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叶白质切除术 脑叶白质切除术 脑叶白质切除术-发明者,脑叶白质切除术-历史

脑叶白质切除术(lobotomy)是一种神经外科手术,包括切除脑前额叶外皮的连接组织,有时会被简称为脑白质切除术、脑叶切断术等。脑白质切除术主要于1930年代到1950年代用来医治一些精神病,这也是世界上第一种精神外科手术。包括精神分裂症、临床抑郁症,含有其他一些忧虑紊乱症。还包括一些被人们认为有精神病的人,比如说:喜怒无常、年少轻狂等。术后一般有极大可能变为白痴。好莱坞三四十年代女明星弗兰西斯・法默,也没有躲过这项手术,传记片《弗兰西斯》的悲剧性高潮,就是弗兰西斯・法默被强行切除脑白质,而在此之前,这个天才女子,因一篇获奖作文成为小名人,并在1936年到了好莱坞,成了明星,在6年时间里演了14部电影,但她性格暴躁,热衷于用激进的方式反抗周围浮华的环境,与同事反目,在片场冲着老板大吼大叫,终于被她的母亲送进精神病院,并被切除脑白质。

叶切断术_脑叶白质切除术 -发明者

脑叶白质切除术的公认发明者是安东尼奥・C.D.A.F.埃加斯-莫尼兹(António Cae-tanode Abreu Freire Egas Moniz)。他1874年生于葡萄牙。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毕业,1902年成为教授。以后又任里斯本大学医学院教授。基于脑前叶切除对某些精神病人有效的假说,实施了脑白质切除法,为此获1949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1955年逝世。

莫尼兹曾经注意到,在埃及的木乃伊中,不知道为什么,有几具的头盖骨上有洞。为此,他仔细查阅了有关资料,得知是治疗癫痫病留下的痕迹。另外,有些外伤患者,在极偶然的情况下不得不切除脑前叶的外侧面。他发现,这些人手术后比受伤前变得温顺多了。根据这些事实,莫尼兹对那些性格异常的慢性精神分裂症和严重强迫症的患者,实施了脑前叶白质切除手术。经过手术后,这些患者无不变得非常驯良和温顺。这种被人们称为“脑白质切除法”的手术曾风行一时。1949年,莫尼兹为此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叶切断术_脑叶白质切除术 -历史

在19世纪末期,人们就开始尝试对大脑实施手术以解决精神疾病,手术对象除了人之外,还包括狗、灵长类动物等。但是这一时期的手术没有引起多少重视。1935年,约翰・富尔顿和卡罗尔・雅克布森在伦敦举行的第二届神经精神学会上发表报告,提到他们对黑猩猩实行两侧前连合切断术后,黑猩猩的攻击性行为减少。这一报告引起了葡萄牙医生安东尼奥・莫尼斯的兴趣,他开始尝试用类似的方法治疗人类的某些重大精神疾病。最初,他尝试通过向额叶注射酒精的方式摧毁神经纤维,但是不久就发现这种做法也会损害到大脑的其他地方。于是他便开发出了被称为脑白质切断器的手术仪器来完成额叶的切除工作。


当时一份宣传脑白质切除术的广告

在精神病外科刚发展起来的时候,也就是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美国有很多人支持脑前叶手术。

前叶控制冲动和情绪调节,医生希望通过切除前叶一举治愈暴力倾向、焦急暴躁等思想和行为病变,而这确实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对病人和家属都是一种解脱。科学界对此评价甚高。但当时的手术程序比较粗糙。最关键的问题是,医生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手术效果也无法预测。随着神经外科的发展和人们对神经生物学的理解不断深入,医生对脑科学的知识比以前丰富,新技术的应用也使手术变得更精细。比如,大脑成像技术显示,强迫症患者的大脑皮层中有一个神经环路的活动比正常人要活跃得多。这一环路连接眼后脑前叶与诸如丘脑等的一些大脑深层基团。如果用外科手段切断该连接,可能有助于纠正强迫症。这些手段有:大脑埋线(用随身携带的电池作为能量来源刺激大脑细胞)、苍白球切开术或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目的是毁损很小一部分致病的神经基团。其中,埋线法没有损害脑细胞,因而是可以逆转的。如果手术后发现效果不理想,只要将电流停掉,患者就可以恢复原状。

1996年的一个研究中,哈佛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调查了34名接受脑白质切除术或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的强迫症患者,发现38%的患者在手术后几个月内就有明显的好转。到2002年,他们中的20个人已经基本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标准手术


历史上使用过的一种脑叶切断器

当实行这一手术时,医生需要在病人的颅骨两侧各钻一个小孔,

然后将脑白质切断器从洞中伸入病患脑部,在每侧选择三个位置实施手术。这个仪器的外形就像是一把修长而精致的螺丝刀,不过它的头部侧面开了口而且没有尖端。然后医生需要拉动手柄,开口处的钢丝在拉动作用下便会凸起,切断神经纤维。1935年,阿尔梅达・利马在莫尼斯的指导下完成了第一例这种手术,第二年他们将结果共之于众。他们所治疗的第一批20名病人全部存活了下来,这一手术很快在其他国家也流行起来。1949年,莫尼斯因此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奖。

改进手术


改进后的脑白质切除术

同莫尼斯一样,美国医生沃尔特・弗里曼也参加了1935年的伦敦会议。第二年在看到莫尼斯的报告之后,他开始尝试实施自己的前脑叶切除手术。起初,他使用的是同莫尼斯一样的手术方式,很快他就发展出自己的一种更加迅速便利的手术方式。

在他的手术中,需要的工具是一个类似于冰锥的锥子和一个榔头,病人被施以电击以代替药物麻醉。手术时将锥子经由眼球上部从眼眶中凿入脑内,破坏掉相应的神经。这一过程十分迅速,而且某些情况甚至不需要手术室就可以施行。1936年到20世纪五十年代之间,美国大约实施了4万到5万例这样的手术,弗里曼本人就做了3500例。

叶切断术_脑叶白质切除术 -接受过该手术的名人

虚构人物

在虚构作品中,脑白质切除术并不罕见。肖恩・康纳利主演的电影《脂粉金刚》(A Fine Madness)中的主人公就恰好处在脑叶白质切除术在美国大红大紫的年代。他没能躲过劫难,作为一个癫狂的诗人,他被施行这项手术算作治疗;

由美国作家肯・克西小说改编的电影《飞越疯人院》中的主人公迈克・墨菲也没躲过,他为躲避苦工,伪装精神失常进入精神病院,最后,与周遭一切格格不入的他,被切除脑白质,成了行尸走肉。

由丹尼斯・勒汉撰写,后被改为好莱坞大片的作品《禁闭岛》中主人公泰迪最后也被实施此手术。

《美少女特工队》中的Baby Doll。因艺术手法,电影里的BABY DOLL做完手术是创口都没有的,应该为了维持电影女主角的完美。

《危机边缘》中Walter在第四季第三集最后的时候,认为自己神经错乱了,想要对自己进行脑白质切除术,被Olivia阻止。

《House》(豪斯医生)第6季第8集里的James Sidas,智商178,18岁前发表了3本书和35篇论文,因为不想太聪明,最后要求做lobotomy。

真实人物

好莱坞三四十年代女明星弗兰西斯・法默,也没有躲过这项手术,传记片《弗兰西斯》的悲剧性高潮,就是弗兰西斯・法默被强行切除脑白质,而在此之前,这个天才女子,因一篇获奖作文成为小名人,并在1936年到了好莱坞,成了明星,在6年时间里演了14部电影,但她性格暴躁,热衷于用激进的方式反抗周围浮华的环境,与同事反目,在片场冲着老板大吼大叫,终于被她的母亲送进精神病院,并被切除脑白质。多年后她重返社会,已是一个目光涣散、神情呆滞的中年妇女。

第一个接受此实验的美国人是爱丽丝・胡德・哈马特(1873-1941),接受手术时63岁。这个手术是由沃尔特和詹姆斯.瓦茨医生来施行的。他们首先切开一个3厘米左右的口,然后用螺旋钻在头颅的左右侧钻洞。接着,他们通过左侧的洞,笔直的插进脑白质切断器头颅4厘米使其到达大脑的表层。整个手术持续了大约一个小时。她手术后的几个月,哈马特遭受到得抽搐似乎与她的手术有关。然而,她继续她的生活,与此同时,焦虑也在减少,并且她也不在精神病院。她的丈夫认为,在爱丽丝手术后,爱丽丝的行为比以前更规范了,他预测,在接下来的5年,爱丽丝会更幸福。爱丽丝.哈马特感染了肺炎,68岁去世。

另外一个著名的美国艺人,华纳・巴克斯特(1889-1951),他因出演《亚利桑纳奇侠》这部电影而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而出名。到了1936年,在好莱坞,他的片酬高达284,000美元,他是片酬最高的演员。在1914年到1915年,他已出演过超过数百部的电影。在他晚年,他患了关节炎。在那时,有很多人遭受这种长期的病痛折磨像是长期的或严重的腰酸背疼还有折磨人的头疼而接受过脑白质切断术。巴克斯特的关节炎变得非常严重,他已忍受不住关节炎带来的疼痛,所以他轻率地就决定去做一个脑白质切断术。在他肺炎的手术后,巴克斯特很快就去世了。

脑叶白质切除术 脑叶白质切除术 脑叶白质切除术-发明者,脑叶白质切除术-历史

作为一个现代主义画派的风云人物,瑞典人西格丽德(1885-1948)也接受过此手术。她曾和表现主义画家格吕内瓦尔德结为夫妇。他们夫妻会定期的在家里或国外展出他们的作品。在瑞典他们被视为是现代主义的创始人。西格丽德患上了永久性的精神病,在1930年,为了生命的延续,这让她不得不住院治疗。在她的作品中,可见到有越来越多的紧张感,直到疾病已强迫她退出了作画的领域。1937年,当她还在住院时,吕内瓦尔德和她离婚了,并与他的情人结为夫妻。1946年,吕内瓦尔德和他的第二任妻子葬身于飞机失事。在西格丽德做完一次拙劣的脑白质切除术后,2年后她去世了。西格丽德的作品总数有500多幅,其中包括素描,水彩画,还有头部素描画。

当然,我们不能忘记大名鼎鼎的肯尼迪家族的成员:罗丝玛丽・肯尼迪。由于罗丝玛丽先天弱智,病情发作之时,时常独自一人从修道院里偷偷溜出来。考虑到罗丝玛丽是个女孩子,家人非常担心她因为意外怀孕、发病失态等原因而给家族带来种种不体面。在她23岁那年,父亲约瑟夫得知,一种名叫“前脑叶白质切除术”的大脑手术也许可以“彻底解除”这种疾病。然而实际情况却是,精神外科手术在当时还只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在全世界只进行过区区几百例。然而,在父亲约瑟夫的再三坚持之下,罗丝玛丽还是身不由己地被推上了手术台,并且成了当年接受脑叶切除手术的“全美第一人”。结果,这场冒险手术以彻底失败而告终。风华正茂的罗丝玛丽术后智力下降到与新生婴儿无异,终日喃喃自语,独自坐在墙壁前痴痴地望着窗外。1949年之后,罗丝玛丽被家人送进了威斯康辛州一家专为“特殊孩子”而设的医院,直到2005年1月8日去世。

叶切断术_脑叶白质切除术 -评价

现在对前脑叶白质切除术所做出的评价一般都是负面的,这主要是因为在当时的简陋条件下,对大脑所实施的手术精度很低,对术后效果的评价也没有客观、可信的标准。而且手术对象在经过手术后往往丧失精神冲动,表现出类似痴呆、弱智的迹象。一些文学和影视作品,如《飞越疯人院》,《1984》将前脑叶白质切除术描述成使人丧失反抗意识的手术。1950年左右所做出的调查表明,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病例在手术后没有多少变化,另外三分之一比术前还有所恶化。而这三分之一则变得更为冲动乃至于丧失社会性且更为残暴,丧失人性。随着后来药物治疗的发展和其他更精确脑外科手术的发展,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被抛弃,或者被改进以在更精确的条件下用来治疗癫痫等疾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560103/135859.html

更多阅读

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术 颊脂垫切除术

【名称】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术(Selective Amygdalo-hippocampectomy) 【概述】本术式为Wieser和Yasargil(1982)首创,由于电生理学的进展,认识到颞叶癫痫的致痫灶多数

乳腺良性肿瘤切除术 乳腺肿瘤切除后会疼吗

【名称】乳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概述】乳腺属于复杂的内分泌靶器官。乳腺的病变与催乳激素,卵巢类固醇,精神神经内分泌因素以及在乳腺微环境中激素的代谢有关。乳腺的良性病变中,纤维腺瘤约占半数。现代研究认为,它是生理性生长和

声明:《脑叶白质切除术 脑叶白质切除术 脑叶白质切除术-发明者,脑叶白质切除术-历史》为网友痞子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