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相当于现在 翰林院庶吉士

翰林院相当于现在 翰林院庶吉士

在中国历史上,曾长期存在着一个带有浓厚学术色彩的官署――翰林院(Imperial Academy或Hanlinyuan )。尽管其地位在不同朝代有所波动,但性质却无大变化,直至伴随着传统时代的结束而寿终正寝。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士人群体。

官名。亦称庶常,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始置于明初,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科举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目的是让他们可以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各种官职。情况有如今天的见习生或研究生。明太祖时开始,选进士于六部诸司及翰林院之下观政。翰林院之下者称庶吉士,六部之下者称观政进士。永乐二年(1404)始专隶于翰林院,选进士之长于文学及书法者充任。明代英宗以后惯例,科举进士一甲者授予翰林修撰、编修。另外从二甲、三甲中,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称为“选馆”。清雍正以后,选馆更为严格,由皇帝主持之朝考决定。庶吉士一般为期三年,期间由翰林内经验丰富者为教习,授以各种知识。三年后,在下次会试前进行考核,称“散馆”。成绩优异者留任翰林,授编修或检讨,正式成为翰林,称“留馆”。其他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明代的翰林为政府储材之地。英宗后有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故此庶吉士号称“储相”,能成为庶吉士的都有机会平步青云。清朝时汉人大臣中,亦多出于翰林庶吉士。

在所有的进士中,只有一甲三人可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选精英考试才可成为庶吉士,他们的职责是给皇帝讲解经史书籍,并帮皇帝起草诏书,是皇帝的秘书,权力很大,到了明朝中期,更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当大学士的惯例。

庶吉士,亦称庶常,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庶吉士是明朝的储备干部,明朝不少宰相正是庶吉士出身。

张居正嘉靖二十六年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张居正当庶吉士两年时间,大量研究历朝的典章制度以及治国之道。两年以后他就成为了朝廷的智囊团成员,被授职翰林院编修。这里提到的翰林院庶吉士实际上相当于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博士研究生。

中国古代选官过程中,每每将已选出的人才,放在某种特定的位置进行考察培养,然后再择优任用。这一做法即所谓的“储才”(亦作“贮才”)。历史上较早的储才形式是战国时的客卿制度。人才一般需要按军功授官爵制的要求,经受严峻的战争考验,立下军功为主的功劳,才能实现第二步升迁――由“客卿”拜“相”(即当国之正卿)。

秦汉时期,最重要的储才形式则是郎官制度。所谓郎官,实际就是皇帝的卫士,郎官的首领郎中令(光禄勋)便是卫队的司令官。汉代选官,入仕者大率先拜郎,然后再内迁或外放;尤其孝廉拜郎,更为常见。这一做法时人谓之“宿卫”,其目的是让入仕者先在皇帝卫队中任职服务,接受锻炼,同时也学习各种礼仪,为以后出任其它职务奠定基础。郎署的储才性质正体现于此。

科举制时代,储才被赋予了更加广泛的意义。由于举士、举官的分途,所举之士便成为后备官吏,故举士实际已具有了储才性质。其次,因为学校与科举合流,所以从广义上看,学校育才亦即储才,正如《明史・选举志》所言:“学校储才以应科目者也”。

明朝从进士中拣选庶吉士――一这是专为造就第一等人才的办法。明洪武初,于六科设庶吉士,使新进士历练办事。大致于永乐年间,开始从新科进士中经过考试选出才资英敏而年轻才俊,安排进文渊阁读书。由国家发放补贴悉心培养这批人才:司礼监供给笔墨纸张;光禄寺预备早晚膳食;礼部供给蜡烛灯油及月俸;工部在皇城内东华门附近找一所宽敞的房子,以供住宿,皇帝会时常到文渊阁亲自出题考试,查看学业的进度。五天休沐一天,放假出宫;派太监及锦衣卫官员,随行照料。

庶吉士在资深的翰林指导下经过三年学习,期满后要经散馆之试,然后按成绩授职。优者一般留翰林,次者则出为中央及地方官,一般是知府之类的职位。翰林院也就成了重要的人才库。明朝中叶后官场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凡经馆选而成为庶吉士的进士均被认为是储相。

正因为明代的内阁辅臣,多半都是庶吉士的出身,所以庶吉士虽晚三年授官,只要不犯过错,日后必为朝廷重用,许多进士都乐于此道。

嘉靖七年(1528年),年仅十七岁的高拱参加河南省的乡试,结果让他自己都吃惊:他获得了那年乡试的第一名。第一次参加考试就考中举人,并且是一举夺魁,成为轰动乡里的大新闻。

世事往往并非尽如人意。高拱没想到从举人到进士,他要走整整13年。一再地“复读”,无疑让他的身心饱受折磨。高拱这个河南的第一名,到京城考进士时却屡屡受挫,连续考了四次都名落孙山。他大哥高捷比他晚六年考中举人,但第二年就中了进士。又过了六年,高拱才考取了进士。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或许这段经历,为高拱潜心学问,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考中进士后,他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继续攻读。翰林院内,有藏书最为丰富的皇家图书馆,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历代典籍,这里收藏得十分完备。高拱继续寒窗苦读,但乐在其中。“毕业后”,高拱被留在翰林院,担任翰林院编修。十年后,他已是满腹才学之士。此时裕王(后来的隆庆皇帝)出阁读书,高拱被选为讲官,从此与裕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多年的苦读,终于为高拱打开了通往权力顶峰的一扇大门。

万历初年,已是首辅的高拱终究没能从官场漩涡中幸免,他被驱逐出朝廷,骑一头骡子凄凉回乡,几年后抑郁而终。但这道万历三十年的圣旨,却给了高拱很高的评价,说他“锐志匡时,宏才赞理”,将他与魏绛、范仲淹等古代名臣相比,并“赠尔为太师,谥文襄”。

庶吉士这一储才形式,实际是经最高一级科举考试后的再学习、再选拔。明朝从学校储才,举士储才,直到庶吉士储才,构成了一个以科举制为基础的金字塔式的储才系统。只是庶吉士并非每科都选;最初是隔一秋选一次,以后或者三科并选,或者数科不选,甚至有九科不选的。 在这种有可能成为国家内阁重臣的官员挑选上,朝廷态度是慎之又慎的。是国家言路的来源,翰林院是明朝科举时候创建的,由刘伯温任命为翰林院学士。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010103/152438.html

更多阅读

清朝的乡试 秀才相当于现在

2009-07-25 15:39:45 作者:华夏2009 来源: 网友评论 0 条乡试乡试是中央举行的以省或学区为单位举行的考试,时间是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届时皇帝钦派主考官、副主考官分赴各省和考区,由主考官命题,各省和学区的学政官不得

宋朝1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 宋朝一贯钱是多少银子

想起那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突然对一两银子能换多少人民币感到好奇,所以百度了一下,个人没啥历史知识,就是纯粹觉得下面这个比较靠谱,遂转之。按以下的内容,一两银子就相当于人民币300元,那干了三年知府(省长,还没有书记分赃),也就搞了

声明:《翰林院相当于现在 翰林院庶吉士》为网友钻石糖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