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教育部1998年12月24日制定,国务院1999年1月13日批转的纲领性文件。《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在贯彻落实《教育法》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基础上提出制定的跨世纪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施工蓝图。计划首先明确规定了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的主要目标,用十二条款50个条目提出了实施措施等。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_《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概述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教育部1998年12月24日制定,国务院1999年1月13日批转的纲领性文件。《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在贯彻落实《教育法》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基础上提出制定的。《行动计划》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主线,以事关全面振兴教育事业的重大工程为重点,兼顾当前和长远,兼具指导性和操作性,是在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基础上提出的跨世纪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施工蓝图。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_《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有关内容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教育部1998年12月24日制定,国务院1999年1月13 日批转(摘要)

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是:

到2000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城乡新增劳动力和在职人员能够普遍接受各种层次和形式的教育与培训;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左右;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并使高校高新技术产业为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作贡献;深化改革,建立起教育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到2010年,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国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发展中国家先进水平;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一、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

二、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三、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工作,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四、继续并加快进行“211工程”建设,大力提高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能力。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五、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

六、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七、实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带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做贡献。

八、贯彻《高等教育法》,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九、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人才,尤其要加大教育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的力度。

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调动各方面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

十一、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切实增加教育的有效投入。

十二、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把高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_《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实施措施

为实现目标,行动计划提出了采取的主要措施。措施包括: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工作,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继续并加快进行“211工程”建设,大力提高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能力;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实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带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做贡献;贯彻《高等教育法》,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人才,尤其要加大教育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的力度;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调动各方面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切增加教育的有效投入;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把高等学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_《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计划解读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呢?坚持“两基”重中之重,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课程体系、考试及评估体系,优化教师队伍,为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2000年,中国将如期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并将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支持力度。2010年,中国95%以上人口所在的地区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城镇和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国内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发展中国家先进水平。下世纪初开始,中国基础教育将在实现普及教育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行动计划》中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和“跨世纪园丁工程”,通过面向21世纪的课程教材革新,评价制度改革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积极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人才,尤其要加大教育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的力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初步构建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

《行动计划》强调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使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相互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对新增劳动力和在职人员进行多样化的教育培训(包括再就业培训),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人才。同时,要特别重视教育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的问题,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深化农科教结合和各类教育统筹的综合改革。

中国要以现有国内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传输系统为基础,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有信息资源,形成社会化、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为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学习机会。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培养各类专门人才,加强高校科学研究工作,加强高校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一步增强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实施《行动计划》,要积极稳步地发展高等教育,努力提高办学效益。根据各地需求和经费、师资的可能,采取新的发展机制和模式,预计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总体规模将比现在扩大150万人左右,今后的增量将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将接近15%,更多的适龄青年有接受各种形式高等教育的机会。

为了进一步发挥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培养和吸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实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促进高校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作出更大贡献。在继续加快高校“211工程”建设的基础上,争取使若干所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尽快进入世界一流水平。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尽快建立教育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全面增强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中国将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实行“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基本形成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在国家宏观指导下,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条块有机结合的管理新体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切实实施《高等教育法》,保证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同时,要继续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和就业制度改革以及教学改革,加大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加快实现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要转变观念,树立教育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把教育投资作为重要基础性和生产性投资的观念,认识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依法切实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把发展教育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把教育投资作为重要基础性和生产性的投资。还要认识到教育发展对其他行业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符合扩大内需的要求。依法切实增加教育投入,是实施《行动计划》必要的物质保证,是科教兴国战略落在实处的重要标志。要依照《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要在保证落实《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基础上,分别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重。中央本级财政已经从1998年起按同口径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至2000年,将此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充分体现了本届政府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决心。《行动计划》要求省级政府的财政性教育经费也能有同样或更大的增加力度。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各级财政每年超收部分和财政预算外收入,应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划出用于教育。加强对城乡教育费附加的征管工作,继续实行对校办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成立中华教育发展基金会,从社会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

实施《行动计划》,要以邓小平教育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和改善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认真组织实施普通高校公共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课程设置新方案,加快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的步伐。党中央和国务院将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下世纪前5年至前10年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问题和重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国家教育系统的广大师生员工和教育工作者要把实施《行动计划》作为落实全教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本地振兴教育事业的配套政策与措施。扎实工作,不断创新,把《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到实处,共同开创21世纪中国教育事业振兴和繁荣的新局面。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_《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政策解析

国务院于1999年1月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该政策制定的目的是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既然《纲要》已成为指导90年代和21世纪初教育的宏观政策,并且它的实施已建立了中国当前教育的大致结构。它是在贯彻落实《教育法》与《纲要》的基础上提出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蓝图。因此,《计划》并非是对《教育法》与《纲要》的否定,而是在它们基础上的发展。《教育法》与《纲要》的贯彻落实,使得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到1998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73%,"普九"验收的县(市、区)总数达到2242个(含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117个),9个省市已按要求实现"普九",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按各地相应学龄、学制计算)达到98.3%,初中阶段毛入学率87.3%;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迅速发展;高等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规模稳步扩大;教育体制和教学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有了提高;教育法规体系已初步形成。这些都为21世纪教育事业的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中国当前的教育发展水平而言,与国内的经济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比还相差甚远,教育结构和体制、教育观念和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尚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无论如何,《计划》的出台,亦是恰当地针对现存的中国教育的弊端,与中国当前的发展实际情况相符合的。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特点属于“引进型”发展,生产技术很大部分靠从国外引进,而自身技术的原创力显得十分薄弱,况且对引进技术的吸收与渗透也还需进一步的努力,但这些都迫切地需要创造性的人才去完成;此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与渗透也对我国传统的课程设置、教育观念和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由此可见,教育在前期的发展仅仅是完成了一些基础性的建设,要使中国的教育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保持一致,并能真正地促进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教育还需要在贯彻实施《教育法》与《纲要》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振兴,这是《计划》的目的所在,也是《计划》的意义所在,更是《计划》的任务所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010103/152794.html

更多阅读

杨媛媛1002214039读《盗世奸雄》 东方金钰 杨媛媛

最近看了一部人物传记《盗世奸雄》,现在就让我们来重新认识一下它的主人公,一个从乞丐到元首的人物——希特勒。首先,我们对希特勒来做一个简单的了解。希特勒既阿道夫·希特勒。出生于奥地利一个中下等家庭。1921年成为纳粹党党魅,后

二十世纪合唱巨作《布兰诗歌》 布兰诗歌完整版

二十世纪合唱巨作《布兰诗歌》   (2011-03-17 21:11:36)——看过流行歌王迈克尔-杰克逊最牛音乐宣传片的MTV吗?——看过把它当作配乐或出场曲的影片《天生杀人狂》、《圣女贞德》、《指环王》、《王者之剑》《斯巴达三百勇士》《豚

声明:《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网友爱情已不再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