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简介 叶剑英 叶剑英-人物简介,叶剑英-名字来历

叶剑英(1897年4月28日―1986年10月22日),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叶剑英同志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始终追求真理。他所作的“矢志共产宏图业,为花欣作落泥红”的诗句,是他不懈奋斗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在党和国家重大和紧要的历史关头,他总是挺身而出,发挥重要作用。谈论20世纪的中国,不能不提三个人,那就是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而这三个人都曾器重的,惟有一人,那就是叶剑英。

叶剑英子女_叶剑英 -人物简介


叶剑英叶剑英,原名叶宜伟,1897年出生于广东梅州市梅县区农村一个小商人之家。他5岁时入私塾,学习之余还要做繁重的家务劳动。在入三堡学堂、梅州东山中学时,除文史诗词成绩突出外,他又兼习军事体育,尤精剑棍。日后他文武全才,正是在此时打下的基础。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2年获哥伦比亚众议院授予的特级大十字民主勋章。1986年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9岁。

出身侨乡,闯过南洋,在国民党军中官至少将师长,却毅然加入共产党,中学毕业后,叶剑英当过小学教员,依侨乡的习惯于19岁时到马来西亚谋事。因受歧视和遭资本家欺压,他愤然于1917年回国考入云南讲武堂,想走从军强国之路,自改名剑英。两年半后,叶剑英以全校最优异的成绩毕业。他谢绝挽留,返乡入粤军任参谋、炮兵教官,并曾在1923年陈炯明叛变时,亲自操炮向叛军开火,以掩护孙中山脱险。后他任旅参谋长、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团长、副师长,北伐战争中因立战功升少将师长。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共政变时曾拉拢他,叶剑英却抛弃每月可得上万薪饷的地位,赶到武汉向中共提出入党申请,并得到周恩来批准。1927年秋,叶剑英接受党的指示返回广州,在国民党军张发奎的第四军任参谋长,暗中掩护由C.P分子(共产党)和C.Y分子(共青团)为骨干的教导团筹划的起义。同年12月,广州起义爆发,他任红军副总指挥。翌年,他赴苏联入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原中山大学),系统学习了马列主义理论。1930年秋,叶剑英回到上海,与刘伯承等一同翻译了苏军的条令。翌年春,他进入赣南根据地,在毛泽东、朱德领导下负责参谋部,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军委会的首任参谋部长。继刘伯承之后,叶剑英成为人民军队的第二任总参谋长。

在红军、八路军、解放军内长期任参谋长;是中共外交三骑士之一;北平解放后为第一任市长;广州解放后任市长兼广东军区司令员;粉碎四人帮时发挥了关键作用。1932年


叶剑英,叶剑英与刘伯承对调,任红军学校校长。长征中,他任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前敌指挥部参谋长。他曾因向中央报告张国焘分裂党的企图,后来受到毛泽东高度赞扬。到达陕北后,叶剑英任一方面军参谋长。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他任八路军参谋长。由于他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同周恩来、董必武并称为中共外交三骑士。1941年,叶剑英从重庆回延安主管总参谋部工作。1945年,他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中央委员,随后再赴国民党统治区,任美、国、共合组的军事三人小组的中共代表。1947年,他率军调部最后一批人返回延安,随后去晋西北任中央后方委员会书记,负责对转战陕北的毛泽东、周恩来所率的中央机关实施保障。1949年北平解放后,叶剑英为中共中央派出的首任北平市长。同年秋,他又任中共华南分局第一书记,率干部南下,广州解放后,任市长兼广东军区司令员。1953年,他调回北京,主管军训等工作,并任军事科学院首任院长。文革后期,老帅中间只有他在位主持军队工作。 1976年10月,叶剑英坐镇指挥,一举粉碎了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在新的历史时期,德高望重的叶剑英曾任党中央副主席、人大委员长,后来他因身欲奋飞兮病在床,主动提出退出领导岗位。1986年逝世,享年89岁。

叶剑英子女_叶剑英 -名字来历

叶剑英之父叶钻祥生有8个子女,叶剑英排行第二。父亲很喜欢这个儿子,按照叶氏族谱,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叶宜伟。
1917年夏,叶剑英等几个同学冒着盛夏酷暑,长途跋涉乘火车来到中国西南边陲名城昆明,准备投考坐落在翠湖西岸的承华圃的云南讲武堂。叶剑英进入云南讲武堂后,给梅州家乡的弟弟宜导的信中写下了自己的抱负。他踌躇满志,决心在学校习文练武,作革命的“前驱”,为了表示投笔从戎的决心,他特意把自己的名字“宜伟”改为“剑英”,立志做“民之利剑”,为国为民,英勇奋战。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剑英”这个名字和“稚英”、“顺英”也是排在一起的,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叶剑英子女_叶剑英 -主要生平


叶剑英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曾通电反蒋,随即奔赴武汉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同年7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发动南昌起义做了重要工作。随后又与张太雷、叶挺等领导了广州起义,任起义队伍副总指挥。1928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者大学班学习。

1930年回国。

1931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总参谋部部长,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等职,参与指挥第二、第三、第四次反"围剿"战役。

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的长征,任中央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

1935年遵义会议后调任三军团参谋长,后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曾及时地向党中央领导机关报告了第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企图危害党中央的阴谋,为党立了大功。西安事变发生后,协助周恩来同蒋介石谈判,促成了事变的和平解决和国共两党的再度合作,团结抗日。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改编后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参谋长。

1941年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对日作战。

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参加中共代表团,赴重庆同国民党政府代表进行停战谈判,出席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任北平军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和政策,领导创办了《解放》报,并与破坏、阻挠《解放》报出版发行的国民党当局作了坚决的斗争。

1947年返回延安后,历任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书记、军委副总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参谋长,参与领导全国范围的人民解放战争。

1948年12月,任北平市市长兼军管会主任、北平市军管会物资接管委员会主任。


叶剑英1949年1月,任北平联合办事处主任,为接管北平做了大量的工作。同年参加中共代表团,同南京国民党政府代表团进行和平谈判。后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等职。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1966年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秘书长,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75年任国防部长。

在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随后又排除阻力,坚决主张请邓小平、陈云等人担任党和国家的领导工作,主张为“天安门事件”彻底平反。


叶剑英和博古,周恩来合影

1977年在中共第十一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

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叶剑英简介 叶剑英 叶剑英-人物简介,叶剑英-名字来历

1983年因年迈辞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职务。

1985年同63位中共中央委员一起致函中共十二届四中全会,请求不再担任中央委员,以便进一步实现中央领导机构的新老交替。

1986年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

人物故事少年大志

1897年4月28日,叶剑英诞生在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雁洋堡下虎村一个小商人家庭里。 叶剑英的父亲叶钻祥,自幼习武练功,曾在梅州考取武秀才,但无官可做,只好在 家乡做小本生意。他为人耿直宽厚,常帮别人杀猪、打鱼,有时兼作“水客”,出洋为 华侨和侨眷捎钱送物,很讲信义,受人敬重。叶剑英的母亲为人贤惠善良,勤俭持家。 他们共生了四男四女,由于贫病交加,其中两男两女幼年夭折。叶剑英还算幸运,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勉强活了下来。父亲给他起名叫叶宜伟,希望他能健康长大。由于生 活贫苦,他的两个妹妹都当过童养媳。 宜伟从小爱劳动,爱学习,经常帮父母做家务,边干活边学习认字、算数。7岁时, 父母省吃俭用,送他去雁洋私塾念书,以后又转入新学堂读书。


叶剑英故居铜像1908年宜伟念完了私塾,这时家境也稍为好转些,父亲便送他到雁洋10几里路的丙 村三堡学堂(公立高等小学)读书。在学堂里他学习勤奋,生活艰苦朴素,晚间经常读 书到深夜,每天天不亮就起床锻炼身体。他聪敏好学,学习成绩科科优良,特别擅长写 诗作文,他的作文经常被老师拿去“贴堂”,作为同学们的范文。 少年时期的叶剑英,其不畏权势,敢于向恶势力挑战及有勇有谋的性格便已显露端倪。1912年,叶宜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三堡学堂,考入梅州务本中学。不久广东军阀 政府责令将务本中学由私立改为官办,改名为梅州中学,并派来个官方校长,盘剥尤甚。 为反对校长欺压学生,叶宜伟和一部分反对官办和官方校长的师生毅然脱离梅州中学, 搬到叶家祠上课。后来又搬到晚清著名诗人和学者黄遵宪先生讲学处的东山书院,另建学校。叶宜伟认为“东山”二字很好,便提议将校门定为“私立东山中学”,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赞同。1915年秋,“东中”第一届学生毕业时,大家请叶宜伟为《同学录》作序,他欣然 命笔,在序中写下了“成则周武三千,败则田横五百”的字句,鼓励同学们要立志为国 家和民族的富强干一番事业。

叶剑英离开东山中学以后,回到雁洋横山,一面在小学任教,一面写信给在马来西 亚怡堡的叶宜桐堂兄,要求出洋谋生。 就在叶剑英谋生困难的时候,云南讲武堂派人到马来西亚怡堡招生来了。叶剑英怀 着救国救民的愿望,投考讲武堂,结果被录取。1917年夏,由堂兄宜桐等人凑足旅费回国赴昆明入学。 为了表示自己从戎的决心,他入学时将名字改为叶剑英。叶剑英坚持勤学苦练,还是读了许多军事理论书 籍。由于他刻苦用功,所以军事考试、测验或沙盘作业等,成绩都属优良,连教官也钦 佩他的才干。1919年冬,叶剑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三年的学习,为他后来从事军事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满怀抱负
叶剑英有所成的叶剑英,满怀抱负,希望能投身到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革命斗争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年青的叶剑英从昆明回到故乡广东,一心想追 随孙中山先生,为国家和民族利益尽力。 这时形势却发生了变化,孙中山建立的护法军政府,已被盘踞在广东的桂系军阀和 政学系头子所把持、孙中山受排挤被迫于1918年5月4日辞去大元帅职务,离开广州回到 上海。叶剑英拒绝了桂系军长兼潮州镇守史刘志陆的挽留,前往漳州,投奔孙中山组织的 “援闽”粤军。

1920年8月,担任炮兵连长的叶剑英参加了粤军回粤、驱逐桂军陆荣廷、 莫荣新之役。 粤军占领广州后,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州,重新组织军政府。叶剑英受吴铁城的邀 请,留在军政府副官处做事。由于他工作成绩优异,吴铁城对他非常满意,经常夸奖他 的才华,还介绍他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政府大总统(非常大总统),不久,叶剑英经吴铁城的介绍以大总统随员的身份,随孙中山一起入桂,参与北伐的准备工作。 1922年2月初,孙中山命令各军分路出师北伐。陈炯明阻挠北伐。孙中山回师广东。 叶剑英被任命为海军陆战队营长,随江防舰队护卫孙中山从桂林经梧州,东下广州。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叛军围攻广州总统府。孙中山化装脱险,前往驻长堤天字 码头的江防司令部。叶剑英奉江防司令陈策之命,护卫孙中山前往黄埔。在孙中山蒙难 50多天的日子里,叶剑英冒着生命危险,亲率士兵巡逻,忠贞不渝地保卫孙中山的安全, 直至孙中山于8月9日离开广州。 在此期间,叶剑英与在广州的云南讲武堂华侨同学,通电声讨陈炯明的叛变行为。 港澳和华侨各埠报纸纷纷登载、转载,在舆论上引起强烈反响。

1924年初,国共开始第一次合作。为培养革命的军事干部,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 帮助下,国民党于24年5月在广州黄埔创建了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 当时,年轻的叶剑英已逐渐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这时他 已被擢升为建国粤军第二师参谋长,作为粤军的代表参加了军校的筹备工作。

1924年5月5日,军校开课,叶剑英被委任为教授部副主任,负责掌管军事理论的学 科教育,并讲授兵器学课程。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认真负责,循循善诱,很受 学员欢迎。聂荣臻称赞他是当时军校很有威望的教官之一。 在黄埔军校,叶剑英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周恩来等共产党人,逐渐接受中国共产党的 主张,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虽然暂时没有被吸收入党,但他没有灰心,继续 接受党的考验。 叶剑英虽然在黄埔军校的时间不长,但他为贯彻孙中山的建军思想,在创建军校中 所作的贡献,是不会泯灭的。

东征群雄
叶剑英1925年2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支持下,广东革命政府举行了讨伐陈 炯明的第一次东征。 战争开始时,叛军分编7个军,号称8万人。东征联军分左、中、右3路进军,右翼军主要由黄埔军校的两个教导团和粤军第二师、第四师军部组成,共约万余人。叶剑英 所在的第二师下辖两个旅,共约8000人,经过一年整训,军事政治素质虽不及黄埔学生, 却是粤军中的佼佼者。 作为东征先锋的第二师,在张民达、叶剑英率领下一月底从广州出发,沿广九路向 平山、淡水进发,在叶剑英“四猛”(即猛进、猛攻、猛追、猛扑)作战方针的指导下, 全师官兵英勇善战,旗开得胜,一路过关斩将,并协同友军作战,于二月中旬攻占淡水。 在这次战斗中,叶剑英不仅参与指挥,还冒着枪林弹雨联络友军,协攻敌人,显示出卓 越的军事才干。被誉为智勇双全的一代儒将。 淡水一仗打得很艰苦,但这一仗使大家信心倍增。军威大振,为第一次东征奠定了 胜利基础。 这次东征,革命队伍锐不可当,叶剑英第1次与黄埔学生并肩作战,亲眼看到学生 军革命热情高,群众纪律好,指挥很有条理,心里很是高兴。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 下,东江及潮梅一带的工农运动发展很快,群众纷纷起来支援东征军,不到两个月时间 就打垮了兵力众多的陈逆叛军,这使他进一步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向共产党又靠近了 一步。在这次东征中,也更显示了叶剑英的军事指挥才能。 3月东征军攻占梅县(今梅县区)后,叶剑英奉广州大元帅府命令任梅县(今梅县区)县长。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进行第2次东征。叶剑英率 新编团参加这次东征,再立战功。十一月,东江平定,广东革命根据地基本统一。后来, 叶剑英部改编为教导团,任团长,后任师参谋长,直至兴师北伐。挥师北伐
叶剑英1926年7月,广东国民军开始北伐。北伐中,叶剑英任中路第一军总预备队指挥部 的参谋长,总指挥是国民党老右派王柏龄。 由于王柏龄与一师代师长王俊不听叶剑英的劝告,招致战斗失利,部队受到损失, 蒋介石听说后特意召见了叶剑英。 蒋介石一见面,寒暄几句就说: “你来了,好,现在一师无人胜任指挥,你就当一师师长吧!” 叶剑英感到很突然,不知他是什么意思。这个人反共倾向越来越明显,怕靠不住, 就借口说: “我身体不大好,等打完仗再说吧。我还是愿当参谋长。” 平定江西后,蒋介石将孙传芳部的俘虏集中到吉安,有六七千人,编为新编新二师, 又委任叶剑英为师长。 蒋介石如此欣赏叶剑英,不单是看重他年轻有为,才华出众,更为重要的是因为他 曾追随孙中山周围,深得孙中山、廖仲恺的器重,在广东地区和粤军中颇有影响,思想 上又比较进步,所以想把叶剑英拉过去,一举两得,一来为己效力,二来免得为共产党 所用。然而蒋介石的这个如意算盘却打错了。 叶剑英领导的新编师成分复杂,但军官大多是黄埔军校毕业生,有许多人是共产党 员(身份没有公开),当时吉安的革命气势也很盛。生活在这个革命环境中,进一步受 到共产党的影响,叶剑英的思想倾向也更加进步。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终于撕破伪装,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宁汉对立,何去何从?这是摆在每个革命志士面前的大问题,必须迅速作出抉择。 在这个历史紧要关头,叶剑英毅然决定“弃宁归汉”,走上革命反蒋的路。“革命成功 阶级灭,慰祝苍生乐大同。”这是叶剑英的革命理想,为革命可抛弃功名富贵。这个身 在敌营中的革命者,亲手起草了一封“通电全国讨蒋”的电文,宣布与蒋介石彻底决裂。 叶剑英的反蒋电文,使军界大为震动,蒋介石听说后将信将疑,待弄清事实真相, 叶剑英已离开吉安到武汉去了。 在武汉,叶剑英随张发奎的部队参加了第二次北伐,攻打奉系军阀,获胜后任第四军参谋长(军长黄琪翔)。 叶剑英随师返回武汉后,形势日益恶化。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反革 命政变,蒋汪“宁汉合流”,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这使叶剑英又一次受到了 反面教育,更加相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当时,第四军内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最多,张发奎、黄琪翔对共产党的态度也较接近。叶剑英结识了更多的共产党员,直接受到党的更多的教育,入党的要求更强烈了。 第四军政治部有一位1925年入党的共产党员李安,与他是老乡,交往密切。叶剑英恳切 地向他吐露心声,第二次向党提出入党申请。 李安向周恩来作了汇报,周恩来当即表示,这个人我了解,可以入党。党组织经过 慎重考虑,认为叶剑英受到长期的严峻考验,符合一个共产党员的条件,便于27年7月 批准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不过,当时非常秘密,很少有人知道,直到9月在江西万安因工作需要,才第1次通知他参加教导团共产党的会议。 “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叶剑英这两句诗表达了他对共产主义的坚 定信仰,也是他从找党到入党,走过曲折道路,经过长期考验的生动写照。 从此,叶剑英抛弃高官厚禄,从国民党的一个高级军官逐渐成长为一个共产党的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丰功伟绩,作出了不朽贡献。

叶剑英子女_叶剑英 -人物贡献

叶剑英同志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长期担任党、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在六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殚精竭虑,作出了重大贡献,建立了丰功伟绩,深受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爱戴与敬重。叶剑英同志从青年时代起就立志追求真理、救国救民。他投身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征讨桂系军阀,抗击陈炯明叛军,护卫孙中山脱险,参与创办黄埔军校,驰骋东征和北伐战场,成为国民革命军的名将。他从斗争实践中认识到,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1927年,在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大批共产党人惨遭杀害的严峻时刻,他毅然通电反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3延安,由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从此他对共产主义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坚信不移,并为之执着地奋斗了一生。
叶剑英同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建立了光辉业绩。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他坚定机敏地策应南昌起义的组织准备工作,参加领导广州起义。这两次起义和秋收起义一起,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开端。在中央苏区,他拥护毛泽东同志的正确路线,参与第二、第三、第四次反“围剿”的作战指挥,为红军建设作出重要贡献。长征途中,他坚决维护全党全军的团结,机智勇敢地同张国焘分裂红军、危害党中央的阴谋作斗争,为党中央和红军胜利北上立了大功。毛泽东同志后来曾多次称赞叶剑英同志在这一关键时刻“救了党,救了红军”。红军到达陕北后,他为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根据党中央的方针,他协助周恩来同志,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形成国共两党再次合作、一致抗日的局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先后到南京、武汉、长沙和重庆等地参加党的领导工作,坚持党的抗日主张和统一战线政策,积极扩大党的影响。回到延安军委总部后,他协助毛泽东、朱德同志指挥我军对日作战。抗战胜利后,他协助周恩来同志同国民党谈判,达成停止内战的协议。随后他领导中共代表团在北平进行军事调处,同国民党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揭露国民党当局破坏停战、发动内战的真实面目。解放战争时期,他在晋西北领导中央后方委员会的工作,有力地保证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转战陕北、指挥全军作战。他为北平的和平解放和接管做了大量工作。他指挥解放广东和海南岛的战役,夺取华南战场的最后胜利。叶剑英同志戎马一生,英勇善战,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叶剑英同志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主持华南、中南地区工作期间,胜利完成了剿匪、土改、建立人民政权和恢复发展生产等各项任务。一九五四年后,他长期担任中央军委领导工作,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领导和组织全军的教育训练,开拓军事科学研究,为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呕心沥血,成绩斐然。“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坚决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作斗争,为维护军队和全国的稳定,为抵制和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奋不顾身,顽强努力。一九七六年,叶剑英同志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一道,根据中央政治局多数同志的意见,代表党和人民的意志,一举粉碎了江青
和邓小平主持工作反革命集团,从危难中挽救了党、挽救了国家。在这场斗争中,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叶剑英同志排除阻力,坚决主张请邓小平、陈云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立即出来担任党和国家的领导工作,坚决主张平反一切冤假错案,坚决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党和国家工作的伟大历史性转折,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全力支持邓小平同志开创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他主持全国人大工作期间,有力地推动了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他在一九七九年一月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告台湾同胞书》,又在一九八一年九月发表了著名谈话,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对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起了重要作用。他以身作则地推动党和国家领导干部的新老交替与合作。叶剑英同志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立了新的历史功勋。
叶剑英同志所作的“矢志共产宏图业,为花欣作落泥红”的诗句,是他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他的崇高思想和高尚品质,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

叶剑英子女_叶剑英 -与邓小平


叶剑英1969年10月至1970年初,叶剑英和邓小平等一大批老革命家,被林彪一伙借口“紧急”需要,赶出北京。邓小平被遣送到江西,软禁在原南昌步兵学校院内。后来王震将军也到了那里。叶剑英被“下放”到长沙,受尽林彪及其追随者的刁难和折磨。王震很想念叶剑英。于是,便借故从南昌来到长沙。

1973年春,邓小平被毛泽东召回北京,叶剑英非常高兴,他写信给毛泽东,并当面向毛泽东建议说:“小平同志回来了,我提一个要求,让他来参加和主持军委工作。”毛泽东采纳了叶剑英建议,同周恩来商议,决定恢复邓小平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并参加军委工作,当总参谋长。

1974年10月4日,毛泽东提议邓小平担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实际上是要他在周恩来生病期间,由他来主持中央工作。这使“四人帮”更为不满。于是加紧攻击,要把他赶下台。他们躲在钓鱼台,经过密议,有计划有准备地在中央政治局对邓小平进行多次挑衅和攻击。最突出的是,无端制造所谓“风庆轮”事件,攻击国务院和交通部“崇洋媚外”、“搞卖国主义”。在政治局会议上,江青一伙以此为题,向邓小平发动突然袭击和围攻,逼他表态。邓小平义正词严,据理驳斥。江青、张春桥、王洪文等竟然辱骂他“又跳出来了”。邓小平愤然离开会场。在这场风波中,叶剑英完全站在邓小平一边,支持他同“四人帮”斗争。邓小平的实事求是态度、坚强的党性原则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使叶剑英敬佩不已。

1975年春回大地。1月5日,邓小平被正式任命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在党的十届二中全会上又被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四届人大批准了周恩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选出了以朱德为委员长的全国人大常委组成人员,任命周恩来为总理、邓小平等为副总理的国务院组成人员,挫败了“四人帮”的组阁阴谋。会后,周恩来总理病重住院,在毛泽东的支持下,邓小平代总理主持中央的党政日常工作。叶剑英被任命为国防部长,继续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四人帮”从1975年下半年起,就酝酿继“反经验主义”之后,利用“评《水浒》”来攻击周恩来和邓小平。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对邓小平进行错误的批评。在“四人帮”攻击下,在中央政治局内邓小平已经无法工作。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叶剑英毫不畏惧,他特意到邓小平住处,去看望这位老革命家。叶剑英望着邓小平,气愤地说:“这伙人欺人太甚,步步进逼,他们趁主席有病,越闹越厉害,下一步还不知道搞出什么鬼名堂,我们要赶快采取对策!”“没有什么好怕的!我早就做了思想准备,无非是第二次被打倒!最坏是罗迈下场!遗憾的是还有好多事没有做完,经济没有根本好转,许多老同志还没有解放。”邓小平不无遗憾地说。叶剑英最担心的是邓小平下来以后,“四人帮”趁机篡夺国务院的大权。


叶剑英叶剑英没有辜负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期望。他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和充分的准备,在华国锋的支持下果断地作出决策,于1976年10月6日,一举粉碎了“四人帮”。解决“四人帮”之后,当天夜里叶剑英回到玉泉山,出席中央政治局会议,宣布处置“四人帮”的经过和商讨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的大计。会议完全赞同对“四人帮”所采取的果断行动。会议刚刚结束,叶剑英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粉碎“四人帮”的喜讯迅速透露给一直被“软禁”的邓小平和其他老同志。小平同志对这个伟大斗争的胜利,由衷地感到喜悦。随着“十月的胜利”,全党和全国人民渴望着党中央新的领导集体能解决两大问题:一是请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二是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可谓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叶剑英同华国锋、邓小平等人一起主持了这次全会。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对经济问题特别是农业问题进行了认真讨论并作出了相应的决策;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提出了健全党规党法和民主集中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任务。全会在中央领导机构的人事安排上也作了重要变动。全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地恢复和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此中国迈上了四个现代化的新里程。

1986年10月22日,叶剑英与世长辞。邓小平亲自为他主持追悼会,向他的遗体告别,送走了与他交往长达半个多世纪、具有深厚情谊的老战友。

叶剑英子女_叶剑英 -人物评价


叶剑英叶剑英同志党性坚强,信念坚定。他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
他无私无畏,有胆有识。在各种严峻的考验面前,他总是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决同一切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在重大和紧要的历史关头,他总是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表现出伟大的革命气魄和高超的斗争艺术。毛泽东同志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说他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周恩来同志也引用“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来赞誉他。
叶剑英同志胸怀宽广,谦逊质朴。他顾全大局,团结同志,严于律己,富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他不计浮名不畏难,能上能下,任劳任怨。他始终保持高尚的革命气节,为党为民,一身正气。他一生勋业卓著,但从不夸耀自己,把一切功劳归于党和人民。
叶剑英同志好学深思,实事求是。他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向实践学习。他博览群书,熟谙历史。耄耋之年,仍坚持不断地吸取新知识,真正做到了“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他还是一位受毛泽东同志称赞的诗人。他的许多诗句,“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笃信马列依真理,不移不屈不苟同”;“全心全意一为公”,“老骥仍将万里行”;“应向青年寻后继”,“长征接力有来人”等等,都深含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哲理,对我们一代一代的后继者都具有深刻的教育、启示和鞭策作用。

叶剑英子女_叶剑英 -纪念馆


叶剑英元帅故居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雁上村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铜像坐落在由国家主席杨尚昆题名的“叶剑英元帅纪念馆”门前左侧的平台上。高两米,重近一吨的叶帅铜像,身着中山装,右手拿着大圆草帽,坐落在石头上与群众促膝谈心的形态,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叶帅艰苦朴素、深入基层、平易近人,始终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优良作风。

铜像基座高零点九米,用优质辉绿岩砌成,正面上方镌刻着“叶剑英元帅像”六个金色大字,下方嵌着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对叶元帅一生高度评价的铜板碑文。铜像是“缅怀元帅丰功伟绩,激励后人继续奋进”的丰碑。在叶元帅铜像之后,还可参观叶元帅纪念馆和故居。

叶剑英元帅纪念馆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虎形村,在叶剑英元帅故居的左侧,距梅州市区33公里。纪念馆建于1987年7月,1989年10月22日竣工,原国家主席杨尚昆亲笔题写了馆名,原国家副主席王震等领导和海内外各界人士计200多人参加了隆重的开馆剪彩典礼。纪念馆原建筑面积1560平方米,1994年又增加1800平方米,高二层,为现代园林式建筑,庄重典雅。纪念馆二楼设有五个陈列室,陈列面积500平方米,展线长135米,分别有照片、题词、文献手稿、办公用具、文房四宝等等文物,以5个阶段、20个专题展示了叶剑英同志光辉伟大的一生。纪念馆正门口左侧的台基上,一棵棵翠柏,一簇簇鲜花,掩映着叶剑英元帅的坐姿铜橡,铜像高2米,由中国著名的雕塑家刘焕章雕刻而成,像座上携刻着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供人们瞻仰。

叶剑英子女_叶剑英 -诗篇作品


叶剑英笫一首
《论持久战》
百万倭奴压海陬,神州沉陆使人愁.
内行内战资强虏,敌后敌前费运筹.
唱罢凯歌来灞上,集中全力破石头.
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

笫二首
《八十书怀》
八十毋劳论废兴,长征接力有来人.
导师创业垂千古,侪辈跟随愧望尘.
亿万愚公齐破立,五洲权霸共沉沦.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550103/134600.html

更多阅读

敢生吃有大毒异叶天南星的人 喉咙有异物敢

异叶天南星是我们舒城大别山区一种常见的有毒植物,株高约30到60厘米,每年三月初发芽,尖尖似竹笋。短短一个星期并可以长高好几十厘米,十几片椭圆形似槐树叶的小叶轮生在顶部,排列成半圆形。出土不久后从叶下长出一个花蕾,属于佛苞花絮,形

飞花摘叶即伤人,倚天屠龙何足道 倚天屠龙记苏有朋版

“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最具传奇和玄幻色彩的兵器莫过于倚天剑和屠龙刀了。“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光寒十四州。”传说中的倚天剑;取宋玉的《大言赋》中的名句“拔长剑兮

周村古商城简介 周村古商城十一人多吗

周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西部,历史悠久,素有“丝绸之乡”、“金周村”、“旱码头”等美誉。1750年被乾隆皇帝御封为“天下第一村”。它西依山东长白山脉,东有古泷水滔滔北去,山明水秀、人杰地灵,积淀着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周村古城坐落在

十本史上最知名的人皮书 剑三人皮书有什么用

用人类皮肤制成书籍封面?如此血腥的人皮书绝不仅仅出现在恐怖片跟传说里,自17世纪以来,真实的人皮书便已经登上历史舞台。在19世纪的法国大革命期间,人皮书更是风靡一时,成为法国上层阶级的时尚之一。人皮书有惩戒和纪念两种功用,而每本

藤野英人:63条投资法则

  藤野英人在担任基金经理期间实地考察3000多家企业,总结63条选股法则:  1.不要被创业者的个人魅力所迷惑。  2.总是唠叨过去的辛苦,公司的将来不容乐观。  3.如果老总赠予你他的自传,就要暂停对该公司的投资。  4.了解

声明:《叶剑英简介 叶剑英 叶剑英-人物简介,叶剑英-名字来历》为网友青灯古佛度流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