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消失 阶级是不可能消失的吗?

消灭阶级就是取消社会分工是不可能的

阶级的实质就是社会分工所形成的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我们知道,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产生社会分工。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先后从农业中分离了出来成为独立的行业。相应,人类也就划分成为: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等几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分工可以使人类从事专业化的生产劳动,极大地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和劳动生产率。社会分工导致人类从事专业化的生产劳动,形成了商品经济生产方式,人类也就划分形成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商品经济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社会分工越分越细,形成的不同行业和社会阶层与群体越来越多:农业、手工业、商业、工业、交通运输业、教育界、科学界等等;相应也就形成了:农民、手工业者、商人(资本家)、雇佣劳动者、教师、科学家、国家管理人员,等等。社会分工产生了商品生产方式和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分工空前展开。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方式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市场经济前提下,发展商品经济必须形成两个条件:一是少数具有组织商品生产经营的人手中,迅速地积累起足够组织规模化商品生产经营的原始资本;二是形成劳动力商品市场,这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承认的观点。马克思就曾把商品经济发达国家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用暴力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这样的例子,作为否定资本主义的罪证和论据。例如,商品经济发达国家历史确实有着:“圈地运动”、鸦片战争、贩卖人口,掠夺落后地区稀有、贵重资源等不光彩、不人道、血腥的暴力行为。固然,采用暴力进行原始资本积累是不可取的。但是,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确是发展商品经济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可否定的客观规律。社会进行分工形成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农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社会不是照样有做工的工人阶层、种田的农民阶层和教师、公务人员、科学家这些所谓的“阶级”和群体吗?社会就是发展到任何程度,也必须有社会分工,必须有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人们常说:“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就足以证明阶级(阶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是存在的,也是不可能消灭的。
商品经济生产方式是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形成的社会形式,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家是组织具体商品生产经营的主体。发展商品经济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资本向少数人手中积累、集聚和集中,才能形成规模化的、高度社会协作化的社会化大商品生产,也才能取得规模效益;商品经济生产方式的另一个条件,就是必须同时形成劳动力商品市场。这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承认的、发展商品经济的两个必须的条件。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经济的发展超越了地区的界限,为了调控跨地区的经济矛盾和冲突,国家这个组织调控社会再生产的主体应运而生。这就形成了社会再生产的三大主体:劳动者、资本家和国家(参阅图一:商品价值构成四分简图)。
图 一 图 一
所谓“剥削”的实质,就是分配差距过大。所谓“阶级剥削”的实质,就是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分配差距过大。商品经济发达国家,经过长期工人运动的压力下,逐步从法律上采取措施,缩短工作日长度、提高工资、保护妇女、儿童等。同时,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归纳出了“基尼系数”理论,也就是社会分配差距超过一定量时,就会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必须把这种分配上的差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不同的社会阶层由于分配上的差别存在矛盾是客观的,这种差别过大将会导致阶层和群体之间的矛盾尖锐激化。作为国家机器和社会的执政者,负有组织社会再生产和调解社会生产关系的经济职能。阶级斗争的思想理论把分配上的差别过大,形容说成是“剥削”,把由于社会分工所形成的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间的矛盾说成是阶级矛盾,夸大成为不可调和的、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甚至提出要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是极其偏激的。消灭阶级实质上就是消灭社会分工是不可能的。
商品经济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发展的有效社会形式和客观规律。但是,商品经济生产方式又存在一定的弊端,这就是资本的高速增殖和工资的低速增长之间的矛盾,这就导致了生产的高速增长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加上商品交换过程中的买卖脱节和以纸币作为交换媒介,客观上存在着商品经济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如果控制得不好,很容易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商品经济发达国家为了控制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发生,通常都是采取高工资和鼓励透支超前消费的办法,来避免生产过剩危机的发生。例如,美国的工资占到GDP值的65%,英国甚至达到了71%。但是,以纸币为交换媒介的商品交换控制不好,买卖一旦大规模脱节,也就会产生金融危机。
资本的增殖速度是惊人的。因为,资本是按照几何级数不断循环往复周转增殖的,而工资只能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它们之间的差距往往相差几十倍、几千倍、甚至几十万倍。于是,人们开始崇拜资本,也就有了“资本主义”的“褒”、“贬”两说。
阶级斗争的思想理论把资本解释成是:“掌握在资本家手里的生产资料和用来雇佣工人和货币,资本家通过资本来剥削工人,取得剩余价值”(《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528页),是完全违背商品经济和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由此,我们把“资本”这一概念更正为:资本是生产要素,是投资经营工商金融业的本钱,是能够实现价值增殖的价值。
阶级斗争的思想理论把资本家解释成为:“占有资本、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的人”,也是极其荒谬的错误理论。社会历史发展实践和理论研究都证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体系中存在着三个主体:雇佣劳动者、资本家和国家。资本家是具体商品生产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组织代表者(参阅图一和图二:社会再生产三元系统图)。
图 二 图 二
阶级斗争的思想理论把资本主义解释成为:“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用以剥削雇佣劳动、榨取剩余价值的社会制度”(《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528页)。阶级斗争的思想理论把商品经济描述成“资本主义”也是完全荒谬偏激的。所谓“资本主义”的实质就是指的商品经济。“资本主义”思想理论的要害就是否定商品经济的社会制度,否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理论曾经导致世界上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后,不敢大张旗鼓地发展商品经济,造成了对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和阻滞,最终导致了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和“苏东剧变”。
阶级斗争的思想理论所常用的一个概念就是“资产阶级”,把它解释成:“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的阶级”(《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529页)。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证明:所谓“资产阶级”,就是指的资本家这个社会阶层。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存在资本家这个社会阶层,按照阶级斗争思想理论的说法,也就是社会存在“资产阶级”这个社会阶层,是由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参阅图三:商品价值构成四分详图)。
图 三 图 三
阶级斗争的思想理论发展成了“资本主义理论”,当阶级斗争思想理论发展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又发展派生了许许多多的新名词和新概念:资产阶级分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资产阶级作风、资产阶级生活作风,等等。资本主义理论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时候,甚至妇女穿着花色衣服、高跟鞋,男人穿西装都成了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甚至自然界的草和苗都被涂上了阶级斗争的色彩:“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曾几何时,资本主义条件下称为“资本”,社会主义条件下就得称为“资金”;资本主义条件下称为剩余价值,社会主义条件下就得称为“剩余产品价值”!顾名思义:“剩余产品价值”不还是剩余价值吗?这岂不是“一碗豆腐,豆腐一碗”吗?我们继续进行逻辑推理,所谓“资本主义国家”,实质就是指的以商品经济体制为经济基础的国家;所谓发达国家,就是指商品经济发达的国家。……。
资本主义理论曾经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和预言,也曾经得出了“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社会历史发展到了今天,资本主义基本成了发达国家的代名词!那么,其思想理论的根源是什么?这就是社会再生产体系中存在着三个主体:市场经济条件下,雇佣劳动者得到的是工资;资本家获得的是利润,而国家获得是的税收。所谓“剩余价值”,实质上是国家税收与资本利润之和,国家负有组织和调控社会再生产,经营社会总资本和调控生产关系的经济职能,国家是经营社会资本的总资本家,它与组织具体商品生产经营的资本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生产主体。掩盖了国家这个主体及其职能的存在,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这两个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就成了没有第三者调控的你死我活的阶级矛盾和斗争,也正是由于国家的存在和对于生产关系的调控,资本主义不仅没有走向衰败和灭亡,反而成了发达国家的代名词(参阅图四:商品价值构成三分插图)。图片来源:百度词条《剩余价值》插图)。
中产阶级消失 阶级是不可能消失的吗?
图四图四
阶级斗争的思想理论提出:要“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消灭阶级的实质就是要消灭社会分工。如果说消灭了阶级或者说阶级消失了,实质上也就是取消了社会分工。我们假设取消了社会分工,每家每户都自己生产自己所需要的物品,不要说自己生产什么电视机、电脑、汽车、飞机,就是一根缝衣针、一把切菜刀、一枝钢笔、……,每家每户能否自己生产?如果这样,社会只能是倒退回原始社会茹毛饮血的时代!但是,消灭剥削的实质,其实质就是缩小分配差别,这个问题作为执政者通过努力倒是可以实现的,这就是把基尼系数控制在社会稳定的范畴之内。
资本主义理论所说的“资产阶级”,实际上就是指的资本家阶层;阶级斗争思想理论所指的“无产阶级”,实质上指的就是雇佣劳动阶层。商品经济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发展规模化的商品经济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备组织商品生产经营的人手中积累起足够组织商品生产经营的巨额资本;二是形成劳动力商品市场。所以说,社会存在资本家阶层也就是所谓的“资产阶级”,存在雇佣劳动阶层也就是所谓的“无产阶级”,是由于社会分工所形成的,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更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我国民营经济早已占据国民经济大半,遍布全国的民营企业主是什么?不就是资本家阶层吗?不就是所谓的资产阶级吗?
阶级斗争的思想理论对于社会的科学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阶级斗争的思想理论曾经导致了社会的动荡不安。阶级斗争的思想理论把商品经济描述成资本主义加以否定,实质上就是否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是世界上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难以实现科学发展的思想理论原因,最终导致了“苏东剧变”和中国的改革开放。而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摒弃了是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议,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结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0103/2647.html

更多阅读

吴鹰: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

大胡子吴鹰其实还很年轻。猛一看这位故作老成的大胡子,你禁不住犯嘀咕:他真的是UT斯达康(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小灵通真是他们开发的吗?    大胡子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    16年前,20多岁的吴鹰带着30美元去

挑战不可能品牌定位 明确定位 零风险创业不是不可能

刚开始到一个新地方,不知道大家对路线是不是感到头痛呢?我可是为此交了不少的学费——时间和金钱,在扫除“路盲”的道上,我发现,其实是我一直没有明白自己当时所处的位置。特别到了一个大城市,一般都有路牌的,看路牌的时候,先要弄准确自己

管理咨询行业本质一:知识、技术及工具是不可能被隐蔽的

为什么说在管理咨询行业中,相关的知识、技术及工具是不可能被隐蔽的。这主要从知识成果注的来源及知识成果的应用两个角度来考虑。(知识成果注:在全文中指与管理咨询相关的知识技术及工具的统称)管理咨询行业中涉及到的知识成果一般源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韩和元证实世界是不可能被认识的目的

     这次韩和元先生同崔长林先生爆发了价值中国网迄今为止可以说是最为直接和激烈的搏火,对于崔先生的立场或者韩先生的立场我并不试图介入,我只是从一个第三者的身份来看待。1.必须肯定韩先生的两点:           这次

不可能的世界 年会 世界是不可能被认识的

    无论是休谟、康德、费尔巴哈、约.狄慈根还是恩格斯,他们都坚持一个观点,就是感觉是认识的唯一的泉源,并且他们都认为在现象后面还有“自在之物”,在直接的感性材料后面还有其他的东西。但费尔巴哈、约.狄慈根还有恩格斯又显然

声明:《中产阶级消失 阶级是不可能消失的吗?》为网友吴皇万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