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概况及历史沿革 峰尾镇 峰尾镇-基本概况,峰尾镇-历史沿革

峰尾镇具有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旖旎丰富的旅游资源。圭峰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丰赡,有圭峰塔、东岳庙、义烈庙、永全社等一批人文景观,还有一批等待研究鉴定的古建筑和名人故居,2006年,专门从事圭峰文化研究的圭峰文化研究会被省民政厅授予优秀民间团体。峰尾又是一个天然的旅游胜地,五里海沙旅游度假区即将开发,天然十二景观令人目不暇接。峰尾的北管音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北管演出教育基地和村级北管协会的成立,使北管保护工作不断深化。

峰尾镇

峰尾_峰尾镇 -基本概况


掠影
峰尾镇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东南沿海突出部(俗称峰尾半岛),是闽南著名的侨乡,渔乡之一,于1999年8月正式成立,辖区有8个行政村,总人口5.5万人,陆域面积11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3千米,可利用浅海滩涂面积600公顷.峰尾镇地居要冲,海陆交通四通八达,港阔水深.历史上的峰尾曾是一个集海洋捕捞,码头航运和海上贸易于一体的重要港口,被称为闽南四大渔业重镇之一.。随着福建炼一体化项目的启动,泉港城市中心迅速向东扩展,给处于城市中心区域的峰尾镇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峰尾将成为对外开放更活跃,更富吸引力的投资开发热土。

峰尾_峰尾镇 -历史沿革

峰尾本是个半岛,峰尾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年间,规格较小。隆庆壬申年间,加筑环城,浚沟护城,兼容民居,东南西北设四大城门。国民党统治时期,当年雄伟的城墙被国民党政府拆毁,只剩下四大城门依稀可辨,加之后来经济实在困难的小学也拆城基建校舍,最终导致整个城墙几乎荡然无存。古城经过一系列的人工摧毁和风雨侵蚀,如今峰城已“无城”。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全国经济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峰尾城内的经济却一片欣欣向荣,堪称奇迹。当时日本对我国沿海进行全面封锁,以海为生的沿海地区渔民几乎无法出海捕鱼,经济十分落后,而峰尾渔民却凭着过人的机智勇敢和航海技术,避开敌人的重重封锁线,硬是打开一条颇为独特的海上贸易航线。以刘家为首的商船,拥有180多艘60至80担的小白钓船和48艘300至1600担的大木船,他们大多以股份制形式经营,载着白糖、食盐、布匹等商品常年来往于浙江沈家门、上海、重庆、广东、山东、台湾、香港、马来西亚等地进行通商贸易,又从那些地方购回必需物资运回当地销售,形成购、运、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那时峰尾就设有“海关”。海运贸易的高利润,不但使峰尾的渔民、农民入股,还吸引晋江、南安、安溪、莆田、仙游和外省商人前来参股、托运,在城内开设行店、餐馆、茶庄,小小的峰尾城内就有23家商行,另有布店、药铺、酒家、茶馆等60多家行店。著名的“沈家门兴”、“台湾兴”商船闻名海内外,引得众多商贾前来贸易、参股或自设行店,峰尾城内商阜云集,栈铺林立,舟来车往,络绎不绝。夜里管弦弹唱,通宵达旦,留声机响个不停,且不时上演莆仙戏,一时人山人海、热闹繁华,宛若不夜城,有“小上海”之称,周边客商来峰尾贸易时吃住可免费,足见当时峰尾经济之繁荣,也是当时的奇迹。时过境迁,昔日的繁华已经成为过眼烟云,如今在这片古城上,沿海大通道穿城而过,一座新的石化港口新城正在海边崛起。古街两边如今住着上百户人家,许多人还以渔业为生计,驾着木帆船讨海。斜阳下,闲适的老人坐闲倚门前,任冬日的阳光打在身上,打发一段悠闲的时光,曾经的浮华已经如过眼云烟,褪色成一段平淡的日子,在门口慢慢流淌。峰尾海

峰尾_峰尾镇 -行政规划


峰尾镇位于泉港区东南部。人口51960人(2003年末)。辖8个行政村。诚峰村诚平村前亭村上楼村峥嵘村郭厝村联岩村奎壁村。镇政府驻诚峰。

峰尾_峰尾镇 -经济建设

峰尾镇经济发展良好,2007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7.9150亿元,完成完成年度计划102.2%年均递增32%。2002年在全区率先被市委、市政府确认为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镇。随着炼化一体化的启动,未来10年内,国家将注入1000亿元资金,把这里建成我国六大石油化工基地之一和四大国际货运中转站之一,古城将以日新月异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矗立在海峡西岸,再领风骚数百年

峰尾_峰尾镇 -文化建设


峰尾镇具有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旖旎丰富的旅游资源。峰尾镇现在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7处,分布于诚峰、诚平、郭厝3村,独具特色的圭峰文化、北管音乐和古船模制作技艺,是该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圭峰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丰赡,有圭峰塔、东岳庙、义烈庙、永全社等一批人文景观,还有一批等待研究鉴定的古建筑和名人故居,2006年,专门从事圭峰文化研究的圭峰文化研究会被省民政厅授予优秀民间团体。峰尾又是一个天然的旅游胜地,五里海沙旅游度假区即将开发,天然十二景观令人目不暇接。峰尾的北管音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北管演出教育基地和村级北管协会的成立,使北管保护工作不断深化。

峰尾_峰尾镇 -峰尾镇特色文化


1、北管音乐

哈尼族概况及历史沿革 峰尾镇 峰尾镇-基本概况,峰尾镇-历史沿革


北管音乐作为泉港地方独特的文化品牌,源自明末清初北方民间音乐,而通过渔商船海上运输商贸活动及江淮难民南移传入。北管音乐既有“中原雅乐”的余韵,又有“江南丝竹”的清音。历史上北管音乐不仅流传到台湾,还风行于日本琉球群岛。正如民族音乐家王耀华教授所说:“闽台北管同源中华古乐,是同树异枝上的两朵姐妹花”。北管音乐文化成为对外宣传福建文化的著名品牌之一,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

2、“福船”制造技艺


早在宋、元时期,古代泉州的造船业就已经蓬勃兴起,尤其是以“峰尾黄氏造船世家”和王氏(王尧)造船师匠为代表的泉州造船人,由于擅长制造远洋帆船(现又称福船)而著称于世。公元1405年,以峰尾“黄氏造船世家”黄源修率领的造船人参与三保太监郑和的“下西洋之旅”而筹划规模宠大的造船工程,兼负责工程规划、船艺设计、材料统筹和监匠训导等重要工作。至顺治十三年和康熙二十八年又相继参与郑成功、施琅为收复台湾建造战船的工程事务,峰尾黄氏造船大师黄都受清朝朝廷任用为“道宪厦厂军工匠首领”。黄氏造船人建造的“黑舶五青案”(俗称:黑舶五枪堰)船型成为“福船”的主船休,其传统的“水密舱”和“十二生肖”的人性化结构是黄氏造船人独具匠心的设计。“福船”承载着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是弥足珍贵的非物质遗产。

3、民俗文化(陋习)---------裹脚采风


自古以迄20世纪30年代,我国流传妇女缠足之陋俗,而且相当普遍,美其名曰“三寸金莲”。在惠北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妇女缠足比例也不同。清朝光绪年间最盛,峰尾、肖厝称为“缠足村”,帮有“肖厝娘子沙格脚,峰尾娘子金缚脚”之说。世纪初,涂岭、界山地区较少,农村也只有20%肖厝、峰尾一带占95%。20世纪30年代结束了传统遗俗。随着岁月的推移,目前峰尾也仅有缠足妇女200多人。他们仍保持着古老传统的打扮,留下了时代的烙印,1998年福建电视台曾把缠足列为古风民俗来峰尾拍摄,以便借古鉴今。

4、特色食文化


“来峰尾吃海鲜”是峰尾人民对客人的上好宴请。峰尾的海鲜酒楼(店)较多,基本形成沿镇区主干道一条街。这里的海鲜全都是深海捕捞上来的,具有野生、无污染、新鲜等特点,深受客人青睐。除海鲜外,这里还有传统的美食,如海蛎饼、粥米馊等特色小吃,著名的鳗鱼泡、乌贼干等海鲜干品也是馈赠亲友的上佳礼物。

峰尾镇具有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旖旎丰富的旅游资源。圭峰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丰赡,有圭峰塔、东岳庙、义烈庙、永全社等一批人文景观,还有一批等待研究鉴定的古建筑和名人故居,2006年,专门从事圭峰文化研究的圭峰文化研究会被省民政厅授予优秀民间团体。峰尾又是一个天然的旅游胜地,五里海沙旅游度假区即将开发,天然十二景观令人目不暇接。峰尾的北管音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北管演出教育基地和村级北管协会的成立,使北管保护工作不断深化。

随着十七大的胜利召开,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快速推进,泉港城市中心迅速向东扩展,给处于城市中心区域的峰尾镇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峰尾将成为对外开放更活跃、更富吸引力的投资开发“热土”。

峰尾_峰尾镇 -二、峰尾镇特色文化:


1、北管音乐:北管音乐作为泉港地方独特的文化品牌,源自明末清初北方民间音乐,而通过渔商船海上运输商贸活动及江淮难民南移传入。北管音乐既有“中原雅乐”的余韵,又有“江南丝竹”的清音。历史上北管音乐不仅流传到台湾,还风行于日本琉球群岛。正如民族音乐家王耀华教授所说:“闽台北管同源中华古乐,是同树异枝上的两朵姐妹花”。北管音乐文化成为对外宣传福建文化的著名品牌之一,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

2、“福船”制造技艺:早在宋、元时期,古代泉州的造船业就已经蓬勃兴起,尤其是以“峰尾黄氏造船世家”和王氏(王尧)造船师匠为代表的泉州造船人,由于擅长制造远洋帆船(现又称福船)而著称于世。公元1405年,以峰尾“黄氏造船世家”黄源修率领的造船人参与三保太监郑和的“下西洋之旅”而筹划规模宠大的造船工程,兼负责工程规划、船艺设计、材料统筹和监匠训导等重要工作。至顺治十三年和康熙二十八年又相继参与郑成功、施琅为收复台湾建造战船的工程事务,峰尾黄氏造船大师黄都受清朝朝廷任用为“道宪厦厂军工匠首领”。黄氏造船人建造的“黑舶五青案”(俗称:黑舶五枪堰)船型成为“福船”的主船休,其传统的“水密舱”和“十二生肖”的人性化结构是黄氏造船人独具匠心的设计。“福船”承载着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是弥足珍贵的非物质遗产。


3、民俗文化(陋习)---------裹脚采风:自古以迄20世纪30年代,我国流传妇女缠足之陋俗,而且相当普遍,美其名曰“三寸金莲”。在惠北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妇女缠足比例也不同。清朝光绪年间最盛,峰尾、肖厝称为“缠足村”,帮有“肖厝娘子沙格脚,峰尾娘子金缚脚”之说。世纪初,涂岭、界山地区较少,农村也只有20%肖厝、峰尾一带占95%。20世纪30年代结束了传统遗俗。随着岁月的推移,目前峰尾也仅有缠足妇女200多人。他们仍保持着古老传统的打扮,留下了时代的烙印,1998年福建电视台曾把缠足列为古风民俗来峰尾拍摄,以便借古鉴今。


4、特色食文化:“来峰尾吃海鲜”是峰尾人民对客人的上好宴请。峰尾的海鲜酒楼(店)较多,基本形成沿镇区主干道一条街。这里的海鲜全都是深海捕捞上来的,具有野生、无污染、新鲜等特点,深受客人青睐。除海鲜外,这里还有传统的美食,如海蛎饼、粥米馊等特色小吃,著名的鳗鱼泡、乌贼干等海鲜干品也是馈赠亲友的上佳礼物。

峰尾_峰尾镇 -二、特色经济:

1、特色港口经济:

A、劳务输出:一年来,镇政府多管齐下,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举办了农业科技远程培训班7班次,依托文技校、泉港航运学校、前亭航海学校等技术培训机构,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2500多人次,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00多人,年增收21000万元。泉港航运学校是08年我区唯一被评为市级“星火学校”的单位。

b、海洋捕捞经济:水产业是圭峰兴岛富民的第一产业,先民择海而居,猎鱼生息,历史悠久。据《福建省志》记载,与圭峰半岛对峙的东周半岛的贝丘遗址的贝壳推断,在公元前二千多年,这一带沿海就有采拾贝类,并以贝类为食的历史。盛唐以后,圭峰渔业日趋发展,早先是钩钓作业,以后逐步发展网罟作业,明朝初期,因累遭倭寇的捣搔,沿海渔民多娄迁往别处避难,部分姓着陆暂居旧城顶,以定置作业为生。明代,福建渔业又有新发展。圭峰渔业已发展到浙江渔场。光绪十七年,渔业经济发展同时推进了教育社会事业的发展。如今,峰尾镇政府充分发挥渔业主业优势,大力发民海洋捕捞和滩涂养殖,全年水产品产量达4.1万吨、产值3.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762元,比增10%。

c、水产品养殖:圭峰海水养殖区位于湄洲内湾中部,北越莆仙枫江,南抵惠安辋川江,两翼东吴、东周半岛环抱,面临516平方公里海域,是古代内湾渔场,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共和国成立后,贯彻“养捕并举”的方针,海水养殖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到高,新增加海水养殖面积3668亩,现有浅海滩涂面积近二万亩。引进七个名优养殖新品种,其中包括单性牡蛎、紫贻贝、鲍鱼、海带、对虾等浅海养殖品种。海洋捕捞和水产品养殖业的发展也催生了渔具加工生产。

2、特色城市经济:

a、城市服务业、商业:建镇以来,峰尾镇不失时机发展第三产业,构筑镇区商贸体系。充分利用“三面环海”的得天独厚地理位置,紧紧抓住沿海大通道、区行政中心、泉港医院等项目在我镇规划建设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加快发展投资少、见效快、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便民店、快餐店、连锁店、超市、社区服务、家政服务、中介服务、物业管理、医疗康复、安装维修、文化传媒、信息咨询、金融保险、交通运输、劳务培训等城市服务业。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建设一批有形市场,大力扶持诚峰水产品市场规范运作,着力推进郭厝集贸市场建设,帮助培育奎璧小商品市场。着手做好“五里海沙”、圭峰塔等旅游资源的规划、整合、保护和开发,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旅游和生态旅游,逐步构筑商贸发展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加快行政、商贸、文化、旅游等服务要素的集聚,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聚,促进城市经济逐步繁荣。

b、房地产业:峰尾镇三面环海,地处城市中心区,独特的区位优势是全区居住的重要区域。建镇以来,镇区面貌日新月异。龙光小区、圭东小区、诚峰住宅小区、鑫顺房地产、圭峰综合市场、中达商住、金帛山商住、港二街两侧的飞达商业街,圭峰路两侧鑫顺商城、福瑞祥商住、南北三路两侧的鸿基商贸中心、双赢大厦、恒钰大厦、郭厝综合市场、龙清工贸、新再发房地产等商住项目陆续建成;飞达房地产(二期)和华盛时代新城加快建设,威华房地产、金峰小区、金德花园等项目也已动工建设。与城市化配套的环境设施日臻完善,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城区框架基本形成,中心镇区作用进一步显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010103/152006.html

更多阅读

声明:《哈尼族概况及历史沿革 峰尾镇 峰尾镇-基本概况,峰尾镇-历史沿革》为网友眸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