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阳,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四川最年轻的县级行政区之一,全区幅面圆积面积1160余平方公里,辖12个镇,12个乡,人口62万余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5万人,城镇建成区面积5.3平方公里。
恩阳_恩阳 -恩阳简介
恩阳位于四川省巴中市西南部,全区幅面圆积面积1160余平方公里,辖12个镇,12个乡,人口62万余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5万人,城镇建成区面积5.3平方公里。嘉陵江、渠江支流水系贯穿古镇全境,恩阳河、之字河等在此交汇流过,“两河环绕,宛如弓弦”。义阳山“三峰耸立,形若笔架”。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山、水、情相融一体的城镇风貌,有“小武汉”和“小上海”美称。恩阳区历经近1500年,不仅有灿烂的文化,而且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古朴深厚的川北民居文化,大巴山深处的巴人遗风,红军留下的大量文物遗址,装点并提升了恩阳。
恩阳_恩阳 -镇名由来
恩阳古称“义阳”,改名为恩阳有三个说法:一是隋开皇三年(583)罢郡前,因镇中有义阳山,故取名义阳。二说是当年义阳县有一个不孝孙子在街上殴打年迈的祖母,有地方官员见了认为这是缺少人伦,失了伦常,遂改义阳县为恩阳县;三说是隋朝当时统一了天下,为了让大巴山深处的人们也能记住皇恩浩荡,便把义阳郡改为了恩阳县。
恩阳_恩阳 -恩阳荣誉
1992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
1994年被列为四川省首批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2000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首批500家“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先进镇;
2002年被确定为“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
2003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四川省首批30个试点重点镇;
2004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200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集镇”;
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国家建设部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恩阳_恩阳 -历史沿革
恩阳历史久远,上至新石器时代,便已有人类活动。据《巴中县志》载,恩阳在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普通六年 (525)始置义阳郡,同置义阳县,郡县同治。
隋开皇十八年 (598),改义阳县为恩阳县,隶属清化郡 (今巴州)。
元世祖二十年,废恩阳县为恩阳河场,划归清化郡管辖。
清朝时期,改恩阳河场设恩阳县。
民国时期,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红四方面军在恩阳建立县苏维埃政权。在这里先后设仪阆县,恩阳特别市,恩阳县。当时的恩阳镇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此时的疆域,东起平梁,西至柳林,南到玉山,北达上八庙,辖一镇十区,三十七乡,三百八十一村,人口约三十万余。
解放后,1962年设人民公社,1969年改为革命委员会,1980年设镇人民政府,当时只辖场镇境内,后几经调整,1993年撤区并乡建镇,将原恩阳、司城、麻石三乡并入恩阳镇,1997年底司城恢复乡建制,从恩阳镇分离,2005年3月,将原司城、明扬2个乡所属的行政区域并入恩阳镇,镇政府驻恩阳场。后直属区辖至今。
2013年1月31日,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调整巴中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经国务院批准,同意设立巴中市恩阳区。
没有讲话和致辞,在一座租用的办公楼前
五年内建成15平方公里人口15万新城区
没有鲜花、红地毯、鞭炮,也没有领导讲话和致辞,6月3日早晨6时过,在恩阳工业园一座租用的办公楼前,巴中市恩阳区正式挂牌成立。上午9时,恩阳区第一次党代会开幕,219位代表齐聚一堂,共商恩阳发展大计。
今年1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调整巴中市部分行政区划,设立巴中市恩阳区。至此,巴中市行政区划变更为三县两区(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巴州区、恩阳区)。新设立的恩阳区将原巴州区一分为二,成为该市的第二个市辖区,为我省第182个县(市、区)。
恩阳区以恩阳、玉山、茶坝、观音井、花丛、柳林、下八庙、渔溪、青木、三河场、三汇、上八庙12个镇,石城、兴隆场、关公、三星、舞凤、双胜、群乐、万安、尹家、九镇、玉井、义兴12个乡为行政区域,辖区面积1156平方公里,总人口61.8万。
2月28日,恩阳区筹备组正式成立。新区共设19个部门,4月初,1000多名工作人员正式入驻恩阳展开新区成立筹备工作。
按照巴中市“一城两翼”的城市空间布局,恩阳区地处西翼,与东边的巴中经开区兴文新区遥相呼应。在恩阳区第一次党代会上,区委书记梁津华表示,借助新区挂牌的历史契机,恩阳区将以“后发也要高点起步”为理念,把加快发展作为根本任务,把经济建设作为兴区之要,树立新思维、打造新品质、建立新机制。
恩阳区将围绕“30平方公里、30万人口”的发展目标,在五年内建成一座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15万的新城区。恩阳区政府所在地恩阳镇,距离巴中主城区10余公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四川十大古镇之一,旅游观光业和文化娱乐产业是其未来发展方向。该区将全力挖掘境内的旅游资源,将恩阳古镇打造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古镇。
来源: 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