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布尼亚病毒,是布尼亚病毒科的一个新发现病毒种类,全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自然感染见于蚊、蜱虫、白蛉等,对人可引起发热,体内血小板减少、出血症状。
布尼亚病毒_新布尼亚病毒 -简介
新布尼亚病毒
新布尼亚病毒是一种新的病毒,2010年3月由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并正式命名,全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简称“新布尼亚病毒”。
新布尼亚病毒的发现,是继SARS冠状病毒发现以来全球在病原学研究领域中的又一个重大突破,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重视和认同,表明中国病原学及新发传染病的研究达到一个更高水平。
布尼亚病毒_新布尼亚病毒 -发现过程
新布尼亚病毒的显微照片
从2007年开始,河南省、安徽、山东等地相继出现疑似无形体病病例,患者出现发热,体内血小板减少、出血症状,少数患者因多器官衰竭死亡的情况。针对这一可能的新发传染病,在卫生部的组织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了探索研究工作,怀疑是被蜱虫叮咬所致。
2009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引进的旅美学者、德克萨斯大学于学杰教授的研究小组经过多方探索,首先从病人血液中分离出一种新的白蛉病毒属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
2010年3月份,中国疾控中心从241名SFTSV感染者中的171人身上发现了病毒抗体。通过这些样本,千人学者于学杰和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李德新夫妻等分离出布尼亚病毒的11个毒株,确认新病毒。中国疾控中心经过研究确定,这些病例的元凶是“新布尼亚病毒”。当年3月17日出版的国际权威医学刊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中国疾控中心的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这是国际上首次发现这一布尼亚科病毒。
2010年5月,中国疾控中心将该类病例定义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并开展了病例的主动发现、搜索等监测工作。同时,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检测了600余份患者或健康人的血清,用大量病例证明了新布尼亚病毒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因果关系。
布尼亚病毒_新布尼亚病毒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蜱虫
新布尼亚病毒主要由蜱虫传播,也可以通过蚊子、白蛉等媒介传播。蜱虫叮咬携带病原体的野生动物、家畜或老鼠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
传染力
目前(2013年)未发现人传染人的病例。不过,患者的血液和分泌物具有传染性,如果直接接触到这两者可能会导致传染。
流行特点
该病主要发生在丘陵、山区,患者以从事农业生产的成年农民为主,流行期为4-10月,流行高峰为5-7月。
布尼亚病毒_新布尼亚病毒 -致病力
患者感染“新布尼亚病毒”之后,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损害,部分患者有出血表现。
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可以治疗,病死率很低。
布尼亚病毒_新布尼亚病毒 -预防措施
1、尽量避免在蜱虫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果一定要进入此类地区,应当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虫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虫不易粘附;不要穿凉鞋。
2、对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的居民来说,应当注意灭杀家居环境中的蜱虫和饲养家畜身上附着的蜱虫。
3、蜱虫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松软的部位。万一发现被蜱虫叮咬,应该及时去医院取出蜱虫,不要自行取拿。医生会在伤口周围消毒、打麻醉,等蜱虫麻醉后,再用镊子轻松取出。因为蜱虫的头有倒钩,市民自行取出容易将它的头留在皮肤内。
3、被蜱虫叮咬后,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到医院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情况。即使未发现被蜱虫叮咬,从山区、草地归来后也要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布尼亚病毒_新布尼亚病毒 -宁波现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
2012年5月份,两位上山干活的农民被蜱虫叮咬后出现发热症状,后来确诊感染“新布尼亚病毒”,这是宁波首次发现该病毒。
2013年5月15日,47岁的陈姓宁波市民被确诊感染了“新布尼亚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