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拼音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拼音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无亲。

诗的第一句用了“独”、“异”两个字,分量下得很足。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他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是说在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诗人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他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描写就显得十分自然。这种体验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用的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会显得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诗人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诗人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重阳节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他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他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他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中有“今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560103/137131.html

更多阅读

思念远方亲人的诗句 祝福远方亲人的诗句

思念远方亲人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古台摇落

百年一人的双均线系统 均线形态

百年一人的双均线系统{大智慧通达信通用源码}{参数N=144,可调}a1:=hhv(h,N);a2:=llv(l,N);m1:ma(c,64);m2:ma(c,256);k1:(0.618*a1+0.382*a2);k2:(0.5*a1+0.5*a2);k3:(0.382*a1+0.618*a2);

思乡怀人诗歌集锦 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这就是人间最难舍的情—亲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用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故乡、对远方亲友的思念,所以,表达游子浓郁的乡愁、乡情、乡思,是古代诗歌常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组图 重阳登高遥相望

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网站8月4日报道:2009年7月30-31日,第三届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宁夏大学召开。有关领导、图工委委员、各省图工委秘书长、香港学术图书馆联盟成员馆

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究竟是什么 师洋门事件究竟是什么

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究竟是什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朝大诗人王维写的著名诗句。表达了诗人在异地思念家乡亲友的真挚情感。而诗中的茱萸就是指有补肝益肾作用的良药山茱萸。

声明:《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拼音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为网友看懂你的多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