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电池的发展历史 光伏电池 光伏电池-简介,光伏电池-发展历史

太阳能光伏电池(简称光伏电池)用于把太阳的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目前地面光伏系统大量使用的是以硅为基底的硅太阳能电池,可分为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在能量转换效率和使用寿命等综合性能方面,单晶硅和多晶硅电池优于非晶硅电池。多晶硅比单晶硅转换效率低,但价格更便宜。中国对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起步于1958年,现在(2012年)中国已经超越欧洲、日本成为世界太阳能电池生产第一大国。太阳能电池应用在消费性商品上,大多有充电的问题,过去一般的充电对象采用镍氢或镍镉干电池,但是镍氢干电池无法抗高温,镍镉干电池有环保污染的问题。

太阳能电池板原理_光伏电池 -简介


光伏电池

光伏电池用于把太阳的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工作原理:太阳光发出的光子,通过照射到太阳能板上的硅片产生电子,电子通过导线为轨迹的运动而产生电流的过程。地面光伏系统大量使用的是以硅为基底的光伏电池,可分为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光伏电池。

在能量转换效率和使用寿命等综合性能方面,单晶硅和多晶硅电池优于非晶硅电池。多晶硅比单晶硅转换效率低,但价格更便宜。

按照应用需求,太阳能电池经过一定的组合,达到一定的额定输出功率和输出的电压的一组光伏电池,叫光伏组件。根据光伏电站大小和规模,由光伏组件可组成各种大小不同的阵列。

太阳能电池板原理_光伏电池 -发展历史

术语“光生伏打”(Photovoltaics)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光、伏特和电气的,来源于意大利物理学家亚历山德罗・伏特的名字,在亚历山德罗・伏特以后“伏特”便作为电压的单位使用。

以太阳能发展的历史来说,光照射到材料上所引起的“光起电力”行为,早在19世纪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

1849年术语“光-伏”(photo-voltaic)才出现在英语中,意指由光产生电动势,即光产生伏特。

1839年,光生伏特效应第一次由法国物理学家A.E.Becquerel发现。


在处于运行状态下的太阳能

1883年第一块太阳电池由Charles Fritts制备成功。Charles用硒半导体上复上一层极薄的金层形成半导体金属结,器件只有1%的效率。

到了1930年代,照相机的曝光计广泛地使用光起电力行为原理。

1946年Russell Ohl申请了现代太阳电池的制造专利。

到了1950年代,随着半导体物理性质的逐渐了解,以及加工技术的进步,1954年当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在用半导体做实验发现在硅中掺入一定量的杂质后对光更加敏感这一现象后,第一个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太阳能电池于1954年诞生在贝尔实验室。太阳电池技术的时代终于到来。

1960年代开始,美国发射的人造卫星就已经利用太阳能电池做为能量的来源。

1970年代能源危机时,让世界各国察觉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1973年发生了石油危机,人们开始把太阳能电池的应用转移到一般的民生用途上。

在美国、日本和以色列等国家,已经大量使用太阳能装置,更朝商业化的目标前进。

在这些国家中,美国于1983年在加州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厂,它的发电量可以高达16百万瓦特。南非、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非洲南部的其他国家也设立专案,鼓励偏远的乡村地区安装低成本的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

而推行太阳能发电最积极的国家首推日本。1994年日本实施补助奖励办法,推广每户3,000瓦特的“市电并联型太阳光电能系统”。在第一年,政府补助49%的经费,以后的补助再逐年递减。“市电并联型太阳光电能系统”是在日照充足的时候,由太阳能电池提供电能给自家的负载用,若有多余的电力则另行储存。当发电量不足或者不发电的时候,所需要的电力再由电力公司提供。

到了1996年,日本有2,600户装置太阳能发电系统,装设总容量已经有8百万瓦特。一年后,已经有9,400户装置,装设的总容量也达到了32百万瓦特。

在中国,太阳能发电产业亦得到政府的大力鼓励和资助。2009年3月,财政部宣布拟对太阳能光电建筑等大型太阳能工程进行补贴。

太阳能电池板原理_光伏电池 -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

太阳能电池是通过光电效应或者光化学效应直接把光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以光电效应工作的薄膜式太阳能电池为主流,而以光化学效应原理工作的太阳能电池则还处于初级阶段。

能产生光伏效应的材料有许多种,如: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砷化镓,硒铟铜等。它们的发电原理基本相同,现以晶体硅为例描述光发电过程。P型晶体硅经过掺杂磷可得N型硅,形成P-N结。

当光线照射太阳能电池表面时,一部分光子被硅材料吸收;光子的能量传递给了硅原子,使电子发生了越迁,成为自由电子在P-N结两侧集聚形成了电位差,当外部接通电路时,在该电压的作用下,将会有电流流过外部电路产生一定的输出功率。这个过程的实质是:光子能量转换成电能的过程。

太阳能电池板原理_光伏电池 -评测方法

一、等效电路模型

PV电池的等效电路模型(如图1所示)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这种器件的工作原理。理想PV电池的模型可以表示为一个感光电流源并联一个二极管。光源中的光子被太阳能电池材料吸收。如果光子的能量高于电池材料的能带,那么电子就被激发到导带中。如果将一个外部负载连接到PV电池的输出端,那么就会产生电流。


图1

图1. 由一个串联电阻(RS)和一个分流电阻(rsh)和一个光驱电流源构成的光伏电池等效电路。

由于电池衬底材料及其金属导线和接触点中存在材料缺陷和欧姆损耗,PV电池模型必须分别用串联电阻(RS)和分流电阻(rsh)表示这些损耗。串联电阻是一个关键参数,因为它限制了PV电池的最大可用功率(PMAX)和短路电流(ISC)。

PV电池的串联电阻(rs)与电池上的金属触点电阻、电池前表面的欧姆损耗、杂质浓度和结深有关。在理想情况下,串联电阻应该为零。分流电阻表示由于沿电池边缘的表面漏流或晶格缺陷造成的损耗。在理想情况下,分流电阻应该为无穷大。

要提取光伏电池的重要测试参数,需要进行各种电气测量工作。这些测量通常包含直流电流和电压、电容以及脉冲I-V。

可以利用直流I-V曲线图对PV电池进行评测,I-V图通常表示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电流与电压的函数关系(如图2所示)。电池能够产生的最大功率(PMAX)出现在最大电流(IMAX)和电压(VMAX)点,曲线下方的面积表示不同电压下电池能够产生的最大输出功率。我们可以利用基本的测量工具(例如安培计和电压源),或者集成了电源和测量功能的仪器(例如数字源表或者源测量单元SMU),生成这种I-V曲线图。为了适应这类应用的需求,测试设备必须能够在PV电池测量可用的量程范围内提供电压源并吸收电流,同时,提供分析功能以准确测量电流和电压。简化的测量配置如图3所示。


图2

图2. 该曲线给出了PV电池的典型正偏特性,其中最大功率(PMAX)出现在最大电流(IMAX)和最大电压(VMAX)的交叉点。

图3. 对太阳能电池进行I-V曲线测量的典型系统,由一个电流源和一个伏特计组成。


图3

测量系统应该支持四线测量模式。采用四线测量技术能够解决引线电阻影响测量精度的问题。例如,可以用其中一对测试引

线提供电压源,用另一对引线测量流过电池的电流。重要的是要把测试引线放在距离电池尽可能近一些的地方。

图4给出了利用SMU测出的一种被照射的硅太阳能电池的真实直流I-V曲线。由于SMU能够吸收电流,因此该曲线通过第四象限,并且支持器件析出功率。


图4

图4. 正偏(被照射的)PV电池的这种典型I-V曲线表示输出电流随电压升高而快速上升的情形。

其它一些可以从PV电池直流I-V曲线中得出的数据表征了它的总体效率――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的好快程度――可以用一些参数来定义,包括它的能量转换效率、最大功率性能和填充因数。最大功率点是最大电池电流和电压的乘积,这个位置的电池输出功率是最大的。

填充因数(FF)是将PV电池的I-V特性与理想电池I-V特性进行比较的一种方式。理想情况下,它应该等于1,但在实际的PV电池中,它一般是小于1的。它实际上等于太阳能电池产生的最大功率(PMAX=IMAXVMAX)除以理想PV电池产生的功率。填充因数定义如下:

FF = IMAXVMAX/(ISCVOC)

其中IMAX=最大输出功率时的电流,VMAX =最大输出功率时的电压,ISC =短路电流,VOC=开路电压。

光伏电池的发展历史 光伏电池 光伏电池-简介,光伏电池-发展历史

转换效率(h)是光伏电池最大输出功率(PMAX)与输入功率(PIN)的比值,即:

h = PMAX/PIN

PV电池的I-V测量可以在正偏(光照下)或反偏(黑暗中)两种情况下进行。正偏测量是在PV电池照明受控的情况下进行的,光照能量表示电池的输入功率。用一段加载电压扫描电池,并测量电池产生的电流。一般情况下,加载到PV电池上的电压可以从0V到该电池的开路电压(VOC)进行扫描。在0V下,电流应该等于短路电流(ISC)。当电压为VOC时,电流应该为零。在如图1所示的模型中,ISC近似等于负载电流(IL)。

PV电池的串联电阻(rs)可以从至少两条在不同光强下测量的正偏I-V曲线中得出。光强的大小并不重要,因为它是电压变化与电流变化的比值,即曲线的斜率,就一切情况而论这才是有意义的。记住,曲线的斜率从开始到最后变化很大,我们所关心的数据出现在曲线的远正偏区域(far-forward region),这时曲线开始表现出线性特征。在这一点,电流变化的倒数与电压的函数关系就得出串联电阻的值:

rs = ΔV/ΔI

到目前为止本文所讨论的测量都是对暴露在发光输出功率下,即处于正偏条件下的PV电池进行的测量。但是PV器件的某些特征,例如分流电阻(rsh)和漏电流,恰恰是在PV电池避光即工作在反偏情况下得到的。对于这些I-V曲线,测量是在暗室中进行的,从起始电压为0V到PV电池开始击穿的点,测量输出电流并绘制其与加载电压的关系曲线。利用PV电池反偏I-V曲线的斜率也可以得到分流电阻的大小(如图5所示)。从该曲线的线性区,可以按下列公式计算出分流电阻:

rsh = ΔV Reverse Bias/ΔI Reverse Bias


图5

图5. 利用PV电池反偏I-V曲线的斜率可以得到PV电池的分流电阻。

除了在没有任何光源的情况下进行这些测量之外,我们还应该对PV电池进行正确地屏蔽,并在测试配置中使用低噪声线缆。

与I-V测量类似,电容测量也用于太阳能电池的特征分析。根据所需测量的电池参数,我们可以测出电容与直流电压、频率、时间或交流电压的关系。例如,测量PV电池的电容与电压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研究电池的掺杂浓度或者半导体结的内建电压。电容-频率扫描则能够为我们寻找PV衬底耗尽区中的电荷陷阱提供信息。电池的电容与器件的面积直接相关,因此对测量而言具有较大面积的器件将具有较大的电容。

C-V测量测得的是待测电池的电容与所加载的直流电压的函数关系。与I-V测量一样,电容测量也采用四线技术以补偿引线电阻。电池必须保持四线连接。测试配置应该包含带屏蔽的同轴线缆,其屏蔽层连接要尽可能靠近PV电池以最大限度减少线缆的误差。基于开路和短路测量的校正技术能够减少线缆电容对测量精度的影响。C-V测量可以在正偏也可以在反偏情况下进行。反偏情况下电容与扫描电压的典型曲线(如图6所示)表明在向击穿电压扫描时电容会迅速增大。


图6

图6. PV电池电容与电压关系的典型曲线。

另外一种基于电容的测量是激励电平电容压型(DLCP),可在某些薄膜太阳能电池(例如CIGS)上用于判断PV电池缺陷密度与深度的关系。这种测量要加载一个扫描峰-峰交流电压并改变直流电压,同时进行电容测量。必须调整这两种电压使得即使在扫描交流电压时也保持总加载电压(交流+直流)不变。通过这种方式,材料内部一定区域中暴露的电荷密度将保持不变,我们就可以得到缺陷密度与距离的函数关系。

霍尔电压的测量

PV电池材料的电阻率可以采用四针探测的方式,通过加载电流源并测量电压进行测量,其中可以采用四点共线探测技术或者范德堡方法。

在使用四点共线探测技术进行测量时,其中两个探针用于连接电流源,另两个探针用于测量光伏材料上电压降。在已知PV材料厚度的情况下,体积电阻率(ρ)可以根据下列公式计算得到:

ρ = (π/ln2)(V/I)(tk)

其中,ρ =体积电阻率,单位是Ωcm,V=测得的电压,单位是V,I=源电流,单位是A,t=样本厚度,单位是cm,k=校正系数,取决于探针与晶圆直径的比例以及晶圆厚度与探针间距的比例。

测量PV材料电阻率的另外一种技术是范德堡方法。这种方法利用平板四周四个小触点加载电流并测量产生的电压,待测平板可以是厚度均匀任意形状的PV材料样本。

范德堡电阻率测量方法需要测量8个电压。测量V1到 V8是围绕材料样本的四周进行的,如图7所示。


图7

图7. 范德堡电阻率常用测量方法

按照下列公式可以利用上述8个测量结果计算出两个电阻率的值:

ρA = (π/ln2)(fAts)[(V1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580103/142774.html

更多阅读

第二章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陈群林考研网 考研网

第二章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出处:http://www.blogchinese.com/06091/256934/archives/2006/2006115173552.shtml【本章学习要点】历史是透视现实与预测未来的一面镜子。了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使教育技术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更好

货币及货币理论的发展历史 货币的发展历史

昨读蔡定创先生的《货币迷局》,其中第一部分是关于货币来历及货币理论的发展历史,感觉非常精彩,讲述极其清晰通俗易懂,而且逻辑性很强,通过对货币及其理论发展的逻辑过程进行考察,从中找出了货币的本质属性,颠覆了传统的货币观念,给出了货币

电晕处理机的发展历史 东莞电晕处理机

【本文摘自《电晕处理综述》(CoronaTreatment:AnOverview),DavidA.Markgraf,SeniorVicePresident,EnerconIndustriesCorporation】HistoryofDevelopment电晕处理技术的发展历史Theconfigurationoftheelectrodehastakenmanyforms.O

声明:《光伏电池的发展历史 光伏电池 光伏电池-简介,光伏电池-发展历史》为网友猫瘾软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