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甾体抗炎药作用机制 非甾体类抗炎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作用机制,非甾体类抗炎药-分类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由于其化学结构和抗炎机制与糖皮质激素甾体抗炎药(SAIDS)不同,故又称为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非甾体类抗炎药是与激素相对而言的,这一类药物其化学结构中缺乏激素所具有的甾环,故而得名。此类药物种类很多,目前最常用的有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消炎痛、布洛芬、芬必得、扶他林、西乐葆和奇诺力等。用法:消炎痛每日口服3次,每次50毫克;奇诺力每日2次,每次0.2~0.4克,老年人及肾功能不良者应列为首选。

非甾体类抗炎药_非甾体类抗炎药 -作用机制

不同种类的NSAID有相同的作用机制。它们都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花生四烯酸最终生成前列环素(PGI1),前列腺素(PGE1,PGE2)和血栓素A2(TXA2)。


非甾体类抗炎药

前列腺素有许多功能: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各种组织动脉扩张;调节肾血流,使肾滤过率增加;促进钠排泄,降低血压;抑制胃酸分泌;使子宫肌纤维收缩,溶解黄体;舒张气管平滑肌;使鼻粘膜血管收缩;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骨吸收;抑制甘油脂分解等。

NSAID除了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外,还可抑制炎症过程中缓激肽的释放,改变淋巴细胞反应,减少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迁移和吞噬作用。也正因为NSAID抑制了前列腺素的合成,所以除了有止痛和抗炎作用外,还同时出现相应的副作用。主要表现在胃肠道与肾脏两方面。

非甾体类抗炎药_非甾体类抗炎药 -分类用法

分类

NSAID种类繁多,美国食品医药管理局(FDA)确认的NSAID分成三类:

1、乙酰水杨酸盐类,包括阿司匹林;

2、非乙酰基水杨酸盐类,包括水杨酸镁、水杨酸钠、水杨酸胆碱镁、二氟尼柳(二氟苯水杨酸)、双水杨酸酯;

3、非水杨酸盐类,包括布洛芬、吲哚美辛(消炎痛)、氟比洛芬、苯氧基布洛芬、萘普生、萘丁美酮(萘普酮)、吡罗昔康(炎痛喜康)、保泰松、双氯灭痛、芬洛芬、酮基布洛芬、酮咯酸、四氯芬那酸、舒林酸、托美丁等。

也有文献按药物的半衰期长短分类。半衰期长的药物,如萘普生、芬布芬、舒林酸、吡罗昔康、塞来昔布等每日服2次或1次即可,而半衰期短的药物则应每日给予3~4次。若给予阿司匹林每日3000mg以上,则半衰期明显延长。

另外,NSAID药物还可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分为非选择性和选择性。NSAID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起到抗炎镇痛的作用,人体主要存在两种环氧化酶(COX),即COX-1和COX-2。COX-1是结构酶,人体正常情况下即存在,具有胃粘膜保护作用;COX-2则是诱导酶,在炎症时才大量表达,会加重疼痛和炎症反应。非选择性NSAID同时抑制COX-1和COX-2,镇痛抗炎同时容易导致胃肠道损伤,血小板功能抑制等副作用,而选择性COX-2抑制剂能更有针对性地抑制COX-2,减少胃肠道损伤等副作用。损伤等副作用。常用的非选择性NSAID药物包括芬必得、扶他林等,选择性COX-2抑制剂主要以西乐葆为代表。

选择

为评价NSAID的药效,对绝大多数NSAID都和普通阿司匹林进行过比较。总的来说,它们比普通阿司匹林更耐受,但没有一个在解除疼痛和抗炎方面比阿司匹林更有效,反而增加胃肠道副作用,所以应当避免与阿司匹林并用。尽管各种NSAID药物在药效和安全性方面的差异不大,但价格差别却很大,所以在选择药物时还应当尽量考虑选择性NSAID,需要长期服用NSAID的患者应当尽量选择对胃肠道相对安全的抗炎镇痛药。

评价

NSAID的止痛效果在开始用药后即可得知,而其抗炎的作用需要1~2个星期后才能完全建立。因此在换一种药之前,要等足够的时间来评价疗效。

剂量

小剂量NSAID有解热、镇痛作用,大剂量才有抗炎作用。国内NSAID的用量一般偏小,如布洛芬,抗炎时的剂量应为0.6g每日3~4次,国外最大剂量为每日3.2g,而国内只用到0.2~0.6g,每日3次。再如萘普生,抗炎时剂量为0.5~0.75g,每日2次,国内为0.25g,每日2次。剂量的不足显然限制了NSAID药效的发挥。

使用时机

在临床明确有炎症存在时才使用NSAID。当无炎症存在或炎症很轻时,应当考虑非药物性的治疗,如减轻体重,使用拐杖或固定,以及轻度的活动等。或者使用无抗炎作用的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在治疗骨性关节炎引起的疼痛中与布洛芬同样有效。还应注意,对类风湿关节炎而言,因NSAID只能控制症状,不能防止疾病的发展及合并症的发生,故应尽量早使用缓解病情药物,如甲氨蝶呤、金制剂、青霉胺等。

个别化使用原则

NSAID的使用不是千篇一律、人人都一样的。一个患者对哪一种 NSAID效果最好、需要多大剂量,有什么副作用,都存在个体差异,因之用药要个别化。对一个患者而言,一种NSAID应用足够大的耐受剂量,试用二三周无效即可改用另一种NSAID。

另外对于具有胃肠道危险因素(如消化道溃疡史、高龄、抽烟、酗酒等)的患者,最好选择对胃肠道相对安全的选择性NSAID,即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西乐葆。

非甾体类抗炎药_非甾体类抗炎药 -副作用及防治

对胃肠道的副作用及其防治

前列腺素除了有促进炎症反应的作用外,还在对出血的控制、保护胃粘膜方面有重要作用。由于NSAID抑制了前列腺素的合成,因此在起抗炎作用的同时,也造成了对胃肠道的副作用。其主要表现为胃、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据美国FDA统计,服用NSAID 3个月的患者,胃肠道溃疡、出血和穿孔的发生率为1%~2%,服用1年的患者则发生率在 2%~5%。

机制

1.对粘膜表面直接的损害:以普通阿司匹林最为突出。有人报道正常胃肠粘膜的血液丢失为每日2ml,服用阿司匹林后为每日l~15ml。在服用阿司匹林后 1 小时内,胃镜检查发现胃粘膜小红点和红斑。粘膜糜烂发生在服用阿司匹林3~7日内。阿司匹林是相对可溶性的弱酸,在pH

2.全身前列腺素合成的抑制:胃及十二指肠粘膜的局部前列腺素可以增加上皮细胞分泌碳酸氢根离子以中和氢离子;还可以增加上皮细胞表面斥水性的磷脂颗粒的含量,对粘膜也起一定保护作用;另外,前列腺素增加粘膜的血流,而粘膜的血流对于提供基本的养分和清除漏过粘膜屏障的氢离子非常重要。实践表明,外源性的前列腺素,如甲基前列腺素主要是通过维持粘膜血流量使得粘膜在与毒性物质接触后免受损害。当前列腺素合成受抑制时,粘膜分泌碳酸氢根离子、粘膜的血流量及上皮表面磷脂颗粒均减少,使粘膜的防御能力下降,导致粘膜损害。实验表明胃肠道外使用NSAID同样可以造成溃疡,因NSAID可以通过血液、胆汁、十二指肠、胃反流三条途径达到胃肠粘膜。较弱的前列腺素抑制剂造成的胃肠道损害也较小。

非甾体抗炎药作用机制 非甾体类抗炎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作用机制,非甾体类抗炎药-分类

3.抗血小板凝集效应:NSAID抑制血小板凝集,使得十二指肠原有的溃疡出血。肠道原有病变,如憩室及血管畸形出血,其主要是抑制了血栓素A2的合成。

4.其他机制:指的是与前列腺素有关或无关的机制,可能与白细胞功能和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有关。总之,NSAID引起胃肠道损伤的机制较复杂。NSAID的胃肠道副作用包括临床上出现腹部不适,内镜所见的粘膜损害和溃疡及各种并发症。

防治

易出现胃肠道副作用的危险因素是:①原有溃疡及其他并发症者;②饮酒(腐蚀作用),吸烟(抑制前列腺素和碳酸氢盐分泌),饮咖啡(诱导盐酸分泌)和酸性饮料(降低pH);③同时使用皮质激素或用华法林抗凝者;④儿童、孕妇及大于60岁老人;⑤大剂量或长期使用NSAID者;⑥对NSAID不耐受者;具有①、②以上两种因素的患者,溃疡发生率为普通人群的2~3倍。老年人中发生有生命危险的胃、十二指肠穿孔和出血者比例高,与NSAID相关的死亡几乎均发生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对同时有2~3种危险因素为高危者,在服用NSAID时为防止出血、穿孔,要用预防药物。要严格掌握NSAID的适应证,对确有炎症存在者才给予NSAID,对仅有疼痛而没有炎症的病人可以给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止痛药。对有炎症病人还可以选择其他治疗方法,如关节腔内注射非酰基水杨酸盐或小剂量皮质激素,或者选择具有较高胃肠道安全性的NSAID,比如选择性COX-2抑制剂。

对肾脏的副作用及其防治

机制

NSAID对肾脏副作用的机制在于肾脏灌注和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PGE2、PGI2可以扩张血管,抑制肾小管对血管紧张素的反应,维持肾血流量。NSAID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使得肾灌注不能得以维持,致使体液和电解质紊乱,可发生从轻微的水钠潴留、高血钾到可逆性的急性肾脏功能不全、间质性肾炎及肾坏死等。

有以下一些危险因素者易发生肾脏副作用:①年龄大于60岁;②动脉硬化,或同时服用利尿剂者。③血肌酐>177.8μmol/L,肾功能下降者。④肾低灌注:如低钠、低血压,肝硬化、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使用利尿剂等。

防治

在没有明确的危险因素存在时,NSAID对肾脏的副作用很小。相对而言,舒林酸和双水杨酸酯比其他NSAID对肾脏的副作用更小一些。舒林酸在口服吸收代谢成具有活性的硫化物类和无活性的砜类产物,其中硫化物是前列腺素合成酶的抑制剂,具有较强的抗炎、镇痛、解热作用。舒林酸的生物活性存在于硫化代谢物中,因此其本身是前体药物,而非活性的亚砜产物,较其他NSAID对胃粘膜刺激小。更重要的是舒林酸对肾外环氧化酶的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但不影响尿-酮-前列腺素F1α排出量,亦不影响肌酐清除率和对氨基马尿酸的清除及血浆肾素活性,所以当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紧密依赖于前列腺素生成的肾功能轻度损害的病人,舒林酸可能是其他NSAID的安全替代品。另外对正在进行抗高血压治疗的病人,舒林酸亦是最合适的抗炎药,因为它不同于其他NSAID,和抗高血压药物很少发生相应作用。在有危险因素存在时,所有NSAID的副作用都相似,舒林酸和双水杨酸酯的优越性并不突出。因此有些作者认为当有肾脏危险因素存在时,应避免使用所有NSAID。

其他副作用及其防治

NSAID大多为有机酸,与血浆蛋白有高度结合力,从而增加药物在炎症部位的浓度而发挥作用。多数病人对NSAID均能耐受。但几乎无一种NSAID是安全的,主要毒性反应除胃肠道和肾脏方面外,尚有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皮肤和肝脏等副作用,这些副作用的发生常与剂量有关。少数病人发生过敏反应,如风疹、过敏性鼻炎、哮喘。这同使用剂量无关。这是由于前列腺素合成的减少,造成小血管和支气管痉挛所致。

常见的中枢神经症状有嗜睡,神志恍惚,精神忧郁等。有报道布洛芬导致无菌性脑膜炎和吲哚美辛导致头痛。老年人应用吲哚美辛、萘普生、布洛芬可发生精神模糊。超剂量的阿司匹林可造成昏迷。阿司匹林还可致耳鸣,听力丧失。

许多NSAID能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的活性,阻断凝血恶烷的产生,从而减少血小板的粘附作用,使原有溃疡部位出血,这种作用在服用小于每日80mg的阿司匹林时更易发生。对正在抗凝治疗的病人应避免使用NSAID,因NSAID与血浆蛋白结合可替代华法林与蛋白结合的位点,从而增加华法林的抗凝效应。手术前2周应停用阿司匹林,在必须使用NSAID时,可选用布洛芬、托美丁等,因它们在24小时内完全排出,且对血小板的凝集作用很小。

NSAID对肝脏的毒性作用较小,但15%的病人有在服用NSAID后可有血清转氨酶水平升高,胆红素增多,凝血活酶时间延长,但严重的肝功损害少见,且停药后均可恢复正常。保泰松所致的肝细胞胆汁淤积和肉芽肿肝炎可以使某些病人致命。

非甾体类抗炎药_非甾体类抗炎药 -其他信息

非甾体类抗炎药是与激素相对而言的,这一类药物其化学结构中缺乏激素所具有的甾环,故而得名。它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是治疗风湿性疾病的一线药物。对于一些风湿性疾病,如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及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等是首选药物。

此类药物种类很多,目前最常用的有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消炎痛、布洛芬、芬必得、扶他林、西乐葆和奇诺力等。尽管这―类药都是通过减少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起作用,但各种药物之间还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比如选择性非甾体类抗炎药(如西乐葆)可以在选择性地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的同时减少胃肠道损伤等副作用所以具体用什么,怎么用,还需要医生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

病人在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过程中的一个常见的现象是,不少病人因害怕药物的副反应而不能连续服药,往往“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只在症状严重,疼痛不能忍受时才用药,因而影响疗效,病人产生“药物有无疗效”的疑问,应该指出的是:绝大部分非甾体类抗炎药都是比较安全的,只要遵嘱用药,均可获较好疗效。

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很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水杨酸类:最常用的是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它的疗效比较肯定,但副作用也十分明显。阿司匹林的制剂多为肠溶片,用于解热镇痛时,一般每次0.3~0.5克,每日3次,饭后口服。用于抗风湿时,每日3~4次,每次 1.0―1.5克。要密切注意其副作用。

(2)丙酸类:市场常见的品种有:布洛芬、芬必得、萘普生等。芬必得是布洛芬的缓释剂,该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少,患者易于接收。萘普生的半衰期较长,为14~16小时,每日服用1~2次即可。用法为:布洛芬每次0.4~0.6克,每日3次;芬必得每次0.3~0.6克,每日2次;萘普生每次0.5~0.75克,每日1~2次。

(3)吲哚类:有吲哚美辛(消炎痛)、奇诺力(舒林酸)等。此类药物抗炎效果突出,解热镇痛作用与阿司匹林相类似。本类药中,以消炎痛抗炎作用最强,奇诺力的肾毒性最小。用法:消炎痛每日口服3次,每次50毫克;奇诺力每日2次,每次0.2~0.4克,老年人及肾功能不良者应列为首选。

(4)灭酸类:有甲灭酸、氯灭酸、双氯灭酸和氟灭酸等。临床上多用氟灭酸,每日3次,每次0.2克。

(5)乙酸类:以双氯芬酸钠,即扶他林为最常用。用法:每日3次,每次50毫克。它不仅有口服制剂,还有可以在局部应用的乳胶剂以及缓释剂,可以减轻胃肠道副作用。它的疗效肯定。

(6)喜康类:有炎痛喜康等,因其副作用很大,已很少使用。

(7)吡唑酮类:有保泰松,羟基保泰松等。本药因毒性大,也已很少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590103/145498.html

更多阅读

尼美舒利的副作用 尼美舒利副作用大吗

尼美舒利由于独特的药理作用机制曾被认为是一个起效快,疗效好,安全性高,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非甾体抗炎药品,至今却有其致肝衰竭死亡等负面报道。目前,尼美舒利在许多国家已经停产。   据悉,尼美舒利最初由瑞士Helsinn公司开发,是一种非甾

非甾体抗炎药的治疗监护_夏无天 非甾体抗炎药作用机制

(一)滥用危害1、胃肠道损害非甾体抗炎药(NSAID)滥用现象较为严重,胃肠道损害发生率居高不下。其中吲哚美辛、阿司匹林、甲芬那酸、吡罗昔康等均可引起消化不良、粘膜糜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严重者可致穿孔。不能耐受NSAID或大剂量

抗抑郁药的种类及其代表药 snri类抗抑郁药有哪些

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按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通常分为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四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及其它类抗抑郁药物,其中SSRIs和SNRI占临

第11章 抗肿瘤药 抗肿瘤药物

11.1肿瘤的综合治疗... 611.1.1抗肿瘤药的作用机制和分类... 611.1.2 抗肿瘤药的合理应用... 811.1.3 抗肿瘤药的主要不良反应与防治原则... 811.1.4抗肿瘤药的进展... 911.2 抗肿瘤治疗方案... 1011.2.1 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方案... 1

扎冲十三味丸的作用机制? 扎冲十三味丸效果好吗

扎冲十三味丸的作用机制?   扎冲十三味丸性凉,含有五风丸,故有祛风止痛、消炎、通窍的作用,加配专治白脉病及脑脊髓疾病的良药磁石、珍珠,清脉清脑、镇静之药珊瑚,止血和清脉热药禹粮土及理气药丁香、沉香、肉豆蔻,全方具祛风通窍,舒筋活

声明:《非甾体抗炎药作用机制 非甾体类抗炎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作用机制,非甾体类抗炎药-分类》为网友蓶信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