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学报》是我国创刊较早的大学学报之一,自诞生迄今已有七十多个春秋。它历经沧桑,停刊复创,几易刊名,却始终以活跃学术思想为宗旨,立足河大,面向社会,报道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弘扬科学精神、展现学者风范,为科研与教学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它犹如一座丰碑,铭记着河南大学近一个世纪的科学研究活动,也见证了中国大学学报的成长。
河南大学学报_《河南大学学报》 -简介
:《河南大学学报》1930年8月,创建于1912年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经历中州大学(1923年)、中山大学(1923年)之沿革,正式命名为河南大学。早期的河南大学下设5院16系,师资雄厚,名流荟萃,教学、科研活动蓬勃开展,学术空气极为活跃。学校先后创办了《河南大学校刊》、《河南大学周刊》等刊物,各学院也创办有院刊,并筹建了河南大学出版委员会。1934年4月,为进一步推动学术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及时反映学校最新科研成果,创办了综合性学术刊物――《河南大学学报》。《河南大学学报》由河南大学出版委员会编印,“以研究学术为宗旨,凡著述、记札、调查、批评介绍、译品等,不拘文言白话,篇幅短长,均所欢迎。”时任校长张仲鲁(字广舆)在发刊词中论治学之道,叹河南学术之兴衰,言振兴文化之重要,表达出创办学报的目的是为了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术研究与交流,实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思想相同。该刊原定每年出版5期,但仅出版了3期,创刊的当年便停刊了。在后来的战争、动乱中,这三期学报悉数散失。现在,我们也只能在南京大学图书馆中见到较为完整的馆藏,在少数图书馆中仅有部分馆藏,河南大学图书馆中仅存有创刊号。《河南大学学报》第1―3期,共发表文章58篇,文理兼有,不乏大家之作,如邹次硕的《美国新货币政策之研究》、郝象吾的《永久文化与优生运动》、张邃青的《北宋太学考略》、嵇文甫的《明清时代的惟名论思潮》、毛起的《统计学中之偏斜度问题》,均是学术水平较高之作。
1937年,卢沟桥事变不久,日军侵占华北,战事吃紧,河南大学于该年12月开始踏上了长达8年的流亡路途。1945年8月,抗战胜利,河南大学于10月底返回开封。1948年6月,已恢复元气的河南大学受国民政府所挟迁往苏州,再次流离失所。在河南大学流亡期间,除一些院刊外,校办期刊均遭重创,学报之复刊更无可能。
河南大学学报_《河南大学学报》 -历史
《河南大学学报》
1949年4月,河南省全部解放。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决定组建新的河南大学,遂将战时迁往苏州的原河南大学文、理、法、工、农、医学院接回开封,并接收了中原大学南迁时留下的医学院、师训班和河南行政学校,河南大学从此获得新生。在1952年下半年开始的院系调整中,河南大学农学院、医学院分别独立设置为河南农学院(今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医学院(1984年更名为河南医科大学,2000与郑州大学合并)。1953年8月,国家教育部和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决定合并河南大学与平原师范学院,成立河南师范学院,分设院本部和二院。文科专业集中于院本部,理科专业则集中于二院。
1949年10月至1956年,是我国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新生的共和国在曙光中健康成长,国民经济经过恢复得到很大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经过改造整顿,初步呈现出复兴繁荣的局面,高等学校及学术界学术研究的空气日益活跃。为适应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需要,一些大学开始恢复或创办自己的学术刊物。
1956年4月,毛泽东主席提出促进科学进步和艺术发展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随后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技术进军”的伟大号召。据此,河南师范学院制定了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的长远发展规划与年度计划,修订《科学研究工作暂行条例》,订出《科学研究奖励办法》等,并为教师进行科学研究解决资料、设备等问题。其间,创办了《教学研究汇辑》。由于“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学校重视向科学进军,河南师范学院的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呈现出初步繁荣的景象。
1956年11月,河南师范学院解体,分为开封师范学院、新乡师范学院。原河南大学由此发展成为以文科为主的高等师范院校,由于师资力量的相对集中,其教学、科研能力得以提升。“为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交流经验,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学院请准中共河南省委和教育部,将《教学研究汇辑》停刊,改出《开封师院学报》。《开封师院学报》的创办,也被视为《河南大学学报》的复刊更名。
《开封师院学报》的领导机构为“开封师范学院学报编辑委员会”。嵇文甫任主任委员,郭晓棠、钱天起任副主任委员兼常务委员,任访秋、刘尧庭、梁希言、杨震华、刘永之任常务委员,张向贤、李烈夫、李嘉言、吕景先、刘绍孟、孙海波、宋泽生、赵希鼎、李式金、陈仲凡、赵敏政、张明旭、戴文俊、孟明、韩承文任委员。各编委除研究讨论有关学报的方针、任务及工作计划外,并负责审阅有关稿件。
《开封师院学报》以提倡科学研究、促进学术交流为宗旨,初定为综合版,不定期出版,不公开发行。它发表本院教师所撰写的有关各专业的科学论文,批判各流派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论文,高等师范教育、教材、教法的研究论文,中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论文,有学术价值的考证、资料辑录与整理、调查和实习报告,书刊评论,译文等,亦发表其他学校、机关对本学报的评论文章。正如嵇文甫院长在发刊词中所言:“本院出这一个学报,也正是为着迎接‘百家争鸣’,‘向科学大进军’的学术高潮,以为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我们打算把各人自己刻苦钻研,思想劳动的成果,通过学报,公开出来,以求学术界的共同审议。独立思考,自由讨论,这是我们在学术问题上所遵循的――也是中央所号召的――方针。”创刊号共发表论文12篇,均是颇有学术价值之作。一些中青年作者在其教学与科学研究中,逐渐成长为具有一定影响的学者。
《开封师院学报》的创办,对于当时开封师范学院科学研究的开展和学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开封师范学院学术科研活动的开展,为河南大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为后来《河南大学学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风浪里波折前进
1957年至1966年5月,是我国建国以来政治运动颇为频繁的时期。政治运动的风浪一浪高过一浪,过火的批判,给文化教育科学事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高校学报不断受到“左”倾思想的严重干扰。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浩劫,使全国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活动受到了最为严重的干扰与冲击。自1966年下半年至1972年下半年,在中国大学学报史上出现了长达7年之久的“空白”。1973年,毛泽东主席做出了关于出版大学学报的指示后,一些大学学报陆续复刊,并相继创办了一些新的大学学报。
同其他大学学报一样,《开封师院学报》在政治风浪中陷入了不正常出版时期,但在这一时期,也发表过不少具有较高理论价值或学术价值的论文,并且学报的结构也得到了发展与演化。
1957年至1965年,《开封师院学报》共出版18期。除1958年未有出版外,1957年出版1期,1959年出版2期,1960年出版6期,1961年出版1期,1962年出版3期,1963年、1964年各出版2期,1965年出版1期。其中,中国语文专号、地理专辑(号)各2期,历史专号、外语专号、政治理论专号1期。地理专辑的出版,标志着《开封师院学报》开始由综合版向文理两版分化。
1966年,学报及其他学术期刊停刊。1970年至1973年,学校仅办有《五七通讯》。1973年12月,《五七通讯》停办,《开封师院学报》复刊,并组建了学报编辑部。刘绍孟、周观武先后任编辑部主任,一批学有所长的教师也被陆续充实到编辑队伍之中。这一时期,共出版学报4期。
1975年,《开封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正式出版,《开封师院学报》更名为《开封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有时也标以“哲学社会科学版”。《开封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75年、1976年、1977年、1979年各出版1期,不公开发行。《开封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75年出版3期,1976年开始改为双月刊,国内公开发行。
春风中奋力开拓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3月18至31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科学大会。在这个划时代的会议上,邓小平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了两个相互关联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两个言简意赅的论点,从观念上改变了许多人的认识;精辟的论断,指引着中国走上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发展之路。大会闭幕时,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发表了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中国的教育、科学研究随之走上复兴之路。同年5月,开封师范学院中文系举行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6周年科学讨论会;7月,教育学教研室举办“全国教育学研讨会”。这两次全国性学术讨论会的召开,结束了我校学术空气被窒息的不正常状态,科学研究方向逐步明确,研究机构陆续建立,学术空气日益浓厚,科研成果成批出现,学术领域春意盎然。借此春风,《开封师院学报》奋力开拓,健康发展。1978年,宋应离主持学报编辑部工作。1979年,学报编辑部设立专职主编,宋应离任主编,王振铎、司锡明任副主编。随着编辑出版机制的逐步健全,学报的编辑出版工作和学术研究活动蓬勃开展,活力无限。
1979年8月,开封师范学院易名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随之更名。《开封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名为《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仍为双月刊,设有“宋史研究”等优势栏目,1981年起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开封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更名为《河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改为半年刊,1983年起改为季刊,在国内公开发行。
198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恢复使用河南大学校名。《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从当年第4期起更名为《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4期为史学专版,第2、5期为语言文学专版,第3、6期为政治、哲学、教育综合专版,开辟有“宋史研究”、“河南当代作家研究”、“中共河南党史人物研究”、“河南教育名人介绍”等栏目,集中选编发表了一批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推进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发展,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为提高我校教师的知名度,尊师重教促进科研,学报特开辟了“河南大学人物介绍”栏目,先后介绍了“一贯勤奋治学的任访秋教授”、“精心教书育人的周守正教授”、“治学严谨的胡思庸教授”、“壮心不已的于安澜教授”、“勤奋治学的杨震华教授”、“勤奋研究的朱绍侯教授”、“有诸多新发现的李嘉言教授”。
1985年,为适应学报出版工作再上新台阶的发展需要,《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开辟“学报编辑工作论坛”栏目,为逐步建立编辑出版学打下基础。第1期发表有宋应离的《办好高校学报应解决的几个问题》,胡益祥的《浅谈高校学报的特性》,第2期发表有王振铎的《关于文科学术论文的鉴审问题》,张如法的《作者心理与编辑工作》,第3期发表有辛叶的《编辑劳动与科研》,第4期发表有苏双碧的《社会科学稿件编辑中的几个问题》等论文。为建立编辑出版学,“学报编辑工作论坛”栏目至1988年改为“编辑学研究”,成为学报的常设和特色栏目,在全国学报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1986年,为突出地方特色和发挥学科优势,《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又新辟了“宋代文学研究”、“清明上河图笔谈”、“宋代教育研究”等栏目,所发表文章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较好反响。1988年,又设“文学思潮研究”、“宋代文学艺术研究”、“资本论研究”、“生产力问题探讨”等栏目。新栏目的及时出现,是依据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强项和社会实际需要而设置的,反映了学报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办刊宗旨。
《河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从1984年第3期起改名为《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分为地理专辑和数理化专辑出版,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至1989年,《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3两期为地理专辑,集中发表地理科学研究论文,充分反映了河南大学优势学科的科学研究成果。李润田、全石琳、李克煌、黄以柱、周华山等人,均有专题系列论文发表。1990年,为响应钱学森教授多次倡导的创建“地理科学”新体系,特在第4期出版“地理科学讨论专辑”。选入本期的15篇论文分别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对“地理科学”及其体系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和学术探讨。钱学森教授对该期学报给予了高度评价,在1991年的中国地理学会议上特别强调说:“看到了各位专家的意见,学了不少东西,很受启发”。《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每年的第2、4两期综合发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科研论文。
1991年,王振铎任编辑部主任、主编,司锡明任副主编。从该年起,学报全部开始计卷出版,学报在学术质量和编排规范化方面取得新进展,青年编辑逐渐成长为骨干力量。《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从1991年起定名为《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该年标为第31卷;《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则在1990就标为第20卷。
1992年,《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设有“中国现代史研究”、“先秦史研究”、“宋史研究”、“编辑学研究”、“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艺术探讨”、“语言研究”、“文化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法学研究”、“教法探索”等专栏。1993年,在第3、4、5、6期设“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栏目,共发表12篇纪念毛泽东的文章。注意突出了学报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阵地意识。1994年,为适应社会之需要,保留了优势栏目,并创设了“中国特色之路”、“中原文化”等专栏,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稳步发展。
在1992年2月全省高校学报评比中,《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评为A级。1993年,《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期刊。同年,《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中心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出版类核心期刊之一。1994年,两刊又在河南省首届高校学报“三优”评比中荣获优秀期刊奖。
1984年,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率先开展编辑学研究与编辑学教育。随后的几年内,在编辑学理论研究、编辑学教育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这在当时全国编辑出版界是富有远见的开拓性工作,标志着学报编辑部已成为一个集编辑出版、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洽一”机构。从1986年起,首次招收编辑学专业研究生,并着手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有关教材。1987年初,为进一步搞好编辑学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加强对编辑学这一古老而年轻新兴学科的研究,经学校批准成立了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学研究室。司锡明、张如法先后任编辑学研究室主任,成员由教授、副教授和编辑老中青三个层次构成,在国内编辑界开辟了编辑学研究的新领域。同年12月,由河南大学、河南省社联、河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编辑分会联合主办的全国首次编辑学学术讨论会在郑州召开。此次会议,对河南大学编辑学研究予以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大家一致认为,随着我国编辑和出版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迫切需要建立系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编辑学理论体系,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给以科学的阐明,来掌握编辑出版的内在规律,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出版方针政策,加强对编辑出版的管理,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会议还就编辑人才的培养途径与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在立足本省的同时,主动放眼全国,着眼于未来编辑事业发展的需要,把触角伸向外省。1988年7月,与烟台师院学报编辑部联合举办了编辑学讲习班,全国各地高校学报和部分期刊的编辑110人前来参加。讲习班总结了编辑工作的经验,探讨编辑学理论,对编辑学的性质、地位、对象、任务和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讲授。在此前后,还曾在开封、郑州、洛阳、海南等地举办了编辑学短期培训班,有数百人参加培训,不仅提高和扩大了《河南大学学报》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而且对编辑学的研究和进一步办好学报和其他期刊是一个有力的推动。1988年12月23日,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招收的首届编辑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来自北京、河北、山东、陕西、贵州、河南、山西等省市的7名编辑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生,在为期一年半的学习中,除学习政治、外语必修课外,又系统学习了编辑学原理、中国编辑史等课程,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写出论文20多篇,其中有10篇在报刊上发表。他们表示要把此次学习作为新起点,在编辑学研究和实践中做出新的努力。后又连续举办编辑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至1993年停办,共培养学员百余名。1992年,《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发表了《河南大学历届编辑学研究生及研究生课程进修生结业后状况的追踪调查》一文,反映了学员在入学前后对编辑工作认识的新变化,学员在学习后期和毕业或结业后能够独立地进行学术研究,并出版或发表了不少编辑出版学论著等情况,以及在入学前和结业或工作后职称和职位的变化,又发表了他们对学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考核、学位证书等提出的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如今这些学员都已成为期刊、出版界的骨干。
从1986年开始,在办好学报、做好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同时,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的编辑出版学研究群体所撰写的有关编辑学著作陆续问世,其中主要有宋应离的《中国大学学报研究》、《中国大学学报简史》,王振铎、司锡明的《编辑学通论》,张如法的《编辑社会学》、《编辑的选择与组构》,李明山的《中国近代编辑家评传》,张晓菲的《影视编辑学》,阎现章的《中国古代编辑家评传》,陈国剑的《书刊计算机编排技术》,王华生的《编辑理论的选择与实践》。在1985年至2000年间,共发表编辑学论文150余篇。这一研究群体,本着务实、开拓的精神,辛勤努力,潜心钻研,为新兴学科――编辑出版学的建设和教学、科研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被国内出版界誉为编辑出版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硕果累累的基地。
河南大学学报_《河南大学学报》 -再展宏图
2000年9月,原开封医专、原开封师专并入河南大学,组成了一所学科门类齐全,教学、科研目标更高的现代化大学。其后,原《开封医专学报》、原《开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更名为《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河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也由此发展成为拥有4个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单位。关爱和校长任主编,刘献任编辑部主任兼副主编,李贤臣、马同森、徐仪明任副主编。2002年,李小建副校长兼任《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主编,各刊编辑委员会均有所调整。2004年,黄亚彬副校长兼任《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主编和编委会主任。在此期间,《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河南省社会科学二十佳期刊、河南省一级期刊,《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2005年12月,程民生出任学报主编,徐仪明、王华生任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执行副主编,马同森、陈国剑任自然科学版执行主编、执行副主编,李永文、段金卯任医学版执行主编、执行副主编。新的领导群体立志创新,务实进取,发扬优良传统,积极探索新的办刊思路,明确了“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打造精品,扩大规模”的办刊方针,制定了各刊的发展规划。《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自2006年第1期起调整栏目,除设有文、史、哲、经、法等传统栏目外,另辟有并将陆续推出“宋代研究”、“犹太研究”、“文学思潮研究”、“神话研究”、“文化产业研究”、“编辑学研究”、“《资本论》研究”、“区域经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教育信息化研究”、“文化产业研究”、“争鸣广场”、“综述天地”等特色专栏,刊发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优秀学术论文,报道重大课题研究成果。《河南大学学报》将秉承创刊时之宗旨,以更新的面貌,为河南大学的科研与教学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服务。
河南大学学报_《河南大学学报》 -机构设置
办公室电话:0378-2860394;8646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室电话:0378-2190449;6354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室电话:0378-2190511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室电话:0378-2192580;6355
技术编辑室
河南大学学报_《河南大学学报》 -现任领导
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蔡军
执行副主编:王华生
自然科学版
执行主编:马同森
执行副主编:陈国剑
医学版
执行主编:段金卯
执行副主编:李武营
办公室
主任:李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