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等。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豫剧从清朝末期至今已经形成四大声腔,即祥符调、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2006年,豫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梆子_概述
河南梆子河南梆子(豫剧)是以以节奏(板式)变化为基础的板腔体剧种,唱腔主要有慢板、二八板、流水、飞板等板式。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豫剧的流行地区分布甚广,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豫剧演出。
豫剧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据清李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成书的《岐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县志》记载,当时本地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称为“梆罗卷”。豫剧音乐分有四个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福调”;以商邱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
河南梆子_河南梆子 -起源
河南梆子豫剧起源与明朝中后期,是在中原地区(河南)盛行的时尚小令(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艺术后发展而成的,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大量资料证实,特别是相关人员在编修《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的过程中,各方面的专家进行广泛调查和论证,得出豫剧最早的诞生地是在古都开封和周边各县的结论。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戏。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内容,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于道光年间(1821-1850)河工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早已存在。这些记述与艺人间的传说相符。据一些老艺人追忆,他们在1912年前后学艺时,曾听师傅说起河南的“内十处”,即祥符(今开封)、杞县、陈留(今并入开封)、尉氏、中牟、通许、仪封、封(今并入兰考)、封丘、阳武(今并入原阳)和"外八处即淮阳、西华、商水、项城、沈丘、太康、扶沟、鹿邑,明清区代即流行“河南讴”。河南梆子在流传过程中,在不同形成祥符调(开封一带)、豫东调(商丘一带)、豫西调(阳一带)、沙河调(漯河一带)等不同风格。
河南梆子_河南梆子 -发展
河南梆子据艺人相传,河南梆子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都曾办过科班。后在开封一带的,形成祥符调;传至商丘一带的,形成豫东调;流入洛阳的一支,发展为豫西调;流入漯河的一支,被称为沙河调。
辛亥革命以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当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庆茶社、澄怀茶社、庆茶社、东火神庙茶社、同乐茶社等,均争相邀聘河南子班社,义成班、天兴班、公议班、公兴班等因而活跃一时。此后,郑州、洛阳、信阳、商丘等城市相继出现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戏园。在农村,则每逢迎神赛会必演双在一些地区,所演多属河南梆子。
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豫剧)的发展进入一个的阶段。这一时期,开封相国寺先后建立了永安、永乐、永民、同乐四个河南梆子剧场,许多著名艺人如陈素真、王润枝、马双枝、司凤英、李瑞云、常香玉、赵义庭、彭海豹等,云集于开封。1935年初,以樊粹庭为首成立了豫声戏剧学社,改永乐舞台为豫声剧院,陈素真所在的杞县戏班和赵义庭所在的山东曹县戏班均参加了该学社。豫声戏剧学社革除了旧戏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对表演和舞台美术等进行革新,并演出由樊粹庭创作的《义烈风》、《霄壤恨》、《涂血》等剧目。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采“醒狮怒”之意,改学社为狮吼剧团。
常香玉在1936年随周海水班社到开封,演出于醒豫舞台。1937年成立中州戏曲研究社,演出由王镇南编写的《六部西厢》、《哭长城》等古装戏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现代戏《打土地》。《打土地》是豫剧编演现代戏的开始。与此同时,永安舞台的王润枝、马双枝、鼓海豹、杨金玉等也演出了不少传统剧目。名角豫剧云集,促进了豫东调、豫西调的合流,促进了河南梆子的发展和提高。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开封后,狮吼剧团、周海水的泰乙班,以及常香玉等团体和演员先后到西安,并以西安为中心,在西北城乡演出,扩大了河南梆子的影响和流行地区。
河南梆子(豫剧)的班社最早始于何时何地,今无可考。据老艺人传说,过去的豫剧演员大多出于乾隆年间的蒋门和徐门两家的科班,而开封的“老三班”:义成班、公议班和公兴班,传说都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
义成班,据1916年2月15日《河声日报》载:“省内义成班,原为开封县署民壮总役于建清所组建,历年以来一般梨园子弟在各处演唱,颇享盛名。”义成班于1926年,在开封相国寺的火神庙内建立了永安舞台。舞台的组织管理分前、后台、前台,主要负责管理剧院内的各种杂务,如售票,接待观众,供应茶水;后台,主要负责演出方面的事务,如确定演出剧目,分配角色以及衣箱、道具等方面的工作。
天兴班,原是封丘办的科班,历史比较悠久,不少豫剧名演员出自该班。清末民初曾不断到开封演出。知名演员有李剑云(小名壮丑,工旦)、阎彩云(工旦,1982年去世),其他主要演员有时登科、张治林、聂二妮、孔宪玉、李玉仙、张廷华、李法魁等。
杞县的“六班”、“捕班”(县衙办的)以及马、武、郑、郝、刘、常六姓联办的"六姓家班"等,均为辛亥革命后的著名班社,演员水成、一阵会、田苟、何运、金成等,均为当时名角。
30年代,在开封除了义成班组成的永安舞台外,还有两个重要的豫剧团体,豫声戏剧学社和中州戏曲研究社。豫声戏剧学社在豫声剧院演出。
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建国前,西安也出现了不少豫剧团体,如樊粹庭领导的狮吼剧团,常香玉为首的香玉剧社,毛兰花为首的凤麟剧团,崔兰田为首的兰光剧社。还有孙老七创办的河南灾童戏剧学社(原西藏豫剧团前身)等。
建国后,于1956年成立了河南豫剧院。豫剧拥有一批专业和业余的编剧人才,其中成就突出的有杨兰春等。杨兰春(1921年生,河北省武安人),先后改编和创作(有的是与他人合作)了《小二黑结婚》、《人往高处走》、《刘胡兰》、《朝阳沟》、《冬去春来》、《朝阳沟内传》等。同时他还导演了不少现代戏和传统戏。如《血泪仇》、《赤叶河》、《志愿军的未婚妻》、《秦香莲》、《唐知县审诰命》等河南及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普遍建立豫剧演出团体。1962年举行了豫剧名老艺人座谈会演,1980年举行了"豫剧流派汇报演出",这一剧种已成为我国流布较广的戏曲剧种之一。
如今,豫剧除遍及本省外,又传播到邻近各省,并在各地组成了不少专业剧团。
河南梆子_河南梆子 -伴奏音乐
河南梆子腔河南梆子的伴奏乐队,过去曾有“一鼓二锣三弦手,梆子手钹共八口”的说法。早期的河南梆子在乐器上还使用四大扇(大铙、大钹)和尖子号(管长1米左右),以此来制造雄壮热烈的气氛。
河南梆子乐队的文场主奏乐器,早期为大弦(八角月琴,演奏员兼吹唢呐)、二弦(竹或木质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和三弦(拨弹乐器)。20世纪30年代,樊萃庭先生节借鉴兄弟剧种山东梆子的伴奏乐队,引进了板胡,大弦、二弦逐渐弃置,改用中音板胡(俗称"瓢")为主弦。50年代以后,一般的文场中逐渐增添了二胡、琵琶、竹笛、笙、闷子、大提琴等。有的还增加了坠胡、古筝等。亦有增加小提琴、中提琴及西洋铜管、木管乐器的,组成中西混合乐队。豫剧文场中的传统伴奏曲牌有300多个,其中唢呐曲牌130多个,横笛曲牌20多个,丝弦曲牌170多个。唢呐曲牌中常用的有:“春来到”、“大汉东山”、“小汉东山”、“大桃红”、“小桃红”、“大开门”、“小开门”、“大风入松”、“小风入松”、“文二凡”、“武二凡”、“水龙吟”、“新水令”、“折桂枝”、“晏驾令”、“山坡羊”、“红绣鞋”、“唢呐皮”、“娃娃”等。
横笛曲牌常用的有:“朝天子”、“五六五”、“哭皇天”、“云霄歌”、“石榴花”、“花朝元歌”、“百鸟朝凤”、“鸡爬坡”、“小开门”等。
丝弦曲牌中常用的有:“小花园”、“九连环”、“花错字”、“小红鞋”、“苦中乐”、“浪淘沙”、“油葫芦”、“呓怔”、“算盘子”、“娶嫁”等。
河南梆子(豫剧)乐队武场的主要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手镲、小锣和梆子等。豫剧武场的锣鼓点共有三大类:一、开台锣鼓点,主要由“混加官”、“毛边”、“鲍老催”等。二、配合表演动作及烘托舞台气氛的锣鼓点。大多与京剧相同,但有的叫法不同。常用的有各种形式的“一锣”、“两锣”、“三锣”以及“收头”、“四击头”、“紧急风”、“战场”等。三、唱腔中的锣鼓点,剧种特色较突出。较常用的有“迎风”、“到脱靴”、“拐头钉”等。流水板类中有各种“流水头”以及“一滴油”等。散板类中有各种“非板头”、“滚白”等。二八板类锣鼓点最为丰富,又分为单鼓条和双鼓条两类。除两者都有的“串锤”、“长锣”等外,单鼓条类中常用的有“里撇”、“外撇”等,双鼓条中常用的有“五钉锤”、“梆子穗”、“风搅雪”等。加上其他附属板式唱腔中的各种锣鼓点,总共不下百种。
河南梆子_河南梆子 -角色行当
河南梆子河南梆子(豫剧)的角色行当,由“生旦净丑”组成。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戏班组织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外加四个杂役"。"四生"即老生、大红脸(红生)、二红脸(武生)、小生。"四旦"即大净(黑头)、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丑)。也有五生、五旦、五花脸的说法。演员一般都有自己专工行当,也有一些演员则一专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
据说,早期河南梆子以“外八角”(四生四花脸)戏为主,生行戏占重要地位。生行的大红脸和二红脸的界限很,大红脸专演关羽;二红脸专演赵匡胤、秦琼、康茂才等类角色,主要是武功戏。小生行一般有文武之分,也有的演员文武兼备,武功戏较出色。旦行在以“外八角”为主时代,只占次要地位,但随女演员的登台与逐渐增多,在豫剧中取得了主导地位。大净主要以唱工取胜,三花脸除表演诙谐风趣外,武功戏也有“盘绳”、“吊水桶”、“空中还原”、“探海”、“元宝顶”、“大翻身”等不少绝招。各行当都有自己的表演要诀,如手势要诀是“花脸过项,红脸齐眉,小生齐唇,小旦齐胸”,武打戏的短打要诀是“身如蛇形眼似电,拳如流星,腿似钻;稳如重舟急似箭,猛、勇、急、快、坐、站稳如山”,在枪路上,有“走丝”、“连九枪”、“十三枪”、“九个鼻”、“八杆”、“单倒”等路数。青衣中闺门旦的表演要诀是“上场伸手似撵鹅,回手水袖搭手脖;飘飘下拜如抱子,跪下不能露脚脖”,“说话不看人,走路不踢裙,男女不挽手,坐下看衣襟”。彩旦的表演要诀是“斜眼偷看人,说话咬嘴唇;一扭浑身动,走路摔汗巾”。小旦的出场式是“出门按鬓角,双手掖领窝,弯腰提绣鞋,再整衣裳角”。小生的表演要诀是“清、净、冲”。“清”是清秀,唱词吐字清,神态秀气;“净”是动作干净利落,恰到好处;“冲”是武打勇猛,精神振奋。
河南梆子_河南梆子 -传统剧目
陈素真《宇宙峰》剧照河南梆子(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才于历史小说和演义。如封神戏、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和岳家将戏,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使豫剧事业又有了新发展。如《朝阳沟》、《小二黑结婚》、《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试夫》、《苹果,红了》。
据1956年统计,传统剧目有647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三上轿》、《对花枪》、《三拂袖》、《宇宙峰》、《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1949年以来,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等。其中《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唐知县审诰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莲》(《包青天》)、《朝阳沟》、《人欢马叫》等均摄制成影片。
河南梆子_河南梆子 -主要剧团
罗列分布在大中华区历史上以及现存的部分主要豫剧团,按照各省(市、区)字母顺序排列如下:省(直辖市)剧团安徽省毫州市豫剧团、安徽梆子戏团、淮北市豫剧团、濉溪豫剧团、阜阳市豫剧团、阜阳金鹏豫剧团、颍上县豫剧团、涡阳县豫剧团、涡阳百花豫剧团、太和豫剧团、金凤凰豫剧团、高滔豫剧团、临泉县豫剧、献海豫剧团、合肥豫剧社团、鱼台县豫剧团、利幸县豫剧团等。北京市北京占奇豫剧团、同乐园豫剧团、豫苑春戏曲协会等。甘肃省兰州市豫剧团、甘肃省豫剧团贵州省贵阳市豫剧团河北省河北省豫剧团、石家庄豫剧团、东风豫剧团、邢台市豫剧团、春燕豫剧团、平原青年豫剧团、元氏县豫剧团、大名县豫剧、临漳县豫剧团等。河南省河南豫剧院、郑州市豫剧院、商丘市豫剧团、安阳市豫剧团、濮阳市豫剧团、鹤壁豫剧团、焦作市豫剧团、洛阳豫剧团、小皇后豫剧团、三门峡市豫剧团、许昌市豫剧团、开封市豫剧团、新乡市豫剧团、周口市豫剧团、漯河市豫剧团、平顶山市豫剧团、驻马店市豫剧团、信阳市豫剧团、南阳市豫剧团等。(还有河南省的130多县级豫剧团没列其中)、(民营剧团不计其数)黑龙江省鹤岗市豫剧团、哈尔滨市豫剧团、伊春市豫剧团湖北省武汉市豫剧团、襄樊市豫剧院、十堰市豫剧团、老河口豫剧团、湖北省豫剧团等。吉林省长春市豫剧团、吉林省豫剧团江苏省江苏省梆子剧团、徐州豫剧团、丰县小皇后豫剧团辽宁省抚顺市豫剧团青海省西宁市豫剧团山东省济南市豫剧团、泰安市豫剧团、鲁新豫剧团、济宁市豫剧团、聊城市豫剧院、菏泽市豫剧团、蒙阴县豫剧团、临沂市豫剧团、藤县豫剧团、枣庄市豫剧团、枣庄市齐声豫剧团、曹县豫剧团、成武县豫剧团、邹城市豫剧团、汶上县豫剧团、泗水县豫剧团、东平县豫剧团、兖州市豫剧团、长清县豫剧团、茌平县豫剧团、莘县豫剧团、单县豫剧团、凤凰湖豫剧团、郓城县豫剧团、梁山县豫剧团等。山西省太原市豫剧团、大同市豫剧团、阳泉市豫剧团、运城市豫剧团、长治市豫剧团、山西旅游公司豫剧团、绛县豫剧团等。陕西省西安市豫剧团、狮吼剧团、民众剧社、渭南豫剧团、咸阳市豫剧团、宝鸡市豫剧团等。四川省四川省豫剧团台湾地区中州豫剧团、台湾豫剧团天津市上海、深圳天津市豫剧团、上海豫剧协会、深圳梨园艺术团等西藏自治区西藏豫剧团新疆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石河子市豫剧团、农九师豫剧团、阿克苏豫剧团等。河南梆子_河南梆子 -名家流派
祥符五朵云李剑云、阎彩云、林黛云、时倩云、贾碧云杞县三亭陈玉亭、刘金亭、程兰亭豫西十八家老国公老生:老盛三、刘喜连、张姐、张庆员旦行:张小无、列灿柔、老百合、纪喜来、大金城花脸行:李合群、况膏云、老庆和、鲍公义、李留柱丑角:老赵奶、唐诚、黄曹城小生:郑金城豫东五杆旗大花旗:花桂荣大红旗:唐玉成杏黄旗:黄儒秀雪白旗:刘玉梅小蓝旗:陈素花豫剧十八兰组一:毛兰花、崔兰田、王兰琴、郭兰仙、祁兰芳、李兰菊、罗兰梅、汪兰巧、秦兰花组二:车兰玉、黄兰祥、范兰荣、司兰荣、张兰宝、冯兰青、刘兰玉、马兰凤、周兰凤沙河三少李家玉、易湘山、王仲华三鼎甲1930年代:陈素真、司凤英、常香玉1950年代:陈素真、常香玉、桑振君汴京三王王敬先、王秀兰、王素君界首四大名旦闫立品、马金凤、徐艳琴、毛兰花十二大名旦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王秀兰、司凤英、马双枝、史彩云、姚淑芳、李景萼大陆豫剧豫剧皇后:陈素真豫剧大王:陈素真民国豫剧小皇后:宋桂玲人民艺术家:常香玉(逝世后国务院追封)台湾豫剧皇太后:张岫云豫剧皇后:王海玲豫剧小天后:萧扬玲豫剧名旦六大家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生行五大流派唐玉成唐喜成刘忠河王素君李树建其它旦角流派张岫云(张派)徐艳琴(徐派)宋桂玲(宋派)王秀兰(王派)安金凤(安派)黑脸两大流派李斯忠(李派)吴心平(吴派)丑角两大流派牛得草(牛派)高兴旺(高派)武生流派王二顺(王派)-----------------------------------------------------------------------------------------------------------------------刘法印(刘派)姓名剧团王红丽(二度梅)河南省小皇后豫剧团章 兰(二度梅)山东省聊城市豫剧团李树建(二度梅)河南省三门峡市豫剧团、河南省豫剧二团汤玉英河南省豫剧三团王清芬河南省豫剧二团牛淑贤(梅花奖榜首)河北省邯郸东风豫剧团刘雯卉(一度梅)河南省济源市豫剧团虎美玲河南省郑州市豫剧院胡小凤河北省邯郸东风豫剧团李喜华湖北省襄樊市豫剧团李金枝河南省豫剧一团谷秀荣河南省豫剧一团陈淑敏河南省洛阳豫剧团小香玉(梅花奖榜首)山西省太原豫剧团朱巧云河南省开封豫剧团周 桦甘肃省兰州市豫剧团张春玲湖北省十堰市豫剧团朱桂芹山东省菏泽市豫剧团颜永江河南省平煤集团豫剧团金不换河南省鹤壁豫剧团苗文华河北省邯郸东风剧团汪荃珍河南省豫剧三团贾文龙(梅花奖榜首)河南省豫剧三团李新花山东省济宁市豫剧团杨红霞河南省豫剧三团王 惠河南省豫剧一团刘晓燕河南省平顶山豫剧团田 敏河南省豫剧二团郭英丽河北省邯郸东风剧团陈新琴河南商丘豫剧团徐俊霞河南省豫剧一团楚淑珍河南省平顶山豫剧团张虹江苏省梆子剧团燕凌江苏省梆子剧团豫剧作家樊粹庭,代表作:四大悲剧《涤耻血》、《三拂袖》、《霄壤恨》和《义烈风》;四大喜剧《洛阳桥》、《凌云志》、《女贞花》和《柳绿云》;四大历史剧《王佐断臂》、《水工郑国》、《宋景诗与武训》和《再生铁》;四大神话剧《红珠女》、《劈山救母》、《金山寺》和《雷峰塔》。杨兰春,代表作:《小二黑结婚》、《人往高处走》、《刘胡兰》、《朝阳沟》、《冬去春来》、《朝阳沟内传》等。同时他还导演了不少现代戏和传统戏。如《血泪仇》、《赤叶河》、 《志愿军的未婚妻》、《秦香莲》、《唐知县审诰命》等。河南梆子_河南梆子 -戏曲简介
戏曲:朝阳沟
《朝阳沟》在中国现代戏的历史上所具有的独特的品位和地位是无可争辩和替代。该剧由河南豫剧院三团在1958年5月19日首演于郑州,编剧杨兰春,导演杨兰春、许欣,音乐设计王基笑、姜宏轩等,舞台美术设计关朋。马琳饰银环,王善朴饰拴保。同年6月调京演出。在其后的演出中,魏云主演银环,马琳饰演二大娘。期间,常香玉曾经扮演过拴保娘这一角色。1963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戏曲艺术片。
作者杨兰春。1958年由河南豫剧院三团首演于郑州。剧本有单行本出版。全剧共8场,描写高中毕业生银环到未婚夫拴保的家乡朝阳沟参加农业生产,遇到了一连串困难,思想上发生动摇。在中国共产党基层支部和群众的帮助下,又由于在劳动中培养起来的对土地和庄稼的深情,使她认识到农村也是知识青年贡献力量的广阔天地,终于在农村扎下根来。《朝阳沟》在运用传统戏曲形式表现现代生活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剧作除主人公银环外,还刻画了拴保、拴保娘、拴保爹、二大娘、老支书等朴实、忠厚的农民形象。在这些人物身上洋溢着崭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社会主义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全剧语言富有个性特点,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唱词生动、风趣,节奏明快。剧本故事完整,人物集中,在运用传统的结构方法方面取得了成就。1963年,《朝阳沟》摄制成戏曲艺术片。京剧、评剧、吕剧、眉户、滑稽戏等都移植、演出过本剧。(见彩图豫剧《朝阳沟》(魏云饰银环,常香玉饰拴保娘))
《朝阳沟》曾经被许多剧种移植。1958年中国戏曲学校曾由京剧科50班学生改编排演,荀令香、赵荣欣导演,曲素英、孙洪勋、陈国为等主演。1963年,中国戏曲研究院实验京剧团加工重排,宋德扬执笔,刘木铎导演,刘秀荣、李光等主演,这一本的演出拟参加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但由于莫测的原因,该剧被江青否定,从未公演。
不论该剧的主题如何(事实上,“大跃进”时期的作品,真正能经得起时间洗礼的,屈指可数),它的经典性都不容质疑。《朝阳沟》的音乐形象是划时代的,相信在豫剧史上不算空前也是绝后的。还能有哪一出戏可以创造出这般不论主角配角不管大段小段都能成为“流行”歌曲的奇迹呢?
现实中的
《花木兰》剧照朝阳沟位于邯郸市西部深山革命老区――武安管陶乡列江村,地处晋冀接壤处,距邯郸市90公里,距武安市65公里。 这里是中国著名现代戏曲作家杨兰春的出生地,也是名扬大江南北、家喻户晓的现代戏曲《朝阳沟》创作及剧中主要人物银环、栓保的原型地。杨兰春作为著名的现代戏曲作家,在中国戏曲史上特别是在对现代戏曲的创作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60年代创作的豫剧《朝阳沟》,公映了近半个世纪,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青睐,剧情曾经影响了几代人,特别在华北、中原一带,影响颇广。
戏剧:花木兰
北朝时番邦犯境,边关告急。花木兰的父亲列名征兵军帖。木兰虑及老父体弱,弟弟年幼,思之再三,决定女扮男装,冒弟弟木力之名,代父从军。木兰辞别双亲,披星戴月,快马加鞭,奔赴边关。途中,她还结识了几个朋友,全是应征入伍的战士,相伴同行。他们在接近前线时,忽闻战鼓齐鸣,杀声震天,魏军正与敌兵交战,突力子等三人夹战魏军贺元帅,木兰一马当先,杀退敌人。从此,她便得到贺元帅的赏识。戎马倥偬,十二年过去,身经百战的木兰已晋升为将军。某夜,木兰外出巡营,忽听群鸟飞鸣,她料想必是敌兵前来偷袭,惊起宿鸟。便禀告元帅,建议四面埋伏,智擒敌酋。果然,敌军中计,突力子被擒。元帅拟为木兰封官进爵,并把爱女许与将军。木兰不慕官爵,更不能与元帅之女成婚,只求赐与千里马,回故乡探亲。木兰返回桑梓,脱去战时袍,换上旧时装。朝廷册封木兰为尚书郎,元帅率领众将,抬着礼物,亲临花家,请见花木力将军。木兰出堂,相见之下,元帅惊讶不已。于是,木兰细述从军经过,元帅盛赞木兰不愧是一位巾帼英雄。
该剧是1951年常香玉为抗美援朝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进行义演时的主要剧目。在1952年10月全国首届戏曲观摩演出中,常香玉演出此剧获荣誉奖。1953年4月香玉剧社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演出。1956年10月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艺术片。
戏曲:穆桂英挂帅
原名《老征东》或《杨文广夺印》。1954年,经宋词改编,更名《穆桂英挂帅》,由河南省洛阳市豫剧团演出。剧本于1956年出版,收入《戏曲选》第3卷(1959)。剧本描写北宋时,西夏犯境。辞朝隐居的佘太君闻讯,遣曾孙杨文广、曾孙女杨金花去汴京探听。杨文广在校场比武,刀劈兵部尚书王强之子王伦,夺得帅印归来。穆桂英深感朝廷刻薄寡恩,不愿再为它效力。佘太君劝她以抵御西夏侵扰为重,穆桂英乃挂帅出征。改编本删除旧本宣扬的封建伦理观念和感伤情绪,以及杨文广被俘、招亲等情节,集中塑造了穆桂英的英雄形象。《辞印》、《挂帅》两场戏,抒发了穆桂英由感慨杨家历代忠贞而不获朝廷信任,到决定挂帅出征的自豪心情和为国为民的责任感。“老太君她还有当年的勇,穆桂英我就无有了当年的威风?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充满苍劲、悲壮的色彩。此剧被全国不少剧种、剧团移植上演。洛阳市豫剧团演出的《穆桂英挂帅》,由马金凤扮演穆桂英。1958年,摄制成戏曲艺术片。1959年,豫剧《穆桂英挂帅》移植、改编成京剧,由梅兰芳主演。1959年,梅兰芳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0周年将此剧作为献礼剧目改编,陆静岩、袁韵宜执笔,郑亦秋导演,李少春、袁世海、李和曾、李金泉、夏永泉、杨秋玲等参加演出。梅兰芳亦以其炉火纯青的表演塑造了他最后一个舞台新形象。
另外,评剧、河北梆子、越剧等许多剧种都有此剧的移植本。其中,评剧名家筱俊亭和河北梆子名家张惠云的版本广受欢迎。
戏曲:小二黑结婚
原为短篇小说。赵树理作。1943年发表。
抗日战争时期,民主根据地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