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辉市第一中学 卫辉市第一中学 卫辉市第一中学-概况,卫辉市第一中学-发展历程

卫辉一中的前身是(清)“卫辉府官立中学堂”,始建于1902年,为河南省最早的三所百年老校之一,由卫辉知府于沧澜创设并任首届校首,后九次易名。从1921年的省立第十二中学至“文革”前的河南省汲县中学,一直是河南省重点中学。1988年,汲县撤县建市,更名为“卫辉市第一中学”沿用至今。于2005年2月被命名为首批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

卫辉一中_卫辉市第一中学 -概况

学校占地150亩,建筑面积47230.9平方米,拥有400米环形跑道的标准运动场、体艺中心,高标准理化生实验室,藏书11万余册的图书馆及10万册电子图书等一流教学设施,新建的数字校园网达到国家先进水平,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现代中小学远程教育示范校。三年来,学校投资4000余万元,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备件,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成为一中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



卫辉一中_卫辉市第一中学 -发展历程

卫辉市第一中学(简称卫辉一中)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知府于沧澜奉诏兴学,立卫辉府官立中学堂于汲县城内,改淇泉书院为之。1913年,遵照河南省教育司指令,改为河南省立汲县中学。1921年,学校更名为河南省立第十二中学。1933年,改为河南省立汲县初级中学,只招初中。1940年复招高中班,遂称河南省立汲县中学。1948年11月汲县县城解放,人民政府接收学校,将公立汲县中学以及私立豫北、卫滨、正德、正源、普庆、乐天中学等七所中学并入,成立太行公立卫辉中学。1949年秋,平原省建立,学校更名为平原省立卫辉中学。1952年平原省撤销后,易名为河南省立汲县中学,至1956年改称河南省汲县第一中学。1988年汲县撤县建市,学校更为今名。

卫辉一中_卫辉市第一中学 -校址变迁

今天的卫辉一中,校址即明清卫辉府署、民国河北道署所在地。1901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由西安回銮北京,曾在此设行宫居住。学校建立之初,校舍为原淇泉书院用房,经费由府、县两级拨付。1913年,建教学楼一座,上下两层共四个教室,是最早的新式教室。1936年,与省立第二女子中学合并,女生另院授课,校牌加注“第二院”以示区别。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学校奉省教育厅令南迁。校长袁汝骧率领师生先到许昌,后转禹县,在李敏修的帮助下很快安顿下来,一院男生在北门里怀帮会馆,二院女生在城隍庙后街。1945年,禹县沦陷,学校停办。日军投降后,省教育厅命校长袁汝骧在汲县旧址复校。1947年豫北“四・一”战役后,国民党当局指令省立学校南迁,学校迁至郑州郊区南曹、薛店、朱屯借民宅授课,郑州解放前夕部分师生迁至开封,后迁浙江金华。


学校卫星图

解放后,学校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校舍建设逐步完善。1986年国务院总理赵紫阳视察新乡,指示要把汲县一中办好,新乡、汲县两级政府专门为学校拨款进行建设。百年校庆以后,学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至2006年,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进行建设,学校面貌焕然一新。2003年,与市教师进修学校联合,创办补习学校。2006年与张武店高中联合,创立一中分校。目前,学校有计算机房4个,有电脑500多台,并全部联机上网。学校图书馆藏书11万册,其中工具书1400册,另有电子图书10万册,配有教工阅览室和学生阅览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各类体育器械与场地设施一应俱全。学校历经百余年沧桑变换,面貌彻底改观,一所崭新的现代化学校呈现在人们面前。

卫辉一中_卫辉市第一中学 -师资力量

卫辉一中历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享誉中州大地,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辛亥革命前,监督石秉钧、耿春宴为日本留学生,学监暴式彬(字质夫)、教员刘纯仁(字粹轩)、张希圣(字宗周)、井伟生(字俊起)等为清末举人,河南高等师范优秀毕业生。宣统三年(1911),经正师范中学班并入卫辉府官立中学堂,是年有学生253人,教员14人。

民国时期,学校教师队伍素质高,教学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抗战前,汲县各学校重视师资质量,第十二中学教师非北大毕业不聘,第五师范教师非北师大毕业不请,私立豫北中学,不惜重金聘请有名望教师。”“(汲县)教学质量,在全省也是佼佼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全省统考,省立五师三次夺魁,豫北中学先获第二,又两次得冠,十二中也连续名居前列,因而慕名来汲求学者遍及豫北各地”(见《卫辉市志》)。1944年,学校在禹县时,因为教学质量高,学校声誉好,发展到高中3个班,初中9个班,学生达480人。

1948年汲县解放后,校长何高民广纳贤才,并从东北聘请五位苏联教师到校任教。1949年,平原省在新乡成立,省领导把他们的子女送到卫辉中学上学。1952年,学校发展到高中4个班,初中14班,学生1137人,教职工84人。1968年,学校承担对外教学任务,接收59名缅甸华侨学生到学校上课。“文化大革命”期间,1969年1月至3月学校停办。1972年改为高中,初中停办。九十年代,学校为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鼓励教师参加自学、函授、电大,开展观摩课、示范课活动,召开教师经验交流会,多方面全方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2003年至2007年,学校先后招聘104名应届师范大学毕业生,又陆续从全市初中选拔优秀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学校每年分批组织教师,到北师大等高校培训进修,到河北衡水高中、江苏洋思中学等名校参观学习。同时,邀请北师大薛建国、肖川教授等名家到校做报告,邀请北师大附中等学校的贾保成、王大绩等十几位各科特级教师到校做专题讲座。聘请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为名誉校长,经常到校为师生上课。学校深入开展新课程改革,狠抓课堂教学改革,与河南师范大学附中、新乡市一中等校教师同台竞技,互相交流切磋,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全部课程,举办体音美特长班,开设播音、编导等专业培训班,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学校加强校本研究和校本教材的开发,先后出版有《卫辉市第一中学校志》《百年沧桑》《卫辉市第一中学校友名录》《老桧树》《见证》《支柱》《卫辉市第一中学钢笔书法教材》《卫辉市第一中学学生手册》《卫辉市第一中学管理手册》《龙门圆梦》等。

卫辉一中_卫辉市第一中学 -教学成果

一百多年来,卫辉一中治学严谨,学风淳厚,自强不息、拼搏进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即建立党组织,中原名儒李敏修及著名历史学家、学部委员范文澜曾先后执教于此,从而铸就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从这里走出了范文澜、嵇文甫、李春昱、方心芳、高为炳、崔俊芝共六位共和国两院院士,原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聂真,以《铁道游击队》蜚声文坛的著名作家刘知侠,国家一级作家当代中华“诗神”王绶青等先后毕业于我校,还有那些数不胜数的商界豪贾、政要名达、画坛巨匠、杏林英杰、执教博导、外交使节等不一而足,他们活跃在国内外各个领域。

卫辉市第一中学 卫辉市第一中学 卫辉市第一中学-概况,卫辉市第一中学-发展历程

近年来,卫辉一中弘扬光荣传统,继承“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特别是张水香继一中历史上第32任校长后,不畏艰难,雷厉风行,半年之内成功举办了百年校庆活动。学校实行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走内涵发展道路,建外延交流平台,致力于把学校办成学习型和服务型的组织,把卫辉一中办成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新型现代化学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3年原道德同学以673分的优异成绩名列河南省高考文化课第二名、新乡市第一名,并被清华大学录取; 2004年高考创卫辉一中历史最好成绩,李江涛、徐陆正、徐红三位同学分别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占新乡四区八县被清华北大总录取人数的五分之一,被名牌重点院校录取的学生人数和高分段(600分以上)人数均创历史新高;2005年高考,刘文雨同学以675分的优异成绩夺取新乡市高考状元,我校三年内两次摘取新乡市高考状元桂冠。在新乡市理科前三名中,我校占了两名(含并列);重点上线人数比上年增长41%,取得历史性突破;本科上线人数比上年有大幅度提高;音美特长生上线率继续保持100%。在2005年新乡市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我校由于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受到了新乡市教育局的表彰。该校的高考成绩及综合评估,位居新乡市八县市第1名,学校被评为新乡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语文学科、文科综合学科成绩位列新乡市四区八县第1名,理科综合成绩位列新乡市四区八县第2名,数学学科、英语学科成绩位列新乡市四区八县前茅,五门学科全部受到表彰,是受表彰面最广的一所学校。

卫辉一中_卫辉市第一中学 -发展前景


面对国家高中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机遇,卫辉一中这所百年名校在校长、党总支书记张水香的带领下,秉承百年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创新思路,及时制订了体现先进教育理念的面向21世纪的宏伟发展规划,一支以国家级骨干教师为领头雁,以省市级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开创未来;一所古老而又年轻的现代化高中正向河南省示范性高中乃至全国名校挺进

卫辉一中_卫辉市第一中学 -历届英才


卫辉市第一中学,久负盛名,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育英的基地,人才辈出,名人轶事,不胜枚举。
一、曾在市一中工作过的领导教师和历届校友的事略,按生卒年月排列入书。
二、副科级中级职称以上人员表。因年代久远,资料征集困难,定有错记漏记人员。望漏记校友和母校联系,以便续志时补上。
刘粹轩(生卒年不详)河南省新蔡县人,同盟会员。清宣统二年(1910年)应聘任该校经学教师。据当时国文教师井伟生介绍其生平说:“他(刘粹轩)是一位有爱国热情的人物。原名纯仁,因为破监劫救同县志士阎子固,被革除举人,列名通缉、始以粹轩名。他的学问道德都有很好的修养。”他在学校主讲科目为《春秋左传》,讲课轻重有节,娓娓而谈,深受学生欢迎。建立民国后,刘粹轩赴豫西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之“第二次革命”,在河南省陕州殉难。卫辉各界为其开追悼会时,学生到场祭奠,多有失声痛哭者。
暴质夫(1883―1923),名式彬,字质夫,河南省滑县南暴村人。同盟会员。开封“省立师范学校”肄业,后至“卫辉府官立中学堂”任学监。暴任该校学监期间,积极联合爱国志士,密印宣传文件,从事民主革命活动,聘请革命者到校任教。暴于宣统三年(1911年)春离开该校。
张宗周(1885―1917),名希圣,字宗周,河南省浚县城内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本县英文学堂肄业。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入开封河朔中学,后又入省立汲县师范学习,与暴质夫、韩经亚(民主革命者)结为密友。宣统二年(1910年)至卫辉府官立中学堂任数学、体育教员,时与暴质夫、刘粹轩秘密进行革命活动。每逢集体早操训练,把学生分作两队,一攻一守,进行战事训练,并常向学生讲“非锻炼身体不能奋发图强”以勉之。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退位,张宗周辞去学校职务,赴开封与暴(质夫)、韩(经亚)等商讨革新政治,主县署设分科,裁书房。民国初建,张联合同志,四方奔走,进行革命活动。民国6年(1917年)护法军起,张宗周奉命到南阳镇守使吴庆桐处联系队伍,被吴密电告省督遭逮捕杀害。
范文澜(1893―1969),著名历史学家。原籍浙江绍兴,曾于1920年至1921年就教于该校,任国文、英文教员。
“七七”事变后,与嵇文甫共同研究抗日救亡活动事宜,积极为《风雨》周刊(我党组织主办的秘密刊物)撰稿,介绍古代抗敌英雄岳飞、文天祥等人事迹,讥刺、抨击国民党卖国罪行。同时,与嵇文甫举办抗日干部训练班,组建战地服务团,到豫西叶县、舞阳一带活动,扩大抗日影响。不久国民党勒令停办服务团,范文澜被迫回到河南大学任教。1940年春,取道西安,投向解放区延安。在延安,范文澜致力于中国历史研究,主编《中国通史简编》,并撰写了《研究中国三千年历史的钥匙》。
袁汝骧(1894―1947),字骏青,河南省卫辉市人。北京大学毕业后,于1930年调河南“省立第十二中学”任校长,直至1946年。在袁任校长期间,正值社会动荡、学校变异剧烈。“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是年冬,袁奉河南省教育厅令,率学校师生南迁禹县达7年之久。为维持学校正常秩序,费尽了心机,多方设法保证学校工作正常进行。1944年日军侵占禹县,学校解体。日本投降后,1946年袁汝骧奉省教育厅电令归汲县原校恢复旧观。袁汝骧为人性情耿直,不徇私情,做事认真,不畏强暴。在他任职期间,招生严格挑选,常数十人录取一人,所聘任教师,也需达到相应水平,因而教学质量较高。
嵇文甫(1895―1963),原名嵇明,著名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生于河南省汲县(今卫辉市)城关西街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1910年升入卫辉中学(现卫辉一中),受刘粹轩(同盟会员,在辛亥革命中牺牲)等老师的影响,开始萌发反清爱国的思想。1915年至1918年,嵇文甫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北大以陈独秀和李大钊为代表的革新营垒,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嵇文甫不仅学到了知识,思想水平提高很大。
1918年秋,嵇文甫北京大学毕业回到河南,在省立开封第一师范等校任教。“五四”运动中,嵇文甫毅然站在爱国学生一边,鼓励和支持他们的爱国行动,并在斗争中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九一八”事变后,嵇文甫由于积极进行抗日爱国的宣传活动,受到反动势力的迫害,1933年8月,被迫离开北平,回到开封,任河南大学教授兼文史系主任。
1935年12月21日,开封万余学生集会,声援北平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嵇文甫不顾个人安危出席讲话,高度赞扬了学生们的爱国行动。
1937年12月,创办河南大学抗战工作训练班,
200余名青年参加学习。训练班结束后,嵇文甫和范文澜从中挑选70名青年,组成“河南省抗战教育工作团”,由嵇文甫任团长。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挑起内战。嵇文甫在《前锋报》和《中国时报》上,连续发表十余篇杂文,揭露国民党的法西斯独裁统治。1948年6月24日(开封解放的第三天)嵇文甫同王毅斋、赵俪生、罗绳武、苏金伞等70余名师生,奔赴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鲁山县,受到刘伯承、邓小平和陈毅等领导人的接见。组织上安排他担任中原大学筹备委员会副主任,为创办中原大学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嵇文甫是一位笃实的学者,研究学术,锲而不舍,先后在哲学、历史、政治方面著述200余篇(本),200余万言。
《船山哲学》是嵇文甫研究王船山的成名之作,出版于1935年。当时,他和范文澜、侯外庐等学者,致力于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王船山,代表了正确方面,为以后船山学术研究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嵇文甫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担任过河南省副省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河南大学及郑州大学校长等职,还兼任《历史研究》、《哲学研究》和《历史教学》编委,并领导创办了《新史学通讯》(即《史学月刊》)。在繁忙的工作中积极从事学术研究,并在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由于他一贯坚持进步,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并做出了显著成绩,于1959年7月1日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10月9日,突患脑溢血症,10日与世长辞。
李春昱(1904年――1988年)河南省卫辉人。国内外著名构造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地质科学院一级研究员、总工程师、教授,地质学博士。他参加编制出版的五百万分之一的《亚洲地质图》荣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李春昱1921年在卫辉一中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28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34年十月考入德国柏林大学地质研究所深造。1937年6月在世界著名构造地质学家史蒂勒教授指导下写了博士论文《埃斯菲尔德与库尔木巴赫之间上林根林区与弗兰根林区南部前沿林区》在构造上提出了新认识,纠正了前人的错误,以“最优等”成绩取得柏林大学理学院博士学位。1937年7月赴莫斯科参加第十七届国际地质大会,会后到苏联、比利时、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许多地方进行了地质考察,1937年冬回国。
李春昱曾北上河北开平盆地,南下浙闽沿海,西进川西高原,在川西走遍了甘孜阿贝地区,进行开拓性的地质考察,成为最早进入这一地区的中国地质学家。撰写了五十多篇论文和专著,为四川地质矿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953年,李春昱在地质部华北地质局和北方地质总局任总工程师。1960年后在地质科学院和地质部,负责全国区域地质调查的业务领导,还亲自赴川滇地区、渭河流域、浙闽沿海等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发表多篇论著,对于提高我国地质研究,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0年以后,用两年时间编制出版了比例尺为五百万分之一的《亚洲地质图》。它以极其丰富的地质内容、精湛的制图技艺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应用和好评,荣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李春昱博览国内外有关文献,写出了《试谈板块构造》、《再谈板块构造》等文章。在短短十余年间发表了有关板块构造论著40余篇,对我国及亚洲大地构造特点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何高民(1909―1986),原名何景岳,别名飞生。中共党员、山西省劳动模范。河南省安阳市人,1932年参加革命工作,为建国前安阳市较早地下党领导人之一。1934年秋,在开封被捕入狱,3年监狱生活,何高民学会了中医医术。1948年汲县解放后,到卫辉中学任校长,任职期间,组织全校师生劳动建校,动员学生参军、参干,政绩颇著。1955年后任卫生部中医司副司长。1960年12月,任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副所长,致力于中医古籍研究、整理,决心完成傅青主医学全集校勘、训诂任务,共整理出版《傅山医学著作研究丛书》5本,其丛书198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984年荣立山西省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二等功,1986年荣获山西省劳动模范称号。
刘明儒(1912―1987),国家一级田径裁判、一级棒球裁判。河南省汲县(今卫辉市)人。1929年毕业于市一中,1932年考入北平辅仁大学教育系,1934年转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体育科。1935年获上海国际田径运动会跳高冠军。1938年毕业后在重庆求实中学、四川省立成都中学、四川大学任教。1948年至1987年,任华西医科大学体育副教授、教授、体育教研室主任等职。刘明儒在该校就读上初中时,即以跳高运动见长,随后曾多次参加河南省运动会,跳高成绩名列前茅。刘明儒自1938年任教,从事体育教学近50年,辛勤耕耘,桃李芬芳。著述有《跳高练习方法》、《世界体育的趋势》等。
李范吾
(1913― ),原名李之发,字范吾,中共党员,河南省济源市人。1937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区分委书记。1939年赴晋冀鲁豫党校学习。先后任太行地委(晋中)党校教导主任、书记,榆次宣传部长。1945年日本投降后,调豫北做宣传工作。1946年春至1954年,先后在沁阳中学、获嘉中学任领导职务。1954年9月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67年冬,学校成立“革委会”任常委,1973年5月调离该校。1985年离休。
刘知侠(1918―1991),河南省卫辉市人。著名作家,他一生中给后人留下了400万字的文学作品。他那部风靡国内外的《铁道游击队》教育、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刘知侠原名刘兆麟,自幼家贫,跟随父亲在村边道清铁路(滑县道口镇――博爱县清化镇)上打工、捡煤核。他的童年是在黄河故道的荒堤上放猪和在火车站捡煤核中度过的。11岁那年才开始上半工半读小学。毕业后在老师资助下,考取了县城省立第十二中学(即现卫辉一中)。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随父亲和铁路员工撤到了黄河以南。1938年9月奔赴陕北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这年冬天,抗大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到敌人后方去”的号召,组成了抗大一分校,东迁到山西省太行山区,知侠随学校来到太行山区。同年12月,在行军路上,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5月,知侠抗大毕业后,又留校学习军事专业。学习结束后,抗大一分校奉命二次东迁,到山东沂蒙山区办学。1943年调到山东省文协。这年,滨海抗日根据地召开全省战斗英雄模范大会,知侠在会上结识了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们,听了他们的战斗事迹,很受感动。为了把它写成文学作品,他曾两次通过敌人封锁线去鲁南的枣庄和微山湖,到铁道游击队深入生活,为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收集了丰富的素材。
1948年11月刘知侠作为山东兵团《华东前线报》特派记者参加了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目睹了60万蒋军主力陷入人民解放战争汪洋大海包围的场面。
全国解放后,知侠担任了济南市文联主任。1950年山东省文联成立,他任编创部长、秘书长、党组委员。他创作的短篇小说《铺草》,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1952――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后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搬上荧幕。《铁道游击队》的原本加上各种节编本、缩写本共出版了300余万册,被译成英、俄、法、德、朝、越等8国文字在国内外出版发行。
1953年,知侠调上海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将短篇小说编成《铺草集》,创作了《铁道游击队的小队员们》。
1959年,任省文联副主席兼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主席,并担任《山东文学》杂志主编。同年被选为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60年创作短篇小说《红嫂》和中篇小说《沂蒙山的故事》等四篇中短篇小说,并汇集成了《沂蒙故事集》。1979年他写成了中篇小说《芳林嫂》。
1986年定居青岛后,在垂暮之年完成了40万字的长篇小说《沂蒙飞虎》,40万字的《知侠中短篇小说选》,20万字的《战地日记》(淮海战役见闻录)。
1990年4月14日、15日,刘知侠偕夫人刘真骅专程回母校卫辉一中探亲望。1991年9月3日上午,在青岛市政协老干部国际形势座谈会上,刘知侠对苏联红旗落地、东欧形势剧变非常痛心。他旗帜鲜明,慷慨陈词,突发脑溢血,猝然倒下,嘴里连声喊着“要相信群众、相信群众、相信群众……”,终年73岁。
在刘知侠逝世一周年之际,刘真骅将刘知侠骨灰从济南英雄山烈士陵园捧送回卫辉,安葬在市南郊“孔子击磬处”附近。
1995年,在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国内四家出版社同时再版《铁道游击队》,并列入《共和国经典名著丛书》和《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同年,刘知侠的遗作《受降,在微山湖畔》,首次公开发表,并荣获全国红河杯“目击者?血肉长城”征文唯一的一等奖。
1996年春季,刘知侠夫人刘真骅护送刘知侠铜像运抵卫辉,竖立于知侠母校卫辉一中前院花坛中。
尹雪曼,尹雪曼1918年生,卫辉市人,现代作家,中国现代文学评论家,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院硕士;曾任国立西北大学法学士,现为台湾作家艺术家联盟会长,台湾文化大学新闻研究所教授。1993年,尹雪曼受聘为卫辉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牧野文学》杂志顾问。尹雪曼在台湾身兼数职,在百忙中要回大陆讲学,辅导年轻作者。1996年9月,他应邀为卫辉市文学艺术界作学术报告,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激情满怀,充溢着一位炎黄子孙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和对人生的强烈责任感。
近年来尹雪曼多次回大陆参加学术交流。被聘为北大、清华、河大、郑大兼职教授。还应邀到北京、郑州等地参加“黄河杯文学特别奖”颁奖会,为推动两岸学术交流活动和促进祖国统一做了大量工作。
早在1936年12月28日尹雪曼就在其散文《乡居》中抒发了对家乡的憧憬和深情。1982年2月26日《人民日报》刊载尹雪曼文章《每逢佳节倍思亲》。那是他身居台湾、思念故土和亲人,饱蘸着离愁和泪水写成的文章。1990年,他在阔别家乡53年后第一次从台湾回卫辉探亲,写下散文《少小离家老大回》;1994年7月号《散文》杂志刊登其散文《母亲是春天》,都表达了他家乡的一往深情。
1993年4月,尹雪曼应邀率台湾作家代表团来北京探访。近年来,大陆作家先后三次组团访台,都是由他尽心尽力促成的。1994年5月27日《人民日报》刊登对他的专访《责任就在你和我》。文中引用他的原话:“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创造一个强大的统一的国家。这个责任就在你我,我们大家,每一个人的肩上。”
冯景载(1920―1976),中共党员,曾用名冯向渠,河南省滑县人。1945年参加革命,1946年入党。历任滑县七区抗日政府事务长、延津县六区工作员、延津县五区联合会副主任、中共延津县委组织部干事,延津县委秘书、中共新乡地委党校教育科长等职。1955年元月调汲县一中任副校长,后任党支部副书记。1972年以后任党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直至1976年12月5日病逝。
冯景载同志在该校任职期间,严于律己,身体力行,工作勤勤恳恳,公而忘私,致力教育20余载,多次被评为新乡市、汲县先进教育工作者,为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段佩华(1922―1980),别号孟楚,卫辉市人。1927年至1934年先后在开封第三小学、汲县师范附属小学省立汲县初级中学就读,1939年1月初中毕业。2月,赴开封高中上学。1942年1月高中毕业。1946年8月河南大学毕业后,任许昌五区联立高级师范学校物理、化学教员。1947年12月,因祖父病故回乡奔丧。1948年2月至1949年1月,在汲县私立豫北中学任教。1949年2月汲县各中学合并为“太行公立卫辉中学”,段受聘任教,先后任化学教师、理化教研组长。1980年4月,任副校长,至是年10月因心肌梗塞病突发逝世。
王绶青,1936年生,河南卫辉人。六十年代初毕业于内蒙古大学中文系,历任大学教师、县政协副主席、新乡地区文联主席、河南省文联专业作家、河南省作协副主席、《莽原》杂志主编等职。1955年发表处女作,以写诗为主,兼及小说、散文、文学评论并攻研书法。著有叙事长诗《斗天图》(与李洪程合作),诗集《天涯采英》、《天野海郊集》、《天风海韵》等。诗作被选入《中国新文艺大系?诗歌卷》等数十种选本并翻译介绍到国外。抒情诗《啊,大地》获1981年河南省优秀文学作品奖;《中国第一山》获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全国征文大赛二等奖;叙事诗《重访红旗渠》、《黄河宴》分获首届与第三届新田园诗歌大赛一等奖;诗集《天野海郊集》获河南省第二届文学艺术作品优秀成果奖。诗集《天风海韵》获首届国际龙文化金奖二等奖;书法作品曾参加中国当代作家书画展、中国首届著名作家、诗人、书法家、画家作品联展等,并在《人民日报》等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书法作品百余幅。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河南作协顾问、国家一级作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其辞条被辑入《中国文学家辞典》、《中国新诗大辞典》、《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当代著名编辑记者传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华精英大全》、《世界名人录》等十多种辞书。
崔俊芝
1938年生,1954-1957年在河南省卫辉中学读高中。1962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数学力学系。1962年至今先后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计算中心、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及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工作、历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计算中心主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工程--科学数据库工程总经理,博士生导师等;
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CODATA中国委员会副主席等多个社会职务,现兼任十个国内外一级刊物的副主编、常务编委或编委,以及建设部、西北工业大学等十余所大学、开放实验室的顾问、兼职教授或学术委员等.
1962年以来一直从事计算数学、计算力学和软件工程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工作。早年在冯康教授指导下从事有限元方法及其工程应用研究。1964年独立研制出第一个平面问题通用有限元程序,
成功地解决了刘家峡大坝等工程的复杂应力分析问题。1972年开始有间隙带摩擦弹性接触问题分析方法及其工程应用研究,
于1973年首先揭示了接触体内的应力状态与加载路线的相关性,运用增量理论和变分不等式对这类问题做出了严格的描述,发展了一套线性化算法,研制了相应的软件, 顺利地解决了龚嘴大坝带缝运行和运行中高压灌浆等多项复杂的结构工程难题。1980年以来先后主持或参与主持了“六五”、“七五”、“八五”、“九五
”国家科技攻关,中科院重大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十多个项目的研究工作, 主持完成了“通用有限元程序系统”、“建筑工程设计软件包”、“有限元方法软件环境”、“科学和工程应用软件开发规范”等多项成果,在完成大型软件项目的过程中,总结提出了一套研制科学和工程应用软件的软件工程方法和技术, 包括算法自适应组织方法, 系统构造模式以及软件开发规范等。近年来,针对具有周期性和随机性复合材料,建立和发展了一种多尺度分析方法及其有限元算法。独立和作为主要成员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3本,译著3本, 完成各类专题报告20余份,先后有七项成果通过了部、院级鉴定,作为主要成员获得部、院二等奖以上奖励6次,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次,部、院级一等奖各一次,四次为第一获奖人。
堵纯信
1936年,出生于河南原阳县,在卫辉市第一中学上高中。1957年,考入河南农学院(现为河南农业大学)就读农学系农学专业。1961年分配到开封地区农业局负责农技推广,1972年在省农业厅工作过几个月,随后,于1973年1月来到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玉米研究室,一直工作到1996年退休。
玉米良种郑单958
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对于这个消息,很多人并不惊奇:“2004年起连续4年成为我国第一大农作物品种,全国累计推广2.5亿亩以上,增产145.5亿公斤,实现农民增收140亿元,被广泛称誉为‘一号’种子。这样的品种,获国家一等奖当之无愧。
杨静云,原北京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卫辉一中49年毕业生

卫辉一中_卫辉市第一中学 -前任校长介绍


张水香,女,河南省卫辉市人,汉族,1959年11月出生,1979年9月参加工作,199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新乡市第十届人大代表,中共卫辉市委候补委员。历任卫辉市汲水镇三中副校长,卫辉市第二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卫辉市第一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张水香同志工作过的单位,一年一个新台阶。任卫辉市二中校长、书记期间,她锐意改革,开拓进取。一方面多方筹措资金,规划建设校园,教师办公楼、实验楼、女生宿舍楼、男生宿舍楼、教师住宿楼、教学楼、学生餐厅等先后拔地而起,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办学能力空前提高;另一方面运用科学、民主的管理手段,突出人文关怀,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六年六大步,创下了许多第一的佳绩,使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二类普通高中脱颖而出,成为新乡市同类学校中的佼佼者。
2002年4月,张水香同志调任卫辉市第一中学校长,她深入调查研究,决定以举办百年校庆为契机,以创建省级示范性高中为载体,进一步扩大办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百年老校品位。她与全体教职工一道艰苦奋斗,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成功举办了百年校庆。在举办校庆和创建省示范性高中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不畏艰难,勇于创新,雷厉风行,敢为人先”的精神,被卫辉市委、市政府称之为“一中精神”。她舍弃小家为学校,挤出时间照顾因突发脑溢血病倒的丈夫、体弱的母亲、年迈的公公、卧病在床二十多年的婆婆、即将参加高考的儿子,总是与同事们同吃苦,共拼搏。几年来,她多方筹措资金4000多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先后建成了教学楼、体艺中心、数字化校园网、学生餐厅、青年教师公寓、学生公寓、科技楼等,短短几年成为卫辉一中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
她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边大力培养骨干教师,一边引入优秀青年人才,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探索教学改革新路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教学成绩连创新高。2003年以来,在高校停止扩招的情况下,高考升学人数从1080人直线上升至2008年的1973人,六年内四次夺取新乡四区八县一中状元,四次获得“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语文学科连续三年蝉联新乡市第一名。2003年高考,原道德同学以673分的优异成绩名列河南省高考文化课第2名、新乡市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2004年高考,李江涛、徐陆正、苏红三位同学分别被清华、北大录取,新乡市四区八县共有14名被清华北大录取,该校就占3名。2005年高考,刘文雨同学以675分的优异成绩夺取新乡市高考状元,孔繁平同学获新乡市理科第三名,三年内该校两次摘取新乡市高考状元桂冠,综合成绩评估,位居新乡八县市第一名!
2006年高考,上省控大专线以上1473人,在升学人数上取得新突破,赵鹏举同学以657分的优异成绩名列新乡八县市一中理科第二名,刘汶涛同学以642分的优异成绩名列新乡八县市一中文科第二名。2007年高考,各批次上线人数大幅攀升,上省控大专线以上达1771人,各学科成绩在新乡市均名列前茅,全部受到表彰,殷瑞东同学以631分的成绩名列新乡四区八县一中文科第一名,有6名同学考入中央美院深造,新乡市教育局特授予该校“突出贡献奖”。2008年高考,该校各项成绩再次刷新历史记录:上省控大专线1973人,其中本科线上线人数首次突破千人大关,达1160人。王钊同学以文科总分629分名列新乡四区八县一中第一名,这是该校在近六年内第四次夺取新乡四区八县一中高考状元,学校再次荣获新乡市最高奖“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语文、数学、英语、文综、理综等学科全部获得“普通高中教学先进学科组”称号。
近年来,在张校长的带领下,卫辉一中先后获得首批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卫生先进单位、河南省校园网示范校、河南省师资培训先进单位、河南省首批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等数十项荣誉称号。张水香校长本人也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德育实验研究先进工作者、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文明教师、河南省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优秀党政干部,新乡市劳动模范、新乡市文明市民标兵、新乡市五一劳动奖章、新乡市三八红旗手、新乡市优秀女职工,新乡市教学创优奖、新乡市教学成果奖、新乡市“目标管理全优奖”、新乡市优秀书记、关心支持热爱工会工作领导等多种荣誉称号。其事迹先后为《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教育时报》、《新乡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河南电视台等媒体报道。而今,她带着全校教职员工正向着更高、更新的目标大步迈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020103/154757.html

更多阅读

个体工商户纳税申报 个体工商户不申报纳税会怎样

税务的征收代表着国家的收入是国家的根本,或许会有人想问个体工商户不申报纳税会怎样?今天小编将在下文中为大家介绍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感谢你的阅读,以下内容仅供参考。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

关于第一次的作文800字 关于第一次的作文

我们的第一次很多,还记得哪些呢?下面一起随小编欣赏一下关于第一次的作文范文吧!关于第一次的范文1:第一次赚钱第一次,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感觉,一种多么美好的回忆。每当我自己回想起第一次做的那件事时,心里就会出现一种感觉--那是自

师昌绪事迹 关于师昌绪的人物事迹

师昌绪是金属学与材料学家,中国高温合金的开拓者之一,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5年师昌绪被评为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下面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师昌绪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师昌绪的生平介绍师昌绪1920年11月15日生于

声明:《卫辉市第一中学 卫辉市第一中学 卫辉市第一中学-概况,卫辉市第一中学-发展历程》为网友最原始的记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