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贡献人物简介 丁一汇 丁一汇-人物简介,丁一汇-学术贡献

丁一汇,出生于上海,中国工程院院士,参与和主持编写IPCC第一、二、三、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是国际上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中有影响、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丁一汇丁一汇,出生于上海。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任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副主任兼国家海洋预报总台台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一些高校兼职教授,国家气候中心主任;世界气象组织东亚季风研究委员会主席,东京大学客座教授;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联合科学委员会执行理事,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国际气候杂志编委,中国气象学会与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2001年至今,担任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2002年获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参与和主持编写IPCC第一、二、三、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是国际上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中有影响、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丁一汇_丁一汇 -人物简介


丁一汇丁一汇: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世界气象组织东亚季风研究委员会主席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

1938年10月16日生于上海,中国共产党党员。1957~1963年,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学习;1963~196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967~1982年,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参加印度洋国际季风试验,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和夏威夷大学访问学者和研究顾问;1982~1986年,先后任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副主任兼国家海洋预报总台台长,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访问学者;1986~1994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等高校兼职教授。世界气象组织东亚季风研究委员会主席,东京大学客座教授;1994~2000年,国家气候中心主任。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联合科学委员会执行理事。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国际气候杂志编委。中国气象学会与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2001年至今,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

丁一汇_丁一汇 -学术贡献

多次参与和主持国家和部门级重大攻关和研究项目,为推动我国的气象业务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在气候变化、亚洲季风以及中国的灾害性天气方面做出许多重要研究成果。在许多国际活动与组织中做出重要贡献,参与和主持编写IPCC第一、二、三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


丁一汇主持领导并参与国家气候中心的建设,经7年努力,国家气候中心目前已建成为国内外重要的气候预测和研究机构。建立了中国气候监测、预测、评估和服务的综合业务系统,每年为国家提供月、季、年预报结果。

在国内外正式刊物共发表论文286 篇,专著15本,SCI 28篇,ISTP6篇,EI12篇。作为主要人员共获奖16次。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获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2005年获世界气象组织杰出工作成就奖。培养了博士生22名和硕士生27名。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丁一汇_丁一汇 -研究领域

丁一汇长期从事季风动力学、灾害性天气以及候变化研究工作。多次参与和主持国家和部门级重大攻关和研究项目,为推动中国的气象业务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在气候变化、亚洲季风以及中国的灾害性天气气候方面做出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研究成果。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有:中国科技部攀登项目“南海季风试验研究”(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研究”(项目专家领导小组副组长和课题负责人)。国家科技部“973”项目,“中国主要旱涝事件的研究”(专题负责人);“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近百年气候变化与模式预测”(课题负责人)。

丁一汇_丁一汇 -主要著作


丁一汇已出版中英文专著9本,主编专集11本,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27篇,其中22篇论文被SCI收录,33篇论文被SCI刊物引用122次,国内核心刊物引用330余次。被中国科学技术情报中心评为1997年被引用最多的前20名国内科技工作者之一。自1978年以来,已培养40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曾先后获得国家级奖四项,部委级奖十一项,其中:

“中国卫星气象学研究”,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排名第五);

“东亚季风研究”,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中国暴雨的研究”,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二);

杰出贡献人物简介 丁一汇 丁一汇-人物简介,丁一汇-学术贡献

“西太平洋台风形成和结构问题的研究”,1997年获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暴雨科学、业务试验和天气动力学研究”,1997年获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北京地区短时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系统”1998年获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西太平洋台风概论”,1980年获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高等天气学丁一汇 编著北京: 气象出版社1991

天气动力学中的诊断分析方法丁一汇 编著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9.4

环境和气候变化对中国的挑战丁一汇 主编北京 : 气象出版社1993.12

1991年江淮流域持续性特大暴雨研究丁一汇 主编北京 :气象出版社1993.8

亚洲季风丁一汇 主编北京 : 气象1994

中国的气候变化与气候影响研究丁一汇 主编北京 : 气象出版社1997


丁一汇中尺度天气和动力学研究 A set of softwares for mesoscale diagnosis and analysis丁一汇 主编北京 : 气象出版社1996

南海季风爆发和演变及其与海洋的相互作用 Onset and evolu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 ocean丁一汇 主编北京 : 气象出版社1999

气候系统的演变及其预测丁一汇 编北京 : 气象出版社2003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 气象与可持续发展卷丁一汇 主编北京 : 气象出版社2004, 2005重印)

高等天气学AdvancedsynopticMeteorology丁一汇 编著北京 : 气象出版社2005

丁一汇_丁一汇 -主要论述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多尺度的和多层次的,既包括正面影响,同时也包括负面效应。但目前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因为不利影响可能会危及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会给人类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适应气候变化会花费不小的代价。

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并将继续产生明显影响


丁一汇观测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冻土融化、河(湖)封冻期缩短、中高纬生长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南、北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等。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热带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等。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数目上会有所增加,其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自然生态系统按其生长环境可分成陆生与水生两大类生态系统。前者又可按其植被类型分成森林、草原、荒漠等生态系统,也可按地形划分高山、盆地、海岸带等生态系统。后者可分成海洋和淡水两类生态系统,其中淡水又分静水(湖泊、池塘、水库、湿地与河口湾)生态系统与流水(江、河、溪流)生态系统。下面选取冰川、湖泊、江河、海岸带、植被(森林、草原)和农业等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的生态系统为例,介绍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的观测事实和未来可能的演变趋势。

自然植被的地理分布与物种组成可能发生明显变化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全球生物群落的分布型与全球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自然植被分布的变化最能体现气候变化的影响。距今6000年前左右的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阶段,中国植被带明显偏北。现今西北地区的草原与荒漠区,在全新世曾是广阔的温带森林和森林草原,各种草原动物也非常丰富。但随着全球气温的波动式下降,同时受第四纪冰期气候波动和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地隆升的影响,中国自然环境出现了明显的区域差异,生物多样性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取决于气候变化后物种相互作用的变化,以及物种迁移后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平衡。在移动过程中,生态系统并不是作为一个一个单元整体迁移的,它将产生一个新的生态结构系统,生物物种构成及其优势物种都将会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可能会滞后于气候变化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植被模拟研究显示,气候变化时,某些物种由于不能适应新环境而面临灭绝的危险,也可能出现新的物种体系。

全球变暖将对中国植被的水平及垂直分布、面积、结构及生产力等产生很大影响。气候变化将改变植被的组成、结构及生物量,使森林分布格局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

冰川、冻土和积雪可能减少


丁一汇高山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冰川将随着气候变化而改变其规模。由于全球变暖,一些冰川出现了减少和退缩现象。如非洲乞里马扎罗山的冰川面积在1912~2000年间减少了81%。1889年它完全由冰雪围绕,今天只剩下15%由冰雪围绕,且主要由季节性冰雪覆盖。

中国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自小冰期后期以来,一直处于后退状态。1962~1980年,冰川退缩了80m;1980~1992年,冰川又退缩了60m。据1959年开始观测以来所积累的资料,该冰川的物质平衡亏损20世纪60年代平均为-53mm/年,20世纪80年代增到-346mm/年,1990~1991年间更增至-706mm/年。1959~1986年累积负平衡达6130000m3,相当于冰川减薄3.25m。在乌鲁木齐河流域,1964年航测地形图上共量算到的冰川面积为48.2k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010103/152931.html

更多阅读

杰出贡献人物简介 袁洪鸣 袁洪鸣-人物简介,袁洪鸣-主要贡献

袁洪鸣,男,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人,知性网创始人兼CEO,香蕉人文化联合创始人。致力于LGBTQI志愿工作,关注青少年性与性别教育。袁洪_袁洪鸣 -人物简介袁洪鸣,男,湖北省人,大买网、益媒体、知性网创始人。致力于LGBTQI志愿工作,关注青少年性与

丁盛将军简介生平 丁盛 丁盛-人物简介,丁盛-年表

丁盛(1913-1999),江西省于都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后被开除党籍),1930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毕业,大专学历。在江西革命根据地,他先后参加了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斗争。丁盛_丁盛 -人

李白简介及人生经历 赵一荻 赵一荻-人物简介,赵一荻-人生经历

赵一荻(1912-2000),女,又名绮霞,张学良的第二任妻子,陪伴张学良72年,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颇具神秘色彩的女性。她与张学良将军传奇般的爱情故事脍炙人口,牵动着无数人的心魄。赵四逝世的消息在美国华人中再次激起了感情的涟漪,人们情不自禁

杰出贡献人物简介 谢庆良 谢庆良-人物简介,谢庆良-医院贡献

谢庆良,1954年出生于台湾省彰化县,祖籍福建省,为现任台湾脊椎矫正学会理事长,也是台湾脊椎保健协会创会理事长。谢理事长由西医体系转入中医,更远赴美国研习脊椎矫正医学及其相关技术,并取得美国科斯特兰大学名誉博士头衔。1996年在台湾成

家庭教师—人物简介 丁志健 丁志健-人物简介,丁志健-家庭情况

丁志健,男,《阿阿熊》编辑部主任。生于1978年,常州新北区罗溪镇人,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毕业后就分配到科学出版社,从事营销工作。丁志健_丁志健 -人物简介丁志健,男,《阿阿熊》编辑部主任。生于1980年(身份证上是1978年),江苏武进人,毕业于华

声明:《杰出贡献人物简介 丁一汇 丁一汇-人物简介,丁一汇-学术贡献》为网友流年跌碎容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