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瑟纳尔(Yourcenar, Marguerite,1903-1987) 真名Marguerite de Crayencour(玛格丽特・德・凯扬古尔),尤瑟纳尔是作家与父亲一起以姓氏字母重新组合后为自己起的笔名。法国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翻译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是法兰西学院三百多年历史上的第一位女院士,她在生前已经赢得不朽者的地位,而她的作品在她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入选著名的“七星文库”,她也因此而跻身经典作家之列。相比之下,《哈德良回忆录》中哈德良坦诚自信,《阿列克西或徒劳之战解说》中阿列克西欲说还休,《一弹解千愁》中的埃里克则满口“流露真情的谎言”;因为这是些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语境。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_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个人介绍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1903年6月8日出生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父亲为法国人,母亲为比利时人。她出生后仅10天,母亲便不幸去世。玛格丽特从小受到父亲的加倍疼爱,在法国北部、南部和巴黎度过了优裕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她只受过很少的正规教育,得到数位女管家的呵护和家庭教师的悉心指导。与
父亲一样,自青年时代起,尤瑟纳尔即长期奔走于欧洲多国和美加之间。
她只用法语写作,第一本诗集 Le Jardin des chimères (1921)显示了她作为一个作家的高超技巧,她重新诠释了古希腊神话,使它们与现实世界发生联系。1922年,她出版了另一本诗集Les Dieux ne sont pas morts。她的第一部小说 Alexis, ou le traité du vain combat (1929;《亚历克西斯,或者一个徒劳挣扎的故事》,1984年出版英译本)是从一个艺术家的视角进行写作,这个艺术家想要献身于自己的事业,却遭到家庭的反对。她对意大利的访问促使她写下Denier du rêve (1934;《九只手中的一枚硬币》,1982年出版英译本),这是一本关于梦想和现实之间差别的小说。
1934年,尤瑟纳尔遇到了与她同龄的美国女子格雷斯・弗里克Grace Frick。这次相识对尤瑟纳尔的一生至关重要,其后40年里,格雷斯成为了尤瑟纳尔的生活伴侣及其作品主要的英译者。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尤瑟纳尔移居美国。她在莎拉.劳伦斯学院(Sarah Lawrence College)教授比较文学。1947年,成为美国公民,1949年定居美国东北海岸的芒特德塞岛・(1’ile deMount Desert)。期间,她于1937年将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波浪》(The Waves)译成法文,1947年又出版了亨利.詹姆斯《梅齐知道什么》(What Maisie Knew)的法文译本。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作品
她最著名的小说是Mémoires d'Hadrien (1951;《哈德里安回忆录》,1954年出版英译本),法美两国文艺批评界一致对该书高度评价。 这本小说是一个虚构的罗马皇帝的自传,以一封写给他收养的孙子、未来的皇位继承人马克・ 奥里略的书信形式出现。另一本历史题材的小说 L'Oeuvre au noir (1968;法文原书名为,英译本书名为,1976年出版),则是关于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虚构人物,弗兰德斯的炼金术士 泽诺(Zeno)的生活,这本书为她赢得了1968年的费米纳文学奖。1971年,她的两卷戏剧集Théatre出版。她还写了早年家庭生活的传记,以及关于三岛由纪夫的论文Mishima: ou la vision du vide (《Mishima[三岛由纪夫]: 或者空虚的视野》,1981),并将一系列关于她生
活和作品的访谈结集,以Les Yeux ouverts: entretiens avec Matthieu Galey之名出版(《睁开眼睛:与Matthieu Galey的谈话》, 1980)。
她还是一位文笔优美的翻译家(曾经翻译过希腊诗人、英语作家亨利・詹姆斯和维吉妮娅・伍尔芙等人的作品,《深邃的江,阴暗的河》1964年,《王冠与竖琴》1979年)和思想深刻的文论家、批评家(《时间,这伟大的雕刻家》1983年)。
尤瑟纳尔不断挑战自己作为作家的能力,她的文学风格多变。但她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对古代文明和历史变迁的丰富知识,以及尝试理解人类行为的动机。1980年尤瑟纳尔被选入法兰西学院(Académie Fran?aise)是法兰西学院300多年历史上的第一位女院士,法国历史上第一位“绿袍加身”的女性不朽者。1986年,她被授予法国第三级荣誉勋位(French award, Commander of the Legion of Honour)和美国艺术家俱乐部的文学奖章(the American Arts Club Medal of Honor for Literature)。
尤瑟纳尔坚信,历史是一所“获得自由的学堂”,是对人类进行哲理思考的跳板。因此,她特别青睐历史,她的虚构作品漫游于古代、文艺复兴时期以及20世纪初的广大空间;若用现代的文论言语表达,尤瑟纳尔的全部作品都是互文性的杰作,充满着今与古、此与彼、我与他、灵与肉、具体与抽象的对话。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_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
诗集:《幻想的乐园》1921年,《众神未死》1922年
剧本:《埃莱克特或面具的丢失》1954年,《阿尔赛斯特的秘密》1963年
小说: 短篇小说集《死神驾车》1934年,《像水一样流》1982年
长篇小说:《哈德良回忆录》1951年,《苦炼》1968年
传记: 《世界迷宫:虔诚的回忆》1974年,《北方档案》1977年
翻译着作:《波浪》1937年,《深邃的江,阴暗的河》1964年,《王冠与竖琴》1979年
评论:《时间,这伟大的雕刻家》1983年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_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语丝
“有些书,不到40岁,不要妄想去写它。年岁不足,就不能理解存在,不能理解人与人之间、时代与时代之间自然存在的界线,不能理解无限差别的个体……经过这许多年,我终于能够把握皇帝与我之间的距离。”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_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作品赏析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是法兰西学院三百多年历史上的第一位女院士,她在生前已经赢得不朽者的地位,而她的作品在她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入选著名的“七星文库”,她也因此而跻身经典作家之列。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她 84岁高龄才去世。在她在世的时候,
就已经在私下销毁自己的部分资料。她其实是一个不喜欢被别人写入传记作品的人。但是本书作者历经曲折,奔走于大西洋两岸,终于写完了本书。
尤瑟纳尔真正称得上是不世出的作家。然而正如让・勃洛特在《尤瑟纳尔论》中所说:“她作品中最缺少的东西似乎显而易见:没有作者。”这一点贯穿了尤瑟纳尔全部小说创作。甚至连这个表示性别的“她”,我们都难以察觉。与她的同时代人尤其是同为女性的作家比较一下,也许更能显示区别:波伏瓦或杜拉斯是喧嚣的,尤瑟纳尔则是缄默的;她们站在聚光灯下,而她置身黑暗之中。
尤瑟纳尔的写作过程,可以被形容为一场与人物或历史合谋针对作家自己的战争。为此,每部作品都花费很长时间,经过反复修改才告完成。她说:“我之所以选择用第一人称去写这部《哈德良回忆录》,就是为了让自己尽可能地摆脱任何中间人,哪怕是我自己。”至于摆脱“中间人”之后,第一人称的主人公对其选定的倾诉对象说什么,怎么说,那是另外一码事。相比之下,《哈德良回忆录》中哈德良坦诚自信,《阿列克西或徒劳之战解说》中阿列克西欲说还休,《一弹解千愁》中的埃里克则满口“流露真情的谎言”;因为这是些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语境。
尤瑟纳尔所写通常被称为“历史小说”,这一名目说明存在着一个面对过去亦即位于历史之外的点;作家借此立足,由此出发,描述那些曾经有过或没有过的事件与人物;此时他所担当的正是前述“中间人”的角色。尤瑟纳尔则取消了这一立足点或出发点,或者说把它移到历史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讲,她写的是“历史的现实小说”。她说,《苦炼》写到后三分之二,“我觉得自己才有些远离了再现十六世纪的生活,而更加接近了十六世纪的生活。”
问题的关键其实不在于理论而在于实践。一切都是具体的,微妙的。当尤瑟纳尔说:“通过《安娜姐姐》,我平生第一次领受小说家的最大特权,即完全进入人物角色,或者由他们牵制。在那几周时间里,我生活起居与交际虽然一如既往,却又一直活跃在这二人的躯体和心灵中,忽而由安娜化为米格尔,忽而由米格尔化为安娜……”意味着小说中那对贵族姐弟,因此得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逻辑去活,去爱,去死;尽管惊世骇俗,却又真实可信。尤瑟纳尔笔下的人物多有非同寻常之举;唯其合情,所以合理。尤瑟纳尔与众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她对人物体验得更深;当这种体验深切到“摆脱任何中间人,哪怕是我自己”的程度,也就成为她所特有的方法了。
尤瑟纳尔的《苦炼》、《安娜姐姐》和《默默无闻的人》等,都用第三人称写成。这时是历史而不是某位“现代叙述人”在讲述泽农等人的事情,所以才能那么沉着冷静,不动声色。而在《哈德良回忆录》、《阿列克西》和《一弹解千愁》中,主人公无不置身于终结之处去叙述既往事件,叙述者也很接近于我们称为“历史”的那个角色。笼统地讲作家消除自己与哈德良之间的距离还不够,关键要看她与什么时候的哈德良消除距离――不是进行中的他,是已完成的他;尤瑟纳尔是与“隐隐约约地看见我死亡的影子”的哈德良融为一体,重温的生命历程。她所写的,对历史来说是现实的,对人物来说是历史的。无论第三人称,还是第一人称,尤瑟纳尔小说的叙述主体几乎是相同的。对此可以借用《〈默默无闻的人〉跋》中有关主人公纳塔纳埃尔的话来形容:“对周围世界悄悄陈述自己的看法,而停顿迟疑的情况极少见,并不像口吃的人竭力向人表达一点儿思想那样。”
尤瑟纳尔的小说,以形式论都是精美之作;然而她的种种努力,不过是使形式哪怕在细微之处也不至于成为内容的障碍而已。其致力于让作品中“没有作者”,目的也在于此。作为一位作家,尤瑟纳尔胸襟甚高。勃洛特说:“尤瑟纳尔……通过重新理解和体验一个皇帝对其宠儿的感受来介入时代和爱情,通过哈德良或哲人泽农对人类的尽责来和智慧、仁慈、纯朴、正义感相结合。她正是通过它们来表现她面对世界现状的不安。”虽然从根本上讲,尤瑟纳尔并不针对一时一地写作,她所面对的是整个人类历史,从中寻找或创造与自己在思想与心灵上对称的角色。尤瑟纳尔与她笔下的哈德良、泽农等人息息相通,承受同一命运,享有同一精神世界;此种契合,超越古今而长存。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_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评价
校长:
“她行为怪异。她彬彬有礼,但是无人可影响她的决定。你瞧得见,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赶紧上完课赶紧走。她对学校生活不感兴趣,人们试图了解她,无人成功。形象上,她令人起敬。她永远笔直,永远穿长裙,永远端正,像个中世纪的女人。对她的生活,我们一无所知。我们不明白她为什么住得那么远(离学校100多公里,上课的日子,瑟瑟早上四点起床赶路)。她对工作十分严肃,但从不与我们探讨教学。她的思想在别处。她其实是个看不见的存在。她经常泡图书馆。晚上她在小房子里工作,没人打搅她,没人想过要去打搅她。尤其当她开始写那本书以后。我们都感觉到那是她最重要的事情。学校反对麦卡锡主义的活动,她也不参与,但是大家都知道,她肯定是自由思想者,她尊重宽容。只不过,她的大脑完全属于公元二世纪,我们没想过要去拉她参与什么事情。”
她的学生们:
“我们完全被她的个性震住了。这个人,只要在校园里见过一次,你就忘不了。”
“她着装诱人,对颜色搭配非常讲究。”
“她讲课方式正统。滔滔不绝,一个英文字都没有。”
“她对学生要求高。但她从不没必要地刺伤学生。”
“她对我们淡漠,从她讲课的样子,你能感觉到她要么是极度疲倦,要么就是不打算用心。身体笔直,而你能感到她智力上是松懈的。她讲的东西,她并不真地在思考。”
“她像一个权威的男性,有一种自然而然就高高在上的方式。她像男人一样吸引我。我到现在都不能想象她烤面包或者拿吹风机吹头发的样子。我甚至猜她一天天用的都是中世纪的器具。我们都听说她跟一个女人生活,但谁也不敢跟她提这个事。我想她肯定没有孩子,也从没想过做母亲。她在我记忆中,就是一个石头刻出来的人。这种人不在现实之中,不在时间之中,因此也永远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