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遵仪 杨遵仪 杨遵仪-简介,杨遵仪-行业概述

杨遵仪先生是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奠基人、新中国地层古生物事业的开创者之一和新中国地层古生物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他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国耶鲁大学留学,并取得博士学位。1952年,作为建院负责人之一参与创办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并一直在此任教。2009年9月17日,101岁的著名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杨遵仪在北京逝世。

杨遵仪_杨遵仪 -简介

杨遵仪,地质学家,广东揭阳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1939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山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建国后,历任北京地质学院教授、副总务长、水文系和地质系主任,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教授,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地质学报》副主编。九三学社社员。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专于地层及古生物学,对腕足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有较深研究。共同主编《古生物学教程》,合着有《中国地质》(英文)。杨遵仪先生是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奠基人、新中国地层古生物事业的开创者之一和新中国地层古生物教育事业的开拓者。

1952年,作为建院负责人之一参与创办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并一直在此任教。

杨遵仪_杨遵仪 -行业概述

杨遵仪于1908年10月7日出生在广东省揭阳县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大家庭中, 全家生计靠父亲行医维持。他在潮安、澄海和汕头等地的几个教会学校念完小学,又在英国人办的教会中学华英中学上了3年初中。后因该校停办,又无钱就读别的学校,只好辍学在家。经人介绍到《大新潮》报社当校对员,并在报社负责人办的大中中学就读。他晚上工作,白天学习。

高中毕业后,他留校当了英文教师兼图书管理员。在此期间,他在一位语文老师的介绍下,看了《帝国主义侵略下的中国》和《共产主义ABC》等书籍,接受了书中的思想。他把中国这种任人宰割的现实归因于国家的经济落后,由此萌生了学经济的愿望。他节衣缩食,积攒了一百多块大洋以继续求学。1929年夏天,在同时考取了南京第四中山大学(现南京大学)和上海暨南大学后,他选择了暨南大学政治经济系。学了1年,他感到该校非念书之地,第2年又慕名考上了清华大学,继续学习经济学。当时国家腐败的政治经济状况,使他觉得学习经济学前途渺茫。恰巧,他的同屋程裕淇学的是地学系,经常提到他们系在翁文灏教授主持下办得如何的不错,而毕业后将要参加调查矿产、研究各种地质问题,十分有意思等等;受程裕淇的影响,第2年就转到地学系学习,由此决定他的地学专业方向。

清寒的杨遵仪为了支持学业,不得不找个校图书馆助理管理员的工作,服务费每小时2角,每月得10―12元,解决了膳费和杂费。这个工作给他提供了各主科的重要参考书,关于地质学科方面,包括英、美、德、法的书籍他尤其熟识,经常浏览、查阅各种参考书的有关章节,坚持作摘记、写卡片,发现问题,深入思考。为此他先后选修法语,又旁听德语,借以扩张阅读文献能力,同时熟练地掌握了英文打字技术。“不依赖别人,自己勤动手”,这是他的生活信条。他用英文完成的毕业论文《中国地质文献目录》被当时的北平研究院评为1933年度地质矿产研究获奖论文,由此他得了一笔奖金。论文正式出版时,王宠佑博士在序言里称作者为中国地质学界的“尼克斯”(北美地质文献的编者),认为这本文献目录比较全面系统地编辑了当时的各类书刊论文,会受到国内外地质界的欢迎。


杨遵仪

毕业后,杨遵仪留校当了两年助教,1935年他考取了美国庚子赔款公费留美生。出国前他旁听了北京大学葛利普(A.W.Grabau)教授的四射珊瑚课,在杨钟健教授指导下总结了中国腕足类化石的研究情况,为出国深造进行了充分的业务准备。1936年9月,他赴美进入耶鲁大学(YaleUniversity)研究院,在著名地质学家C.O.Dunbar教授指导下学习古生物学及地层学,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学业终于告一段落,杨遵仪又面临前途的选择。当时,祖国的美丽山河正遭受日本军国主义者铁蹄的蹂躏,国难当头,为了对国家民族做点有益的事情,尽自己一份心、一份力,他终于在1939年秋回到了祖国。经孙云铸教授介绍,受聘为中山大学教授,兼该校地质系系主任和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

1946年10月,杨遵仪回到北平清华大学地学系继续任教,在这里他接触了不少进步的师生,在他们的影响下,他同情和支持爱国的学生运动,殷切希望停止内战。在国民党军警搜查学生宿舍时,他为学生保存了一箱被当局查禁的书刊。解放前夕,他还为系里看护了显微镜等教学设备。

杨遵仪_杨遵仪 -学术贡献


杨遵仪

杨遵仪对无脊椎古生物的许多门类都有深入的研究,对国内外各时代地层的系统发育和划分对比有深入的了解;他十分重视地层学原理及方法的研究,尤其擅长腕足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和晚古生代及中生代三叠纪地层的研究,发表了数十篇这方面的专题论文,造诣颇深。他组织领导了对古生代与中生代之间生物绝灭事件的成因、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及其上下矿产形成规律的研究,并选择中国南方3个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作为国际候选层型,从而推动了这一研究的深入开展。这些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反映了国内的先进水平,指导了这些学科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对祁连山、贵州中部和西藏地区古生物的研究成果,奠定了这些地区开展古生物地层研究工作的基础。杨遵仪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在古生物学研究中多有发现与建树

对古生物学,杨遵仪研究较多的是腕足类,其次是软体类、棘皮类和节肢类。在其研究中且多有新发现和创新。

(1)对腕足类的研究1948年他整理袁复礼教授西北科考材料,对新疆乌鲁木齐东北石钱滩剖面中的腕足类化石进行研究,鉴定了13个属,16个种和变种,发现了2个新种和2个新变种,并根据该类化石将石钱滩组地层划归上石炭―下二叠世。

祁连山是中国很重要的一条造山带,矿产资源远景很广阔。为了搞清楚那里的地质构造,以便于找矿及经济建设。50年代后半期,杨遵仪参加祁连山地质科考队,带领小组研究了该区的二叠―三叠纪腕足类,进行了地层划分和对比,为其后区域地质调查、找矿打下了基础。

从1964年起,杨遵仪就和徐桂荣研究贵州省安顺县青岩狮子山三叠纪腕足类,应用切片研究其内部构造,并根据种群壳体的内外特征变化,按重演律鉴定种及亚种。他们所定的种属已经被各方面专家所引用。

在研究中,杨遵仪主要按种群和重演律定种。所谓种群,即在同一地点,同一层位所产的同种化石,尽管形象稍有差异,但内部构造相同应属同一种群代表,而鉴定不同种群,或者定新属种、亚种等,应根据生物系统(谱系)演化。由此避免仅仅根据形象少许差异来定新种或亚种,从而使古生物属种鉴定更加合理可靠。

杨遵仪 杨遵仪 杨遵仪-简介,杨遵仪-行业概述

杨遵仪、史晓颖对藏北中侏罗统沟孔贝(Holcothyris)内部构造进行了研究,并修订了Buckman的研究;对藏北青南的11种逾110块标本进行了观察,并对16块标本、逾400个切片中沟孔贝的内部构造和腕环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对它的地理和地层分布进行了讨论,对它们的分类进行了修订和整理。这是对腕足类一个属极为深入研究的一例。

杨遵仪教授在参与和指导校西藏科考队研究西藏阿里地区石炭―二叠纪腕足类化石过程中,特别注意对其生长环境,即古地理、古温度的研究,并以此为根据将腕足类化石按组合特征进一步划分为:南方型(喜马拉雅型)和北方型(多玛型)。探讨各型的地质时代、古温度与地理纬度,为古地理演变,特别是构造地块的运动提供了科学依据。

发现藏北中侏罗世腕足类对古地理研究颇有新意。藏北中侏罗世腕足类,特别是沟孔贝的发现,证明其分布不仅限于特提斯东段的中缅地区,在藏北地区也有很好的发育,并且都生活在海洋环境,从而证明藏北在中侏罗世时期处在一片汪洋之中。

(2)对腹足类的研究腹足类为软体动物门最大的一个纲,生长演化的时间很长,最早出现于寒武纪,一直延续至现代,杨遵仪教授对获得的国内资料进行了精深的研究。

50年代中期,他与许杰、尹赞勋编着的《中国标准化石无脊椎动物第三分册,腹足纲》总结归纳了中国50年代前所发现的腹足纲重要属种标准化石,描述了它们的特征,并讨论了产出层位,不失为一本腹足类标准手册。

对西藏阿里地区的腹足类作了系统研究、鉴定,划归为14科、26属(包括1个新属)、31种(包括12个新种、3个相似种、8个未定种),并逐一确定了它们的地层时代、层位、地理分布;还与其他地区作了对比。连同其他化石门类,为阿里这一新地区地层划分对比奠定了基础。


杨遵仪

为确定祁连山中奥陶统作出了贡献。50年代末期,杨遵仪教授研究采自甘肃酒泉北祁连山白杨河地区的软体动物群,并与其他地区进行了对比,认为:这些软体类应该是中奥陶统的产物,随着中奥陶世海侵的广布,软体类散布于生态条件特别适宜的地方,如白杨河地区,它们大量繁殖,以至形成该区中奥陶统壳相堆积的主要化石群。

(3)对双壳纲的研究杨遵仪教授等对西藏阿里地区白垩纪固着蛤类进行研究。固着蛤类是软体动物双壳纲的一种特殊化石类型,也是侏罗―白垩纪海相地层中的重要化石类别之一,主要分布在特提斯海域。西藏白垩系甲岗群中含有丰富的固着蛤类,经研究,确定有4属4种及2个未定种,其中包括1个新属3个新种,均产于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的碳酸岩中;还进一步讨论了其生态特征和古地理环境。从其分布、对比,确认被雅鲁藏布江大断裂和班公湖―怒江大断裂所分割的岗巴、喀喇昆仑地区,仍属同一生物地理区。

关于美国D2Traverse群与广西D2双壳类的对比研究,说明该期双壳类具有一定的国际对比意义。

(4)对头足纲的研究头足纲是软体动物门中最高级的一纲,全系海生,开始出现于晚寒武世,一直延续到现在,分布极广,是很重要的一类标准化石,引起广泛研究。杨遵仪关于西藏南部侏罗―白垩纪若干箭石的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

(5)对棘皮动物门的研究棘皮动物是一门高级的无脊椎动物,该类化石在中国十分丰富,古生代和中、新生代海相地层中均有发现,但其中蛇尾纲却为少见,杨遵仪于1960年对贵州三叠纪蛇尾纲化石的鉴定,1982年关于西藏阿里地区侏罗纪蛇尾纲化石的描述(与聂泽同合作),填补了中国对这一纲研究的空白;1979年关于陕西渭北石千峰群海百合个体的研究及1982年对西藏定日苏日山上三叠纪海星类的鉴定,都属于稀少珍贵化石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6)对蠕虫动物门的研究蠕虫是动物界的一大门类,其中虫颚在中国极少报道。1982年,杨遵仪与陈燕合作研究桂、滇、川泥盆纪虫颚,作了系统的分类和种属描述,填补了中国对这门动物研究的空白。

(7)对节肢动物门的研究1980年,杨遵仪和洪友崇对河北围场发现的淡水鲎虫化石进行研究。淡水鲎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已知始于石炭纪,繁盛于中生代,延续至今,种类有限,分化明显,个体极多。该研究对其科、亚科和属的分类作了探讨及描述,并强调分类应以组合特征为依据;记述了15个新亚科、2个新属、3个新种,其成果不但提示了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国古生物学的空白门类,而且在地层对比、确定地层时代上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8)对遗迹化石的研究杨遵仪是最早研究中国四川峨嵋、甘洛晚震旦世―早寒武世遗迹化石的学者之一,他论述了这些遗迹化石的地层分布、分类、层位和种属特征。为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沉积相分析提供了依据,也为了解该时期后生动物发展和演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杨遵仪_杨遵仪 -学术交流

杨遵仪教授在国际古生物界有着广泛的联系和影响。自1980年以来,他长期担任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冈瓦纳地层分会,二叠系、三叠系分会,二叠―三叠系界线工作组等组织的委员,曾是第一个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地科联共同领导的地质对比计划(IGCP)项目中担任负责人的中国学者,曾任203项目组长,1988年又担任IGCP272项目副组长,为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作出了贡献。他多次率代表团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合影,前排左起为:刘光鼎、杨起、张炳熹、郝诒纯、杨遵仪

1979年6月下旬赴荷兰和英国考察IGCP“时间准确性”项目的研究实况,交流了经验;1980年2月率代表团赴新西兰惠灵顿(Wellington)参加第5届冈瓦纳地质讨论会,作了《华南海相二叠―三叠系界线》报告;1984年7月随中国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了第27届国际地质大会,作了《华南二叠―三叠系界线及生物地层分带》、《西藏及邻区的下冈瓦纳岩系及古地理古构造意义》的报告,同时主持召开了IGCP203项目工作组会。

1985年3月至5月,应美中学术交流协会邀请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讲学、访问活动,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耶鲁大学、美国地质调查所、华盛顿古生物学会、纽约自然博物馆等单位系统讲授了中国地质构造特征、地层界线问题和中国的油气地质。参观了许多大学、研究机构和博物馆,与许多知名地质学家及有关学者讨论交流了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应邀出席了美国国家科学院第122次年会。他多次接受了美国记者的采访,回答了他们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美国几家报纸详细登载了他的谈话和活动。同年8月中旬,他又率代表团赴美出席了第6届冈瓦纳地质讨论会,在会上作了《西藏阿里地区中生代生物群特征与西藏地壳构造演化的关系》的报告,同时主持召开了IGCP203项目工作组会。

1986年6月底至7月中,他又率代表团赴意大利参加有关西特提斯二叠―三叠系界线的地质考察和讨论会,作了《中国二叠―三叠纪事件研究的进展》的报告,并担任大会执行主席。会议期间主持召开了IGCP203项目工作组会。1990年初他赴澳大利亚参加IGCP203项目工作会议,后又到新西兰出席第2届国际腕足类会议,报告了与史晓颖合写的论文《青藏高原侏罗纪腕足动物序列》;同年9月下旬又赴阿根廷参加国际石炭―二叠纪地层会议,报告了与梁定益、聂泽同合作研究的成果《冈瓦纳北缘及扬子陆块西缘二叠纪两个水下拉伸―沉积事件》。

1992年8月20日至9月15日出席了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29届国际地质大会,报告了与殷鸿福、吴顺宝等人合作的论文《华南二叠―三叠纪事件》。1992年他被美洲地质学会选为终身荣誉会员。1992年以后,已是80高龄的杨遵仪教授又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进行学术交流。

杨遵仪_杨遵仪 -道德情操

在“十年动乱”中, 杨遵仪教授被批判为“反动学术权威”,关进了“牛棚”,但他自觉无大过,心里很坦然,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学生们都知道他很有学问,非常欢迎他一同到安徽贵池地质队参加对口劳动,又到湖北江陵和江西909地质队参加教学实践。这时他虽然还在接受批判,但一有空他就学习英、德、法3种文字的毛泽东着作,他坚信语言工具今后还会有用处。事实也正是如此,1971―1972年,就有人找到江陵去请他审查中国学者赴尼泊尔、苏丹等地考察石油的报告译稿;1973年,师生返回北京组织起来搞科研,他顶着“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跑遍北京几个大图书馆,查阅了多年不见的各种外文期刊,分别向地质学院的教师和地质科学院的研究人员系统地介绍了这些年国外地层古生物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动向。还充当外语教员,给本院的中青年教师开办了英语班和法语班,为动乱结束后的研究工作迅速缩小因动乱而同国外拉开的差距创造了条件。

北京地质学院迁校期间,教学科研工作长期难以正常进行,杨先生便主动去中国地质科学院帮助工作。自1972年8月至1978年秋整整6个年头,年逾花甲的杨遵仪每周3天挤公共汽车到地质科学院上班,协助著名地层古生物学家许杰主持编辑《地层古生物论文集》,指导中青年工作。每天,只要他一到,来问问题的、请求帮助修改文稿的、请求帮助审阅译稿的人就接踵而至。不管工作多忙,他总是有求必应,从未表示过厌烦。一时解答不了的,便带回学校翻资料、看实物,然后及时将答案告诉求教之人。他记不清曾经帮助过多少同行修改过文稿、解答过问题,他只想着要赶紧把自己的知识传给年轻的同行们,让大批新人迅速成长起来。


杨遵仪手迹

除了给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的研究生讲授《生物地层学》和古生物专题课外,杨遵仪还承担了国内一些地质单位的咨询任务,经常外出活动。1978年秋,他应宜昌地质矿产所邀请,赴海南岛石碌矿区考察,解决了有争议的地层问题,与汪啸风、曾令初合作完成了《关于石碌矿区地层划分与对比》的论文。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后,许多地质学科的专业委员会相继在国际学术组织中恢复了合法地位,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许多地质方面的学术代表团出国所带论文的英文稿或摘要,不少都经过杨遵仪修改或定稿,一部分还请他全文译出。仅参加第25届和第26届两次国际地质大会的论文,就有近50篇是他翻译或经他修改过。他的工作大大提高了译文质量,使中国地质科学的新成就能够如实地介绍到国际地学界。

送来请他评审或修改的论文、译稿、教材和各种手册经常堆满了他的书桌,不论对同辈专家还是年轻,本单位的师生还是外单位的同行,他都一视同仁,真诚帮助。有一位外单位的中年教师,因患病影响了学术研究,对自己写的一篇古生物论文能否发表把握不大,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找他,当时杨教授的任务安排得很紧,而这篇论文需要加工修改的工作量又比较大,但为了帮助这位教师,他还是留下了化石标本和原始资料,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检查和修改。他还不顾7旬高龄,两次骑自行车到北京大学那位有病的教师家中讨论问题,助人可谓尽心尽力。

杨遵仪乐于助人并不是只对找上门来求助的人而言的,他还主动关心他人的工作。当他看到一份对外发行的地质杂志英文摘要错误较多,就主动向编辑人员提了出来。后来,杂志编辑部每期都将外文摘要送来请杨遵仪修改,周围的同事说他自找麻烦,他笑道:“我这人就是爱多管闲事。错误太多的稿子发出去,有损国家的声誉嘛。”

杨遵仪热心提携后生,也很乐意为同辈老专家排忧解难。他同地质界几位因年迈或有病而精力不如他的老专家共事时,总是把较重的任务担起来,还风趣地说:“我当他们的老助手。”


高元贵、袁见齐、杨遵仪

对中青年人,杨遵仪不仅在具体业务上热忱地帮助他们,更可贵的是他还十分注意在思想作风上进行传帮带。请他审查稿件,有不妥之处他必定亲自动手仔细修改,而对有的稿件他还要核对原始资料和翻阅有关文献,给后学者树立了好的典范。有一天深夜,他上门去叫醒一位入睡了的中年老师,告诉他有一个英文字母写错了,让他立即改过来,因为第二天一早稿子就要送走。治学如此严谨、认真、细致,令人感动。因此,有关编辑人员说:“杨老师审过的稿子,最放心。”

杨遵仪教授之所以如此热心助人,因为他认为:“地质事业的发展,靠少数几个老专家是不行的,要靠集体、要靠新生力量,要让大家共同进步。”“多为人民做好事、为集体做好事,心情就愉快;帮助别人做出了成绩,取得了进步,也就是自己多为国家做了一点事。”

杨遵仪曾担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和北京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球科学》、《现代地质》等多种刊物及《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委,曾长期担任《古生物学报》(前10卷)主编,《地质学报》和《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的副主编,为促进中国的地质科学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劳动。1991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由于杨遵仪教授对地层古生物学的卓越贡献,1997年先后获得了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地球科学)奖和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他还获得过美国耶鲁大学的克罗斯奖,被录入中国科学院主编的《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杨遵仪虽年逾九旬,仍行动灵活、思想敏捷。他说:“一个科学工作者只有把自己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的生命才会有价值,一生才会有作为,才会活得有意义!”

杨遵仪_杨遵仪 -代表作


杨遵仪

1.杨遵仪.1948.《新疆东北部石钱滩组C―P腕足类》(英文).清华大学《理科报告》丙种,1(3)

2.杨遵仪、丁培榛、张守信、殷鸿福.1962.《祁连山二叠纪、三叠纪腕足类.祁连山地质志》,4卷,4号,古生物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

3.杨遵仪、吴顺宝、杨逢清.1981.《关于中国南方海相二叠―三叠系的界线问题和接触关系》.地球科学,14:4―15

4.杨遵仪、聂泽同.1982.《西藏阿里地区侏罗纪蛇尾化石》.古生物学报,21:83―86

5.杨遵仪、李子舜、曲立范、卢重明等.1982.《中国的三叠系》.地质学报,56(1):1―21

杨遵仪_杨遵仪 -评价

遵仪先生从事地质教育和地质科研工作七十余载,胸怀祖国,博学笃志,无私奉献,甘为人梯,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新中国的地质教育和地质科研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杨遵仪_杨遵仪 -逝世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九三学社社员,中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杨遵仪,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9月17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010103/153053.html

更多阅读

手机屏蔽仪 手机屏蔽仪-简介,手机屏蔽仪-备注

手机屏蔽仪,电子产品,是用于屏蔽手机信号的电子仪器。手机屏蔽_手机屏蔽仪 -简介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移动电话的使用已广为普及、移动电话通讯在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给通讯安全保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几年,在我国已发生利

可视化测漏仪 可视化测漏仪-简介,可视化测漏仪-特点

LEAKSHOOTER可视化测漏仪是所有检测泄漏方法中最便捷的一种,其快速/便捷/精准度高等特点已深入人心.测漏仪的发展可分为三代,第一代是单纯靠超声信号来判断泄露的仪器;第二代是数字超声波检漏仪,这一代的检漏仪可以听到泄漏声音也可

全自动量热仪 全自动量热仪-简介,全自动量热仪-特点

全自动量热仪系统运行于Windows操作系统,人机交互,即学即用。该软件采用先进的串口通讯技术,整合系统控制和数据管理,兼容性好,便于维护,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数据精度高,系统稳定可靠。自动量热仪_全自动量热仪 -简介全自动量热仪主要由恒温

宫先仪 宫先仪-简介,宫先仪-研究成果

江苏江宁人,水声工程专家,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郭桂蓉_宫先仪 -简介 宫先仪,1938年生。江苏江宁人。196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水声专业(五期毕业生),同年到杭州应用声学研究所工作,1985-1987年期间在美国

张子仪 张子仪-简介,张子仪-首项研究

张子仪先生,山西省临猗县人,1925年3月出生。在畜牧业和动物营养学界是一流高手,1998年获中华农业科教杰出贡献奖。“六五”~“九五”期间,张子仪主持或参加了多项国家、部级攻关项目,是动物营养学会的创立者之一。先后培养硕士生8名,博士生

声明:《杨遵仪 杨遵仪 杨遵仪-简介,杨遵仪-行业概述》为网友嘶喑甜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