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钟是国立台湾大学的校钟,也是该校象征之一,位于行政大楼水池前和椰林大道之间,是为了纪念台大第四任校长傅斯年所建立。
台大文学院前的傅钟
简史
1951年1月,植物系柏铨提议铸造纪念钟纪念傅斯年校长。4月,校务会议决议铸造纪念钟。后由兵工厂所铸制。兵工厂在铸制这口钟时,铸了两口,除了傅钟之外,另一口置放于台南的国立成功大学校园之中。据1951年11月27日傅校长逝世周年纪念筹备会纪录,筹备会规划于民国40年12月20日10时安葬时,敲纪念钟(傅钟)五十五响,向在55岁时为台大鞠躬尽瘁的傅校长致敬。
一开始执行敲钟工作的是傅斯年的妹婿俞大维,后由兼任办行政大楼开水炉房工作的工友以人力敲打,当学校取消行政大楼专职烧茶水的作业后,打钟人就专心敲钟。曾经是每节下课敲一次,每次有22响。曾任敲钟人的林先生曾表示:“钟敲22下而不是21下,22的台语发音为‘离一离’,意涵着‘结束了,做到最后’之意。”。但工友常会忘记敲了几下,因此有时候会听到非22响的钟声。
2000年1月前,总务处事务组在顺应学校人力精简的要求下,将坚持多年的人工打钟传统,改为电脑控制,同时钟声也定为21响,并立碑说明傅斯年校长的名言:“一天只有21小时,其余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
象征台大校徽的元素之一为傅钟,勉励学梓“作息定时,生活有序,俾闻声惕厉,精进不已”。
傅斯年校长所代表的学术自由、大学自主性的价值想像,已经成为台大校园的历史遗产。他连结著台大与北大的想像关系,并承继近代布尔乔亚的自由主义将大学视为“公共领域中批判性言论的知识来源”。以荷兰哲学家斯宾诺沙“贡献这所大学给宇宙”的精神办学,在反共与威权统治时,成为台湾社会学术独立,抵抗政治高压的象征,也使台大成为学术风气最自由的高等学府。虽然在校园的真实空间内,傅钟的存在不巨大也不沉重,但它的空间是一种表征(再现)的空间(spacesofrepresentation),纪念性不在于形体,在于寄托其上的自由学风,建构了台大校园主要的感觉结构(structureoffeeling),钟声无形却清晰在象征的空间与人们的心中回响。
相关新闻
因位于行政大楼前方,曾作为学生集会地点。1988年5月11日因为校方中午将审核与普选有关的“学生会会长直接选举罢免暂行办法施行细则”,也为了纪念“五一一”普选纪念日,号称“五一一行动委员会”的学生临时组织,以汽球、鲜花、锣鼓、黄布条等“庆典”形式,中午十二时在台大校门口集合,后于“行政中立、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等口号声中,走向台大行政大楼傅钟前,展开系列纪念活动。当时新兴的学生社团如环保社、劳工社等,也分别陈述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观察。
1989年5月11日中午同样为纪念“511”,亦有学生10余人组成的“反幽灵剧团”,在傅钟前以肢体语言与鼓声等行动剧,来传达学生争取校园改革的努力,并游行到校门口,沿途多位义工发放传单给围观的群众,当时台大校方派人观察,也有警方维持秩序。
2005年6月,由台湾大学校园导览解说社等单位举办台大校园十二美景票选,傅钟入选为其一。
2005年9月16日新生始业时,李嗣涔校长曾问:“台大精神象征─傅钟为何总是敲21响?”以勉励新生主动求知找答案,四年后的毕业典礼他还会问一次,希望到时大家都已知道。
“传”与“傅”两字在正体中文中字型相近,所以在校内的介绍看板将此钟写为“传钟”。在2010年校方也发现此事,但却迟迟没有更正。
相关轶事
台大学生曾经流传:只要考前在傅钟前面读书或约会等活动,必定会被“二一”当掉。但后来经校方澄清非属事实,但至今许多台大学生仍都相信这个传闻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