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 谏逐客书

过秦论 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 李斯

〔战国〕李斯
【作者小传】李斯(?前208),楚上蔡(今属河南)人。入秦,为秦相吕不韦舍人。说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并六国,拜为客卿。佐秦王并六国,为丞相。定郡县制,建议焚毁诗书,变籀文为小篆。始皇死,与赵高定谋,矫诏杀始皇长子扶苏,立少子胡亥为帝。后赵高诬斯谋反,腰斩咸阳市。
【题 解】本篇见于《史记・李斯列传》。战国末年,韩国怕秦国出兵来攻,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去,建议秦国在泾阳县西北开凿渠道,引泾水东流入洛水,称郑国渠,想用它来阻碍秦国向韩国进军。事情发觉后,秦宗室大臣提出逐客的主张,李斯也在被逐之中,他因此写了这封《谏逐客书》。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称:“李斯之止逐客”,“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当时赶走客卿的主张,已得到秦王同意。李斯反对赶走客卿,触犯秦王,所以称“批逆鳞”,却能“功成计合”,这跟“顺情入机,动言中务”有关。他开头提出“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把“逐客”说成是“吏议”,使秦皇容易听下去,这就是“顺情”。接下来历举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君任用客卿所收到的功效,这就“入机”,又以“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会怎样,作正反比较,逐客的错误就明显了。
转到秦王,另起波澜。从秦王爱好的色乐珠玉都不产于秦,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就是“动言中务”,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接下来又从“地广者粟多”等联系到泰山、河海的比喻,再转到“弃黔首以资敌国”的错误,归结到“今逐客以资敌国”的危殆。这样波澜起伏,正是“飞文敏以济辞”(刘勰语),终于打动了秦王。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1)。昔穆公求士(2),西取由余于戎(3),东得百里奚于宛(4),迎蹇叔于宋(5),求丕豹、公孙支于晋(6)。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7)。孝公用商鞅之法(8),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9),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10),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11);北收上郡(12);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13);东据成皋之险(14),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15),废穰侯,逐华阳(16),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17),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18),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19)。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20),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560103/137502.html

更多阅读

整理《过秦论》讲座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整理

本文是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在资治通鉴中也收录了过秦论.而我们之所以选用史记的版本,是把它作为一个历史来学.那么学习这一篇历史的文章---在资治通鉴里称之为政论文,有什么作用呢一般来讲 学习历史经典 包括但不限于三个方面的作用一

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读《谏逐客书》 李斯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的作者李斯,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从大儒荀卿,学帝王术,西士于秦,为客卿,佐秦始皇统一六国,官至丞相,对于统一中国是有贡献的。但他的文章留下来的不多,最有名的就是这篇《谏逐客书》。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及《李斯列传》说,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翻译第一段:【过秦论原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过秦论》贾谊 贾谊不至公卿论

过秦论 《过秦论》《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这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

谏逐客书赏析_大话梅 谏逐客书赏析

《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文章从秦国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辞胜,雄辩滔滔,因此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而《谏逐客书》也就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

声明:《过秦论 谏逐客书》为网友吴皇万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