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语 Pāli-Bhāsā,古印度的一种语言,从公元前6世纪由吠陀语发展而来,属印欧语系印度雅利安语支。它是一种书面语言,见于佛教经典,后来随着佛教的传播而流传到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国。巴利语是记录南传佛教“三藏圣典”所用的语言。巴利语在印度本土早已消失,它的语音系统与现存印度的任何一种语言都不一样。巴利语从十二、三世纪起,一直是南方各国僧侣间沟通佛法的“交谈用语”。因此,随着时代的变迁,也新造了许多现代生活中的语汇,如akasa- yana(飞机)、ayo-yana(火车)等。
巴利语_巴利语 -简介
巴利语是记录南传佛教「三藏圣典」所用的语言。「南传佛教」是指现在流行于斯里兰卡(锡兰)、缅甸、泰国、高棉、寮国等南亚国家的 佛教。Pāli一词,本来并不指「语言」,而是指南传佛教的「圣典」(经律论三藏),是用来跟圣典的「注释」(Attha-kathā)相对的。这种语言 叫做「巴利语」,是十二世纪以后的事。此前,依上座部传统,它一直称为「摩揭陀语」(Magadhi),或「根本语」(Mūla-Bhāsā)。後来由于 南传佛教各国间常进行文化交流,不同语系的各国比丘间,自然而然以这种记录圣典的语言来沟通,于是就称它作「圣典(Pāli)语」,即「巴利语」。
巴利语是古印度的一种语言,从公元前6世纪由吠陀语发展而来,属印欧语系印度雅利安语支。它是一种书面语言,见于佛教经典,后来随着佛教的传播而流传到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国。巴利语是记录南传佛教“三藏圣典”所用的语言。巴利语在印度本土早已消失,它的语音系统与现存印度的任何一种语言都不一样。
巴利语_巴利语 -历史
巴利语 (IAST: Pā?i) 是一种古代印度俗语,是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中古印度-雅利安语,与梵语十分相近,是锡兰等地之三藏及注释书所使用之宗教书面语言。巴利语可以用各种文字书写,比如波罗米文、天城文,以及由巴利圣典协会的英国语言学家理斯・戴维斯拉丁化的其他印度-雅利安语。
据锡兰上座部佛教的记载,现存的巴利语《大藏经》就是阿育王的儿子(一说是阿育王的弟弟)摩哂陀(巴利语:Mahinda,梵语:Mahindra)带到锡兰去的,而巴利语也就是摩揭陀语(Māgadhā nirutti, Māgadhikā bhāsā),换一句话说,巴利语就是佛所说的话,而巴利语《大藏经》也就是佛教的唯一正统的经典。有部份学者,支持这个说法。另据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