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人怨阅读答案 征人怨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题解
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续,地点转换;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苦;三句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还无望(归青冢);四句写边塞形胜,点明生涯之不定。以怨为题,却无一“怨” 字,用叠字和名词,浑成对偶反复,回肠荡气,虽无“怨”字,怨情自生。

注释
①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玉关:玉门关的简称。岁岁:指年年月月,下文的“朝朝”同义。

②马策: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

③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为暮春。青冢:汉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

④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译文
去年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

白雪还在昭君墓地,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鉴赏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紧紧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征人怨阅读答案 征人怨

三句写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惟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肃杀如此,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这两句写景,似乎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诗虽然不直接发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艺术效果,可谓妙绝。全诗对仗精工,巧于炼字,别具情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560103/137749.html

更多阅读

应璩 宋征士陶潜,其源出于应璩, 阅读答案

,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宋征士陶潜,其源出于应璩, 阅读答案】。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醉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邪?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钟嵘《诗品》

我的树刘亮程阅读答案 远离村人刘亮程阅读答案

远离村人刘亮程阅读答案刘亮程⑴我每天的事:早晨起来望一眼麦垛。总共五大垛,一溜排开。整个白天可以不管它们。到了下午,天黑之前,再朝四野里望一望,看有无可疑的东西朝这边移动。⑵这片大野隐藏着许多东西。一个人,五垛麦子,也是其中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阅读答案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

鹧鸪天辛弃疾阅读答案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赏析阅读答案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赏析阅读答案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浮天#from 本文来自学优网http://www.gks

声明:《征人怨阅读答案 征人怨》为网友幸福的城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