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拼为yí fēng yì sú,指移:改变;易:变换。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出自《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移风易俗_移风易俗 -条目
移风易俗( yí fēng yì sú )
移风易俗_移风易俗 -解 释
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移风易俗_移风易俗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移风易俗_移风易俗 -示 例
我们要~,形成讲科学的好风气。
移风易俗_移风易俗 -近义词
推陈出新、破旧立新
移风易俗_移风易俗 -反义词
因循守旧、一成不变、墨守成规
移风易俗_移风易俗 -歇后语
大年初一吃面条;新媳妇下地
移风易俗_移风易俗 -英 文
transform outmoded habits and customs <change prevailing habit and customs>
移风易俗_移风易俗 -美学
儒家美学用语。指文艺具有改变社会风气、风俗的审美功能。语出《荀子・乐论》:“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荀子认为,音乐可以使民心向善,深深地感动人,使社会风气和习俗得以改变。因此礼乐兼用,才能使社会安定。荀子强调声色之欲,与生俱来,只能“心止之也”。但对于心,只能用乐来感染,通过乐促使人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进而达到人们的思想道德面貌的改变,最终实现影响整个民族性格、整个社会风气的社会功能。儒家的关于文艺具有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的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汉代《毛诗序》、魏晋时阮籍的《乐论》以及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中对文艺的移风易俗的作用都有深入的探讨。
移风易俗_移风易俗 -资料
【汉语】移风易俗
【拼音】yífēngyìsú
【英文】Changeexistinghabitsandcustoms
【解释】移:改变;易:变换。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出处】《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示例】圣人的快乐可以改变人们的善心,会感动人们深处的心灵,我们要移风易俗,形成讲科学的好风气。
【近义词】推陈出新、破旧立新
【反义词】因循守旧、一成不变、墨守成规
【歇后语】大年初一吃面条;新媳妇下地
【灯谜】移风易俗(打成语一)谜底:气度不凡
移风易俗_移风易俗 -故事
西汉初年,社会秩序很不安定,虽然国力得到一定的恢复,但社会风气没有大的改观。贾谊看到这个问题深为忧虑,就上书汉文帝:虽然政权已经改变,但社会遗风余俗依然存在,而移风易俗、使人心趋向正道的使命不能推卸,不能只用文书往来应付。
儒家美学用语。指文艺具有改变社会风气、风俗的审美功能。语出《荀子・乐论》:“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荀子认为,音乐可以使民心向善,深深地感动人,使社会风气和习俗得以改变。因此礼乐兼用,才能使社会安定。荀子强调声色之欲,与生俱来,只能“心止之也”。但对于心,只能用乐来感染,通过乐促使人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进而达到人们的思想道德面貌的改变,最终实现影响整个民族性格、整个社会风气的社会功能。儒家的关于文艺具有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的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汉代《毛诗序》、魏晋时阮籍的《乐论》以及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中对文艺的移风易俗的作用都有深入的探讨。
移风易俗_移风易俗 -正文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移风易俗_移风易俗 -译文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诸侯国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说:“赐(子贡的名)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圣人所做之事,可以改变风俗习惯,影响老百姓的行为,但并非只适合你个人的行为。现今,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你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移风易俗_移风易俗 -注释
于:在
让:不要
举:兴起,起
移:改变
施:给予,传授
适:适合
寡:少
府:国库
臣妾:古时对奴隶的称谓,男称臣,女称妾
子贡:孔子的学生
赐:子贡的名
子路:孔子的学生
移风易俗_移风易俗 -发展
新中国移风易俗活动起源于爱国卫生运动。1952年2月29日,美国飞机共14批148架次侵入我国安东穴丹东雪、抚顺等地。先在抚顺,后来又在其他地区播撒带有病毒、细菌的昆虫,对我国发动了细菌战争。当年3月14日,政务院决定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任务是领导反细菌战,开展爱国卫生运动。3月19日,中央防疫委员会向各省、市、自治区发布反细菌战的指示,要求各地做好灭蝇、灭蚊、灭蚤、灭鼠以及杀灭其它病媒昆虫的工作。7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进一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社论,指出爱国卫生运动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
1957年9月20日,党的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爱国卫生运动的任务和目的是:“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振奋精神,移风易俗,改造国家。”
1958年2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就是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从除“四害”做起,普及卫生常识,破除迷信,消灭各种疾病和它们的根源,增进人民的健康。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取得了重大成就。
1960年,党中央在1960年《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中指出:“中央现在提醒同志们,要重视这个问题,要把过去两年放松了的爱国卫生运动重新发动起来。”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以卫生为光荣,以不卫生为耻辱。”在1960年先后召开的全国农村和城市卫生工作现场会议上,又重点介绍、推广了山西稷山县、广东佛山市两个改造旧农村、旧城市卫生面貌的先进典型经验。使各地爱国卫生运动有了新的发展。
这场运动七十年代后扩展到改变旧的风俗习惯,特别是红白事的新事简办。反对索要彩礼,反对大操大办,提倡勤俭节约。有些方式在一些地方还保留下来。如有些地方人死后三天内要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