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濠涌在广州市越秀区境内,其发源于白云山南麓的麓湖一带的小河涌,在麓景路入地下暗河,经下塘西路至小北路,在北较场路附近转为明渠,沿越秀路一直南下,至大沙头西部的东堤铁桥处汇入珠江。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建城时疏通成濠。全长4225米,宽7~11米。因在广州城东,故名东濠涌。过去东濠涌涌宽水深,可以通舟船,明朝时仍然是广州城东的交通要道;其水质良好,是当时广州居民的主要供水渠之一。
东濠涌_东濠涌 -地理介绍
东濠涌本是广州的古老河道,发源于北郊外长腰岭以西、姑嫂坟以东的山坳(白云山的甘溪、文溪),北接旗山百步梯之水,东接长腰岭、百足岗、大窝山之水,西接马鞍岭、银鱼岗、唐帽岗之水,三处会流各长300多米。水流沿岭南下,途经金桂、大凤、鹿鸣、唐帽、下棠等村至七星岗。然后经葵蓬岗以北,出双眼桥至小北门,再经法政路口铜关(又叫潼关)至造币厂会淘金坑水南流,又经越秀街(今越秀北路、越秀中路和越秀南路)以东,再经大东街、文明街至东水关,会玉带河水南流,在万福街接竺横沙涌水后到达珠江,全长7公里多。
过去东濠涌涌宽水深,可以通舟船,明朝时仍然是广州城东的交通要道;其水质良好,是当时广州居民的主要供水渠之一。
明清时期广州城流经市中心的濠涌排水设施是具有城市防御、排洪泄污及交通运输等多重功能。广州老城有东、西、南三支濠涌。
南濠古称西澳,指在城西西濠街和南濠街之间的古渠前身,即位于今海珠北路、中路地段。南濠开凿于宋代景德年间,民国时期修筑海珠路时,改为暗渠。
西濠原是北宋时开凿的一条小运河,从宋代至清代一直是贯通广州市中心南北的水上通道。明初,西濠变成西城的护城壕,民国时期,和平东路至西濠口段建为石拱式暗渠,1965年年底,西濠全程都改建成暗渠。
东濠涌_东濠涌 -东濠涌历史
旧时的东濠涌前段并不规则,大部分呈U字形,但也有V字形的,宽度从1米到6米,深度3米以下,涌底全系沙石,水流清洁,农民多用于灌溉田地。从双眼桥至东濠口一段,涌底积了许多淤泥,是附近的住户倾倒垃圾,涌水长年污浊不堪。涌边堤岸,小北门双眼桥以上多属土基,两旁间有树木及水笪。双眼桥一带堤岸多由住户自己用砖石砌成,只有竺横沙涌桥一段堤岸长约300米筑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