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地图演变 中国古代贵族制度公侯伯子男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欲要亡其国,必先去其史。有些人就是想把先秦史搞得一塌糊涂,其实先秦史是很规律的。

周礼确实是在西周晚期才成型,但是很多重要部分西周初期就已经有了,晚期只是完善细节而已。周礼公伯子男四等,领地是翻倍的,反映的是原始社会姻亲联盟的扩大。周的侯伯面积差不多,伯主要是王幾内部非世袭宫伯和王畿外九边的世袭边伯,侯则是九边之外的周姻亲

应该是反过来,先有公爵,后才想到征用为重要大臣,设立三公。公爵很可能是夏朝就设立的爵位,用来指代各超级部落联盟的首领(两个部落级男爵领组成一个部落联盟级子爵领,两个子爵领组成一个大部落联盟级伯爵/侯爵领,两个侯爵领组成一个超级部落联盟级公爵领),甲骨文里殷商很多先王也被称为公,所以才有《礼记王制》王者之后称公的说法,但不是每个王者之后都可以称公,是负责祭祀祖先的那个宗家才称公,其他庶出分家则没这个权力。估计是夏朝商朝周朝什么的,有把这些王者之后的公爵们征用到朝廷担任主要官员,同时也担任人质以确保他们的国家不会谋反。楚国一开始也是,把大诸侯彭公征用任命为令尹。所以也就有了天子三公称公的惯例。

根据《尚书顾命》三公似乎可以兼任六卿,毕竟三公是虚衔。周公似乎就是太师兼任冢宰。西周,鲁元侯三军,大宰司马司徒司空司寇五官?宋公爵二军,有大宰司马司徒司空[城]四官(、)?侯爵一军,有司徒司马司空三官?两人为军长后备人选?到了春秋,各国扩张后民兵军队增加,于是就把三公与六卿分开以增加高级官员数量。

《尚书立政》记载司寇苏公因为谗言成王干涉官员政务和不要祭天,被周公处以中刑,由卫康叔接替,似乎司寇职务从此就衰落了。

庚季鼎的“用左右裕父司休”,似乎就是《尚书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裕父是伯,司休是任,似乎是王畿边伯和六卿之一,每次都有一个轮流待在王的身边执勤,任有可能是太监总管之流。

伯除了是王畿边伯和六卿以外,鲁元侯和公爵们的邦国内,因为面积大过伯爵,所以可以申请天子封下属伯爵。《礼记明堂位》记载鲁国有七百里,可以封两个3百里伯爵和一个1百里男爵,或一个3百里伯爵和两个2百里子爵。清代的叶圭绶认为西周初年费国为鲁国的附属国。周宣王封鲁孝公哥哥鲁懿公之孙为费伯,此事见《齐乘》和《书传旁通》。鲁孝公有三个儿子,除了鲁惠公,还有公子巩、公子彄。公子巩,封郈邑,被申报天子赐爵子爵,死后提一级哀荣,也就是郈惠伯。《隐公元年》春秋:冬十有二月。。。公子益师卒。左传: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费伯从此再没有出现,很可能就是鲁懿公之孙公子益师。臧邑的公子彄被申报天子赐爵子爵,死后加一等哀荣,也就是臧僖伯。《隐公五年》春秋: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彄卒。左传:冬十二月辛已,臧僖伯卒。公曰:“叔父有憾于寡人,寡人弗敢忘。葬之加一等”。臧僖伯死后,他的子爵爵位由鲁隐公申报天子任命其儿子臧哀伯继承,也同样死后加一等哀荣。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昭公在郈昭伯的怂恿下,讨伐季孙氏,结果昭公失败,郈昭伯被杀,其时还有臧昭伯和子家懿伯,都是子爵死后加一等哀荣,所以又叫子家子。其时的季平子和叔孙昭子、孟懿子则是事后才有空位升为子爵,所以郈鲂假和臧会没有爵位。

晋国一个侯爵国四百里五个都邑,也申请封了一个只有三个都邑的伯爵给二儿子。

夏男爵25*25=625,夏子爵625*2=1250,夏伯爵625*3=1875,夏公爵625*5=3125,商男爵32*32=1024,商子爵1024*2=2048,商伯爵1024*3=3072,商侯爵1024*3=4096。跟着商朝混,获得加封后的子爵,领地比原本的夏伯爵还要多。大批的夏伯爵改称子爵,估计这也是孔子把蛮夷称作子爵的原因,比如楚子、吴子。而很多小国接受楚国吴国分封,朝秦暮楚,导致封爵不断起伏变化。夏朝的里是商朝的0.8,似乎商朝因此作死把各国的爵位都降了两级。于是夏公都成了商伯、夏伯成了商子,夏子成了商男。而纣王时,商王畿内的甸级小家族们,因人口满1500等同夏朝男爵人口,全被提拔为国。真心是作死。唐《通典-职官》卷一、卷十三也有所影射,商朝只有三等爵。 郑玄云:“此地,殷所因夏爵三等之制。” 周制,封王者后。凡有功之诸侯,大者地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所因殷之诸侯,亦为黜陟之。其小者皆益之地为百里,是以周有爵尊而国小、爵卑而国大者。

《周礼》: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五人为伍,伍皆有长。 天子军将士的官阶,普遍比诸侯军将士高一个级别,诸侯一开始也大多没有上大夫卿。 根据《周礼》,天子之下为:公(六军统帅,马车125乘,视同周制侯爵马车125乘)、天子的上大夫卿(六军统帅,马车125乘,视同周制侯爵马车125乘、周制伯爵马车100乘)、天子的中大夫(师统帅,马车25乘,视同周制子爵马车50乘、周制男爵马车25乘)、天子的下大夫(旅统帅,马车5乘)、天子的上士(马车1乘,100人)、天子的中士(丘牛大车1乘,25人)、天子的下士(5人)。所以《礼记王制》: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对)侯(错),天子之(上大夫)卿视伯(错), 天子之(中)大夫视子男(对),天子之元士视附庸(错,元士的概念是商朝制度乱入,《礼记王制》是汉朝收集整理的东周战国时收集整理的资料,比西周要晚,所以夹杂了很多商朝的制度进去)。而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孟子在《万章》里说: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对),大夫受地视伯(错),元士受地视子男(错,元士的概念是商朝制度乱入)。需要区分:分管领地和实际俸禄田,这里说的卿的田和地,是指卿所分管领地,实际俸禄田要小得多。诸侯的卿比天子的卿的地位低一个级别,所以诸侯的卿比实际拥有这些田和地的公侯要矮一等。《左传•僖公二十九年》云:“在礼,卿不会公侯,会伯子男可也”。 诸侯官制,中间貌似有几次名称改革: 1、诸侯国和《周礼》的遂人一个级别。《礼记王制》诸侯之上大夫卿(西周诸侯只有中大夫卿,春秋兼并扩张后,诸侯才有由天子下令授命的上大夫卿)、下大夫(师长)、上士(旅长)、中士(卒长/族长)、下士(两司马),凡五等。何休《公羊传》隐公五年注说:“天子六官[军],方伯[公爵]二官[军],诸侯一官[军]。”侯,分为:1、夏制的侯爵,没有参与周灭商的战争,只有4个方百夏里也就是1个方百周里的封地,所以孟子说“公侯百里”,和周的子爵一样的封地;2、亲周王室的侯爵,拥有4个方百周里的封地,理论马车400乘,其食者三之一,400/3=125,125乘,小国一军。 《国语•鲁语》:“天子作官(军),公帅之,以征不德。元侯[鲁侯]作官(军),卿帅之,以承天子。诸侯有卿无军,帅教卫以赞元侯[鲁侯]。自伯子男,有(下)大夫,无(中大夫)卿,帅赋以从诸侯。”《左传》《国语》是春秋末期写成,但是是西汉末年才被从金文篆书翻译成现代文字,而对《公羊传》注释的何休是东汉人,此时“自”这个军事单位已经不见于金文很久,而“军”这个军事单位还没在金文里出现,很可能商朝这个字念尸,因为商朝的旅就有三千人,而周朝的旅只有五百人,所以把它提升为官,通假军,而另外用师尚父的师字作为军事单位,而后世儒家多出山东,山东齐国保留了大量商朝制度,所以汉儒见到这个字的时候,又解读错了。诸侯以下的伯子男,不算诸侯(废话)国,算附庸国。《公羊传•隐公五年》:“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其馀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西周的一个侯爵只有2个师长中大夫卿,也不可能在天子出兵时,全员出击而不留守,所以承担封建义务时有卿无(一个满编的)军。伯子男能够跟随天子军出击的兵力则更少。《国语•楚语》:“天子之贵也,唯其以公侯为官(军,古文官字通假军字)正,而以伯子男为师、旅。周的伯300里,其食者三之一,最多只有100乘,4个师。周的子200里,其食者四之一,最多只有50乘,2个师。周的男100里,其食者四之一,最多只有25乘,1个师。这些是总兵力,还需要留些防守,能够出兵的兵力则更少。 《礼记王制》:天子,三公、九卿(西六军加东八军,天子自将一军,三公九卿各将一军,留守成周一军)(一国27大夫、81元士是商朝制度乱入)。。。大国[鲁国],三卿(上大夫,军长),皆命于天子。次国[公爵国],三卿,二卿(上大夫,军长)命于天子,一卿(中大夫,师长)命于其君。小国[侯爵国]二卿(中大夫,师长)皆命于其君(军长),下大夫(师长)五人,上士(旅长)二十七人。


之所以能纠错,是因为有多少土地决定有多少人口,极限的战争必然是围绕人口来进行军事编制,只要还原了度量衡,就能还原出军制。 度量衡的衡,也就是重量,主要是用来交租子交税的。先秦对私田实行的是原始平均主义,奴隶主要发财只能打公田的主义,私田的公民一开始要承担打仗的义务,因为民兵缺乏战斗欲望,后来才开始对私田收税,养职业、半职业军人长期作战。重量单位的递进规律背后,反映着农村编制的递进规律。铢是基本单位,同一块田,每年收的铢是不确定的,要打仗了就多收,不打仗、王心情好或者灾荒就少收。汉代,24铢为一两,16两为一斤,30斤为一钧,4钧为一石。西周,4井12家24个成人组成一个村邑,64井16个村邑组成一个甸邑(1个甸邑出马车一乘),10个郊人甸邑和10个遂人甸邑加1个都城和4个县鄙(属于贵族私有,不收税,但要出马车1乘)组成一个都邑(也就是1个都邑出马车25乘),战国,把约36井公田全分给了奴隶变私田,大部分的甸邑一个甸邑多出了8个村邑,变成了30个甸邑(加1个都城和4个县鄙)组成一个都邑。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郡、县二级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秦制“大率(县)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银雀山汉初竹简《库法》:“大县百里(越大越容易囊括废地),中县七十里,小县五十里。大县两万家,中县一万五千家,小县万家(西周3840家到战国5760家农村人口,以及随着产量生产力的提高和非农人口的增加,而繁荣起来的战国小都3000家人口和4个县鄙各500家人口)”。由西周到汉朝,核心区人口至少翻了三倍,核心区农村人口翻了两倍,城市大量出现。所谓战国时郡比县小,很可能是错把“都”看成了“郡”。都,在战国以后专指点而不指面,但是周朝的都,既指点也指面。《说文》中的注解称“地方千里,乡为百县,县有四郡(都)”, 杜预注引《周书·作雒篇》:“千里百县,县有四郡。” 正方形边长一千周里,有100个正方形边长一百周里的大都。郡音形同君,是国家级别的,五十周里的小都离战国的国家,面积差太远了。汉朝一个郡一般有20个县,王国一般有4到8个县。所以只能是古人错别字了。 《周礼·地官·大司徒》:“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参之一;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所以总面积1个正方形边长一百周里的男爵领,可用的只有正方形边长五十周里的一个小都,也就是战国的都、汉初的2万户大县。总面积3个正方形边长一百周里的伯爵领,可用的只有正方形边长一百周里的一个大都,也就是战国的都、汉初的四个1万户小县。《续汉书郡国志》和 刘昭 注引《帝王世纪》记载西周人口1 371 万,翻三倍,再得到一些人口稀少的边疆地区。 西汉公元前后,6300万人口,公元2年共103个郡、王国等郡级政区,县、侯国、邑、道等县级政区1587个。拆分了很多2万户大县,保留少数万户以上的县称县令,万户以下的县称县长。基本上大部分都是万户方五十周里的小县,5人1户,1000个1万户小县就是5000万人口。再加上少数人口大县和边疆山区一些地广人稀的县。 原本方百里,四分之三到一半土地是不能用的,比如男爵是1个百里1个都邑,有1个大县。子爵是2个百里2个都邑,有2个大县。伯爵是3个百里4个都邑,3个大县4个小县。侯爵是4个百里5个都邑,4个大县4个小县。公爵是5个百里10个都邑,20个小县。但是从西周到春秋到战国到汉朝,人口也翻了4倍,特别是城市人口的极大增加,所以4个都邑组成一个理论值23040家的2万户大县,也指4个小县的纯农业人口的产出。 王说,今年一个成人收5000铢,那么监察官只要数数县令交上来的是不是5000石就好了。当然这只是理想模型,但是全国有无数个县可以互相对冲,搭建这种模型有助于管理。男1小都,子2小都或1大都,伯4小都,侯5小都,公10小都。3840户小都发展成万户县,大都发展成2万户县。

《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小)都(马车25乘)。”四邑为丘,就是四邑夹一丘,一共五邑。四丘为甸,就是四丘夹一甸,一共五丘。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1马),四里为赞阝(1乘),五赞阝为鄙(5乘),五鄙为县(25乘),五县为遂(125乘,1军)。遂人身材矮小,只出车,不出人。 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1马),使之相爱;四闾为族(1乘),使之相葬;五族为党(5乘),使之相救;五党为州(25乘),使之相賙;五州为乡(125乘,1军),使之相宾。 五人为伍,五伍为两(1马,队长为两司马),四两为卒(1乘),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

《论语·宪问》谓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320邑为马车20乘,管仲为下卿,但封地同上卿。所以晋文公到齐国,齐桓公也是给他马车20乘的待遇,相当于万户侯。骈邑三百,也可解释为三百井,但春秋初期,一个成还没有三百家,只有二百家,但考虑这话是春秋晚期孔子说的,也可以理解为孔子所说的骈邑指的是一个成的甸邑。 西周,春秋初期。1成(甸)百井,私田16村邑64井,192家,其中10家是代替卒长和两司马的奴隶。六家除去老弱孤寡奴隶之家,五家为伍,四家加伍长家。两个这样的伍,组成一个什,也就是一个村邑的出兵。两个村邑四个伍,加一个两司马和他的奴隶再加卒长家的一个伍长带领的2个奴隶的伍。五伍为两,25人,含两司马1士、伍长5人、徒16人、奴隶3人。四两为卒,100人,含卒长1士(弓戈盾甲)、两司马4士(矛戈盾)、伍长20人(长矛)、徒64人、奴隶11人。公田36井(实际可用的只有8~32井),贵族10家,2家各1个卒长、4个伍长、7个奴隶(实际远不止),8家各1个两司马、1个奴隶(实际远不止)。 北京昌平白浮出土一辆西周战车,有10盾、1 短剑、9短戈、2弓、2矛、1 戟、1 钺(长斧)。铭文也有: “禹公戎车百乘、斯驭酋徒千”。 郊人200家出1马车、10士(斯驭酋,车兵三人),是每次都出动的,这也是紧急驰援状态,只携带干粮,高级作战人员是有大量优质余粮平时制作干粮储备着的。野人200家不用被动员出军赋。崤之战,秦军损失的就是这种部队,三百乘不过三千人,所以很快又能对晋国攻击。三千人就可以灭滑国,可见精锐的威力。晋国得到马车近三百乘,所以由五军十部马车1250乘扩张为三军十二部1500乘。 郊人200家出1马车、1牛车、10士、40伍长、10奴隶,野人200家出的另1马车、另1牛车,也就是平均1马车30人,这是最常见的精锐出兵作战。1车30人:车上卒长1士(弓、剑或戈、盾、甲)、车上两司马2士(3米3矛、戟或钺、戈、盾、甲)、步战两司马2士(戈、盾)、20伍长(4米7矛)、5奴隶,按《孙子兵法》曹操注,5奴隶是:养二人,主炊(水柴);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装;厩二人,主养马,凡五人。但是古代一个人只能煮十个人的饭,可见养马养牛的,马出征时,也要派人来帮忙做饭。 郊人200家出2马车(野人200家出的另1马车)10士、40伍长、80进攻步兵、10后勤步兵、10奴隶、4牛车(野人200家出的另2牛车),也就是平均1马车75人,其中公民兵70人,是大规模进攻作战。低级的进攻步兵其实主要用来背粮和制作围攻设施,而不是作战,武器只有木棒而已(《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伐其木以益其兵),春秋后期才开始有2.3米短戟。 郊人200家出2马车(野人200家出的另1马车)10士、40伍长、100进攻步兵、28后勤步兵、22奴隶、6牛车(野人200家出的另3牛车,加牛车则是倾巢之战,所以马车牛车合计来形容出兵规模),也就是平均1马车100人,大都是防御作战或总动员。1车后勤25人,杜牧《司马法》:炊10人、水柴5人、衣装5人、马牛5人。《哀公二年 (BC493年》太子复伐之,郑师大败,获齐粟千车。郑国三军375乘马车,所以有1125乘辎重车。(公孙尨为了报恩)及铁之战,以徒五百人宵攻郑师,取峰旗于子姚之幕下。则是5乘的远征极限出兵了。《哀公十一年》冉有以武城人三百为己徒卒,老幼守宫。原本一成200家,到了春秋末期防御战,一成可以出动300家300人。 西周初年,原本遂人不当兵,周公平三监之乱,大肆扩张,遂人也参与作战。此后天下安定,野人不再当兵,战车无敌,一车之卒也由100人减少为30人的精锐。西周末年和春秋初期,戎狄开始懂得避免与战车正面作战,为了应对戎狄,从郑国开始,又重视步兵,恢复为一车75人。春秋中期,战事频繁,负担过重,一车之卒又开始减少为30,但是披甲率随着畜牧业的发展而“作丘甲”,由3车兵有甲变为二步兵队长也有甲,之后又因为缀甲的发明,降低了维修成本,增加为25人都有甲。春秋晚期,推广牛耕,生产力得到重大提升,战事转为攻城为主,更加需要步兵,又“作丘赋”,恢复为一车75人。披甲率则因为手工业城市的发展,和简易胸甲(无头盔、背部和手臂处无甲)的发明,由30人有甲,变为30人有全身甲、40人有简易胸甲,春秋末期和战国,远征变多,又由一车70人增加为一车100人(30人有全身甲、40人有简易胸甲),甚至野人也参加后勤运输,披甲率变为200人70甲的35%。 2、进入春秋后,有些侯国兼并小国后,领地普遍超过公爵,建立起很多军,所以引入天子的中大夫作为卿。上大夫卿(军长)、中大夫卿(军长)、中大夫(师长)、下大夫(师长)、上士(旅长)、中士(族长/卒长)、下士(两司马) 一军时期:晋在春秋初期,由于曲沃叛乱,内讧不止,国力削弱。至周僖王四年(公元前678年),王命曲沃武公为晋侯,也就是晋武公,允许组建一军,晋始起步发展。《国语·晋语》:武公伐翼,杀哀侯,止栾共子曰:“苟无死,吾以子见天子,令子为上卿,制晋国之政。”这里只是武公快被栾共子杀了之时的求饶之词,栾共子已经是晋哀侯的卿,所以武公才开出更高的价码。武公之子晋献公继位时,小国(侯爵国一军)二中大夫卿(师长)皆命于其君(军长),下大夫(师长)五人,上士(旅长)二十七人。晋侯是军长。有二卿(士蒍、里克)、五下大夫(郭偃等),也就是七舆大夫,其中2个是作为后备。旅长定员是25人,上士27人也是2个是作为后备。《庄公二十八年》晋献公娶于贾,无子。烝于齐姜,生秦穆夫人及大子申生。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国语·晋语》饮酒出,史苏告大夫曰。里克曰。郭偃曰。士蒍曰:“诚莫如豫,豫而后给。夫子诫之,抑二大夫之言其皆有焉。”献公伐骊戎,克之,灭骊子,获骊姬以归。《庄公二十八年》晋伐骊戎,骊戎男,女以骊姬。归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献公积极对外扩张,公元前672年服骊戎男爵(陕西华县),灭郇100(荀,临猗县南)、杨100(洪洞县南),晋侯爵国400+200=600,其食者半300,大于二军的250,所以公元前661年建二军。灭耿100(河津市东南)、霍100(霍州市西南)、魏100(芮城县中和东),公元前660年灭赤狄东山皋落100(陉廷/荧庭,垣曲县),公元前658年灭芮100(山西芮城县西,公元前640年秦穆公灭陕西大荔、朝邑一带残余飞地),公元前655年灭虢(北虢,伯爵)300、虞(公爵,但另外200是飞地,此地只有井伯)300,再加上晋侯爵本身的400(曲沃和翼/冀,河津市东北),一共17个百里,所以《韩非子?难二》载" 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17个百里,足够建立六军了,晋献公有二军二将二佐,军下左右行各有七大夫,共二十八个师,离六军三十个师已经不远了。晋惠公被俘虏后,晋国作州兵,增加为30师六军,名义上是三军,所以《国语·晋语》晋惠公三军司马杀庆郑。 二军时期:晋献公服骊戎、灭荀国、灭杨国后,有六百里二军,如五百里次国公爵国。公爵国一上大夫卿(军长)和一中大夫卿(军长)命于天子,一中大夫卿(师长)命于其君,有三卿。但晋国名义上依然是侯爵国,原本侯爵国只有中大夫卿和下大夫,有了二军后,就有了上大夫卿。士蒍为上大夫卿、里克和罕夷为中大夫卿。晋侯将上军,士蒍率六大夫(狐突、荀息、吕甥、郤称等)佐之,申生将下军,里克率六大夫(罕夷、郭偃、丕郑、祁举、共华、贾华等)佐之。 《闵公元年》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十六年),晋献公扩充军队为二军后,“灭霍、灭魏、灭耿。还,为太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下)大夫。”士蔿曰:「大子不得立矣,分之都城而位以卿,先为之极,又焉得立。不如逃之,无使罪至。为吴大伯,不亦可乎?犹有令名,与其及也。且谚曰:『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天若祚大子,其无晋乎。」《庄公二十八年》曲沃,君之宗也。蒲与二屈,君之疆也。《僖公五年》初,晋侯使士蒍为二公子筑蒲与屈。 四军时期:晋献公灭霍、灭魏、灭耿后,有10百里,四军。晋侯将上军右行七舆大夫(罕夷、荀息、吕甥、赵夙、毕万等),士蔿作为上大夫卿率左行七舆大夫(狐突、郭偃、郤称、重耳、狐偃、赵衰、魏淮、蒲城午)佐之,后荀息以假道灭虢虞之功接替告老的士蔿、罕夷、郭偃和狐突。申生将下军,里克佐之。申生自杀后,里克作为中大夫卿,可以指挥他的下军右行七舆大夫(祁举、贾华﹑叔坚﹑骓颛﹑累虎﹑特宫﹑山祁),丕郑作为里克副手率左行七舆大夫(共华、夷吾、冀芮、屠岸夷等)佐之。《闵公二年》晋侯使大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里克谏。狐突御戎,先友为右。梁余子养御罕夷,先丹木为右。羊舌大夫为尉。《国语·晋语》果败狄于稷桑而反。反自稷桑,处五年。《僖公二年》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荀息此时还排在里克后面)。《僖公四年》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国语·晋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里克、丕郑、荀息相见(荀息此时还是中大夫)。士蔿以告,公悦,乃伐翟柤。郤叔虎将乘城,其徒曰:“弃政而役,非其任也。”郤叔虎曰:“既无老谋,而又无壮事,何以事君?”被羽先升,遂克之。《僖公四年》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国语·晋语》公令阉楚刺重耳。《僖公五年》公使寺人披伐蒲。重耳。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六年春,晋侯使贾华伐屈。夷吾不能守。《僖公八年》晋里克帅师,梁由靡御,虢射为右,以败狄于采桑。夏,狄伐晋,报采桑之役也,复期月。荀息(军长)可以立奚齐、卓子为君,而里克(军长)可以杀二君。 六军时期:其实晋文公即位前,晋国就已经拥有17国六军700乘兵力了,所以晋侯(荀息)、里克(丕郑)都是名义一军五个师、实际一军十四个师。《国语晋语二》丕郑曰:“子勉之。夫二国士之所图,无不遂也。我为子行之。子帅七舆大夫以待我。我使狄以动之,援秦以摇之。《左传.僖公十年》:"郤芮曰:'币重而言甘,诱我也。'遂杀丕郑﹑祁举及七舆大夫:左行共华﹑右行贾华﹑叔坚﹑骓颛﹑累虎﹑特宫﹑山祁。"可见一军就分左行七舆、右行七舆。晋献公死后,里克杀了荀息。里克将一军,丕郑佐之。吕甥(瑕甥、饴甥、阴甥)将一军,郤称(耸称)佐之。《国语晋语二》里克及丕郑使屠岸夷告公子重耳于狄,吕甥及郤称亦使蒲城午告公子夷吾于梁。里克被杀后,丕郑接替他,祁举佐之。《国语晋语三》丕郑如秦,谢缓赂,乃谓穆公曰:“君厚问以召,吕甥、耸称、冀芮而止之。丕郑被杀后,郤芮(冀芮)接替他。《国语晋语四》晋人惧,怀公奔高梁。吕甥、冀芮帅师,甲午,军于庐柳。 《国语晋语二》晋侯夷吾:中大夫里克。。。田百万。。。丕郑。。。田七十万。中大夫卿是7乘,中大夫是5乘,田十万亩1乘,田百万亩是10乘,算是加倍或官升一级。《左传僖公十五年》晋侯许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有可能丕郑也被提拔为中大夫。 《韩非子·外储说》:“故晋之法,上大夫(二军长)二舆二乘,中大夫(军长)二舆一乘,下大夫(师长)专乘,此明等级也。” 《荀子·大略》载:“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3、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回国即君位,整顿国政,通商宽农,启用人才。他像齐桓公一样打出" 尊王攘夷" 旗帜,干涉周王室纷争,于公元前635年出兵平定王子带之乱,安定襄王,获襄王所赐南阳之田,获得了豫西北今天焦作一带,开辟了进出中原的捷径。晋文公在周襄王十八年、鲁僖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34年)" 作三军" ,有将有佐,实为六军,冬,楚军围宋,次年春,晋出马车750乘救宋,一路侵曹伐卫,然后联合秦、齐在城濮与楚展开大战,击败楚军。献楚俘于王,驷介百乘,徒兵千。冬,晋文公又作三行,实为九军。伐曹、卫,救宋,势力越过太行山,渡过黄河进入大河南北的平原地带。BC629年,晋文公废三行擴至五軍,增加新上军将佐和新下军将佐,实为十军。 约BC634,作执秩以正其官。为了统一名称和拍马屁,把上大夫与卿这个同义词给拆分了,又改为:卿(25乘,原上大夫卿,军将,所以有“命赵衰为卿,让于栾枝、先轸,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实为二军长)、上大夫(5~10乘,原中大夫卿,军佐,实为军长)、中大夫(1~4乘,原下大夫,师长)、下大夫(原上士,旅长)、中士(族长)、下士(司马长)。 齐桓公给重耳的有马20乘其实是管仲才能享受的上卿20乘马车待遇,也就是万户5万多人。 战国以前,为了对神灵真诚,口语一般会把尾数直接去掉,而不是四舍五入,因为总会有些状况导致数量会少于理论值。所以有马二十乘,其实是25乘,公车千乘,其实是1500乘,公徒三万,其实是3万7千5百人。 BC621,晋襄公废新上军、新下军,恢复三军之制,将佐各有大夫辅助,三军六卿六大夫,实为十二军。晋灵公时,鲁文公十二年(BC615),秦晋交战,“赵有侧室曰穿,晋君之婿也,有宠而弱,不在军事,好勇而狂,且恶臾骈之佐上军也”“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军吏曰:「将有待也。」穿曰:「我不知谋,将独出。」乃以其属出。宣子曰:「秦获穿也,获一卿矣。秦以胜归,我何以报?」乃皆出战“。赵穿非将非佐而为卿,归上军而独有其属,可见实为十二军。晋成公至于晋景公,前597年,邲之战,晋军三军将佐各有大夫辅助,实为十二军,与前互相印证。应该是将上大夫拆分改称为中卿(7~10乘,原中大夫卿命于天子者,军佐,实为军长)、下卿(5乘,原中大夫卿命于君者,军大夫,实为军长),取消了中大夫(原下大夫),中大夫(原下大夫)改称上大夫。下卿又称军大夫。中行荀林父将中军,彘先縠佐之。随范武子士会将上军,郤克佐之。赵朔将下军,栾书佐之。屏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巩士朔、韩穿为上军大夫。智荀首为下军司马、原赵同为下军大夫。韩厥为全军司马。 晋军邲之战被楚军打败,损失惨重。公元前596年冬,中军副帅彘先縠叛国被杀。次年夏,赵朔升迁,智荀首被破格任命为下军将,栾书佐之。公元前594年、593年接连灭掉了身边的赤狄潞氏、甲氏、留吁、铎辰诸小国。公元前593年3月,中行荀林父告老,其子中行荀庚被破格提拔为下军将。中军将:随范武子士会,中军佐:郤克。上军将:赵朔,上军佐:智荀首。下军将:中行荀庚,下军佐:栾书。公元前592年冬,随范士会告老,其子范士燮被破格提拔为下军将。中军将:郤克 中军佐:赵朔。上军将:智荀首 上军佐:中行荀庚。下军将:范士燮 下军佐:栾书。公元前590年左右,中军佐赵朔逝世。中军将:郤克 中军佐:智荀首。上军将:中行荀庚 上军佐:范士燮。下军将:栾书 下军佐:原赵同。齐见晋败于邲,兴兵进犯鲁、卫等小国,又南联楚国,企图与晋分享北方霸权。晋、齐冲突再起,晋欲伐齐再兴霸业,复作新的中、上、下三军,韩厥统新中军,屏赵括佐之;巩士朔统新上军,韩穿佐之;程荀骓统新下军,赵彤佐之。遂有周定公十六年、鲁成公二年(BC589)鞍之战,晋军马车八百乘大败齐军,至少有了六军750乘加军司马100乘。BC588,晋景公作六军,韩厥、屏赵括、巩士朔、韩穿、荀骓、赵旃皆为卿,赏鞍之功也。公元前587年(冬之前),郤克去世,栾书超拔位中军将。中军将:栾书 中军佐:智荀首。上军将:中行荀庚 上军佐:范士燮。下军将:郤錡(郤克子) 下军佐:原赵同。《左传·成公三年(公元前588年)》“次国之上卿(二军长)当大国之中,中(军长)当其下,下(师长)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军长)当大国之下卿,中(师长)当其上大夫,下(旅长)当其下大夫。”中大夫很可能是晋国二军时代才增加的,三军后又消失了。晋国六卿基本都是伯爵子爵,三桓也是三个子爵,层层分封。公元前587年,晋在麻隧大败秦师。为了打破楚、秦联合的局面,晋采取联吴制楚的策略,派巫臣出使吴国," 教吴乘车,教之战阵,教之叛楚。"晋在灭狄、服齐、败秦、联吴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后,专力对付楚国。晋景公晚年,鲁成公六年(BC585):子之佐十一人,其不欲战者,三人而已。公元前583年,智荀首逝世,原赵同和屏赵括因谋反被杀,赵氏一族几乎被灭。 晋厉公改编" 六军" 为" 中、上、下、新" 四军。晋栾书将中军,中行荀庚佐之。范士燮将上军,郤錡佐之。韩厥将下军,荀罃佐之。赵旃将新军,郤至佐之。各军将佐各有大夫辅助,实为16军。前577年,中行荀庚逝世,其子中行荀偃被超级破格提拔为上军佐。栾书将中军,范士燮佐之。郤錡将上军,中行荀偃佐之。韩厥将下军,智荀罃佐之。郤犨将新军,郤至佐之。前574年,三郤一族被灭。栾书将中军,范士燮佐之。中行荀偃将上军,韩厥佐之。智荀罃将下军。 左传成公十七年,施氏之宰,有百室之邑(10马车)。《论语·公冶长》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冉求后来做了季氏(有马百乘)的家宰,可见1甸1马车10士,甸室和丘室就是士的家。《论语·公治长》:“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十室之邑,指的是甸邑。 成公18年,晋侯悼公即位于朝。始命百官,施舍、己责。逮鳏寡,振废滞,匡乏困,救灾患。禁淫慝,薄赋敛,宥罪戾,节器用。时用民,欲无犯时。使(上军将栾书、上军佐中行荀偃、中军将韩厥、中军佐智荀罃、下军将吕)魏相、(下军佐范士匄、新军将彘)士鲂、(新军佐令狐)魏颉、(军司马)赵武为卿。荀家、荀会、栾黡、韩无忌为公族大夫,使训卿之子弟共俭孝弟。使士渥浊为大傅,使修范武子之法。右行辛为司空,使修士蒍之法。弁纠御戎,校正属焉,使训诸御知义。荀宾为右,司士属焉,使训勇力之士时使。卿无共御,立军尉以摄之。祁奚为中军尉,羊舌职佐之,魏绛为(中军)司马,张老为候奄。铎遏寇为上军尉,籍偃为之司马,使训卒乘,亲以听命。程郑为乘马御,六驺属焉,使训群驺知礼。凡六官之长,皆民誉也。举不失职,官不易方,爵不逾德,师不陵正,旅不逼师,民无谤言,所以复霸也。11月,栾书退休,其子栾黡被破格提拔为下军将,吕魏相退休,改提拔韩厥为将中军,中行荀偃佐之。智荀罃将上军,范士匄佐之。栾黡将下军,彘士鲂佐之。令狐魏颉将新军,赵武佐之。鸡泽之盟后,晋悼公以魏绛继承令狐魏颉为卿,张老代魏绛为中军司马、士富为侯奄。韩厥为将中军,中行荀偃佐之。智荀罃将上军,范士匄佐之。栾黡将下军,彘士鲂佐之。赵武将新军,魏绛佐之。前566年,韩厥告老,其子韩起被超级破格提拔为上军佐。智荀罃将中军,范士匄佐之。中行荀偃改将上军,韩起佐之。四军八卿八大夫,为十六军,实际上晋国此后很久没有扩军,军力反而缩减为5000乘,10军1240+10而已,四军不过是一军有前偏(25乘),中两(50 乘),左参(27乘),右专(81乘), 后伍(125乘),一共125+125+58+2。 晋悼公又撤" 新军" ,恢复三军之制,但晋军总兵力并未缩减,三军六卿九大夫,似为十五军,实际上还是只有10军5000乘。智荀罃、彘士鲂逝世,中行荀偃将中军,范士匄佐之。赵武将上军,韩起佐之。栾黡将下军,魏绛佐之。鲁昭公五年、前537年,晋平公:韩赋七邑(方百里,男爵领,100乘,其中马车25乘),皆成县(100乘)也。羊舌四族,皆强家也。晋人若丧韩起、杨肸,五卿八大夫辅韩须、杨石,因其十家(韩6+羊舌4)九县(韩7+羊舌2),长毂九百(其中马车225乘),其馀四十县(大约六卿各有约6~7县,九大夫各有约1~2县),遗守四千(其中马车1000乘)。魏舒毁车,前偏(25乘),中两(50 乘),左参(27乘),右专(81乘), 后伍(125乘),一共125+125+58。六卿九大夫4000/4/4=125+125,900/4/4=58,约为4个魏舒车阵。晋平公六卿九大夫,4900/4=1225,实为十军马车1250乘,有可能未算晋平公自己的五军2500乘(其中马车625乘,约是2个魏舒车阵),晋侯自己的地盘不算是县,也有可能是弭兵大会后晋国裁军。一个方百里的县,理论上可以出200乘也就是50乘马车,结果只出100乘也就是25乘马车。晋平公继承晋悼公的万乘之势,父子却都只能半数出兵,可见晋国已经腐朽衰落了。周景王十四年(鲁昭公十三年、公元前529年),晋昭公时,在平丘大会上,晋置兵邾(zhū,音朱)国南,一次竟出动兵车四千乘,其中马车1000乘,军队10万人。鲁昭公二十八年,魏献子“分祁氏之田以为七縣,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縣”。《左传》定公九年(BC501),晋顷公至于晋定公:晋车千乘在中牟。晋车千乘在中牟。卫侯将如五氏,卜过之,龟焦。卫侯曰:「可也。卫车当其半,寡人当其半,敌矣。」乃过中牟。卫国是侯爵,一军,500乘,其中马车125乘。所以中牟晋军1000乘,其中马车250乘,二军。《左传》哀公二十七年(BC468)晋出公:中行文子告成子曰:「有自晋师告寅者,将为轻车千乘,以厌齐师之门,则可尽也。」成子曰:「寡君命恒曰:『无及寡,无畏众。』虽过千乘,敢辟之乎?将以子之命告寡君。」 叔夷鎛,铸于鲁襄公六年(前567)齐灭莱,锡汝莱都□□,其縣三百(都的四周县鄙有325邑)。。。莱□、□徒四千(都,20个甸邑,每个出192人,殖民者住在1个都城和4个鄙城里面)。。。莱仆三百又五家(都,20个甸邑,每个甸邑8+4个家官配奴隶,1个都和4个鄙,每个超过10家官配奴隶) 素命鎛,锡。。。都鄙。。。邑二百又九十九邑。。。鄩之民人 鲁襄公十年(BC563)(郑国子产)兵车十七乘,尸而攻盗于北宫。有可能是俸禄马车5乘、牛车15乘,除去留下联络的和被父亲带去上朝的。更可能因子产之父为郑国第三的司马,领有马车18乘,而紧急召集。子产之父子国就是因为侵占别家领地而太过富有,才会被仇家杀害。尸不应解释为收尸,那种紧急的情况,不应该先去西宫收尸,而是应该直接进攻北宫。 晋荀偃、士□请伐逼阳,而封宋向戌焉。。。以逼阳子归,献于武宫,谓之夷俘。逼阳妘姓也。使周内史选其族嗣,纳诸霍人,礼也。 鲁襄公15年,(郑国)纳贿于宋,以马四十乘与师伐、师慧。一人马车20乘 鲁襄公16年,(晋国)平公即位,羊舌肸为傅,张君臣为中军司马,祁奚、韩襄、栾盈、士鞅为公族大夫,虞丘书为乘马御。 鲁襄公22年,楚,观起有宠于令尹子南,未益禄,而有马数十乘。 鲁襄公25年,自六正(三军将三军佐)五吏()三十帅(军长)、三军之大夫(旅长)、百官之正长、师旅及处守者,皆有赂。 鲁襄公26年,(郑国)享子展,赐之先路,三命之服(上卿),先八邑。赐子产次路,再命之服(中卿:《礼记王制》次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其有中士、下士者,数各居其上之三分。大国之(上、中)卿,不过三命;(大国之)下卿(与次国之中卿、小国之上卿)再命,小国之(下)卿与(大国之)下大夫一命。郑国为次国五百里),先六邑。子产辞邑,曰:“自上(卿)以(至于)下(卿),隆杀以两(上卿20乘、中卿10乘、下卿5乘),礼也。臣之位在四(司马),且子展之功也。臣不敢及。及赏礼,请辞邑。”公固予之,乃受三邑。六邑就是6个甸邑,也就是马车6乘,也就是邑96,96个村邑,一个甸邑有16个村邑。数字在前在后,意思完全不同,这也是因为古人约定俗成如此,而《国语郑语》里的十邑皆有寄地的邑,则是都邑,一个都邑有25个甸邑。子展、子产当初被当国的子孔收回了部分田产。子产原本是下卿少正,有马车5乘,升到中卿后,再加3乘是8乘,基本符合中卿7~10乘的惯例。 公会晋赵武、宋向戌、郑良霄、曹人于澶渊,以讨卫,疆戚田。取卫西鄙懿氏六十,以与孙氏。一个都理论上最多有16*20+5=325个村邑。都鄙理论上各最多有65邑,而因为山川等,似乎一般只有60邑。上图是西周时期的理论图,实际发展后,是在国都或大都四边形成四个鄙,每个似乎只有60邑。

鲁襄公二十七年(BC546)(卫国)公与免余邑六十,辞曰:“唯卿备百邑(次国上卿112~160邑,马车7~10乘),臣六十矣。”公固与之,受其半。64邑为马车4乘,大国之下卿军大夫至少也是64+1邑为马车5乘,上卿甚至是320+5邑为马车20+5乘。 鲁襄公二十七年(BC546)(卫国)公与免余邑六十,辞曰:“唯卿备百邑(次国上卿112~160邑,马车7~10乘),臣六十矣。”公固与之,受其半。64邑为马车4乘,大国之下卿军大夫至少也是64+1邑为马车5乘,上卿甚至是320+5邑为马车20+5乘。 宋左师请赏,曰:”请免死之邑”。公与之邑六十,以示子罕。 鲁襄公28年,及庆氏亡,皆召之,具其器用而反其邑焉,与晏子邶殿,其鄙六十,弗受……与北郭佐邑六十,受之。与子雅邑,辞多受少。与子尾邑,受而稍致之。 《晏子春秋》“位为中卿[原上大夫],田七十万(马车7乘)” 鲁昭公元年(BC541),(楚)子干奔晋,从车五乘。叔向(羊舌肸,杨肸,太傅)使与秦公子同食,皆百人(一卒)之饩。赵文子曰:「秦公子富。」叔向曰:「底禄以德,德钧以年,年同以尊。公子以国,不闻以富。且夫以千乘去其国,强御已甚。《诗》曰:『不侮鳏寡,不畏强御。』秦、楚,匹也。」使(秦)后子与(楚)子干齿。辞曰:「(秦)金咸惧选,楚公子不获,是以皆来,亦唯命。且臣与羁齿,无乃不可乎?史佚有言曰:『非羁何忌?』」 《国语·晋语八》(公元前541年)“大国之(下)卿(军长,马车125乘,原中大夫),(俸禄)一旅之田(马车5乘)。上大夫(师长,马车25乘,原下大夫),(俸禄)一卒之田(马车1乘)。夫二公子者,上大夫也,皆一卒可也。”韦昭注:“上大夫一命,百人为卒,为田百(周)顷[井]。” 昭公五年,竖牛取东鄙三十邑,以与南遗。 4、实际上这都是漂亮话,卿大夫的俸禄已经水涨船高了 晋悼公又撤" 新军" ,恢复三军之制,但晋军总兵力并未缩减,三军六卿九大夫,实为十五军。一军有军将、军佐、军尉、军司马、军大夫 鲁昭公五年、前537年,晋平公:韩赋七邑(方百里,男爵领,100乘,其中马车25乘),皆成县(万户,马车50乘)也。羊舌四族,皆强家也。晋人若丧韩起、杨肸,五卿八大夫辅韩须、杨石,因其十家(韩6+羊舌4)九县(韩7+羊舌2),长毂九百(其中马车225乘),其馀四十县(大约六卿各有约5~7县,九大夫各有约1~3县),遗守四千(其中马车1000乘)。 鲁昭公二十八年,魏献子“分祁氏之田以为七縣,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縣(2变3)” 《论语·乡党》(约BC500)“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如也”。 《韩非子外储税》“卫嗣君谓薄疑(赵简子时人)曰:子小寡人之国,以为不足仕,别寡人力能仕子,请进爵以子为上卿。乃进田万顷(井,马车50乘)。” 《左传·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赵)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马车25乘,原下大夫,俸禄马车1乘),受县(万户,马车50乘),下大夫(马车5乘,原上士),受郡(都的错别字,马车25乘),(中)士(马车1乘),田十万(酂,马车1乘,100人)……”田加一倍或虚领改为实授。田十万就是田十万亩,亩百为夫,九夫千亩为井,万亩10井,十万亩也就是100井 (赵)简子巡列,曰:“毕万,匹夫也,七战皆获,有马百乘,死于牖下。群子勉之,死不在寇。”晋国一开始是小国,毕万一开始是匹夫伍长,一战升下士,二战升中士,三战升下大夫,四战升上大夫1乘,五战升下卿5乘,六战升中卿25乘,七战升上卿125乘。经历了晋国军阶名称的变迁。毕万时领地还是虚封管理,实际授予的俸禄田要小很多,上卿有马百乘,俸禄只有马车20乘。匹夫的意思,就是不是士。《史记魏世家》(周平王东迁时,毕公高)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其苗裔曰毕万,事晋献公。。。初,毕万卜事晋。。。毕万是绝封之后,来到晋国,未必会被封为士,从伍长做起也不是不可能啊,他毕竟只是和白起一样的行伍出身,而不是谋士出身。毕万封(魏)十一年,晋献公卒。这么长时间,毕万从一个魏邑下大夫升三四级,到有马百乘,也不是不可能。 5、由毕万可知诸侯军阶分为七级。毕万封下大夫(师长,25乘马车),相当于男爵(25乘马车),封于魏,那么魏国就是个男爵国了,同样的霍国、耿国也都是男爵国,男爵国边长是一百周里,也就是50公里,其食者四之一,实际可用土地是边长25公里,另外四分之三都是不容易使用的山地。 吴慧在《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井田》和《翰苑探史-中国经济史论集粹二十五题-井田制考索》提到夏、商、先周、周秦汉(、唐)的田尺考古实物存在0.8的度量衡递增规律。 黑黍大尺系: 唐尺(黑黍)0.31米(胡戟《唐代度量衡与亩里制度》),0.31✘0.8=0.248米, 周秦汉尺(黑黍)0.2463米,0.246✘0.8=0.1968米, 先周壁羡镇圭尺(黑黍)0.197米,0.197✘0.8=0.1576米, 商殷墟象牙尺(黑黍)0.1578米。 红黍小尺系: 唐尺(红黍)0.295米(胡戟),0.295✘0.8=0236米, 周秦汉尺(红黍)0.231米,0.231✘0.8=0.185米, 225、227都是楚尺,230、231才是周尺 先周剑尺(红黍)0.185米。 《礼记·王制》(西汉):古者八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8先周尺✘0.197=1.576米,6.4西周秦汉尺✘0.246=1.5744米,一周步等于1.6米。一井边长160✘3加路网沟渠,约500米。五十周里小方国边长25公里,百周里方国边长50公里。 有人认为没那么多平原,所以井田不可能大量存在,其实井田的沟壑是《周礼考工记》才详细记载,周朝及以前生产力低下,重犁牛耕没有普及,不需要平原,山坡上挖个坑埋个种子浇点水,和种树一样。井田的边界,平原是沟壑,山坡则是在无形方块的四个角上种树,以示边界(沟树之),河南农村至今还有这种习惯。 0.1576✘0.8=0.125米,也就是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最大距离,俗称一乍,尺是个象形字。何驽发现一夏尺等于0.25米、五尺为步,其实是2夏尺等于0.25米、十尺为步。2000尺一里等于250米。《连山易》与《归藏》的区别是乾用七、坤用八,我怀疑甲骨文七字是十字误读,也就是前用十、昏用八,改十步为八步,边长10尺✘10步✘10份✘2=2000尺=250米,变为边长10尺✘8步✘8份✘3加路网=2000尺=250米。田制的改变标志着原始社会末期路网土地的出现,与农田土地的分离,代表的意义是深远的。 夏制80米✘3✘2✘2✘5✘5✘103%(路网和沟渠)=25公里 边长80米为一块份地,刀耕火种,所以要轮休,再加上最多只有一半的土地可被开发耕种,9✘4✘2=72份,一个成人18份,一家5口就是72份。每家出兵男丁1人,一个男爵领部落方国的领地,25✘25=625家,就是600人,有单马单人指挥车一丙。两个男爵领部落方国联姻组成一个子爵领部落联盟方国,两个子爵领联姻组成一个伯(侯)爵领大部落联盟方国,两个伯(侯)爵领组成一个公爵领超级部落联盟,所以夏启进攻有扈氏,留一车防守,七车进攻,《尚书甘誓》召六卿,左300人攻于左、右300人攻于右,中间是指挥车,也就是一车对应600人,甲骨文的商朝小臣墙进攻的危方国就是一车对应600人,人口翻倍后,民兵数并不增加,依然保留夏朝的军制。 ■■■■小臣‘墙’从伐,擒危白[伯]‘髦’、小臣廿又四,馘千五百七十,俘百、御丙[辆]、车二丙[辆]、橹[楯]百八十三、(步兵箭)函(或皮甲)五十、矢千又百,献于大乙。用惟‘白[伯]印’献俘于祖乙,用‘髦’于祖丁。登甘京,易[赐]■。。。 “小臣墙”为殷代晚期一位王臣,危白[伯]‘髦’是夏的侯爵25✘25✘4(5)=2500(3000)平方公里,换算就是商的伯爵32✘32✘3=3072平方公里,换算就是西周的男爵50✘50=2500平方公里。方百周里的小国,其食者四之一,在西周有25乘马车、2500人,1马车对应100人。而殷代中期,步兵12个中队,180人为小臣队长,每中队150人,分5个小队,每小队30人,有正副队长共3人,一共1800人,其中前排的180人队长有盾,也就是阵宽180人、厚10人;其中60个队长为皮甲弓箭手(10余人逃脱),每人20支箭。养三辆单马单人的“丙”战车,车上绑有两个箭袋,箭袋里各有20支箭,车兵有盾。也就是1马车对应600民兵和600纯农民,这个应该就是夏代晚期的兵制,所以《墨子》汤乘九辆,必死六千,夏代初期则是1马车对应600人。殷代初期到晚期,商军1马车对应300人,纣王时,商军周军1马车对应150人,所以武王伐纣,300马车、4万5千人。 危伯髦之战,步兵近1600人阵亡、100人被俘、不到100人逃亡,两辆副车的领主阵亡,大部分队长阵亡。危伯髦作为商朝封臣的白[伯]印也被缴获。小臣墙并没有俘虏女人和家畜,可见危伯并不是在国内作战,所以2家10口只出一人,一车六百人,因为他是伯爵(侯爵),所以有四百里四车,一车留守,三车1800人。 夏朝末年,随着人口繁衍,原有的轮休地不得不拆分给子女继承,商汤通过加大给个人的份地面积来吸引自耕农人口,而这预示着必须靠战争扩大地盘才行。夏初一个男爵领部落国有5✘625=3125人,夏末有10✘625=6250人,但是军队还是600人,半职业化。商汤革命后,同样面积,地段更好,使用锄法,开垦更彻底,有5口✘4家✘81村邑✘9氏族=14580人,可见其聚人心,不亚于虞舜。 102.4✘0.8=80米 商制102.4米✘8✘10✘3✘103%(路网和沟渠)=25公里 同样的方国,商使用挖坑埋种等新农业技术替代刀耕火种,单人对土地的面积需求大大降低,人口密度更大,8✘8=64块份地,分给四家。 一家的地的边长就是一商里,102.4✘4=400米,箕子朝鲜,所以朝鲜李朝以400米为一里。 一个部落有10✘10=100村邑,有9个氏族。夏军制出单马单人指挥车1丙,商军制出双马双人指挥车3两。 但是商汤为了刺激盟友战斗的欲望,把方国的面积也扩大了。所以《墨子非命》:汤时,诸侯与之,贤士归之 32公里✘0.8=25公里 商制102.4米✘8✘用9✘4✘108%(双马战车用的路网和沟渠)=32公里 64块份地,分给四家,每家五口,出兵男丁2人,一共8人,一个部落有蚩尤的9✘9=81家,也就是648人 《吕氏春秋·简选篇》“殷汤良车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以戊子战于郕,遂禽推移、大牺,登自鸣条,乃入巢门,遂有夏。”汤乘大赞,是否是得到了其它方国的帮助,所以从1个部落9乘增加到8个部落72乘?《周礼天官大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墨子·明鬼下》“汤以车九两,鸟陈雁行。汤乘大赞,犯逐夏众,入之郊遂,王乎禽。”72乘*75人=5400人,我怀疑6000人是真的,70乘是一字千金的《吕氏春秋》根据每乘75人算出来的。其实实际是648✘9=5832人。商汤是把领地里的全部男丁都拉出来了,周武王也是这样,趁着饥荒的年份出兵,反正余量也不够留种和吃一年的了,干脆全押上,就食于敌,最后还能带着大量粮食奴隶回来抢种。商汤的盟友则最多每国提供一千人而已。比如冉求带了一乘三百男丁和齐军拼命,季氏则只是一乘七十而已。五十周里等于百夏里,使用百夏里的商田制则有九乡(部落),一乡(部落)出战车一辆,商汤是以自己一国之力灭亡了夏桀。扩大到商百里的商田制则有16乡(部落)。 商朝中期,武丁二十九年(BC1296)、三十年征讨鬼方,三月第一次就五千,同时派蒙侯监视周方和羌方,之后七月到九月,陆续增兵,六次三千、一次五千,多达23000人。妇好也曾有率领13000人的记载。拥有精美青铜器的商朝不可能还用10进制的军事编制。648/2✘9=2916人,648/2✘16=5184,武丁的军队应该是由王旅5000与六卿的3000组成。武丁时只有“中官(军)”一军,到了武丁后四代的武乙,已经有了三军“乍三官(军), 右中左”。到了武乙后四代的帝辛,已经有了上五军和下六军。 《礼记曲礼》天子之五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 到了商纣王时期,犯愁于16乘与25乘军事改革的冲突,以及征伐东夷带回的大量战俘,而被囚禁的大数学家西伯姬昌帮纣王想出了办法,一如商汤帮助夏桀对付昆吾、越王勾践帮助吴王夫差吸脓血一样,获得了信任,再加上名马和美女,纣王才释放了周文王。 128✘0.8=102.4米 乾用九,坤用六。前用9,昏用6 《周易》128米✘8✘用6✘5✘105%(合理调整的路网和沟渠)=32公里 64块份地,繁衍为8家,一家五口出1人,共出兵男丁8人 8✘36=288人,出指挥车1辆、辎重车1辆 商朝晚期军制,行,150人,百夫长率领。大行,750人,千夫长率领,分为东行、西行、中行、上(南)行、下(北)行。旅,3750人,亚旅率领。两个旅为7500人,分左旃右旃,甲骨文卜辞中有登人七千的记载。卜辞中有“东行中行上(南)行” ,还有“右旃”、“上(南)行左旃”。“四个旅为一个官(军)15000人,官正率领。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殷纣之国,左孟门(新乡辉县),右太行,常山(石家庄正定)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不算古黄河东岸的泰山南北的12个殷商属国,仅仅算古黄河西岸,就已经足够10个32公里边长的卫星国了。新商制一国288✘25邑✘5口=7200✘5口=36000口。天干地支22国就是36000✘22=792000口,其中兵有158400,民有633600。天干10国,遂人不当兵,就是300✘25邑✘5口✘20=750000口。其中兵有75000,似乎更为合理,这也就是纣王牧野70万军队的由来,只是进行了王畿全民总动员而已,75万减7万5千。《逸周书世俘》记载周武王牧野之战后灭国99,纣王属下王畿10个大家族,每个统领25个小家族,一共250个家族。一个家族3000人,遂人不当兵,300出征,总人口相当于夏初的男爵领,所以也算国的概念。99个王畿国含东夷奴隶,减七万五军人,再加上宣方人口,就是《逸周书世俘》的30万俘虏。只是不知道这99国是王畿内抵抗势力还是山东地区抵抗势力。旧商制一国600✘16/2✘5✘2=48000口。10国,遂人不当兵,就是518400。10国就是48000✘10=480000口,比新制少了250000口。为什么呢?因为新制这20多万人是纣王征讨东夷徐夷得来的奴隶,几乎家家有份。 《逸书·周书·世俘》武王遂征四方,凡憝(灭)国,九十有九国(99),馘(割耳朵)魔(死人)亿有十(七)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177779),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300230)。凡服国,六百五十有二(652)。 周武王1506男出300兵2辆车,400辆车就是30万1200男,但是六官的配置是37万5千夫(2井5家屋1主1奴,1成500男出战车1乘,官通假军,6官每军125乘也就是750乘)到67万5千夫(1家屋3男,1井9男,1成900男出战车1乘,官通假军,6官每军125乘也就是750乘)。301200+300230=601430,周原本就有余夫,再加上战胜国的滚雪球的移民潮,能够填补战损,而且还是极限配置,一部分给分封国。俘虏不一定会变成奴隶,汉尼拔和凯撒都曾经释放过战俘。这次的战俘,都是东夷人,武王对商人还是很宽容的。 西周,春秋。 1成(甸)百井,私田64井,192家,其中8家是代替两司马的奴隶。六家除去老弱孤寡奴隶之家,五家为伍,四家加伍长家。四个这样的伍加一个两司马和他的奴隶加卒长家的一个伍长带领的2个奴隶的伍,五伍为两,25人,含两司马1人、伍长5人、徒16人、奴隶3人。四两为卒,100人,含卒长1人、两司马4人、伍长20人、徒64人、奴隶11人,公田36井,贵族5家,1家2卒长8伍长7奴隶、4家2两司马。 200家出1马车、10士,是每次都出动的,这也是紧急驰援状态,只携带干粮。崤之战,秦军损失的就是这种部队,三百乘不过三千人,所以很快又能对晋国攻击。三千人就可以灭滑国,可见精锐的威力。晋国得到马车近三百乘,所以由五军十部马车1250乘扩张为三军十二部1500乘。 200家出1马车、1牛车、10士、40伍长、10奴隶,野人200家出的另1马车、另1牛车,也就是平均1马车30人,这是最常见的精锐出兵作战。1车30人,5士、20伍长、5奴隶,按《孙子兵法》曹操注,是:养二人,主炊(水柴);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装;厩二人,主养马,凡五人。但是一个人只能煮十个人的饭,可见高级作战人员是有余量制作干粮的。 200家出2马车(野人200家出的另1马车)10士、40伍长、60进攻步兵、29后勤步兵、11奴隶、4牛车(野人200家出的另2牛车),也就是平均1马车75人,公民兵约70人,是大规模进攻作战。低级的进攻后勤步兵其实主要用来背粮和制作围攻设施,而不是作战,武器只有木棒而已。 加牛车则是倾巢之战,所以马车牛车合计来形容出兵规模。 200家出2马车(野人200家出的另1马车)10士、40伍长、100进攻步兵、39后勤步兵、11奴隶、6牛车(野人200家出的另3牛车),也就是平均1马车100人,大都是防御作战或总动员。1车后勤25人,杜牧《司马法》:炊10人、衣装5人、马牛5人、水柴5人。 根据《周礼》,天子之下,为公(六军统帅,马车125乘,视同周制侯爵马车125乘)、天子的上大夫卿(六军统帅,马车125乘,视同周制侯爵马车125乘、周制伯爵马车100乘)、天子的中大夫(师统帅,马车25乘,视同周制子爵马车50乘、周制男爵马车25乘)、天子的下大夫(旅统帅,马车5乘)、天子的上士(马车1乘,100人)、天子的中士(丘牛大车1乘,25人)、天子的下士(5人)。 所以《礼记王制》: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半对),天子之卿视伯(错), 天子之(中)大夫视子男,天子之元士视附庸。而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孟子在《万章》里说: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对),大夫受地视伯(错),元士受地视子男(错)。《左传�6�1僖公二十九年》云:“在礼,卿不会公侯,会伯子男可也”。 这里说的田和地,是指分管的领地,而不是实际俸禄。 需要区分领地和实际俸禄。 而且诸侯官制,中间貌似有几次名称改革 1、诸侯国和《周礼》遂人一个级别。诸侯之上大夫卿(军长)、下大夫(师长)、上士(旅长)、中士(族长/卒长)、下士(两司马),凡五等。《国语·晋语》武公伐翼,杀哀侯,止栾共子曰:“苟无死,吾以子见天子,令子为上卿,制晋国之政。”《国语�6�1鲁语》云:“天子作官(军),公帅之。……元侯作官(军),卿帅之。……自伯子男,有(下)大夫,无(上大夫)卿,帅赋以从诸侯。” 《礼记王制》天子,三公、九卿(西六军加东八军,天子自将一军,留守一军),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大国(鲁国),三卿(上大夫,军长),皆命于天子。次国(公爵国),三卿,二卿(上大夫,军长)命于天子,一卿(中大夫,师长)命于其君。小国(侯爵国)二卿(中大夫,师长)皆命于其君(军长),下大夫(师长)五人,上士(旅长)二十七人。 《论语·宪问》谓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320邑为马车20乘,管仲为下卿,但封地同上卿。所以晋文公到齐国,齐桓公也是给他马车20乘的待遇,相当于是双倍万户侯。骈邑三百,也可解释为三百井,但春秋初期,一个成还没有三百家,只有二百家,但考虑这话是春秋晚期孔子说的,也可以理解为孔子所说的骈邑指的是一个成的甸邑。 2、进入春秋后,有些侯国兼并小国后,领地普遍超过公爵,建立起很多军,所以引入天子的z中大夫作为卿。上大夫卿(军长)、中大夫卿(军长)、中大夫(师长)、下大夫(师长)、上士(旅长)、中士(族长/卒长)、下士(两司马) 一军时期:晋献公继位时,小国(侯爵国一军)二中大夫卿(师长)皆命于其君(军长),下大夫(师长)五人,上士(旅长)二十七人。晋侯是军长。有二卿(士蒍、里克)、五下大夫(郭偃等),也就是七舆大夫,其中2个是作为后备。旅长定员是25人,上士27人也是2个是作为后备。《庄公二十八年》晋献公娶于贾,无子。烝于齐姜,生秦穆夫人及大子申生。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国语·晋语》饮酒出,史苏告大夫曰。里克曰。郭偃曰。士蒍曰:“诚莫如豫,豫而后给。夫子诫之,抑二大夫之言其皆有焉。”献公伐骊戎,克之,灭骊子,获骊姬以归。《庄公二十八年》晋伐骊戎,骊戎男,女以骊姬。归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二军时期:晋献公服骊戎、灭荀国、灭杨国后,有六百里二军,如五百里次国公爵国。公爵国一上大夫卿(军长)和一中大夫卿(军长)命于天子,一中大夫卿(师长)命于其君,有三卿。但晋国名义上依然是侯爵国,原本侯爵国只有中大夫卿和下大夫,有了二军后,就有了上大夫卿。士蒍为上大夫卿、里克和罕夷为中大夫卿。晋侯将上军,士蒍率六大夫(狐突、荀息、吕甥、郤称等)佐之,申生将下军,里克率六大夫(罕夷、郭偃、丕郑、祁举、共华、贾华等)佐之。 《闵公元年》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十六年),晋献公扩充军队为二军后,“灭霍、灭魏、灭耿。还,为太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下)大夫。”士蔿曰:「大子不得立矣,分之都城而位以卿,先为之极,又焉得立。不如逃之,无使罪至。为吴大伯,不亦可乎?犹有令名,与其及也。且谚曰:『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天若祚大子,其无晋乎。」《庄公二十八年》曲沃,君之宗也。蒲与二屈,君之疆也。《僖公五年》初,晋侯使士蒍为二公子筑蒲与屈。 四军时期:晋献公灭霍、灭魏、灭耿后,有10百里,四军。晋侯将上军右行七舆大夫(罕夷、荀息、吕甥、赵夙、毕万等),士蔿作为上大夫卿率左行七舆大夫(狐突、郭偃、郤称、重耳、狐偃、赵衰、魏淮、蒲城午)佐之,后荀息以假道灭虢虞之功接替告老的士蔿、罕夷、郭偃和狐突。申生将下军,里克佐之。申生自杀后,里克作为中大夫卿,可以指挥他的下军右行七舆大夫(祁举、贾华、叔坚、骓颛、累虎、特宫、山祁),丕郑作为里克副手率左行七舆大夫(共华、夷吾、冀芮、屠岸夷等)佐之。《闵公二年》晋侯使大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里克谏。狐突御戎,先友为右。梁余子养御罕夷,先丹木为右。羊舌大夫为尉。《国语·晋语》果败狄于稷桑而反。反自稷桑,处五年。《僖公二年》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荀息此时还排在里克后面)。《僖公四年》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国语·晋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里克、丕郑、荀息相见(荀息此时还是中大夫)。士蔿以告,公悦,乃伐翟柤。郤叔虎将乘城,其徒曰:“弃政而役,非其任也。”郤叔虎曰:“既无老谋,而又无壮事,何以事君?”被羽先升,遂克之。《僖公四年》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国语·晋语》公令阉楚刺重耳。《僖公五年》公使寺人披伐蒲。重耳。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六年春,晋侯使贾华伐屈。夷吾不能守。《僖公八年》晋里克帅师,梁由靡御,虢射为右,以败狄于采桑。夏,狄伐晋,报采桑之役也,复期月。荀息(军长)可以立奚齐、卓子为君,而里克(军长)可以杀二君。 六军时期:《韩非子?难二》载" 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其实晋文公即位前,晋国就已经拥有17国六军700乘兵力了,所以晋侯(荀息)、里克(丕郑)都是名义一军五个师、实际一军十四个师。《国语晋语二》丕郑曰:“子勉之。夫二国士之所图,无不遂也。我为子行之。子帅七舆大夫以待我。我使狄以动之,援秦以摇之。《左传.僖公十年》:"郤芮曰:'币重而言甘,诱我也。'遂杀丕郑、祁举及七舆大夫:左行共华、右行贾华、叔坚、骓颛、累虎、特宫、山祁。"可见一军就分左行七舆、右行七舆。晋献公死后,里克杀了荀息。里克将一军,丕郑佐之。吕甥(瑕甥、饴甥、阴甥)将一军,郤称(耸称)佐之。《国语晋语二》里克及丕郑使屠岸夷告公子重耳于狄,吕甥及郤称亦使蒲城午告公子夷吾于梁。里克被杀后,丕郑接替他,祁举佐之。《国语晋语三》丕郑如秦,谢缓赂,乃谓穆公曰:“君厚问以召,吕甥、耸称、冀芮而止之。丕郑被杀后,郤芮(冀芮)接替他。《国语晋语四》晋人惧,怀公奔高梁。吕甥、冀芮帅师,甲午,军于庐柳。 《国语晋语二》晋侯夷吾:中大夫里克。。。田百万。。。丕郑。。。田七十万。中大夫卿是7乘,中大夫是5乘,田十万亩1乘,田百万亩是10乘,算是加倍或官升一级。《左传僖公十五年》晋侯许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有可能丕郑也被提拔为中大夫。 《韩非子·外储说》:“故晋之法,上大夫(二军长)二舆二乘,中大夫(军长)二舆一乘,下大夫(师长)专乘,此明等级也。” 《荀子·大略》载:“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3、晋在春秋初期,由于曲沃叛乱,内讧不止,国力削弱。至周僖王四年(公元前678年),王命曲沃武公为晋侯,允许组建一军,晋始起步发展。武公之子献公积极对外扩张,公元前672年服骊戎男爵(陕西华县),灭郇100(荀,临猗县南)、杨100(洪洞县南),晋侯爵国400+200=600,其食者半300,大于二军的250,所以公元前661年建二军,灭耿100(河津市东南)、霍100(霍州市西南)、魏100(芮城县中和东),公元前660年灭赤狄东山皋落100(陉廷/荧庭,垣曲县),公元前658年灭芮100(山西芮城县西,公元前640年秦穆公灭陕西大荔、朝邑一带残余飞地),公元前655年灭虢(北虢,伯爵)300、虞(公爵,但另外200是飞地,此地只有井伯)300,再加上晋侯爵本身的400(曲沃和翼/冀,河津市东北),一共17个百里,所以《韩非子?难二》载" 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17个百里,足够建立六军了,晋献公有二军二将二佐,军下左右行各有七大夫,共二十八个师,离六军三十个师已经不远了。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回国即君位,整顿国政,通商宽农,启用人才。他像齐桓公一样打出" 尊王攘夷" 旗帜,于公元前635年出兵平定王子带之乱,安定襄王,获襄王所赐南阳之田,开辟了进出中原的捷径。晋文公在周襄王十八年、鲁僖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34年)" 作三军" ,有将有佐,实为六军,冬,楚军围宋,次年春,晋出马车700乘救宋,一路侵曹伐卫,然后联合秦、齐在城濮与楚展开大战,击败楚军。献楚俘于王,驷介百乘,徒兵千。冬,晋文公又作三行,实为九军。干涉周王室纷争,获得了豫西北今天焦作一带,伐曹、卫,救宋,势力越过太行山,渡过黄河进入大河南北的平原地带。BC629年,晋文公废三行扩至五军,增加新上军将佐和新下军将佐,实为十军。BC621,晋襄公废新上军、新下军,恢复三军之制,将佐各有大夫辅助,三军六卿六大夫,实为十二军。晋灵公时,鲁文公十二年(BC615),秦晋交战,“赵有侧室曰穿,晋君之婿也,有宠而弱,不在军事,好勇而狂,且恶臾骈之佐上军也”“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军吏曰:「将有待也。」穿曰:「我不知谋,将独出。」乃以其属出。宣子曰:「秦获穿也,获一卿矣。秦以胜归,我何以报?」乃皆出战“。赵穿非将非佐而为卿,归上军而独有其属,可见实为十二军。晋成公至于晋景公,前597年,邲之战,晋军三军将佐各有大夫辅助,实为十二军,与前互相印证。晋军是被楚军打败,损失惨重。公元前594年、593年接连灭掉了身边的赤狄潞氏、甲氏、留吁、铎辰诸小国。齐见晋败于邲,兴兵进犯鲁、卫等小国,又南联楚国,企图与晋分享北方霸权。晋、齐冲突再起。遂有鲁成公二年(BC589)鞍之战,晋军马车八百乘大败齐军,至少有了六军750乘。公元前588年,晋景公作六军,韩厥、赵括、巩朔、韩穿、荀骓、赵旃皆为卿,赏鞍之功也。公元前587年,晋在麻隧大败秦师。为了打破楚、秦联合的局面,晋采取联吴制楚的策略,派巫臣出使吴国," 教吴乘车,教之战阵,教之叛楚。"晋在灭狄、服齐、败秦、联吴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后,专力对付楚国。晋景公晚年,晋国终于又恢复过来,重新强盛。鲁成公六年(BC585),子之佐十一人,其不欲战者,三人而已。已经恢复了十二军。晋厉公改编" 六军" 为" 中、上、下、新" 四军。晋栾书将中军,荀庚佐之。士燮将上军,郤錡佐之。韩厥将下军,荀罃佐之。赵旃将新军,郤至佐之。各军将佐各有大夫辅助,四军八卿八大夫,实为十六军,更胜往昔。晋悼公又撤" 新军" ,恢复三军之制,但晋军总兵力并未缩减,三军六卿九大夫,实为十五军。鲁昭公五年、前537年,晋平公:韩赋七邑(方百里,男爵领,100乘,其中马车25乘),皆成县(100乘)也。羊舌四族,皆强家也。晋人若丧韩起、杨肸,五卿八大夫辅韩须、杨石,因其十家(韩6+羊舌4)九县(韩7+羊舌2),长毂九百(其中马车225乘),其馀四十县(大约六卿各有约6~7县,九大夫各有约1~2县),遗守四千(其中马车1000乘)。魏舒毁车,前偏(25乘),中两(50 乘),左参(27乘),右专(81乘), 后伍(125乘),一共125+125+58,六卿九大夫4000/4/4=125+125,900/4/4=58,约为4个魏舒车阵。晋平公六卿九大夫,十五军,4900/4=1225,实为十军,有可能未算晋平公自己的五军2500乘(其中马车625乘,约是2个魏舒车阵),晋侯自己的地盘不算是县,也有可能是弭兵大会后晋国裁军。周景王十四年(鲁昭公十三年、公元前529年),晋昭公时,在平丘大会上,晋置兵邾(zhū,音朱)国南,一次竟出动兵车四千乘,其中马车1000乘,军队10万人。鲁昭公二十八年,魏献子“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左传》定公九年(BC501),晋顷公至于晋定公:晋车千乘在中牟。晋车千乘在中牟。卫侯将如五氏,卜过之,龟焦。卫侯曰:「可也。卫车当其半,寡人当其半,敌矣。」乃过中牟。卫国是侯爵,一军,500乘,其中马车125乘。所以中牟晋军1000乘,其中马车250乘,二军。《左传》哀公二十七年(BC468)晋出公:中行文子告成子曰:「有自晋师告寅者,将为轻车千乘,以厌齐师之门,则可尽也。」成子曰:「寡君命恒曰:『无及寡,无畏众。』虽过千乘,敢辟之乎?将以子之命告寡君。」 约BC634,作执秩以正其官。为了统一名称和拍马屁,把上大夫与卿这个同义词给拆分了,又改为:卿(20乘,原上大夫卿,军将,所以有“命赵衰为卿,让于栾枝、先轸,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实为二军长)、上大夫(5~10乘,原中大夫卿,军佐,实为军长)、中大夫(1~4乘,原下大夫,师长)、下大夫(原上士,旅长)、中士(族长)、下士(司马长)。 BC621,晋襄公废新上军、新下军,恢复三军之制,将佐各有大夫辅助,三军六卿六大夫,实为十二军。晋灵公时,鲁文公十二年(BC615),秦晋交战,“赵有侧室曰穿,晋君之婿也,有宠而弱,不在军事,好勇而狂,且恶臾骈之佐上军也”“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军吏曰:「将有待也。」穿曰:「我不知谋,将独出。」乃以其属出。宣子曰:「秦获穿也,获一卿矣。秦以胜归,我何以报?」乃皆出战“。赵穿非将非佐而为卿,归上军而独有其属,可见实为十二军。晋成公至于晋景公,前597年,邲之战,晋军三军将佐各有大夫辅助,实为十二军,与前互相印证。应该是将上大夫拆分改称为中卿(7~10乘,原中大夫卿命于天子者,军佐,实为军长)、下卿(5乘,原中大夫卿命于君者,军大夫,实为军长),取消了中大夫(原下大夫),中大夫(原下大夫)改称上大夫。下卿又称军大夫。 《左传·成公三年(公元前588年)》“次国之上卿(二军长)当大国之中,中(军长)当其下,下(师长)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军长)当大国之下卿,中(师长)当其上大夫,下(旅长)当其下大夫。”中大夫很可能是晋国二军时代才增加的,三军后又消失了。 晋国六卿基本都是伯爵子爵,三桓也是三个子爵,层层分封。 叔夷鎛,铸于鲁襄公六年(前567)齐灭莱,锡汝莱都□□,其县三百。。。莱□、□徒四千。。。莱仆三百又五家 素命鎛,锡。。。都鄙。。。邑二百又九十九邑。。。鄩之民人 鲁襄公十年(BC563)(郑国子产)兵车十七乘,尸而攻盗于北宫。有可能是俸禄马车5乘、牛车15乘,除去留下联络的和被父亲带去上朝的。更可能因子产之父为宋国司马,领有马车25乘,而紧急召集。尸不应解释为收尸,那种紧急的情况,不应该先去西宫收尸,而是应该直接进攻北宫。 鲁襄公26年,公会晋赵武、宋向戌、郑良霄、曹人于澶渊,以讨卫,疆戚田。取卫西鄙懿氏六十,以与孙氏。鄙的理论最大值是80邑,而因为山川等,似乎一般只有60邑。上图是西周时期的理论图,实际发展后,是在国都或大都四边形成四个鄙,每个似乎只有60邑。 鲁襄公二十七年(BC546)公与免余邑六十,辞曰:「唯卿备百邑,臣六十矣。64邑为马车4乘,大国之下卿军大夫至少也是80邑为马车5乘,上卿甚至是320邑为马车20乘。 宋左师请赏,曰:”请免死之邑”。公与之邑六十,以示子罕。 鲁襄公28年,及庆氏亡,皆召之,具其器用而反其邑焉,与晏子邶殿其鄙六十,弗受……与北郭佐邑六十,受之。 《晏子春秋》“位为中卿[原上大夫],田七十万(马车7乘)” 鲁昭公元年(BC541),(楚)子干奔晋,从车五乘。叔向(羊舌肸,杨肸,太傅)使与秦公子同食,皆百人(一卒)之饩。赵文子曰:「秦公子富。」叔向曰:「底禄以德,德钧以年,年同以尊。公子以国,不闻以富。且夫以千乘去其国,强御已甚。《诗》曰:『不侮鳏寡,不畏强御。』秦、楚,匹也。」使(秦)后子与(楚)子干齿。辞曰:「(秦)金咸惧选,楚公子不获,是以皆来,亦唯命。且臣与羁齿,无乃不可乎?史佚有言曰:『非羁何忌?』」 《国语·晋语八》(公元前541年)“大国之(下)卿(军长,马车125乘,原中大夫),(俸禄)一旅之田(马车5乘)。上大夫(师长,马车25乘,原下大夫),(俸禄)一卒之田(马车1乘)。夫二公子者,上大夫也,皆一卒可也。”韦昭注:“上大夫一命,百人为卒,为田百(周)顷[井]。” 4、实际上这都是漂亮话,卿大夫的俸禄已经水涨船高了 晋悼公又撤" 新军" ,恢复三军之制,但晋军总兵力并未缩减,三军六卿九大夫,实为十五军。一军有军将、军佐、军尉、军司马、军大夫 鲁昭公五年、前537年,晋平公:韩赋七邑(方百里,男爵领,100乘,其中马车25乘),皆成县(100乘,其中马车25乘)也。羊舌四族,皆强家也。晋人若丧韩起、杨肸,五卿八大夫辅韩须、杨石,因其十家(韩6+羊舌4)九县(韩7+羊舌2),长毂九百(其中马车225乘),其馀四十县(大约六卿各有约5~7县,九大夫各有约1~3县),遗守四千(其中马车1000乘)。 鲁昭公二十八年,魏献子“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2变3)” 《论语·乡党》(约BC500)“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如也”。 《韩非子外储税》“卫嗣君谓薄疑(赵简子时人)曰:子小寡人之国,以为不足仕,别寡人力能仕子,请进爵以子为上卿。乃进田万顷(井,马车100乘)。” 《左传·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赵)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马车25乘,原下大夫,俸禄马车1乘),受县(100乘,其中马车25乘),下大夫(马车5乘,原上士),受郡(都,马车25乘,大县中的膏腴之地,或五十里的小县,5乘),(中)士(马车1乘),田十万(酂,马车1乘,100人)……”田加一倍或虚领改为实授。田十万就是田十万亩,亩百为夫,九夫千亩为井,万亩10井,十万亩也就是100井 (赵)简子巡列,曰:“毕万,匹夫也,七战皆获,有马百乘,死于牖下。群子勉之,死不在寇。”晋国一开始是小国,毕万一开始是匹夫伍长,一战升下士,二战升中士,三战升下大夫,四战升上大夫1乘,五战升下卿5乘,六战升中卿25乘,七战升上卿125乘。经历了晋国军阶名称的变迁。毕万时领地还是虚封管理,实际授予的俸禄田要小很多,上卿有马百乘,俸禄只有马车20乘。匹夫的意思,就是不是士。《史记魏世家》(周平王东迁时,毕公高)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其苗裔曰毕万,事晋献公。。。初,毕万卜事晋。。。毕万是绝封之后,来到晋国,未必会被封为士,从伍长做起也不是不可能啊,他毕竟只是和白起一样的行伍出身,而不是谋士出身。毕万封(魏)十一年,晋献公卒。这么长时间,毕万从一个魏邑下大夫升三四级,到有马百乘,也不是不可能。 5、由毕万可知诸侯军阶分为七级。毕万封下大夫(师长,25乘马车),相当于男爵(25乘马车),封于魏,那么魏国就是个男爵国了,同样的霍国、耿国也都是男爵国,男爵国边长是一百周里,也就是50公里,其食者四之一,实际可用土地是边长25公里,另外四分之三都是不容易使用的山地。

汉初,大夫5顷等于下大夫1井9夫,公大夫9顷等于小国之上大夫卿2井18夫,公乘20顷等于大国之上大夫卿4井36夫,左庶长74顷以上等于16井,秦国吸取了晋国的教训,高级官吏的领地非常小,恢复了西周官吏的奴隶领地,只是奴隶换成了佃农。与春秋晚期高级官吏动则百井,完全不能比了。《礼记·王制》制农田百亩。百亩之分,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 六人,下农夫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也。诸侯之下士(司马长,俸禄1夫,归入私田)视上农夫,禄足以代其耕也。中士(族长,俸禄2夫,归入私田)倍下士,上士(旅长,俸禄4夫,归入私田)倍中士,下大夫(师长兼任旅长,俸禄9夫1井,4夫归入私田,兼4夫公田)倍上士。卿(军长,上卿俸禄4井、中卿3井、下卿2井,公田),四(下)大夫禄。君(俸禄40井),十卿禄。次国(公爵国)之卿(俸禄3井、中卿2井、下卿1井),三(下)大夫禄,君(俸禄30井),十卿禄。小国(侯爵国)之卿(俸禄2井、中卿1井、下卿4夫,公田),倍(下)大夫禄,君(俸禄20井),十卿禄。这里应该是以投入相同种子和劳力作为前提的,土地肥力的区别,导致产出的区别。下农夫食五人,原始社会的均田至少能养活耕种者,那么投入生产的就占五人,上农夫食九人,也就是四人可以不劳而获,这是怎么回事?自然是奴隶在负责工作,以便“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也。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其耕也。”

中国古代地图演变 中国古代贵族制度公侯伯子男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我的所有文章都是围绕这个课题进行了,也拥有大量考古学证据证明,周礼确实是在西周晚期才成型,但是很多重要部分西周初期就已经有了,晚期只是完善细节而已 。先王之制:大都(男爵百里大县),不过参国之一(3里);中,五之一(2里),小,九之一(1里)。 都是边长两里1000米,都鄙小县是多于1里的四畮,也就是160*4=600米,成的甸寨是两畮300米,丘寨是一畮150米,村邑是半畮70米

禹平水土,还为九州,今禹贡是也。是以其时九州之地,凡二千四百三十万八千二十四顷,定垦者九百三十万六千二十四顷,不定垦者千五百万二千顷。民口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夏男爵确实是1500人口。万国面积是2500公里*2500公里,此处顷如果是井的误读的话,井边长是500米,2500*2*2500*2。定垦土地占四成,与现代统计数字的六成相比,夏朝多沼泽,可以理解。

作者:怀剑听雨链接:来源: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夏朝晚期,1车对应600人,所以商朝初年,《墨子》才说:“汤乘九两”,一字千金的《吕览》才有“必死六千”。另外,按我的计算,汤的新制度让一个方国有九个小行政区,刚好每个一辆马车,最古老的单马单人车叫丙,双马双人车叫两。商朝的敌人依然使用夏朝晚期的军制,1车对应600人■■■■小臣‘墙’从伐,擒危白[伯]‘髦’、小臣廿又四,馘千五百七十,俘百、御丙[辆]、车二丙[辆]、橹[楯]百八十三、(步兵箭)函五十、矢千又百,献于大乙。用惟‘白[伯]印’献俘于祖乙,用‘髦’于祖丁。登甘京,易[赐]■。。。“小臣墙”为殷代晚期一位王臣,危白[伯]‘髦’是商朝的伯爵,换算就是夏朝的公爵,换算就是西周的男爵。方百周里的小国,其食者四之一,在西周有25乘马车、2500人,1马车对应100人。而殷代晚期,步兵12个中队,180人为小臣队长,每中队150人,分5个小队,每小队30人,有正副队长共3人,一共1800人,其中前排的180人队长有盾,也就是阵宽180人、厚10人;另有50人为弓箭手,每人20支箭。养三辆单马单人的“丙”战车,车上绑有两个箭袋,箭袋里各有20支箭,车兵有盾。也就是1马车对应600人,这个应该就是夏代晚期的兵制,所以《墨子》汤乘九辆,必死六千,夏代初期则是1马车对应1200人。殷代初期到晚期,商军1马车对应300人,纣王时,商军周军1马车对应150人,所以武王伐纣,300马车、4万5千人。危伯髦之战,步兵近1600人阵亡、100人被俘、不到100人逃亡,两辆副车的领主阵亡,大部分队长阵亡。危伯髦作为商朝封臣的白[伯]印也被缴获。

商中后期军制,行,300人,是基础单位,有战车一辆、辎重车一辆,分左旃150、右旃150,百夫长率领。卜辞中有“东行、中行、上(南)行” ,还有“右旃”、“上(南)行左旃”。“行”分“大行”和“行”两级。古代步兵的基础阵型是梅花阵。5个行组成1个大行,分为东行、西行、中行、上(南)行、下(北)行。大行,1500人,千夫长率领。甲骨文 “登人三千”、“登人七千”、甚至是“登旅万”,最多是妇好的一万三千。理论值3750人为一旅,由一个家族组成,也就是亚,首领叫亚旅。商中期一般只有一个(理论值3750人)、两个(理论值7500人)到三个旅(万人)作战,一军有四个旅(一万三千)。一个旅有五个大行,五进制是全世界古代步兵单位常见,宿营时也是呈梅花阵。纣王时,一个旅理论值有7500人。所以《尚书牧誓》把师氏3000人放在亚旅7500人和千夫长1500人之间。一个旅,纣王时有战车25辆、辎重车25辆。天干十旅分为五军,以官正、亚旅统帅,也就是《礼记曲礼》天子之五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

武王伐纣,300战车,4万5千人,也是150人一车的配置

西周早期康王二十五年的小盂鼎(枟集成枠5.2839)小盂鼎道光初年发现,遗失于太平天国之乱盂以多旂佩鬼方子囗囗入南(?)门,告曰:王令盂以囗囗伐鬼方,囗囗囗聝囗,执酋三人,获聝四千八百又二聝,俘人万三千八十一人,俘马囗囗匹,俘车卅辆,俘牛三百五十五牛,羊卅八羊。盂又告曰:囗囗囗囗,乎蔑我征,执酋一人,获聝二百卅七聝, 俘人囗囗人,俘马百四匹,俘车百囗辆。

这是一次攻击加一次追击,所以后者俘虏的百多人都是驾着百辆战车的,明显是残兵,而且没有牛羊的战利品。值得注意的是,从南门入,而且羊不多,说明鬼方是在南方。如果牛车是一车一牛共360辆,那么马车就是一百二十一辆,卅应该是二十的误读。总共18000人的鬼方军队,120辆战车,一车四马三人配150人,鬼方是与商末、武王同样的编制。

周军1车100人,楚军1车150人,继承商朝纣王时的传统西周,1成100井,4丘16邑64井,1井3家,就是192家,其中4家是奴隶,1甸堡4丘堡5家贵族,一共197家。64井按2井5家出兵,半个成就是8邑,1邑10家,就是80人,再加上公田36井的贵族的奴隶15家15人和贵族5人。212家出100人,贵族5人(其中甲士3人) 、正兵70人、固守衣装5人、打水5人(兵5人)、打柴5人(兵5人)、做饭10人秦朝,1成100井,900夫,3夫断为2顷,600顷,200家,出200人,5人为伍,1丘50人为屯,2丘100人为百夫长,一旅1000人为千夫长和2副手, 一师5000人为曲,一军25000为部。正好是周制的2倍,可见是全数出击。有人认为《周礼》军制不是周初,非也,只是周礼军制是极限出兵,一般一乘只配10~30~70人,除了周初和防御战,很少会出动100人。各种史书都没有记载周军制曾有过大的变动,即使有变动,也不至于诸侯国全都因应周军制变动,管仲齐军和吴军都是有军没师就已经说明周军制的师是商朝所没有的,相反秦国却保留了周军制的2倍,管仲半职业化齐军也是周军制的2倍,可见周礼军制确实是周的军制,且从未改编,至于一车30人,兵马俑此部队全是甲士而且是前后有甲,而一车100人只有70人是甲士而且只是前身有甲,可见一车30人是突击型编制,是春秋晚期半职业化的精锐部队,也就是齐国的奋击锐士之类。《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靖曰:“[按]左氏说:‘楚子乘广三十乘,广有一卒(100),卒(100),偏(25)之两(2)。军行,右辕,以辕为法,故挟辕而战,皆周制也。’臣谓百人为卒。。。此是每车一乘,用士百五十人,[比]周制差多尔。周一乘,步卒七十二人,甲士三人。以二十五人为一甲{两},凡三甲{两},共七十五人。楚,山泽之国,车少而兵多。。。”楚国150人一车的配置,保留商末的旧制。《胶县西奄遗址调查试掘简报》,《文物》1977 年第 4 期,山东胶县西奄,商周车马坑的战车,其舆内有兵器三组,舆前有一铜勾戟和无胡铜戈,舆后左侧有一铜恺甲和二十枚铜链,舆后右侧有一短胡铜戈。铜恺甲就是组甲,二十枚铜链就是被练。《左传襄公三年》:“使邓廖帅组甲三百、被练三千,以侵吴 。”楚编制最小单位是30乘马车,每车配10名甲士重步兵、100名身被铜链的轻步兵(根据周代车马坑出土实物,既可缠绕护身,又可取下捆绑战俘),另有40名后勤兵和一乘牛拉辎重车。考虑到周制100人有25名后勤兵,楚制150人有40名后勤兵也是符合25%的后勤比例的。可见被练其实是身被铜链的轻步兵,杜预 注:“组甲、被练,皆战备也……被练,练袍。”孔颖达 疏:“被是被覆衣著之名,故以为练袍,被於身上。”一说,被练即是由熟丝穿缀甲片而成的甲衣。亦指穿这种甲衣的徒卒。杨伯峻 注:“贾逵则以为‘以帛缀甲,步卒服之’。考之《吕氏春秋·去尤篇》:‘邾之故法,为甲裳以帛。’……由此观之,贾说有据。练是煮熟之生丝,柔软洁白,用以穿甲片成甲衣。”晋朝的杜语和唐朝的孔颖达因为离春秋太远,也不熟悉楚国的国情,更不可能见到西周春秋的墓葬,所以做出了错误的解释,连秦朝兵马俑都没有他们说的那种那么好的装备。练可能是鍊的错别字,又作錬,通假链。商中期军制已经不可考。商后期,行,150人,是基础单位,百夫长率领,纣王时加倍为300人,分左旃150、右旃150,有战车一辆、辎重车一辆。卜辞中有“东行中行上(南)行” ,还有“右旃”、“上(南)行左旃”。“行”分“大行”和“行”两级。古代步兵的基础阵型是梅花阵。5个行组成1个大行,分为东行、西行、中行、上(南)行、下(北)行。大行,750人,纣王时加倍为1500人,千夫长率领。甲骨文 “登人三千”、“登人七千”、甚至是“登旅万”,最多是妇好的一万三千。理论值3750人为一旅,由一个家族组成,也就是亚,首领叫亚旅。商中期一般只有一个(理论值3750人)、两个(理论值7500人)到三个旅(万人)作战,一军有四个旅。一个旅有五个大行,五进制是全世界古代步兵单位常见,宿营时也是呈梅花阵。纣王时,一个旅理论值有7500人。一个旅,纣王时有战车25辆、辎重车25辆。天干十旅分为五军,以官正、亚旅统帅,也就是《礼记曲礼》天子之五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官(军)是最高军事单位,武丁时仅见“中官(军)”,也就是四个旅,他的重孙子武乙时则见“乍三官(军), 右中左”,有了十二个旅。到了武乙的重孙子纣王时,已经有二十个旅了,合并为十个旅,也就是五个官(军)。“官(军)”的军事首长叫做“官(军)”或者“官(军)长”。商朝的军很可能不是固定编制。官(军)以下的编制单位是旅,卜辞中有“左旅右旅王旅”,“王旅”疑即“中旅”。卜辞中也有以臣仆投入战争的记载,征调这批人时不用“登”而用“呼” 意思是主人带领他们参加作战。有时候甚至用“执”,表示将他们强制带入军队服役。驷马战车才能达到战场有效冲锋速度,这很可能是师尚父的发明,在牧野之战发挥了威力。商朝的两马战车基本还是夏朝单马战车的用法,担任指挥车和射箭高台,追击和逃跑时才出击,甲士也能比轻装步兵跑得快。商朝时,旗帜系统还不完善,步兵眼睛盯着的是高人一等的战车,沙尘滚滚的混战中,自己家族的战车去哪里,步兵就跟去哪里。《史记》周武王以车300辆、步兵45000人远征商都,1辆150人。此时的商周军制是相同的。《逸周书-世俘》记载,周军灭商军:车1100辆,折合人数165000,估计分为10个天干旅500辆、12个地支旅600辆,一个旅50辆,其中25辆是战车、25辆是辎重车。估计天干10旅75000人负责征伐、地支12旅90000人负责防守。之后周军也仿效商军建立了西六军75000人负责征伐和东八军10000人负责防守。周朝因为师氏师尚父率领3000虎贲所立的战功,建立了2500人的师这种单位,把旅降为500人的单位,军也变为常设单位,有12500人。所以《尚书牧誓》把师氏3000人放在亚旅7500人和千夫长1500人之间《孙子兵法》驰车千乘,革车千驷,带甲十万 根据蓝永蔚的《春秋的步兵》,西周,一成之地出驰车一乘,步卒百人。其实配套的,还另外有装贵重辎重的革车一辆、装粮食的车一辆、装工具帐篷的车一辆。所以六军征讨南方时,每军125乘,合共750乘的周军,其实是有4倍的车子的,750*4=3000,《诗经》歌颂“其车三千”就是这么来的。另外三辆车子,是用各4头牛拉的,1匹马对应3头牛,所以叫匹马丘牛。《春秋·成公元年》“三月,作丘甲” 唐孔颖达疏:“《司马法》:‘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有戎马一匹,牛三头,是曰匹马丘牛。’”但是天子亲兵的小车不是用牛拉车,而是用马,所以“驽马三(倍)良马之数”。不打仗的年份,诸侯需要给天子进贡币马代替,各种庆典,四方各国也会朝贡一些优秀的种马,天子死的时候要很多马陪葬,所以诸侯必须要补充马匹给新天子。凡将事于四海山川,则饰黄驹。《诗》曰‘四黄既驾,两骖不猗’天子驾六,四黄两绯,但是诸侯不能直接给六匹马,而是要给八匹黄马、四匹红马。《周礼》:‘乘马有四圉(人),各养一马也,诸侯亦四马’,《顾命》:‘时诸侯皆献乘马,黄、朱乘,亦四马’。”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0103/2623.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古代兵器介绍 中国古代冷兵器

中国古代有“十八般武艺”之说,其实是指十八种兵器。至于究竟是哪十八种,历来说法不一,一般是指弓、弩、枪、棍、刀、剑、矛、盾、斧、钺、戟、殳、鞭、锏、锤、叉、钯、戈。在这十八种兵器中,有的已被淘汰,像殳、戈;有的已经演变,像钺,原

乐府诗的演变及文学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之风演变

作者: 惜泉  发表时间 2007-05-07 19:57:56 人气:811编辑按:乐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所代表的现实主义精神,上承《诗经》,下至明清,绵延两千余年;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记载了两千年来发自人民最质朴的声音,体现了中国文学的风

中国古代重量计量单位有哪些? 中国古代重量计量单位

馆友“智者1111”:您好!您的馆藏文章“中国古代重量计量单位有哪些?”深受广大馆友的喜爱,于2014年10月20日进入“阅览室”频道的“历史/文化”下“文化杂谈”类别的精华区。360doc代表全体馆友感谢您的辛勤劳动和慷慨分享!────360do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地图

参观国家博物馆:(4)《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时期2012-10-14 12:17:07|分类: 博物馆 |字号订阅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活跃、民族

声明:《中国古代地图演变 中国古代贵族制度公侯伯子男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为网友巷雨优美回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