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包信 包信-行政区划,包信-历史沿革

河南息县包信镇――位于息县城东北35公里,北距新蔡县城20公里,闾河和广丰岭交叉贯穿全境。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过渡季风湿润区,四季分明,冷暖适中,雨水充沛,雨热同季,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中国名镇志》一书将其与回郭镇、朱仙镇并列为河南省三大名镇。

包信_包信 -行政区划

包信镇代码:411528101。

1997年,面积87平方千米,人口5.1万,辖包信街、朱围孜、包庄、邹庄、傅庄、徐楼、管楼、周庄、姜庄、王庙、姚庄、王平楼、北街村、马庄、香蒲园、大李庄、后楼、徐围孜、腰庄、张郑庄20个行政村。

2006年,辖1个居委会、19个村委会:包信居委会、邹楼村、管楼村、姜寨村、周庄村、马庄村、王庙村、大李庄村、姚庄村、付庄村、北街村、香卜园村、王平楼村、腰庄村、徐围孜村、张郑庄村、徐楼村、朱围孜村、后楼村、包庄村。

包信_包信 -历史沿革

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境内的蛤蜊山属龙山文化遗址(《息县志》1989年版)。西周武王十三年(公元前1122年)所封子爵赖国于此地。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为楚灵王所灭。秦时属颍川郡(《通典》卷一百七十七、州郡七。汝南郡,春秋时沈、蔡二国之地,战国时为楚、魏二国之境,秦属颍川郡。领县十一:汝阳、上蔡、平舆、郾城、西平、吴房、朗山、真阳、新息、褒信、新蔡)。汉建武年间置褒信县,后置褒信侯国。三国时期属豫州汝南郡。 晋泰始二年属汝阴郡,永熙元年汝阴郡分新蔡郡,改属之。南朝刘宋八年改名苞信,南齐初属预州新蔡郡,北魏太和十九年新蔡郡治苞信。隋复褒信属汝南郡。唐属舒州,天佑元年改名苞孚县。宋归京西路蔡州。金泰和八年属息州。元废入息县为镇。

包信镇距汝南,新蔡较近,历代史书多称蔡州褒信而实为今息县包信镇也。

邮编464316 区号0376

东汉为包信侯国治,明、清为镇。1949年置包信区,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1987年改镇。

包信_包信 -地理交通

包信镇位于息县东北35公里处,系周封赖国故地,是河南省三大古镇之一,与回郭镇、朱仙镇并列为河南省三大名镇。东、北分别与淮滨县、新蔡县相邻,西、南分别与东岳镇、小茴镇接壤。全镇行政区域面积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万亩,辖1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312个村民组,5.4万人。106国道穿境而过,息包公路、包防公路、包东公路、马包公路、包姜公路交汇于此,村级公路纵横交错,交通便利,四通八达。1500门光缆程控电话,移动、联通无线电话基站6个,便利的交通和快捷的通讯条件,为包信镇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全县实力较强的乡镇之一。

包信_包信 -文教卫生

全镇现有初中、小学共22所,在校学生958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全镇在职教职工378人。22所学校配套建设都达到县级要求,分别建有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宿舍楼、现代化多媒体电教楼等。省广电厅希望小学、地区农行希望小学也已建成投入使用。在文化事业上,设有广播站、有线电视播转站、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数字电影放映队、现代过程教育、民间艺术团体等,丰富了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卫生事业蓬勃发展,1998年被列为省卫Ⅷ项目。2002年完成了对中心卫生院门诊楼、病房楼改造扩建工程,添置了电脑721分光仪、波普光机、脑彩超、200力机、CT机、碎石机、彩超、尿光杯、新生儿抢救台等医疗机械。现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2人,医师49人,护士6人,病床50个,设备齐全、技术先进,是唯一的一所乡镇达标医院。镇域内村级医疗网点25个,标准化村级卫生室19个,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

包信_包信 -经济概况

2008年,全镇农业总产值完成33500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57846吨,国内生产总值完成57947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83万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857万元,人均纯收入3770元,发展壮大了小麦、棉花、玉米、养猪、养牛、养鸡等六大支柱产业,乡镇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市排位继续上升。2002年以来,分别被市、县授予“六好”乡镇党委、“中州名镇”、“文明单位”、“计划生育管理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校”、“宣传思想先进单位”、“土地工作‘三无乡镇’”等荣誉称号。包信镇社会和谐,人民安康,是投资的热土,创业的家园,热忱欢迎各界有识之士到包信创业绩、谋发展。

武汉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包信 包信-行政区划,包信-历史沿革

包信_包信 -地方小吃

全镇盛产小麦、棉花、玉米、红薯、芝麻、甘蔗和红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闻名风味


地锅狗肉小吃有百鸡块、肉馅烧饼、小猪肉、烩面、小磨油、地锅狗肉、油杠馍、剔骨肉等在周边县、地都享有较高的声誉。

包信_包信 -镇村企业

包信镇兴办企业236个,规模企业已有100多家,主要有粮食加工、木材加工、砖厂、予制厂、麻纺、油料、养殖厂、甘素钠厂、食用菌等。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也不断向规模化发展,以几家骨干企业为依托,组建了三大企业集团,即:以恒泰等六家大型面粉厂为依托,组建了面粉加工销售集团;以裕鑫、聚合两家麻纺厂为依托,组建了麻纺集团;以广大养鸡户为依托,组建了禽蛋养殖集团。乡镇企业从业人员3570人,实现镇企业生产总值12467万元,年收入10000万元,上交利税123万元。

包信_包信 -城镇建设

包信镇镇区面积54万平方米,2000-2007年,包信镇集镇建设不断加强。现已形成一横五纵六条商业街,街道全是水泥硬化路面,自来水、下水道、绿化带、路灯等基础配套设施完善。主街“和平大道”宽25米,全长1850米, 5条东西街道全长共4000米,商业门面800多家,固定标准摊位500多个,不同种类的商贸交易市场8个,旅社18家,酒店38家,医药连锁店5家,平均月营业额达到500多万元。2008,我镇又开工兴建了1500米长的“兴业大道”,同时,打通了和平大道与马包路的连接。2009年实施了大广高速连接线建设及老街道一、二期改造开发工程,极大地拉伸了集镇框架,提升了集镇口味。

包信_包信 -赖姓发源地

河南息县包信镇―中华【赖】姓发源地

一、众多史料记载赖姓起源于包信镇

最早的记载见于《左传》。在卷十《昭公》中详细地记载了楚灭赖的情形:“遂以诸侯灭赖,赖子面缚衔壁,士袒,舆榇从之,造于中军。王问诸椒举。对曰:‘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壁,焚其榇。’王从之,迁赖于鄢。”

《后汉书・郡国志》载:汝南郡,“褒信侯国,有赖亭,故国。”

《通志・氏族略》中《周不得姓之国》载:“赖氏,子爵,今蔡州褒信有赖亭,即其地也。”

宋代罗泌著《路史》载:“赖,子爵,蔡之褒信有赖亭,楚灭之。”

元代史学家马端临著《文献通考》载:“赖姓,子爵,国在…今蔡州褒信县”。

清代顾栋高编《春秋大事表》卷四载:昭四年灭赖。今河南光州息县东北为赖国地卷六载:“息县西南七里有息城,赖在息县东北。” 清初高士奇著《春秋地名考略》卷十三载:“昭四年……(楚)执齐庆封杀之,遂灭赖……。

《后汉志》褒信有赖亭,故赖国。”

《文献通考》云:“赖国在褒信县。汉褒信县刘宋改苞信,元改为包信镇,今在息县东北,其赖亭则在。”

清代学者张澍编《姓氏寻源》载:“赖氏《风俗通》云:春秋时有赖国,其后以国为氏。澍按:司马彪曰:”汝南褒信县有赖亭,故赖国。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赖古作厉,世以为即厉,非也。《晋志》云:厉、赖二国。”

清代史学家沈钦韩《姓氏寻源》载:“赖氏《风俗通》云:春秋时有赖国,其后以国为氏。澍按:司马彪曰:汝南褒信县有赖亭,故赖国。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赖古作厉,世以为即厉,非也。《晋志》云:厉、赖二国”。

清代史学家沈钦韩《春秋左传地名补注》载:“汝南褒信侯国有赖亭。”

清顺治年间《息县志》载:“赖子末详始封姓氏,子爵,武王十有三年已卯建国,至景王七年癸亥秋七月楚子以诸侯伐吴,遂灭赖。赖子面缚衔壁,士袒,舆榇从之,造于中军。王问诸椒举,对曰:“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壁,焚其榇”。楚子从之,迁赖于鄢。遂亡。传国历五百八十五年。

清咸丰年间桂文灿编绘的《春秋列国图》标志赖国于息县东北处。

近代学者童书业著《春秋史》载:“楚灵王……用诸侯的兵攻灭赖国(约在今河南东部,与安徽接界处),把赖民迁到鄢地。”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等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同样标志赖国于息县东北。

由此可见,众多史书、文献对赖姓起源于息县包信镇,均有明确的记载。

二、包信镇出土的文物和遗址与史料记载相吻合

包信镇历经人间沧桑,古老的建筑已不复存在,但地面上文化遗址尚在,地下也出土很 多文物。

在闾河大桥南1公里处,傅庄村境内的古城是古赖子国都城遗址。公元前1122年,周文王的第十九子,武王之弟叔颖被封为子爵,为赖国开国君王,在这里建立了都城。遗址呈正方形,长112米、宽113米,有东西南三城门,城墙外有40米宽的城河环绕,现西南角城河被人工填平,其余都维护原地形地貌。在遗址地面上,散存着很多陶片。现搜集的器形有:鼎、鬲、罐等,纹饰分绳纹、刻划纹、指窝纹、附加堆纹。质地以夹砂灰陶较多,还有土黄色和黑色陶片。在城墙外围,有红烧土带环绕。据《左传》记述:楚灵王灭赖后迁于鄢。又打算将许国迁移到赖国境内。就派大臣斗韦龟和公子弃疾在赖国筑好城后再返回楚都。然而,“东国水,不可以城。彭生罢赖之师”。这年冬天,楚国东部雨水城灾,不能筑城。楚 国大夫彭生不得已招回了在赖国筑城的军队。这些红烧土块应为防水浸泡和雨雪冲刷堆柴所烧。1995年秋,有关专家、学者对赖国都城遗址再次考察。在遗址地面上,捡到不少陶器残片,经认定为鬲、罐等器型。质地为夹砂红陶、夹砂灰陶等。

在城墙基探沟里面发现了环绕的红烧土层。红烧土层里面有六至七层夯土层,每层厚度15-20公分。每层夯土层上面有夯窝,略呈半球型凹坑。在墙基土层里发现有陶器残片,专家们认定:遗址年代当属西周时期。

在古城东北面800米处的闾河南岸边,有蛤蜊山遗址。据民间传说,叔颖为妻子拜月而挖拜月池。拜月时用蛤蜊撒入池内,拜月日久,蛤蜊壳堆成小丘,蛤 蜊山由此而得名。现遗址为一岗地,长宽各50米,高1.5米,内有大量蛤蜊壳。曾出土过陶鼎、陶鬲、陶饼等器物残片,还有鹿角和蚌壳等。

在古城遗址西方800米处,是赖国九烈女墓。公元前538年,楚灵王统诸侯伐赖,烧杀奸淫,无恶不作。不甘受辱的九位赖国女子,环抱投入汪湖中溺水而死,为避楚之害已改名更姓未被掳走的赖国故地臣民,被九烈女的刚烈之举感动,将九位女子的尸体捞出合葬一处。故称“赖国九烈女墓”。现古冢东西长18米,南北宽14米,高2米。

在包信镇西傅后楼庄前200米处是赖姓始祖,赖子国开国君王叔颖陵墓。现墓高2.5米,南北长66米,东西宽30米。墓地于1982年被县定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叔颖生性善良,勤俭治国的高尚品质―直为当地百姓所传颂。

在叔颖陵墓以南有八座古冢,当地百姓说是“八王陵”。

叔颖受封立国达584年,传位十四代:叔颖夫人子氏生惠王;

惠王夫人刘氏生宣王;

宣王夫人陈氏生厉王;

厉王夫人尹氏生平王;

平王夫人熊氏生恒王;

恒王夫人商氏生敏王;

敏王夫人钏氏生襄王;

襄王夫人金氏生成王;

成王夫人杨氏生冲王;

冲王夫人彭氏生章王;

章王夫人吴氏生穆王;

穆王夫人张氏生文王;

文王夫人赵氏生添王,

添王与夫人谢氏被楚灭国迁于鄢。

这些古冢应为历代赖王和开国贤相的陵墓,因当时的丧葬条件所限,加上年代久远,其它陵墓无法查寻。

位于广丰岭与闾河交汇处的闾河北岸,现存有龙王庙和迎水寺。龙王庙在高处,迎水寺靠近河边。相传当前叔颖为祈求东海龙王保佑赖国风调雨顺所建。河里原来还卧有两个石雕水牛。 在镇区和平大道西侧,有香云庵和娘娘庙。据说是叔颖王后,为祈求娘娘保佑赖国臣民多子多福,人丁兴旺所建。现有七旬尼僧住持。 除上述古迹外,还有汪湖遗址,上天梯、古塔、火鸽、三官台、校场等遗址。其中汪湖遗址位于龙王庙对岸,现为岗地,高于地面3米,面积1.8平方米,内含周代陶器残片。 在研究中还发现,与赖国历史有关的文物也很多。

现存立于息州谯楼上的清代道光二十七年《重修东岳庙大殿拜殿后楼碑记》开头这样写着“包信镇,古春秋赖子国也。汉为褒信县,建武五年又自息析置褒信候国,刘宋改曰苞信,隋复旧……至元,废入息县。” 包信镇街村村民张保华在赖国都城西边约800米处的农田里,收集到十六种形状不同的青铜箭头。其中有重量大的,也有较轻的;从体形上看,有带血槽,有带倒剌的,还有可以喂毒的。有一枚尖端有弯曲凹痕,显系射入骨缝中所致。难得的是一枚统帅可在夜晚发信号用的大号箭头,磨制光滑,两刃带孔,可将棉花、布帛浇油点燃射入高空,用来指挥调动军队。此外还收集到50多枚鬼脸币和楚国金币以及一块钱币面世之前当做钱币用的青铜铸块。另外还有人工砂磨的玉环和青铜御带钩。 当地村民还在赖国九烈女投水处的汪湖挖到20多面早期青铜镜和周代陶器。 上述这些文物和文化遗址的年代都和史书、文献记载相吻合。

三 、包信傅姓多――赖罗傅联宗的证据

在今息县包信镇,有一奇特现象,即环绕在赖国故城和赖王陵周围的傅姓村庄星罗棋布:西有傅腰庄和前傅楼、后傅楼,北有大傅围子、小傅围子和傅小庄等。傅姓约占包信镇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同时,有些村庄的名字看似与傅姓无缘,实际上姓傅的人口也占了一半以上,如牛楼、陈楼、蒋庄、郭庄、孙庄和陈大庄等。

且在离包信不远的小茴、夏庄、临河等乡镇,罗、傅两姓也特别多。 为何在包信镇一带罗、傅两姓特别多呢?带此疑问,我们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考察搜集了当地出土文物及流传在当地罗、傅两姓之间的风俗习惯,进行了严肃认真的调查研究,终于解开了人们心头之谜。

据姓氏研究专家谢钧详主编的《中原寻根》中《赖姓起源》一文载:“据当代学者考证,赖子国的旧址在今河南息县包信镇一带,赖为以国为姓之氏,故赖姓源于河南。”同时台湾、广东蕉岭、河南孟津等地的《赖氏族谱》中均载:赖被楚灭之后,为避楚灵王之害,赖氏还有改为罗姓或傅姓,因此有“赖、罗、傅联宗”之说。

同时在今息州谯楼还存立有一块清道光二十七年的《重修东岳庙大殿拜殿后楼碑记》,碑文记载着包信是春秋时赖子国的所在地及其二千多年的历史沿革和当时当地的风土习俗。我们在包信同罗、傅两姓的有关人士座谈中,发现全镇罗、傅两姓无通婚事例,并有同一处祖地祭祀的习俗。

根据以上事实和资料,通观包信镇的地理位置、出土文物和罗、傅两姓的习俗证明:今息县包信镇一带是春秋赖子国的所在地。当地现在已找不到赖姓人家,但罗、傅两姓特多,这才是合乎历史、合乎逻辑的,否则,如是赖姓人很多,倒成了姻亲等关系不愿离开故土的,就得改名换姓,不然就会受到楚王的伤害,遭来灭顶之灾,。 所以,包信傅姓特别多,是“赖罗傅联系”之说的有力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010103/152120.html

更多阅读

武汉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三门县 三门县-历史沿革,三门县-行政区划

三门县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东北部沿海,西枕天台山,东濒三门湾,北接宁海县,南毗临海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西部为低山丘陵地区,间有小块河谷平地,东部为滨海平原,河道纵横,土壤肥沃,盛产青蟹。三门县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捷。近年来,三门县充

声明:《武汉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包信 包信-行政区划,包信-历史沿革》为网友忧郁胡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