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通博 张通 张通-基本内容,张通-个人经历

张通,男,汉族,1956年7月出生,福建屏南人,1973年3月参加工作,1975年9月入中国共产党,厦门大学财政金融系财政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曾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2014年3月任审计署党组成员、中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

张通_张通 -基本内容

张通,男,1956年7月生,汉族,福建屏南人,197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3月参加工作,厦门大学财政金融系财政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经济师。现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张通_张通 -个人经历

1973年3月至1976年11月,福建省屏南县熙岭茶场知青;

1976年11月至1979年9月,福建省永安水泥厂工人;


张通

1979年9月至1983年8月,厦门大学财政金融系财政金融专业学习;

1983年8月至1985年7月,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干部(其间:1983年9月至1985年7月,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修硕士研究生课程);

1985年7月至1991年12月,财政部办公厅干部、值班室主任科员、秘书(副处长级);

1991年12月至1994年8月,财政部办公厅部长秘书室主任(处长级);

1994年8月至1995年5月,财政部办公厅党组秘书(副司长级)、部长秘书室主任(其间:1994年9月至1995年1月,中央党校国家机关分校财政部班培训;1990年7月至1994年12月,厦门大学财政金融系财政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

1995年5月至1998年7月,财政部地方司副司长(其间:1997年8月至1998年7月,美国特拉华大学进修);

1998年7月至2000年6月,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

2000年6月至2001年8月,财政部国库司副司长;

2001年8月至2002年6月,财政部国库司副司长、国库支付中心副主任;


张通

2002年6月至2003年12月,财政部国库司司长、国库支付中心副主任(其间:2003年7月至2003年10月,美国总统预算管理办公室和财政部学习交流);

2003年12月至2007年5月,财政部办公厅主任;

2007年5月至2009年11月,财政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

2009年11月至2009年12月,湖北省政府副省长;

2009年12月至2013年1月,湖北省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十届省委委员;

2013年1月,当选为湖北省政府副省长。

张通_张通 -任免信息

2014年5月29日,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第九次会议。会议决定:接受张通辞去湖北省副省长职务。

张通_张通 -着作成绩

张通博 张通 张通-基本内容,张通-个人经历

多年从事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理论研究、方案设计、以及组织实施工作。负责领导、组织实施财政部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改革、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和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多次应邀出席IMF 、世界银行、 OECD 等国际组织举办的各种财政高级官员研讨会,介绍中国的财政改革。

结合财政改革的实践在各种刊物杂志上累计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的专着有:《市场经济体制与财政改革》,出版的译着有:《公共财政--现代理论在政策中的应用》、《公共支出管理》。

张通_张通 -相关信息

张通发展环保生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张通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我们党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对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环保生产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发展环保生产力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环保生产力是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健康、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能力。环保生产力在自身发展进程中,其价值取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高度一致,决定着它必然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发展环保生产力,对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将产生重大影响。发展环保生产力有利于增加生产力总量、增强可持续发展力、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提升国家软实力。

环保生产力发展取得显着成效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始终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着力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环保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促进了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湖北省副省长张通保障房关键看保障了谁

做好住房保障工作,“三分”在建设,“七分”在管理。如何使保障性住房真正成为民生工程、惠民工程,让有限的住房保障资源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不仅是从事这一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


张通

有了保障房,不等于做好了住房保障工作,关键是看保障房保障了什么人,保障的这些人是不是应该保障的人,这里就有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能力问题。如果管理跟不上,很容易引起老百姓的不满,好事就会办成坏事。随着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的加快,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做好住房保障工作,“三分”在建设,“七分”在管理。如何使保障性住房真正成为民生工程、惠民工程,让有限的住房保障资源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不仅是我们从事这一工作的同志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我认为,在破解保障性住房管理难题上,重点要解决“进”和“出”的问题。

配租配售是保障性住房的“生命线”。要正确处理好需要和可能的关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如果不顾财力、短期内保障范围定得过宽,部分保障对象等候保障的时间过长,就容易产生负面影响。科学规范审核流程,全程实行信息公开,都是把住“入口关”的重要环节。

完善合同管理,是“进”、“出”的重要保证。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的租赁合同,要载明租金水平、租赁期限、转借或转租的处罚以及其他违反使用规定等事项。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的配售合同,要明确出租或者违规转售的处罚,以及上市交易政府优先购买权、交易价格、收益分成方法等。

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家庭收入变化后的退出机制,是实现保障性住房可持续运转的关键。对已不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要区分情况,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司法等手段进行处理。经济处理方式,就是将租金提高到市场水平,与住房租赁市场接轨,对住户自然产生“挤出效应”。

湖北黄石市的做法,对其他地方就很有借鉴意义。他们“多种产品一个篮子归并”,将原国有直管公房、已交付的廉租房、行政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自管住房等,转换为公共租赁住房进行统一管理。创新“市场租金,一视同仁”的租金制度,委托统计局和社会中介机构,依据地段、房型、面积等因素制定房租价格。在此基础上,实行“分类补贴,阳光调节”的补贴制度。这样的探索和实践,较好地解决了保障性住房的准入和退出问题,也使保障性住房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590103/144753.html

更多阅读

张爱玲语录 张爱玲语录-基本内容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张爱玲这个幽艳女子在文学的历史长卷上涂抹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却又飘然远逝。隔了时空,隔了世俗,纵然红衰翠减,她仍以非凡的才能、幽冷的目光和华美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响亮而有穿透力的句子,如同江天上不绝的潇潇暮雨

张飞穿针歇后语是什么 张飞穿针 张飞穿针-基本内容

提起张飞,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粗鲁、莽撞”几个字。特别是当年,他在当阳长坂桥上的那声怒吼,竟吓退了曹操的百万大军,还使大将夏侯杰当场被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连桥下的河水也为之倒流”,可说是骇人听闻、刻骨铭记,千百年来不知震撼

声明:《张通博 张通 张通-基本内容,张通-个人经历》为网友风与水的痕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