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戈登.拜伦 乔治・戈登・拜伦 乔治・戈登・拜伦-生平经历,乔治・戈登・拜伦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年――1824年),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她走在美丽的光彩里》、《我见过你哭》、《给一位哭泣的贵妇人》等。在这些被世人誉之为“抒情史诗”的辉煌作品中,诗人拜伦以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将自己亲身游历欧洲诸国的切身体会融人作品之中,用开阔的视野和深邃的笔触,展示了辽阔雄壮的时代画卷,抒发了豪情万丈的诗人情怀和表达了傲然不屈的斗争哲言。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

拜伦式英雄_乔治・戈登・拜伦 -生平经历

1788年1月22日,拜伦出生在一个古老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曾供职于英国海军,母亲是英格兰人。父亲将母亲的财产挥霍尽净,为避债逃到法国,并于1791年死于异乡。拜伦跟随母亲在苏格兰度过了贫穷而孤寂的童年。10岁继承男爵爵位,人称“拜伦勋爵”。他曾在哈罗中学和剑桥大学读书,深受启蒙主义的熏陶。

1801年,拜伦就读于哈罗中学,1805年入剑桥大学。
1809年大学毕业之后,拜伦在贵族院获得了世袭议员的席位,但却受到歧视。于是拜伦带着一种愤懑的心情离开了祖国,先后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马耳他、阿尔巴尼亚、希腊、土耳其等地。当时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正在发展,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也正在开始,这次旅行大大开拓了诗人的社会政治视野。


乔治・戈登・拜伦

1811年7月,拜伦回到英国,这次旅行孕育了后来的《东方叙事诗》,并在归途中创作了《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第一、二章,内容就是这次出国游历的所见所闻。

1815年结婚后,其妻因谣传拜伦另有所欢,在生下孩子后于1816年1月离开拜伦回父母家居住。两人获准分居后,拜伦于1816年4月出国,此后没有回过英国。

诗人私生活浪漫放荡,恋爱事件层出不穷。在《异教徒》(1813)、《阿比多斯的新娘》(1813)、《海盗》(1814)、《莱拉》(1814)等诗中均有所反映。
1816年4月,拜伦离开英国,途径比利时时到了瑞士,在这里他结识了英国另一位伟大的诗人雪莱,并在思想和创作上接受了雪莱的影响。初到瑞士时,他因个人忧患而深深痛苦。波旁王朝复辟后欧洲反动势力的加强,越发使诗人感到忧郁和孤独。但欧洲社会巨大的动荡,引起他对人类命运的思索和焦虑,这又使诗人的内心激动不已。这个时期所写的长诗《锡隆的囚徒》和诗剧《曼弗雷德》等就突出地反映了诗人在国外流亡生活初期的痛苦和悲哀,以及内心剧烈的矛盾。
1816年10月,拜伦来到意大利。当时意大利正遭受奥地利的奴役,革命运动正兴起。拜伦同为民族自由而战的爱国志士密切的交往,并在1820年参加了意大利有名的烧炭党的秘密组织,投身火热的斗争;在诗歌的创作中,他丢掉浪漫主义的幻想而走向现实,进入了他一生中最光辉灿烂的时期。为了激励意大利人民的斗争,拜伦创作了《塔索的悲哀》(1817)、《威尼斯颂》(1819)、《但丁的预言》(1812)等。

1823年7月,为支援希腊的民族独立战争,拜伦率领着自己组织的远征军亲赴战场。

1824年因疟疾死于希腊,他的死使希腊人民深感悲痛,全国志哀21天。

拜伦式英雄_乔治・戈登・拜伦 -文学成就

拜伦一生为民主、自由、民族解放的理想而斗争,而且努力创作,他的作品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和艺术价值,他未完成的长篇诗体小说《唐璜》,是一部气势宏伟,意境开阔,见解高超,艺术卓越的叙事长诗,在英国以至欧洲的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

拜伦从学生时代开始写诗,第2部诗集《闲暇的时刻》(1807)出版后受到《爱丁堡评论》的攻击,诗人乃答之以《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1809)一诗,初次显露了他卓越的才华和讽刺的锋芒。

乔治.戈登.拜伦 乔治・戈登・拜伦 乔治・戈登・拜伦-生平经历,乔治・戈登・拜伦

1812年发表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第1、2章)是他的成名作。
1816年,拜伦因私生活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斥,愤而移居意大利。在意大利,他写了《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第3、4两章(1816、1818年)。这部抒情叙事长诗和未完成的巨著《唐璜》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拜伦还写了一系列长篇叙事诗,如《异教徒》(1813)、《海盗》(1814)和7部诗剧,如《曼弗雷德》(1817)、《该隐》(1821),以及许多抒情诗和讽刺诗,如《审判的幻景》(1822)。
1823年初,希腊抗土斗争高涨,拜伦放下正在写作的《唐璜》,毅然前往希腊,参加希腊志士争取自由、独立的武装斗争。

拜伦式英雄_乔治・戈登・拜伦 -人物思想


乔治・戈登・拜伦拜伦在当时是贵族叛逆者的典型代表,贵族叛逆者和农民叛乱或无产阶级叛乱的领袖是十分不同类型的人。饿着肚子的人不需要精心雕琢的哲学来刺激不满或者给不满找解释,任何这类的东西在他们看来只是有闲富人的娱乐。很明显,一个贵族如果他的气质和环境不有点什么特别,便不会成为叛逆者。拜伦的环境是非常特别的。他对最幼小时候的回忆就是他父母的争吵;他的母亲是一个残酷得叫他害怕、庸俗得让他卑视的女人;他的保姆兼有恶性和严格无比的加尔文主义神学;他的跛脚让他满心羞惭,在学校里阻碍他成为群体的一员。度过了一段穷苦生活后,在十岁时他突然作了勋爵,成为纽斯提德府的业主。他继承的是他的叔祖父,他那位叔祖父“恶勋爵”三十三年前在决斗中杀了一个人,从此以后四邻见弃。拜伦族向来是个放纵不法的家系,他母亲的先辈哥登族甚至更是如此。这孩子在阿伯丁的一个贫巷的污秽中生活过之后,当然为自己的爵号和府第而欢欣,一心愿取得他祖先的性格以感谢他们给予的土地。
拜伦的气质和行动混和着撒旦的成分。其少年时代不止一次被称为“小恶魔乔治・拜伦(ThelittledevilGeorgieByron)”,此称号带给他极大的心灵创伤。不难想象一个孤独而敏感、极度自尊而又极度自卑的孩子对此绰号是怎样的感觉。他常常发怒,而其狂暴的脾气和整日闷闷不乐的坏心情又真的使他看起来拥有恶魔气质。拜伦将自己看作一个背离宗教、被国家驱逐的恶魔式人物,他时常在耻辱中狂欢。我们不能认同其放荡,但却可以理解其作为反叛者的心理:既然被世界弃绝,就要做一个彻彻底底的恶魔,与上帝彻底决裂,公然蔑视教会、教徒和礼拜仪式。他在声名狼藉中游弋,残忍地享受报复世界的快感。在给托马斯・穆尔的信中,他戏谑地提到自己的放荡和混世,并以看似随便的语气提到:“有一首反拜伦的长诗要发表了,要证明我已组织了一个长诗来推翻一切宗教和政府的阴谋集团而且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扭曲的反抗恰恰体现了拜伦和恶魔的精神相通。撒旦式人物也受到拜伦的认同和赞许。如该隐,在圣经中,他因杀害亚伯而受到诅咒、驱逐。但在剧中,其形象却大大改变,因和上帝对抗而成为拜伦赞颂的英雄。该隐不屈服于任何力量,骄傲、不逊。拜伦说:“我不得不让该隐和卢西弗意见一致地交谈,确实这在诗歌中总是允许的。该隐是个骄傲的人:如果卢西弗答应给他一个王国等,这会使他得意洋洋:魔鬼的目的是使他不再像过去那样自命不凡,让他看到世界的无限和他自己卑微,直到他陷入导致大灾难的精神状态,而这只是由于心里一时动怒,而不是出于预谋或嫉妒亚伯(这会使他可鄙)。”该隐骄傲的性格和拜伦惊人的相似。而拜伦被上流社会放逐之后,也像该隐一样过着不愉快的、孤独逃亡的生活,因此面对该隐时总不自觉地倾向于他。[6]
拜伦后来写出了大量歌颂自由的崇高诗篇,他所歌颂的自由是德意志邦主或柴罗基人酋长的自由,并不是普通凡人想来也可以享有的那种劣等自由。拜伦虽然感觉自己可以和撒旦匹敌,却从来不十分敢把自己放在神的位置上。傲慢的发展过程中以下这一步尼采做到了,他说:“假使有众神,咱不是神怎么能忍受?所以没有众神。”注意这个推理中没吐露的前提:“凡是伤咱的自尊心的事情,都必须断定是错的。”尼采和拜伦一样,也受了宗教的教养,甚至程度更深,但是因为他具备较高明的理智,所以找到了一条比撒旦主义高明的逃避现实的道路。不过尼采对拜伦始终是非常同情的。他讲:
“悲剧就在于,如果我们在情感和理智中有严格的求真方法,我们便无法相信宗教和形而上学里的教条,但是另一方面,通过人性的发展,我们已经变得十分娇弱敏感地痛苦,需要一种最高的拯救和安慰的手段。由此便产生人会因为他所认识的真理而流血至死的危险。”
伟大人物在尼采看来像神一样;在拜伦看来,通常是和他自己在战斗的泰坦。不过有时候他也描绘出一个和“查拉图士特拉”不无相似的贤人――“海盗”,他在和部下们的交往上,更掌握他们的灵魂用那制人的手段领导卑劣的人心,使之寒栗昏乱。就是这位英雄“过分憎恨人类以至于不感觉痛悔”。这里的一个脚注断然地讲这“海盗”是符合人性实际的,因为汪达尔人的国王干瑟里克、皇帝党暴君艾济利诺和路易西安纳的某个海盗都表现出同样的特性。

拜伦式英雄_乔治・戈登・拜伦 -人物轶事


乔治・戈登・拜伦拜伦在剑桥念大学时,经常有一些古怪行为,不顾禁令偷偷地跑到喷泉池里游泳,宿舍不让养狗,于是他就特意养了一只熊,放到塔楼左边的屋顶阁楼里喂养。
拜伦对于女性总是容易动感情,在拜伦15岁的一个夏天,他回到了纽斯台德,和一个名叫玛丽・安・查沃思的少女接触并产生了爱情。尽管拜伦很爱她,但在1805年,她却和一个贵族公子结了婚。青年的拜伦曾回忆早年同她的交往时,曾十分遗憾地说:“热情只是我单方面的……她喜欢我只象喜欢一个弟弟一样。”
18岁的时候,一个名叫伊丽莎白・皮戈特的姑娘突然闯进了拜伦的生活。爱情的力量使年轻的拜伦努力作诗,在女友的鼓励下。次年,拜伦的第一本诗集《闲散的时光》终于出版。这时的拜伦正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他俩的关系一直维持到拜伦获得文学士学位为止。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拜伦的恋爱又没有成功。
很快,拜伦又开始了他的第四次恋爱。一个名叫塞莎的少女对才华横溢的拜伦产生了爱情,这马上博得了诗人的共鸣,在相交期间,诗人曾为她写下了许多诗篇,后来拜伦的研究者还称之为“塞莎组诗”。正当诗人处于热恋的时候,塞莎却不幸病逝,使诗人感到十分痛苦和惋惜。
他而且对妇女具有吸引力。当他1812年已经飞黄腾达时,她们更愿意委身于他。三年里他出够了风头,然后,莫名其妙地和安・米尔班克结了婚,她是一个冷漠的、严肃的、有理智的妇女,对于他根本不合适,只是有很多钱。她给他生了一个女儿,不到一年就离开了他,暗示他和他的同父异母姐姐奥古斯塔关系暖昧。整个社会转而对他采取敌对态度,对他进行恶意的诽谤和诬蔑,其过分的程度就如当初对他进行赞美和吹捧那样。拜伦不愿继续忍受这种侮辱,他离开了英国,一去不复返。以后几年他主要是在威尼斯度过的,即使这样他也搞了不少风流韵事。
1819年4月,拜伦在威尼斯的边齐翁宫被介绍给泰雷萨・格维奇阿利伯爵夫人。拜伦当时已年近三十二岁,而泰雷萨年仅十八岁。就在相识的第一天,拜伦就建议泰雷萨随便在什么地方同他单独约会。1819泰雷萨・格维奇阿利收到了经梵蒂冈批准的离婚书,格维奇阿利伯爵离开了泰雷萨,使得拜伦和他的关系更进一步。1822年,诗人的女儿阿列格拉又因病死去,从而更使得拜伦与泰雷萨相依为命,直到1824年拜伦逝世。[7]
爱过的人,拜伦都为他们写诗,正因为丰富的感情生活,拜伦写下许多优美抒情诗。在哈罗时,拜伦就意识到自己不同一般的性取向,入剑桥后,开始一段终身难忘的同性恋情。他在剑桥遇到了十五岁的唱诗班少年约翰・埃德勒斯顿,多年以后,拜伦把这段恋情描述为:“强烈的、纯真的爱和激情”,并写道:“我爱他胜过世间万物”。他们曾经交换信物,拜伦随身佩戴埃德勒斯顿给他的信物(有说是一颗玛瑙石英做的心形饰物,也有说是戒指)直到去世。

拜伦式英雄_乔治・戈登・拜伦 -写作特点

浪漫主义

他在短暂的一生中,为世人留下了众多光辉的诗作,其中最负盛名的有煌煌巨著长篇抒情叙事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和《唐璜》等。在这些被世人誉之为“抒情史诗”的辉煌作品中,诗人拜伦以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将自己亲身游历欧洲诸国的切身体会融人作品之中,用开阔的视野和深邃的笔触,展示了辽阔雄壮的时代画卷,抒发了豪情万丈的诗人情怀和表达了傲然不屈的斗争哲言。拜伦的“抒情史诗”随着诗人的萍踪浪迹,呈现出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美丽风景画面,“从地中海到爱琴海的异域风光一览无遗,从葡萄牙绵亘起伏的山峦,西班牙壮观的斗牛场地,到希腊、罗马肃穆的古迹废墟和阿尔巴尼亚的崇山峻岭。既有莱茵河岸的秀丽景色,日内瓦湖畔的苍茫暮霭,也有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滑铁卢的古战场。拜伦将他诗人的无比热情首先倾注于对这些国家的风光的描画上,目的是激发出这些国家的人民的爱国热忱和鼓励他们为祖国的独立解放而战斗。拜伦深情地歌颂太阳、月亮、海洋、山,热烈地赞美神话英雄、古代豪杰、历史遗迹、文化珍品,其主旨都是为召唤人们的反抗意志和斗争决心。拜伦热情的呈现是多界面的,拜伦的作品中既有同情:对遭受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王室和统治阶级奴役和压迫的西班牙人民频频发出叹息;他的作品中也有悲叹:深切地哀伤希腊人民在土耳其铁蹄下遭受蹂嗬的凄苦命运;他的作品中还有颂扬:对古代艺术中诸如阿波罗神像、拉奥孔群雕、垂死的高卢人雕像等稀世珍品,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薄伽丘等人的遗迹的由衷的赞美;他的作品中更有豪放:缅怀意大利往昔的荣光,以高昂的战歌激励意大利爱国志士奋起反抗,推翻异族人侵者的暴虐统治。诗人的热情在作品中是无处不在的和无可遏止的,如他对海洋辽阔无垠的崇高礼赞:
奔腾吧,你深不可测的靛青色的海洋!
千万艘船舰在你身上驰驱,痕迹不留;
又如他对月亮充满诗情画意的动人描绘:
月亮升起了;呵,是多可爱的夜!
流水般的月光向着海波倾泻;
也许姑娘们正为少年的情话所颠倒,
至于我们呢,且等上岸再尝这种味道!
在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笔下,时时洋溢着奔放的热情,虽然拜伦诗歌的基调有时会激越昂扬,有时又会讽刺辛辣,但不论是带有悲观情绪还是满怀战斗豪情,其诗歌“始终浸透着抒情的气氛和爱僧分明的深沉感情。’侧明,不仅如此,诗人还在诗歌中,大量运用夹叙夹议的艺术手法,结合对景物的描写,由触景生情而直抒胸臆,随处畅叙他对哲学、社会、政治、历史、宗教和艺术的精辟见解。所以,若论拜伦抒情叙事诗的卓然不凡,则不仅在于其视野的开阔,文笔的美妙,更在于它的人文知识内涵的丰裕与广博,所以,拜伦的诗作被世人誉之为“抒情史诗”,可谓当之无愧。
拜伦是个热情如火的诗人,其热情还主要表现于他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之中,他面对统治阶级的不公和对工人阶级的奴役和压迫,在许多诗作中提出过强烈的反抗与辛辣的讽刺,但拜伦不仅讽刺社会的黑暗,他更将热情倾注于战斗的呐喊之中,他在一首著名的战斗诗篇《路德分子之歌》中就振臂高呼:[3]
等我们把自己织的布织完,
等我们把织梭换成了利剑,
我们就要把布匹
向脚下的暴君掷去
我们要把它染在他流出的血里。
作为浪漫派诗人,拜伦还将巨大的热情融人了借景抒情与叙事技巧的完美结合中,这显示了其诗作的鲜明的艺术特色,也呈现了浪漫主义新诗的特殊艺术魅力。“抒情史诗”展现的一幅幅雄壮憾人的时代画卷:西班牙弥漫着拿破仑侵略战争的硝烟,意大利在奥地利统治铁蹄下颤抖,而希腊则呻吟在土耳其的奴役之下。在如潮的思绪中,拜伦哀痛地描写出被压迫人民的苦难和悲伤,并无情地揭露了压迫者和侵略者的贪婪和残暴。他凭吊滑铁卢战场,评说拿破仑的是非功过。他在风光秀丽的日内瓦湖畔,在湖光山色之中昂然高歌,赞美卢梭、伏尔泰等启蒙主义者自由、平等的崇高理想。在希腊,诗人置身于光荣的古战场,不禁思潮汹涌,壮怀激烈,对希腊人民正在遭受外族压迫的命运深表同情,同时也对他们已遗忘了古代祖先的辉煌业绩表示出不满和愤怨,他要用燎亮的战歌唤醒人们,改变他们对祖国的命运漠不关心的浑浑噩噩的消极态度。

拜伦式英雄

在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出现了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这些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拜伦式英雄”。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 例如,抒情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贵公子哈洛尔德,《东方叙事诗》之一《海盗》(TheCorsair,1814)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剧《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
这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有火热的激情,强烈的爱情,非凡的性格;敢于蔑视制度,与社会恶势力誓不两立,立志复仇,因此,他们是罪恶社会的反抗者和复仇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傲世独立,行踪诡秘,好走极端,他们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斗争中单枪匹马,远离群众,而且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拜伦式英雄”是个人与社会对立的产物,俄国的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和诗人普希金都曾指出“拜伦式英雄”存在着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思想弱点。“拜伦式英雄”比喻的是悲剧性的孤傲叛逆者,他们都有非凡的才华和力量,但在腐败的社会中无法施展,他们为自己的无所作为感到痛苦,因自己的感情虚耗而感到绝望。[5]
“拜伦式英雄”也是作者思想的特点和弱点的艺术反映。这类人物形象相继出现于拜伦笔下,这对于当时英国的封建秩序和资产阶级市侩社会进行的猛烈冲击,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们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悲观厌世情绪,又往往会给读者带来消极的作用。俄国的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和诗人普希金都曾指出“拜伦式英雄”的思想弱点及其危害性。
拜伦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恰尔德・哈罗德是拜伦诗歌中第一个“拜伦式英雄”。拜伦诗中最具有代表性、战斗性,也是最辉煌的作品是他的长诗《唐璜》,诗中描绘了西班牙贵族子弟唐璜的游历、恋爱及冒险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会中黑暗、丑恶、虚伪的一面,奏响了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的战歌。

拜伦式英雄_乔治・戈登・拜伦 -作品集

《闲散的时光》
《当初我们两分别》(text on Wikisource)
《给一位淑女》
《雅典的女郎》
《希腊战歌》
《她走在美丽的光彩里》(text on Wikisource)
《我见过你哭》
《我给你的项链》
《写给奥古斯塔》
《普罗米修斯》
《锡雍的囚徒》(text on Wikisource)
《给托马斯・穆尔》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唐・璜》

拜伦式英雄_乔治・戈登・拜伦 -人物影响


乔治・戈登・拜伦

As a leadingromanticist, Byron’s chief contribution is his creation of the “Byronic hero,” a proud, mysterious rebel figure of noble origin. Such a hero appears first in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and then further developed in later works such as the Oriented Tales, Manfred, and Dan Juan in different guises.作为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拜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创造了“拜伦式英雄”,高傲,神秘,反叛却带有贵族血统。这种拜伦式英雄出现在《哈罗德游记》,《东方故事集》,《曼弗雷德》及《唐璜》等多部作品中。
Actually Byron has enriched European poetry with an abundance of ideas, images, artistic forms and innovations.拜伦以丰富的思想,想象力,艺术形式和创新欧洲的诗歌得到了发展。
拜伦的作品、他笔下的拜伦式英雄以及他本人的传奇般的个性对一代又一代的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拜伦的时代,人们注重的是他的创作中浪漫的一面,如《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前两章和他的戏剧作品;现代人关注的则是拜伦的另一面,评论家们赞赏他对蒲柏的古典主义的继承,强调他的那些讽刺性作品和他对虚假的感情、伪善的社会道德的蔑视。因此,现代人看到的是一个明朗、庄严的拜伦,他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第三和第四章、讽刺诗《审判的幻景》,尤其是《唐璜》更受现代人的青睐。

拜伦式英雄_乔治・戈登・拜伦 -人物评价

在中国,苏曼殊、马君武、胡适等于20世纪初曾翻译过拜伦的作品。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曾高度评价拜伦的创作。他的许多名作,都有中文译本,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象莎士比亚一样地包罗万象,他囊括了人生的每个题目,拨动了神圣的琴上的每一根弦,弹出最细小以至最强烈最震动心灵的调子。”――瓦尔特・司各特
“是彻底的天才的作品--愤世到了不顾一切的辛辣程度,温柔到了优美感情的最纤细动人的地步……”――歌德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560103/136377.html

更多阅读

值得尊敬的拜伦·斯科特 拜伦斯科特女友

本赛季前人们讨论的是马刺能否在双数年夺冠,湖人能否为科比找到帮手,阿德尔曼如何改造火箭,却没人关心黄蜂;赛季末尾,西部诸强疯狂地进行军备竞争,而黄蜂只是换了几名替补。动乱的赛季结束后,那匹人们口中的黑马变成了不羁的野马,狂奔至西

拜伦浪漫与跌宕的一生:我如何贺你,以眼泪,以沉默

若我会见到你,事隔经年。我如何贺你,以眼泪,以沉默。——拜伦《春逝》这儿 说今天是浪漫主义诗人拜伦诞辰227周年。除了诗人身份之外,他还是一位革命家,世袭男爵,人称“拜伦勋爵”。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代表作品有《恰尔

徐志摩《拜伦》 萨莎.拜伦.科恩

http://wenwen.soso.com/z/q139336411.htm《拜伦》作者:徐志摩  荡荡万斛船,影若扬白虹。  自非风动天,莫置大水中。  今天早上,我的书桌上散放着一垒书,我伸手提起一枝毛笔蘸饱了墨水正想下笔写的时候,一个朋友走进屋子来,打断了我

参考资料 拜伦及其作品《唐璜》 唐璜 拜伦

拜伦及其作品《唐璜》一、拜伦生平 英国诗人拜伦(1788-1824)他天生跛一足,并对此很敏感。10岁时承袭了拜伦爵士称号。在剑桥大学就读期间,他发表诗集《闲暇的时刻》(1807)。面对某些评论的围攻,他以长诗《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1809)作为

声明:《乔治.戈登.拜伦 乔治・戈登・拜伦 乔治・戈登・拜伦-生平经历,乔治・戈登・拜伦》为网友千总不是没人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