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星海音乐学院 星海音乐学院-历史沿革,星海音乐学院-办学规模

历史沿革 星海音乐学院 星海音乐学院-历史沿革,星海音乐学院-办学规模

星海音乐学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华南地区唯一的高等音乐专业学府;孕育了冼星海、萧友梅、马思聪、李凌等一批引领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潮流的杰出音乐家。星海音乐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32年由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先驱马思聪、陈洪先生创办的广州音乐院;1985年12月,为纪念广东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更名为星海音乐学院。50多年风雨沧桑,50多年薪火相传。星海音乐学院始终以培养高素质音乐与舞蹈人才为己任,弘扬星海精神,传承优秀岭南音乐文化,遵循“求真、尚美、崇德、敬业”的校训,服务广东经济文化建设。

星海音乐学院教务网_星海音乐学院 -历史沿革

1957年10月,创建广州音乐学校。


星海音乐学院
1958年更名为广州音乐专科学校。
1965年与广东舞蹈学校合并为广东艺术专科学校。
1969年与广州美术学院合并为广东人民艺术学院。
1978年与广州美术学院分立,复名为广州音乐专科学校。
1981年6月升格为广州音乐学院。
1985年12月,为纪念广东籍音乐家冼星海,更名为星海音乐学院。

星海音乐学院教务网_星海音乐学院 -办学规模

办学设施

学院教学环境优美,教学条件优越。现有广州大学城校区和沙河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24961平方米,其中大学城校区189993平方米,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学院拥有现代


星海音乐学院化的音乐厅、专业录音棚、电子音乐制作中心、各类排练厅、学术报告厅和琴房大楼等教学设施。学院图书馆馆藏丰富,设备先进;档案管理建设为国家级,位居全省高校前列;校园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正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建设”的思路,逐步打造现代化、智能化的数字校园。学院还在星海音乐厅、广州大剧院、广州交响乐团、广东歌舞剧院、广东省演出业协会、广东电视台、珠影乐团、广东音乐曲艺团、广东民族乐团、珠江钢琴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和合作关系。

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锐意创新的师资队伍。根据2014年学校官网显示,星海音乐学院共有教职工504人,其中专任教师346人,高级职称113人,中级职称137人,博士、硕士135人。教师队伍中有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5人获“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有8人为中国全国模范教师、中国全国优秀教师、中国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有14人为广东高校师德标兵、南粤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工会工作者,有2人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等,先后有3人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2002年以来,教师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近800项。

省级教师团队
唐永葆:作曲与技术理论专业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周广平:音乐理论专业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雷光耀:视唱练耳与乐理教学专业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蔡乔中:作曲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杨晓: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房晓敏: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院系专业

学院以音乐与舞蹈学学科为主,协调发展相关艺术学科。截至2012年底共设有音乐学系、作曲系、现代音乐系、声乐系、钢琴系、管弦系、民乐系、音乐教育系、艺术管理系


星海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系、舞蹈系、乐器工艺系、民族声乐教研室、音乐基础部、人文社科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和研究生部等17个系(部、室),还设有继续教育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音乐研究所、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艺术交流中心、社会音乐教育培训中心,拥有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和4个实验乐团。专业涵盖了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录音艺术、音乐表演及舞蹈等各个领域。学院现已形成了教学、创作、表演与研究四位一体的完整学科体系,中专、本科、研究生相衔接的办学层次,普通教育为主、继续教育为辅的办学格局。

学校有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市级教育综合训练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1个和4个实验乐团。
省级精品课程3门:钢琴演奏,流行音乐演唱,视唱练耳。
校级精品课程6门:室内乐,奥尔夫音乐教学,合唱与指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音乐美学,西方音乐史。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音乐表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市级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中心1个:音乐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中心。

合作交流

学院坚持开放式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和合作。近年来,先后举办了“全国艺术院校音乐研究所工作会议”、“全国哲学、美学、音乐学前沿学科学术研讨会”、“《中国音乐年鉴》第七届学术研讨会”、“美国音乐周”、“赵宋光学术思想研讨会”、“南派古筝大师罗九香学术研讨会”、“全国音乐评论学术研讨会”与“中国西方音乐学会年会”等各类学术研讨会。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邀请美、俄、法、英、德、日、韩等国的著名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名家前来访问、讲学和举办音乐会。应邀派出了交响乐团、民族乐团、合唱团、室内乐团、余其伟广东音乐小组、舞蹈团等院内各演出团体及各类专家学者到国外、港澳台地区及内地各类艺术院校访问、演出和讲学。学院还与美国、英国、奥地利、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音乐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

星海音乐学院教务网_星海音乐学院 -学术科研

科研平台

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音研所,艺术交流中心,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2006年,学校的四项经费838.5万元,占学费收入的比例达31.6%。2004-2006年学院的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逐年上升。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星海音乐学院
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有馆藏文献28多万册(件),其中音乐专业图书近6万册,综合图书11.8万册,视听资料5.5万多件,中外文期刊356种(其中外文期刊20多种)。
学术期刊
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星海音乐学院学报》星海音乐学院主办的音乐学术理论刊物,已被国外数据库收录(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剑桥科学文摘社ProQeust数据库,刊MARC数据本刊DC数据)。

学术交流

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星海音乐学院先后举办了“全国艺术院校音乐研究所工作会议”、“全国哲学、美学、音乐学前沿学科学术研讨会”、“《中国音乐年鉴》第七届学术研讨会”、“美国音乐周”、“赵宋光学术思想研讨会”、“南派古筝大师罗九香学术研讨会”与“全国音乐评论学术研讨会”等各类学术研讨会。

星海音乐学院教务网_星海音乐学院 -办学理念

学校定位

学院认真总结50年办学经验,根据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大省建设的需要和学院的办学实际,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院办学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全面推进学院建设,促进教学、科研、创作和表演水平的提高,注重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使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中国国内有较强竞争力在国际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音乐学院。

①学科定位:以音乐学科为主,协调发展相关艺术学科。

②类型定位:教学型高等音乐艺术院校。

③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

④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广东,服务全中国,面向世界。

⑤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音乐艺术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办学思路

学院坚持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遵循“求真、尚美、崇德、敬业”的校训,弘扬星海精神,遵循高等音乐艺术教育规律,紧紧抓住进驻大学城办学的机遇,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大人文、大艺术”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艺术个性,完善社会人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深化教学改革,增强质量意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音乐艺术人才,为国家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科学发展实现新的跨越发展是学院的第一要务。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院工作的全局,正确处理继承传统与开放创新的关系,规模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教学与科研、创作、表演的关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的关系。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改善办学条件为基础,以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积极推进学院的各方面建设,实现学院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以人为本追求德艺双馨人才培养是学院的根本任务,育人应该以生为本,以德为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全面发展的良好成长环境。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塑造学生和谐美好的心灵和健康自信的心理,培养学生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创新精神。重视学生的思想心理素质、科学人文素质和音乐艺术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证学生成人成才。

突出中心提升育人质量教学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学院的一切工作都应该围绕教学这一中心,围绕服务育人这个大局。要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学院资源,加大经费投入,确保教学的中心地位。深化教学改革,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成长的自身规律及音乐艺术教育的特殊要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努力提高学院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星海音乐学院

人才强校打造名师团队人才资源是学院的第一资源,我们要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认真抓好师资队伍的培训学习和继续教育,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积极实施名师工程,努力打造一支人数多、素质高、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名师团队。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校园氛围,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开放创新增强竞争实力开放创新是学院生存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发挥学院根植广东经济社会和岭南音乐文化传统的沃土、毗邻港澳、身处广州大学城多校多学科人文环境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推进学院的开放创新。坚持开放办学,纳各方之才,集精英之智,促进学院的跨越式发展。遵循办学规律,敢为人先,锐意创新,积极引领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文化的潮流,增强学院发展动力和竞争实力。

服务社会彰显办学价值服务社会是学院的责任所在,要牢记学院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主动投身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大省建设,培养高素质的音乐艺术人才、传承优秀的音乐艺术文化、生产高水平的音乐艺术精品,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服务,在服务中实现价值、在服务中求得支持、在服务中确立地位。

培养目标


星海音乐学院图书馆

星海音乐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音乐艺术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学院主体进驻广州大学城后,办学条件与教学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现实情况,学院依托处于广州大学城多学科人文生态环境的优势,利用大学城“资源共享、师资互聘、学分互认”的机制,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学科课程、人本课程和社会课程“三位一体”的创新型课程体系,以艺术实践、教学实践、管理实践和社会实践“四元结构”的实践教学体系。

现行的培养方案体现了学院的办学定位,体现了开放的时代特征和国际化视野,体现了高等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趋势。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是:1)遵循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学院的办学优势和特色;2)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3)吸收世界课程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4)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空间;5)强化适应社会意识,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社会生存与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办学特色


星海音乐学院

在5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始终牢记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立足广东本土,主动承担起传承岭南优秀音乐文化的重任,积极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秉承办学传统,发挥优势,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子、新方法,使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音乐艺术人才。经过半个世纪的办学实践,学院逐步形成了“根植传统沃土,传承岭南优秀音乐文化”和“依托地域优势,开放兼容,创新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特色。

一、根植传统沃土,传承岭南优秀音乐文化

星海音乐学院地处岭南文化中心――广州。岭南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岭南音乐与岭南文学、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岭南陶艺等文化形态同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音乐文化作为古代百越文化、外江(外地)文化和海洋文化融合交汇的成果,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一支奇葩。其在漫长的演变发展中形成的通俗性、兼容性、开放性、变通性使之历久弥新、充满活力,推动了岭南的文明进程。在岭南音乐文化的孕育、浸染下,曾造就了冼星海、萧友梅、马思聪、李凌等一批影响中国现代音乐文化发展而蜚声中外的著名音乐家。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岭南音乐文化,对加强和推动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华南地区唯一一所高等音乐学府,学院在50年的办学历史中始终坚持根植传统沃土,把传承岭南音乐文化、延续岭南音乐文脉当作责无旁贷的任务,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1.始终坚持传承岭南音乐文化的办学传统

上个世纪50年代,学院在创办之初就把传承岭南音乐文化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任务和建设重点。1956年学校筹建的计划草案提出:“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客家汉乐是流传于本省的民间音乐,不仅为广东人民所喜爱,也为全国人民所喜爱,这种优秀的民间音乐需要发展提高,因此亟需有一个学校用科学的方法来培养新的一代,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提高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和客家汉乐。”学校第一任校长陆仲任教授在建校初期也明确提出,学校的办学方针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的传统。因此,学院把民乐专业列为建校即创办并最早招生的四大专业之一,把民乐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为建立适应岭南音乐文化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学院以开放的胸怀和创新的勇气,打破常规,不拘一格,选贤任能,先后吸收了岭南各传统乐种及其不同流派的音乐家为教师。如广东音乐名家易剑泉、黄锦培,广东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陈德钜,汉乐家罗九香,潮州音乐家苏文贤,岭南派古琴家杨新伦,扬琴演奏家黄龙练等。还聘请了岭南派高胡演奏家刘天一、朱海,笛子演奏家梁秋,扬琴演奏家方汉,汉乐扬琴演奏家饶从举等为兼职教师。同时聘请著名潮州民间艺人张忠裕、黎族歌手符其贤、中山民间歌手梁客胜等来校兼课,这些举措为学院传承岭南音乐文化奠定了重要的师资基础。学校鼓励教师将自己掌握的传统曲目整理为教材,总结长期演奏、创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的认识。如陈德钜的《广东音乐》、《粤曲结构》就是这一过程中撰写出来的重要的岭南音乐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学院明确提出民族音乐课的教学要着力使学生打下全面的民族音乐基础;视唱课要选用大量的民族民间音乐为教材,培养学生的视唱能力,熟悉并热爱民族民间音乐;作曲课要培养学生创作民族风格的声乐、器乐作品的能力;声乐课要以学习民族民间歌曲为主,辅之以创作歌曲和中西古今的歌剧选曲,要学习广东地区的“咸水歌”、客家山歌及外地民歌。学院在办学中,注意引导教师艰苦创业,锐意创新,大胆探索高等音乐院校传承本土音乐文化、培养音乐人才的路子,逐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上世纪80年代,赵宋光教授任学院院长后,对传承岭南音乐文化和人才培养极为重视,曾提出构建传统乐种传习系。在当时的条件下,把岭南音乐教学与研究作为学院的重点学科来建设,在资源配置、教学投入上给予倾斜。1997年以后,学院提出实施“特色战略”,更加明确地把传承岭南音乐文化作为学院的办学特色来抓。2000年学院为进一步推进岭南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成立了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和岭南音乐展览馆,组织开展了岭南音乐文化的资料采集、研究、创作、展演等系列活动,成效显著。同时在近年来的办学实践中,学院仍然重视聘请岭南音乐各传统乐种及其流派的名家到学校从事岭南音乐的教学,如:聘请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汉剧表演艺术家李仙花、潮剧表演艺术家陈学希等名家为客座教授;聘请广东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团长陈佐辉,原广东音乐曲艺团团长卢庆文,广东音乐曲艺团著名平喉表演艺术家李少芳,广东艺术研究所研究员费师逊、冯明洋、费邓洪等岭南音乐文化专家到学校担任教学与研究工作;邀请潮州音乐、客家汉乐等地方艺人到学院来讲学、展演。这些开放式的师资队伍建设举措给岭南音乐师资队伍建设注入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为传承岭南音乐文化提供师资保障和人才支持。建校以来,学院始终坚持把传承岭南音乐文化作为学院的办学传统,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推进岭南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人才培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不断深化岭南音乐文化的理论研究

岭南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其史料和原生态非物质文化资料非常丰富。但长期以来,缺乏系统的资料收集和整理。为了传承岭南音乐文化,保护和挖掘岭南音乐文化的宝贵原始资料财富,建校以来学院一直重视和积极开展岭南音乐文化资料的采集、整理。1959年学校就提出成立广东音乐资料室,收集广东民间音乐资料,为全面深入研究广东音乐提供资料保证。特别是在2000年学院成立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岭南音乐展览馆后,更加深入系统地开展了这项工作。学院组织师生成立5个小组,分别深入潮汕、梅州、广州、海南、韶关等地区,在地方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开展田野工作,收集地方戏曲、小调、民歌等岭南音乐文化原生态资料,采访民间艺人,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种采集、访问的田野工作,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具有抢救的意义,对于延续和弘扬岭南音乐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大量资料采集的基础上,学院正在组织力量,加以整理研究,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把这些资源的精华部分转化为多媒体教材和音像制品,使其进入课堂,进入社会,发挥其宣传教育的功能。通过岭南音乐文化原生态资料的收集整理,既为继承和发展岭南音乐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又丰富了学院岭南音乐文化的教学科研、创作的资料库。同时学院还组织力量,推进岭南音乐资料数据库的建设,为提高岭南音乐文化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星海音乐学院在广泛收集整理岭南音乐文化原生态资料的基础上,多年来学院重视组织教师,积极开展岭南音乐文化的理论研究,探索岭南音乐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发展演变的源流、创作规律、艺术风格及特点、当代发展的路径等。这些研究,为岭南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期的艰苦研究,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如:在粤乐方面余其伟教授的《广东音乐文化历程》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对广东音乐的历史脉络进行了学术梳理,他的《粤乐艺境》是粤乐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性学术成果,被认为是“从一般的文化阐释,拓展到如何发展传统音乐中最富有人性、灵性、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的部分”。他的《余其伟高胡名曲荟萃》不仅是他几十年高胡演奏艺术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他对广东音乐进行哲学、美学层面的深度诠释。陆仲任教授的《广东音乐音阶调式探讨》、《广东音乐旋法探讨》、《试谈广东音乐多声部写作》等论著对广东音乐的创作特点、规律和创作技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阐述,为广东音乐创作理论的科学化、系统化做了有益的探索。黄锦培教授的《论广东音乐的乐思》、《琵琶在广东音乐中的发展》,黄日进教授的《广东音乐及称谓》、《论广东音乐的曲名、意境和韵味》、《广东音乐的意境及其表现手法》,罗小平教授的《析广东音乐在新世纪所具有的生命力和文化力》,周凯模研究员的《广东排瑶〈耍歌堂〉仪式音声解读――兼议“音声体系”的建构》,王少明教授的《后现代主义与广东音乐的创新和发展》,潘琨墀副教授的《广东音乐在弓弦乐器上演奏风格》,谭炎健副教授的《试析广东音乐中的精品――连环扣》,卢庆文研究员的《粤韵论丛》等论著,对广东音乐进行了多视角的分析,其中许多独特的学术观点拓展并丰富了广东音乐的研究。

在潮乐研究方面,陈天国教授所著的《潮州音乐研究》(获得广东省鲁迅文艺奖一等奖)、《潮州弦诗乐全集》、《泰国华宗赞佛谒语词谱》、《潮州古谱研究》、《潮州禅和板佛乐》等,被认为是“继承了潮州音乐的优秀传统,开拓了潮州音乐的崭新格局”。黄唯奇副教授撰写的《潮州大锣鼓的演变和发展》、《潮州庙堂音乐和庙堂“八宝”》对潮州大锣鼓、潮州民间音乐的演变和发展有其独到见解。

在客家音乐研究方面,温萍副教授的专著《客家音乐概论》全面总结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对客家音乐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述。他的《客家山歌探胜》、周凯模教授的《梅州客家音乐文化的研究》、陈安华教授的《承秦筝正统、传太古遗音――广东汉乐筝演奏家罗九香》、皮晓彩教授的《兴国客家山歌艺术研究》等论著,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客家音乐的历史发展、文化内涵、表现形式与语言风格特征方面进行了研究,对于客家音乐的音乐学、文化学、历史学的研究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费邓洪研究员主编的《论乐岭南》,冯明洋研究员的《岭南土著音乐的“越徽”调式体系及其文化积淀》、《关于岭南音乐文化研究的构想》等论著对岭南音乐进行了多视角、多方位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袁东艳教授的《岭南歌种调查与分类研究》、李复斌副教授的《“广东音乐”旋法特征研究》和《岭南音乐之精华民族音乐之辉煌――兼论民族风格的智慧艺术》等论著,分别对岭南音乐的演唱和乐队演奏的艺术表现形式、风格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些理论研究成果,促进了岭南音乐的理论升华,对于岭南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岭南音乐文化的理论研究促进了教师队伍专业理论水平和学术水平的提高,其理论研究成果也广泛运用于日常的课堂教学当中,为培养学生的岭南音乐文化基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大力推进岭南音乐的创作与表演

在办学过程中,学院把推进岭南音乐的创作与表演作为传承岭南音乐文化的重要内容来抓,鼓励和引导师生注重扎根岭南地区民间音乐的土壤,经常深入岭南地区各方言区体验生活,收集素材,创作出更多传承岭南音乐文化、丰富地方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音乐作品。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在岭南音乐的创作上辛勤耕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学院建校初期的创作成果有陈德钜创作的《春郊试马》、黄锦培创作的《月圆曲》、刘天一创作的《鱼游春水》、朱海创作的《欢乐的春耕》等。改革开放以来创作的成果中,既有保留了较多传统岭南音乐风貌和韵味的作品,如黄日进教授创作的《粤人之歌》、《百尺竿头》、《旖旎风光》,殷惠麟教授创作的《哀思》,李自立教授创作的《丰收渔歌》,李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570103/139627.html

更多阅读

海坛岛 海坛岛-历史沿革,海坛岛-行政区划

海坛岛,亦称平潭岛,是中国第六大岛、福建省第一大岛,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福建省平潭县境内,是平潭县主岛,距福州128公里,东面与台湾省新竹港相距仅68海里,是中国大陆距台湾最近处,岛屿南北长29公里,东西宽19公里,面积为267.13平方公里,占平潭

声明:《历史沿革 星海音乐学院 星海音乐学院-历史沿革,星海音乐学院-办学规模》为网友凉眸萌面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