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共同的传统节日,寺僧和俗人一样也欢庆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不过藏历年的推算法与农历春节有些差异。2010年的藏历年是2月14日,和农历新年(春节)、情人节是一天;2009年藏历新年是2009年2月25号,春节是2009年1月26号,所以时间上较春节晚1个月。2008年藏历新年和春节是同一天。
藏历新年_藏历新年 -日期
藏历新年
藏历正月初一为藏历新年,由于与农历算法不同,藏历新年和农历新年的日期不完全相同,一般会有四种情况:即藏历新年初一和农历大年初一完全重合、相差一天、相差一个月或相差一个月零一天。
根据藏历理论,每32个半月应闰一个足月,这样藏历年与农历春节的日期就形成了一个特定的“3年循环”,即头一年相同,第二年差一天,第三年差一个月,然后再循环。
藏历新年的起始要从每年藏历的12月中旬开始算起。过藏历新年是从藏历12月29日开始的。
藏历新年从藏历元月1日开始,15日结束,持续15天。
藏历新年_藏历新年 -筹备
准备“切玛”
新年的准备工作一般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初就开始了。除购置吃喝玩乐的年货外,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个名叫“切玛”的五谷斗,即在绘有彩色花纹的木盒左右分别盛放炒麦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棵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还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种子,使其在新年时节长出一、二寸长的青苗。“切玛”和麦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制作“卡赛”
临近节日,男人们忙着打扫庭院,妇女则精心制作“卡赛”,一种酥油炸成的面食,分为耳朵形、蝴蝶形、条形、方形、圆形等各种形状,涂以颜料,裹以砂糖。既是装饰神案的艺术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卡赛”的品种花色常常成为女主人勤劳、智慧和热情的象征,在节日里分外引人注目。
藏历新年_藏历新年 -起源
藏历新年
藏历的正式使用,是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时值农历丁卯年,于是以丁卯年为始,计六十年为一个“饶琼”,到现在已是第十六个“饶琼”了。在西藏所有的节日都按藏历计算;青海、云南、四川等地的藏族,一般按农历推算。
藏历年有着古老的历史,据文字记载,公元前一百多年,西藏便有了自己的历算法,当时以月亮的圆、缺、朔、望来计算月份,运算很简单。那时的新年初一,相当于现在藏历的十一月一日。
在山南地区,曾发现过一部历书,叫做《纺线老人月算》,这部古老的历算书,详尽地总结了当时藏族人民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天文历算知识,对后来藏族地区天文历法有很大影响。到了唐代,西藏仍以麦熟为新年,这在《新唐书・吐蕃传》中记载为:“其四时,以麦熟为岁自”,《旧唐书・吐蕃传》则说:“不知节候,以麦熟为岁首。”岁首就是新年。
史料记载,公元前100年以前,藏族就有自己的历法,它根据月亮的圆缺来推算日、月、年。几百年过后,苯教徒(西藏的原始宗教)又能精确推算出冬至日归时间,并以此作为一年初始,形成了节日及各种仪轨。
现在的藏历年,是藏、汉、蒙三个民族历史上友好交流的象征。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松赞干布同唐朝缔结姻好,唐太宗李世民把宗女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文成公主带去了各种重要历书以及内地的耕作技术,生产工具,促进了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藏、汉民族的团结。由于农历元月一日适逢藏历十一月,于是,每年的藏历元月一日便定为藏历新年,并形成了欢度新年的习俗。
藏历新年_藏历新年 -演变过程
藏历新年
藏王松赞干布时期,汉地的历法与印度的时轮历法也相继传入,后来由藏族天文学家桑杰益西、坚参白桑等人,以内地的夏历和印度的时轮历及藏区古老的《嘎姆白玛》历法为基础,创制出藏区的传统历法。它主要采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和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犬、猪十二生肖来计算年、月、日。一年十二个月,月分大建和小建,大建三十天,小建二十九天。三年一次闰月,每月的天数有盈有缺,吉祥的日子可以重复一天,凶日或黑日则列行缺漏。以十二年一小循环(即小甲子),六十年为一绕琼(即大甲子),西藏的第一绕琼的纪元是从公元1027年开始的。
公元十世纪以来,由于吐蕃王朝的分裂造成地方割据局势,在不同时期过新年的习惯也开始形成,延续至今,如日喀则、泽当、曲水等地区的新是藏历的十二月一日的传统;林芝地区则是沿袭着藏历十一月一日至五日的习惯,人称“工布年”。公元十三世纪中叶,藏区的历算把元月定为孟春,把元月一日定为新年之始,藏族过新年的习惯从此而来。安多和康巴部分藏区的春节与汉人的春节同时欢度,据说是到了清未,川滇边疆大臣赵尔丰在康巴和安多藏区实行所谓的“改土归流”的野蛮政策,肆无忌惮地焚毁寺庙,杀害了许多僧人和藏人百姓,他从教育、民俗风情等方面强行推行大汉族主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藏区的人们为了生产、生活、宗教,年节活动等方面的方便,与汉历春节同时进行节庆活动。但节日期间的活动与卫藏地区的藏历年的活动内容大致相同,如在拉萨,《正月祈愿大法会》在藏历正月初一至初十六期间举行的,而安多地区的塔尔寺和拉布楞寺的《正月祈愿大法会》是在汉历的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六期间举行的,其法会活动内容与卫藏各地举行的内容相同。而安多地区民向的春节活动亦与卫藏地区的藏历年的活动大致相同。
藏历新年_藏历新年 -噶莫帕玛历算法
相传,西藏的历法约始于公元前一百年左右,由前藏雅隆地方的一个名叫噶莫帕玛的人,根据月亮的圆缺,初步推算出了日、月、年。后来人们把它称为《噶莫帕玛历算法》。后来雅隆地区农业逐渐发展,每当庄稼成熟并收获一次后,农民们便要举行一次聚会庆祝丰收,年复一年,这种活动就慢慢形成了定期的庆祝,后被定为“以麦熟为岁首”的物候历。直到现在西藏林芝地区秋后麦子丰收以后人们欢庆节日,还可以看到这种物候历的延续和影响。藏历新年_藏历新年 -历法由来
公元624年,雪域又有了藏语称为“美、喀、加措”(意即火、空、海)的历法纪元。这种历法以猴、鸡等十二动物生肖纪年,排列次序与十二地支相同,每12年为一周期,每年分春、夏、秋、冬四季。到9世纪初期,由藏族天文学家桑杰益西、坚赞贝桑等人,以内地的夏历和印度的时轮历法及古老的《噶莫帕玛》历法为基础,创制出藏族的传统历法。它是采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和十二动物生肖来计算年、月、日的。这种与十天干相同的推算法就形成了每60年为一周。公元1027年印度的时轮经被译成藏文传入西藏。这年天上正好是阴火兔年,藏族历史上遂把这一年定为第一个60年周期纪元的第一年,也就是说所称藏历新年即从此年开始,藏族语中对1027年雅称为第一绕迥,意为胜生年。
所谓“胜生”是指时轮经中说的香拔拉的难胜法王传法的最后一年――1026年,故将次年定为“胜生年”。
藏历年距今已有970多年的历史,它和春节基本都在同一月中,就差那么几天。所以塔尔寺的僧伽欢度藏历年的同时也欢度春节。从藏历十二月中旬清扫殿堂和自己的僧舍,准备礼佛供品,做自己食用油炸果、嘉娄玛(又称席辫)、花卷等。二十四日晚祭灶神。藏历同汉历一样也把元月定为孟春,把元月一日定为新年之始。
藏历新年_藏历新年 -习俗
安多藏历新年
地区习俗
1、安多藏历新年
安多藏区与许多藏区一样,以藏历正月初一为新年。
大年初一,人们起得很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拉则”煨桑祭神,因为“拉则”在山巅上,一旦火光闪烁,桑烟滚滚升起,四周的人都可以看得见,这里素以第一个去“拉则”煨桑为荣。后来的人只是在已经燃起的煨桑堆上加松枝、柏枝、桑面(糌粑)等物,顺便献酒洒浆,跪拜叩首,添箭杆。第一个煨桑的人燃起桑烟后,便向四周吹吉祥的海螺,海螺以白色为佳,有的还放鞭炮。随后,远近山头都有桑烟燃起。与此同时,各家各户的桑炉里都腾起了桑烟,远山近野,高楼低屋都沉浸在或淡或浓的桑烟里。
祭完“拉则”之后,人们各自回家吃早饭。人们按辈份依次坐好,互相拜年道贺。吃完早饭,一家人再去给村里最年长的或辈份最高的人拜年。在安多藏区的许多地方,大年初一禁止扫地,也不背水、挑水。
安多藏区的年节,尚有“出新”的习惯。清晨时男人们(或者家里的老人们)一起床,就往牛圈或羊圈里跑,去看牛羊的卧法,牛羊的头朝东南西北四方的任何一方,将意味着来年这个方向是吉祥的,于是给牛的头上、身上拴挂三色、五色花布后赶着牛羊向牛羊头朝的方向走几步,即“出新”。“出新”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活动,它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而对青年男女来说,正是年节中相互道声吉祥,联络情感的好机会。
2、工布地区藏历新年
工布地区指林芝县、米林县、工布江达县一带。相传很早以前,有支外国军队入侵西藏,工布人民为了保卫祖国和家乡,组成了一支爱国军队前去阻击。他们踏上征程之时,正值藏历九月,将士们惋惜不能喝上过年的青稞酒,不能吃上过年的年饭,也没有烤上过年的青松火。勇敢而智慧的工布人民便把藏历年提前到藏历十月一日来过,随后将士们便义无反顾地出征了。为了纪念当年英勇出征的将士,每年藏历十月一日,工布人民都要献三牲为将士们守夜,久而久之,藏历十月一日过工布藏历新年的习俗便形成了。
工布新年与藏历新年比较,有着强烈的林区特色。请狗赴宴:三十晚上,驱鬼仪式后,家家户户请狗吃饭。他们把过年的食物端端正正地摆在木盘里,或放在长长的木板上,有糌粑团,有牛羊猪肉,还有核桃、酥油、奶渣、人参果、青稞酒等。工布人认为狗吃什么,不吃什么,都是神的指使,因此全家人诚惶诚恐,注视着狗的每个动作,吃了糌粑或饼子,预示粮食丰收,吃酥油或奶渣,预示农业兴旺,千万不能吃肉,三十晚上狗吃肉,不死人也得闹瘟疫。
吃“结达”:狗吃饱了,人再吃团年饭。人们围着火塘坐一圈,烤着暖烘烘的火炉,喝着青稞酒、酥油茶,吃一种特殊的食品“结达”,即酥油、牛奶、面粉做成的面疙瘩,戳在尖尖的木棍上,伸进火里烤,熟一个吃一个,味道特别香。这天晚上一定要吃饱,据说半夜里鬼来背人,不吃饱,身子骨轻轻的,说不定被鬼背跑了。
祭丰收女神:新年初一,背回新年第一桶水,倒进佛像前的净水碗里,再用它拌糌粑做成供果,兑好青稞酒。然后带上这些供品来到自家最好的一块庄稼地里,祭祀丰收女神。
3、后藏地区的藏历新年
后藏地区指以日喀则为核心的区域,这里的新年又被称作藏历农家年,由于在藏历的元月,后藏(西藏主要的产粮区,指日喀则一带)农民就要开始春耕,所以后藏一带的藏族祖先很早以前就把每年的藏历十二月一日定为藏历农家新年。
过藏历农家年的习俗一般只在西藏日喀则一带,其中包括西藏拉萨的尼木县,而西藏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在藏历每年的一月一日过新年的。藏族节日本就繁多,而藏历农家新年是后藏一带最为隆重、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从藏历11月中旬开始,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时吃、穿、用的节日用品。
虽然真正的农家新年是藏历十二月一日,但过节的喜庆活动则从藏历十一月二十九日就开始了。这天要举行“古恰”活动,男人们要在这天洗头,然后是驱邪、吃“古突”,欢庆活动与西藏其他地区过藏历新年的活动形式基本相同,特别有意思的是,岁末最后一天,也叫“弥漫焦臭的最后一天”。男子要到离家很远的土坎陡岩边去烧焦大年初一早上敬献的羊头。大年初一,年节的喜庆达到高潮。东方刚发白,家里的媳妇或大女儿起早熬酒。鸡叫头遍时,把熬的酒送到家人睡的地方。喝了一两碗酒后,然后大家接着睡觉。鸡叫三遍时,再起床带着“切玛”、糌粑去取“四新”――从别人家牛圈里取“牛粪新”,从地里取“土新”,从水源处取“水新”,从狗窝里取“粪新”。在取“四新”时,要在上述四个地方撒些糌粑。“四新”取回到自己家里,粘上酥油花后放在指定的位置,就表示能防止霜灾雹害和招财引福。
在藏历农家年走进后藏的藏族人家,各种精美的杯盘上盛放的新年供品让人眼前一亮,这些供品大都是食品和饮品,每家每户没有什么不同,只有羊头比较特别,此外,吃羊头也是后藏地区大年初一一大节俗。
民间习俗
藏历新年
1、新年“古恰”。用糌粑画上表示吉祥的宝伞、金鱼、宝瓶、妙莲、右旋海螺、吉祥结、胜利幢、金轮等八吉祥图。
2、酥油彩羊头――“隆过”。用酥油雕成的一个彩色羊头,藏语称为“隆过”。它一般摆设在佛龛前面所贡之品的中央,是因为人们认为“羊”为吉祥之物,同时也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3、面疙瘩――“古突”。“古突”是面疙瘩里分别包进石头、羊毛、辣椒、木炭、硬币等物品。谁吃到这些东西必须当众吐出来,预兆此人命运和心地。
4、驱鬼。藏历12月29日,晚上由男主人点着火把在屋内的各个角落转一圈,嘴里不停地喊着“滚出去,滚出去……”然后将火把与事先准备好的鬼食一起丢到路口,以示将一年的不顺或晦气全赶出家门。
5、请狗赴宴。驱完了鬼,家家户户请狗吃饭。他们把过年的食物,端端正正地摆在盘里,或放在长长的木板上,然后请狗赴宴。
6、“抢水”。“抢水”是藏历新年初一的第一节目。深更半夜,许多地方的藏胞们要到河边或井边,等待破晓时分。习俗认为谁舀到第一桶水,就意味着能够获得最好的运气。
7、祭丰收女神。背回新年第一桶水,倒进佛像前的净水碗里,再用它拌糌粑做成供果,兑好青稞酒。带上这些供品来到自家最好的一块庄稼地里,祭祀丰收女神。
8、折嘎艺人的呼喊。“折嘎艺人”意为“白发苍苍的老人”。每逢大年初一破晓时分,当他发出吉祥欢乐的一喊,家家户户都敞开大门,把他当作贵客迎进庭院,献哈达、敬青稞酒,在他身上撒雪白的糌粑和预祝丰收的青稞。
9、树经幡。人们清晨就在房顶或山顶之上插起新的经幡,以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全家平安。
10、朝佛。老百姓大年初一清晨就赶到大昭寺点酥油灯,绕着八廓街转经,整个八廓街响彻着“嗡嘛呢呗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