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大学是一所省部共建、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镇江市,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2年江苏省政府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共建江苏科技大学。学校目标建设成为国内一流船舶特色大学,努力成为中国船舶工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平台和学术交流中心。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_江苏科技大学 -学校简介
江苏科技大学校园风光
江苏科技大学是省部共建的一所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普通高等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始终坚持为船舶工业、国防工业服务,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工、管、农、文、理、经、教等诸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镇江市,学校现有东、南、西、张家港等4个校区(南校区为独立学院-南徐学院)及北京研究院、上海研究院、浙江研究院和驻上海办事处,占地2500余亩,固定资产总值8.60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79亿元。该校图书馆是由东校区图书馆、南校区分馆和西校区分馆以及各学院专业资料室组成,馆舍总面积27000余平方米,馆藏中外文纸质图书总量130余万册,订购中外文现刊1500余种,中外文电子期刊14000余种,电子图书47.8万册。
图书馆采用图书集成管理系统软件,Windows平台下支持机读目录格式,三校区馆网络互联,文献统采统编并可通借通还,电子资源实现共享。
学校现设有12个学院,48个本科专业及方向,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1个农业推广硕士培养领域。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1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品牌建设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建设专业;有1个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5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设有27个教学实验室(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
图书馆江苏科技大学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招生,现有各类在校学生2万余人,其中研究生1700余人(含专业学位研究生),普通本科生18000余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该校设立了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现有500余名国防生在读。
学校历来重视科学研究,形成了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高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相互紧密结合的科研工作格局,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863高新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国防军工课题在内的一批高水平研究课题。2006年获得了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颁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使我校军工科学研究有了极大的发展空间。近三年来,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147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0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94项;获得科研经费(不含成果转化费)24200余万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发表、交流论文4000余篇;申请专利119件,其中发明专利62件;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31项。
学校主办有《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蚕业》、《蚕业科学》等公开出版学术刊物。高校信息
江苏科技大学
学校名称:江苏科技大学
高校代码:10289
所在省市:江苏
学校地址:江苏镇江梦溪路2号
联系电话:0511-4401065、4428179
学校传真:0511-4428179
学校网址:http://www.ecsi.edu.cn
校标介绍
江苏科技大学校标
设计说明:
(1)标志图形是一组扬帆起航的船,是对大学由船院发展而来的历史的概括,也体现了学校百舸争流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办学特色。
(2)图形又恰似两个奔跑跃动的人,代表了学校生机勃勃、求新竞争的学术气氛。
(3)标志取色科技蓝,有如深邃的思想和蔚蓝的理想。
(4)标志富于动感、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能够代表大学的形象,对学校的凝心聚力,对外提升品牌形象将是有力的支持。
(5)内外圆直径比符合黄金分割率(0.618:1)学院校训
校训:笃学明德经世致用“笃学明德经世致用”,体现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治学传统,体现的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和特色,体现的是学校倡导并遵循的价值追求和教育宗旨。
笃学:即专心致志地学习。其典故出自《三国志・吴志・孙瑜传》:“济阳人马普笃学好古,瑜厚礼之”。“笃学”要求学生志于学,专于学,厚于学,在知识与技能上实现厚积厚载。志于学是一个学习志向问题,当代大学生要以国富民强为己任,立志为国家的科技振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个人的自立自强而读书。专于学是一个学习态度问题,在科学知识面前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专心致志、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学,切戒浮躁与虚伪。厚于学是一个学业成就问题,要全面提高自己的职业应用知识与技能,实现厚积厚载,以深厚的功底与实力进入社会、服务社会。
明德: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一开篇就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明”即是“使彰明”,这里的“明德”,即是弘扬光大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阐明学习的目的第一条就是明晓道理、修养品行和道德,做人有坚定的信念,执著,有节操。若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也就能以服务于民生为乐事,也就能做事认真,追求真善美。
“经世”最早出自《庄子》“春秋经世,先王之志”;“致用”出自《周易》“精义入神,以致用也”;“经世”即“经国济世”,强调要有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求索治世之道;“致用”即“学用结合”,强调积极入世、致力社会民生的实践精神和智慧。经世致用作为一种思潮和精神,发端于宋代,形成于明末清初,以王夫之、顾炎武为代表,后来的魏源、龚自珍、康有为、谭嗣同等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倡导变法。经世致用之学,即“实学”,就是“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说实话、干实事、务实际、求实效。这就是经世致用,匡世济民。
七十多年的办学历程,学校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教育风格,形成了自己的校园文化传统。江苏科技大学是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培养出的学生在做人上以诚实、朴实、踏实、务实著称,在业务上以应用型、技术型、工程型、实践型见长,这就是经世致用的基本体现。
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学校贯彻素质教育方针,特别强调学生要德才兼备,要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兼备,要业务能力和人格品质兼备,要笃学和明德兼备,这是学校坚持的人才培养标准,也是学校之所以形成自己的特色的基础理念。
笃学明德,经世致用,把育人中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统一于服务社会,统一于服务民生,既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又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体现出学校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_江苏科技大学 -历史沿革
江苏科技大学办学历史源自1933年诞生于黄浦江畔的上海大公职业学校,先后经历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等时期,1970年迁至镇江,更名镇江船舶工业学校,1978年升格为镇江船舶学院,1993年更名华东船舶工业学院,1999、2000年江苏省江海贸易学校、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先后并入,2004年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2006年12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_江苏科技大学 -师资力量
教师节表彰大会江苏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农多学科相互支撑,特色鲜明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江苏省唯一一所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培养选拔后备军官的本科院校,又是国防科工委与江苏省共建学校之一;学校现有教职工1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近900人。现有正高职称100余人,其中共享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副高职称300余人。有省“333”工程培养人选8人,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1人,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31人,省“青蓝工程”学科梯队4个。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_江苏科技大学 -院系介绍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成立于2002年,其前身是我校最早设置的船舶工程系,拥有我校最具优势的传统学科和特色学科。经过7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我院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在江苏以及全国造船界均享有声誉。
学院现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设计制造”、“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等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船舶与海洋工程”工程硕士培养领域。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和“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和“海洋工程与技术”3个全日制本科专业,1个成人教育本科专业、1个专升本专业和1个专科专业。“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十五”、“十一五”江苏省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于2008年7月获批江苏省首批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10年作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获得首期建设工程项目进行重点建设。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国家特色建设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船舶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是江苏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是江苏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处以及江苏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中心挂靠单位。目前在校各类学生2800余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132人,工程硕士研究生275人,全日制本科生2400余人。
学院下设船舶工程系、海洋工程系、工程力学系3个教学系,1个工程实验中心和多个研究所,并设有学院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和继续教育办公室等管理机构,现有教职工82人,教授10人,副教授18人,博士18人,硕士44人;拥有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学科梯队1个,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1个,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领军人才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2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9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3人。
学院现拥有“江苏省船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江苏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船舶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中心”。实验中心共有实验用房8000平方米,设备总数1100套(件),设备总资产1400万元,其中5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合计190套(件)。拥有MTS系统公司生产的结构疲劳试验系统、大型结构试验平台、船模拖曳水池、风浪流综合试验池、波浪水槽等重型实验设施和目前国内外先进的FD/CAE/CAD/CAM软件系统等。
学院坚持“质量取信、特色取胜”的办学理念,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充分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拓展学生素质;同时,积极开展国内外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我国各大造船企业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英国、俄罗斯、乌克兰、瑞典等国积极开展合作科研和合作办学,英国劳氏船级社、日本NK等多家国际知名船级社在我院设立奖学金,资助我院优秀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由我院学生设计制作的作品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及江苏省力学创新计划大赛获得一、二等奖及特等奖多项。学院迄今已培养的6000余名毕业生,绝大多数已成为我国船舶工业以及各个领域的重要骨干力量,同时,也为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以及国际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等国内外高校输送了大量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98%以上。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作为江苏科技大学重点建设的学院,在多年的奋斗历程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学科积累和教学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教学质量高,并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教学与科研管理体系。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学院将秉承“笃学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大力弘扬“船魂”精神,开拓创新,做出更大的成绩。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是我校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以机电结合为特征的教学与科研基地,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机械工程学院的综合实力得到迅速提高和加强,在船舶和机械行业中有着日益重要的影响。
学院拥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和工业设计3个本科专业,拥有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和机械电子工程3个硕士点,建有5个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40余人。自1978年至今,共培养本科毕业生7000余名,硕士研究生近300名。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与艰苦创业,机械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7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3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30%左右。拥有江苏省“333”工程学科带头人及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6名,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思想作风好、学术造诣深、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十一五”期间,学院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成江苏省特色专业1个;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精品课程1门,1门课程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正式出版教材16本,其中1本教材被评为省级精品教材。
机械工程学院拥有省级机械工程实验示范中心,科研手段齐全,实验设备先进,拥有多台套高、精设备及300余台各类计算机,为面向海洋工程、船舶配套设备及其相关行业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提供了保障。学院每年承担各类科研、科技服务项目数10项,近五年,平均年度经费近500万元,省部级以上鉴定成果数10项,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5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
机械工程学院秉承为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近5年,学生就业率均在99%以上,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动力工程系,是学校创办最早的三个系之一。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院已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在船舶轮机、动力装置、舱内环境控制、振动与噪声控制、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在船舶、能源与动力行业中有着日益重要的影响。
学院现有“轮机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2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拥有“热能与动力工程”、“轮机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4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轮机工程”为“十一五”江苏省重点学科,“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为校级特色建设专业。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900余人。
学院下设热工基础、热能与动力工程、轮机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4个教研室,1个工程实验中心和3个研究所,并设有学院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等管理机构,现有教职工46人,教授8人,副教授7人,高级实验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10人,硕士学位25人。拥有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1人,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带头人培养人选1人,省“六大人才高峰”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人选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及各具特色的学术梯队,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学院依托行业优势,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预先研究和工程应用有机结合的科研体系,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镇江市社会发展计划项目等在内的纵横向科研项目100余项,获各类科研成果奖、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近40项。
学院现拥有轮机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热能与动力工程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中心下设热工基础实验室、动力装置实验室、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实验室、振动噪声实验室及轮机仿真实验室等5个实验室,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现有仪器设备500余台套,固定资产总值约1200万元,其中20万以上设备10余台套。目前实验室拥有船舶柴油机性能试验及船舶辅机试验等综合实验台架、船舶轮机综合仿真操作系统、轮机虚拟现实三维可视化数字系统、燃料电池SOFC堆实验测试系统、VCR便携式热成像仪(德国)、扭振测试分析仪、多种传感器、丹麦B&K多通道振动噪声测试分析系统、B&K2250-H-003手持式噪声振动分析仪等。实验室配备有浪潮TS10000高性能计算服务集群工作站,拥有STAR-CD、AVLEXITE(POWERUNITE)、BOOST、FIRE、NASTRAN、ANSYS、COMSOLMultiphysics等大型计算分析软件。
教学工作始终是学院的中心工作,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学院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江苏省高校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5项。正式出版教材15本,其中1本教材被评为省级精品教材。我院学生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二、三等奖各1项、全国“人环奖”大赛三等奖1项、江苏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2项。
学院在人才培养中充分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拓展学生素质,通过加大校企联合,引导企业深度参与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共同建设产学研基地、学生实习基地等15个、“江苏省船舶与海洋空调冷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2个。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平均98%以上。
电子信息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创建于1956年,其前身为上海船舶工业学校船舶电器装置专业。经过几十年的磨砺,现已成为集自动化、电子工程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单位。
学院现有教职工96人,教授12人,副高17人,博士20人。
学院设有5个本科专业,4个硕士点和2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其中,江苏省特色专业1个,校级特色建设专业2个。在校本科生1300余人,硕士研究生245人,工程硕士研究生65人。
学院拥有电工电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美国德州仪器数字信号处理方案实验室、过程控制实验室以及船舶电气与电子三个学科实验室,在建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用房总面积超过3320m2。
学院在其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紧密围绕学校的办学特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工程应用技能培养,为我国的国防事业、船舶行业以及地方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应用型高级人才。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用爱心服务、促学生成才”的人才培养宗旨,既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又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断为学生营造和谐发展的广阔空间。近年来,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等多次获奖,多次获得江苏省先进党支部、江苏省优秀班集体和江苏省社会实践先进集体等表彰,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被《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环境报》及《中国财经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创建于1979年,现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硕士(MPAcc)及工业工程、项目管理2个工程领域硕士点;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业工程、物流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学7个本科专业,经济学(金融分析及风险管理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网络营销方向)经省教育厅批准单独招生。“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为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学科,该学科梯队为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敏捷造船集成管理研究”团队为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对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省品牌专业,“会计学”专业为省特色专业,“工业工程”为省品牌建设专业,“经济学”专业为校特色专业。学院下设工商管理系、经济系、会计系、信息管理系;经济管理实验中心下设物流工程与管理、工业工程、信息管理暨影子工厂、会计学4个实验室;有4个研究所,1个图书资料中心,1个科研实体:金舟软件有限责任公司,拥有省数字化造船软件开发工程中心。
学院现有教职工98人,专任教师87人,其中教授16人,副高职称34人,其中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青蓝工程”学科带头人各1人,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人,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6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省市劳动模范各1人。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700余人,硕士研究生270人,工程硕士200余人。学院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立院之本,提高教学质量学院永恒主题”的观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专业建设为基础,学科梯队、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加强教学基本建设,规范教学日常管理,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30多年来为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培养经济管理人才5000余名;为中国船舶行业举办厂长、经理、总会计师培训班30余期,培养了2000余名后备干部,被誉为中国船舶系统干部培训的“黄埔军校”。
学院以制造业为基本面象,以信息技术应用为背景,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近五年学院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基金、国防研究基金、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省软科学、省社科基金、省自然基金及企业委托等各类科研课题230余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其它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省优秀软件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1100余篇,出版专著8部、教材20余部;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中青年奖1项,江苏省精品课程4门,省研究生优秀课程1门,省精品教材1部。
数理学院
江苏科技大学数理学院是承担我校理学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教学的二级学院,前身为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的基础部,1978年学校升为本科,同年更名为镇江船舶学院基础学科系,2001年基础学科系更名为数理系,2005年成立数理学院。学院下设信息与计算科学系、统计学系、应用物理系、大学数学部、大学物理部、数理学院实验中心。目前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发展态势良好,全院共有教职员工8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7人;讲师54人,其他中级职称3人。学院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达到80%,硕士生导师7人。有5位教师获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称号,先后有9位教师被国家或学校公派出国深造。我院注重教学基础设施和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总面积达3910平方米,设备总资产达近千万元,拥有省级大学物理实验示范中心、大学物理实验室,应用物理实验室,信息与统计实验室,承担了全校大学物理及学院物理专业实验教学和毕业设计任务,为教师的学术研究和学生科技实践活动提供平台。
数理学院教学严谨、管理有序,教学科研成果显著,现有在校本科学生607人,硕士研究生10人。学院注重学术研究,近五年学院教师发表论文365篇,其中60余篇为教学研究论文,被SCI、EI、ISTP收录论文34篇,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1项。学院积极开展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主持或参加了20余项省、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教师主编教材7部,出版校内讲义10余部。大学物理及实验、大学数学两门课程获省二类优秀课程及校精品课程称号。我院教师参加江苏省高校基础物理教师“上好一堂课”比赛先后获比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全国计算机多媒体物理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校高教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荣获一等奖1项。
学院本着面向社会培养实用人才的办学思想,根据专业特点和理科学生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训和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和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科研能力,连年取得骄人的成绩。2006年以来组织学生参加江苏省高等院校非理科专业高等数学竞赛,参赛学生在本科一级、二级及民办本科的比赛中共获一等奖17人,二等奖50人,三等奖81人,成功参赛奖49人。在全国大学生、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生获省大学生一等奖2队,二等奖3队,三等奖18队;研究生建模获国家一等奖1队、二等奖1队、三等奖9队。在参加第五、六、七届全省高校大学生物理及实验科技作品创新竞赛中,指导学生1个队获特等奖,4个队获一等奖,5个队获二等奖,6个队获三等奖。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具备较高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素养人才在高新技术和工程科学乃至经济管理的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社会对理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我院将立足江苏、面向全国,依托学校良好的工科背景和学科优势,努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基础知识宽厚,各方面素质综合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具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其焊接专业1953年开设于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时期。1988年成立焊接与材料系,2003年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前拥有1个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及下属的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等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等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及下属的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有色金属冶金、钢铁冶金、冶金物理化学等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材料工程硕士领域。拥有焊接技术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腐蚀与防护、电子封装技术,以及冶金工程等7个本科专业。
学院下设3个教学系:材料与成型系、焊接与电子封装系、腐蚀防护与高分子系,4个实验室:金属材料与材料成型实验室、焊接与电子封装实验室,腐蚀防护与高分子材料实验室以及材料分析测试中心。是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单位,江苏省焊接学会挂靠单位和理事长、秘书长单位,中国焊接学会熔焊工艺及设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材料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单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2010年启动的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群“船舶与海洋工程”的重点建设学科,材料加工工程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由原国防科工委与江苏省共建。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和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拥有省先进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省现代焊接技术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省高效焊接工程中心、省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共享江苏省船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是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部级)高效焊接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原国防科工委特种焊接技术和大型结构件焊接技术研究应用中心的共建单位。
学院具有一支结构合理的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现有教职工79人,其中,教授15名、副教授20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32名,海外留学回国人员19名;拥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名,江苏省“333工程”科技领军人才3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2名,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名,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1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多人获得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目前学院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达1600多人,工程硕士100多人。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近几年来,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
学院以教学、科研为中心,融“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为“四位一体”,注重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注重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近5年来,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研究计划、省重大科技攻关、省工业支撑、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国家及部省级研究课题200余项,累计科研到款经费7000多万元;申请及获得国家专利80余项,获部省市厅级科技进步奖30余项。目前在特种焊机、水下焊接与切割、高性能材料、涂料及其制备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特色,已转让科技成果数十项,直接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建有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研究生优秀课程2门、省级精品教材1部,出版学术著作、教材14部,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共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近200篇被SCI、EI、ISTP收录。
长期以来,学院与俄罗斯克雷洛夫海军研究院,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乌克兰国家海洋技术大学,日本大阪大学、群马大学、名古屋工业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滑铁卢大学、阿尔伯特大学,韩国材料研究所、科学技术院、光州大学,美国密苏里理工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良好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成立于2008年7月,其前身是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的土木工程系。学院现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个“建筑与土木工程”工程硕士培养领域,拥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3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专业1993年创立,已形成建筑工程、地下结构及岩土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三个发展方向,是我校重点建设的品牌专业,江苏省特色建设专业。
工程管理专业于2002年正式招生,现为我校特色建设专业。建筑学是学院新办专业,该专业要求报考的学生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学院目前设有土木工程系、工程管理系2个教学系,1个工程实验中心,1个研究所和1个工程咨询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并设有学院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等管理机构。学院现有教职工45人,专任教师37人,其中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人1人,教授4人,副高职称教授1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40.5%,具有博士学位1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1.4%,另有2人脱产攻读博士学位、3人进博士后流动站学习深造。
近年来,年轻的土木建筑学院(教师平均年龄36周岁)发展迅速,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住建部、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横纵向科研项目100余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学院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镇江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多项。学院注重校企联合,设立产学研基地、学生实习基地和学生就业基地等共14个,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大大提高了师资水平和教学效果,形成了教学、科研、设计一体化的办学特色。
人文社科学院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社科学院肩负着党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工作,承担着江苏科技大学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的重要任务。
人文社科学院现有教职员工79人,专任教师70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4人、博士15人、在读博士9人。学院现设有公共管理系、政治与行政学系、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图书情报中心、人文素质实践中心、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院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等机构;校思政理论课教研部及校公共艺术中心挂靠我院,校思政理论课教研部下设历史学教研室、哲学教研室、经济学教研室、思想品德教研室和人文教研室。学院现有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三个本科专业。
学院承担着全校本科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人文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任务。我院面向全校开设了60多门人文类选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2002年被评为省重点课程,并在2005年被遴选为校精品课程进行再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于2007年被评为校级精品示范课程;《中国近代史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与《思想品德修养》课程群于2006年均以优秀成绩通过学校重点课程验收;《自然辩证法》在2010年被评为省研究生精品课程。
近年来学院主持或参与省部级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20余部,省部级获奖10余人次,省厅级哲学社会科学类优秀成果奖20项。我院现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2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一人获国防科工委思政教育先进个人,一人获江苏省高校思政教育先进个人。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的前身是2001年成立的外语系,拥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具有较强敬业精神的师资队伍,现任教师100余名,其中正、副教授26名。学院由英语系、大学外语教学部、研究生外语教学部、语言实验中心、语言文学研究所、应用语言学研究所、赛珍珠研究所、院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等部门组成。学院共有12个语言实验室,1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语音实验室,2个自主学习中心。
目前,学院在籍本科生、研究生近400人,设有“英语专业”(英语语言文学、商务英语及船海英语方向),拟增设日语和英日双语等专业。2006年3月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英语专业被列为学校的特色专业进行建设,《基础英语》和《高级英语》为校级精品课程,《大学英语》课程获江苏省二类优秀课程称号。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是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的学术力量基础上,通过整合相关学科而建立的专业特色鲜明、教学科研力量雄厚、涵盖本科和研究生(硕士、博士)教育的高起点新兴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6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6人,有博士学位者24人,专业教师中100%具有硕士学位。目前有博士生导师4人,专兼职硕士生导师41人。拥有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名,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名。
学院现有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环境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5个本科专业,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特种经济动物饲养),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化学工程与技术),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应用化学)。学院下设生物技术与工程系、环境工程系和化学工程系。目前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近千人。
学院科研力量雄厚。近五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0余篇,出版教材6部。学院拥有一个农业部家蚕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和江苏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专业基础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达1500多万元。先进的仪器设备、丰富的实验教学内容、良好的教学实习基地为学院培养实验技能高,动手能力强,实用与研究型的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近年来,各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均在95%以上。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作为江苏科技大学的特色学院,在十余年的奋斗历程中,经过教职员工的不懈努力,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学院管理等各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十二五”期间,学院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群策群力,真抓实干,争取做出更大的成绩。
体育学院
体育学院自2008年成立以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放在首位,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劳动者。2000年我校获全国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2006年我校《大学体育》获得江苏省精品课程;2007年学院4名教师参加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获得2个二等奖2个优秀奖;2007年我校获得“江苏省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获得“江苏省高校体育先进单位”,同年获“江苏省十七届运动会群体先进单位”。
学院现有教职工5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1人,博士在读人人,硕士学位、硕士在读32人。目前有硕士生导师1人。
学院历来注重科研建设,近几年学院教师共发表科研论文近400篇,撰写专著2部,编写教材17本;获得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8项;地市级课题4项;校级课题近21项。学校配套建设了人体科学实验室、体质健康测试指导中心、健身指导中心等实验实践中心。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_江苏科技大学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姜建中姜建中,男,1952年3月生,汉族,研究员,籍贯:山东莱阳。1969年1月参加工作,197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3月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引信专业并留校工作,后获该校管理工程硕士学位。历任南京理工大学学生科长、总务处副处长、人事处处长、学生工作处(部)处(部)长、招生分配处处长。1997年8月至2000年12月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任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2000年12月起任南京邮电学院党委副书记。2005年3月起任江苏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校长 王建华王建华,男,1960年8月生,汉族,教授,工学博士。籍贯:河北昌黎。现为江苏科技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美国纽约科学院会员,美国IEEE学会会员,IEEE南京分部CIS分会主席,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教育部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人才与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教育行政管理学术委员会委员。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预研项目等重点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撰写论著、教材6部,发表论文(包括国防科技报告)100余篇,获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江苏省高校优秀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现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人选。
党委副书记 孙秀法孙秀法,男,1948年10月生,汉族,高级工程师,籍贯:江苏镇江。1977年1月参加工作,197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思政专业毕业,大学学历,现任江苏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1973年9月至1977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焊接专业学习;1977年1月至1998年10月历任本校船舶工程系教师、系党总支副书记,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人事处副处长、处长兼监察室主任,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外事办公室主任,焊接系党总支书记兼系副主任(1983年3月至1987年3月本校思政专业学习);1998年10月至今任现职。
党委副书记张庆奎张庆奎,男,1963年3月生,汉族,教授,籍贯:河南焦作。1987年7月参加工作,198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工学博士,现任江苏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多年从事党政管理、成人教育、机电一体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教学工作,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有5篇论文获省部级优秀论文一、二等奖,主参编著作6部,主持和参与课题研究多项。
副校长 董师润董师润,男,1950年3月生,汉族,研究员,籍贯:上海。1969年5月参加工作,江苏科技大学副校长。1982年毕业于苏州大学物理系光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江苏省物理学会理事,镇江市物理学会理事长,江苏省九届、十届人大代表。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应用物理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
副校长 王文义王文义,男,1949年12月生,汉族,副研究员,籍贯:山东文登。1969年2月参加工作,197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山东大学无线电电子系通讯专业毕业,大学普通班学历,现任江苏科技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兼工会主席,兼蚕研所党委书记。1969年2月至1970年12月济南军区三局从事机要工作;1971年1月至1974年1月山东大学通讯专业学习;1974年1月至1980年12月济南军区三局正连职技术员;1981年1月至2001年7月历任蚕研所党组秘书、党办副主任兼人事处副处长、党办主任兼人事处处长、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兼工会主席,党委书记兼副所长(两度主持中国农业科学院蚕研所全面工作,1992年5月至1993年1月、1997年4月至2001年8月〈校所合并〉);2001年8月至今任现职。
副校长 王自力王自力,男,1964年9月生,汉族,教授,籍贯:江苏阜宁。1985年7月参加工作,198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工学博士,现任江苏科技大学副校长。
主要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发表学术研究论文30余篇,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分别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目前担任江苏省省级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首席学科带头人,江苏省“船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船舶力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船舶力学》、《船舶工程》、《舰船科学技术》等刊物编委。院士风采
徐秉汉
徐秉汉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3年8月21日生,宁波鄞县人。船舶结构力学专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舰艇结构的研究。主持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结构的研究。主持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结构的研究试验;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部自行研制的潜艇结构设计计算规则;专著《壳体开孔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主持建立了我国最大的船舶结构试验群体,在潜艇结构多次重大试验中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曾当选第十一届国际船舶和海洋工程结构会议主席。现任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_江苏科技大学 -学术刊物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本学报创刊于1986年,是江苏科技大学主办的多学科综合性学术性期刊,被编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缆》2004年版。依托于学校的学科设置,在保持船舶行业特色的前提下,学报论文包括了船舶、机械、动力、电子、计算机、焊接、新材料、经济管理以及基础科学等方面的内容。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创办,季刊。主要栏目:邓小平理论研究、形势与政策、改革论坛、哲学法学史学、文学与艺术、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企业管理、高等教育研究、图书情报出版等。读者对象:从事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研究的工作者、高等院校的师生等。
江苏科技大学《中外船舶科技》
《中外船舶科技》,1984年创刊,主要报道国内外船舶行业各领域的新进展、新趋势、新技术、新工艺等,介绍国内外造船领域前沿的一些研究热点和关键性技术,以及一些重要科技项目的研究状况和实施情况;面向国内外船舶行业的研究所、公司、工厂、大专院校和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广大师生和相关人士。
《蚕业科学》《蚕业科学》
《蚕业科学》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蚕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主办的蚕丝学专业唯一的学术性期刊。1963年创刊时,郭沫若先生亲自为本刊题写刊名。40年来,《蚕业科学》一直以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而受到蚕丝业专家与读者的厚爱。 20世纪90年代即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 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引文数据库》(CSTA)、 《中国科技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中外重要检索刊物及光盘数据库的入选期刊。 《蚕业科学》2次获中国科协优秀期刊三等奖,1995年获江苏省优秀期刊三等奖,分别获得第二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三等奖、第三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一等奖,2004年获第四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一等奖。
《中国蚕业》
《中国蚕业》是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蚕业科技刊物,面向蚕业生产和科研,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服务于全国蚕丝业。主要刊登栽桑、养蚕、蚕种、制丝、蚕业经济、蚕业副产物综合利用、野蚕业及茧丝绸方面的政策法规等。其内容丰富翔实,融科学性、实用性、技术性、指导性于-体。 辟有综述、研究简报、技术应用、知识广角、改革探索、蚕丝文化、园区建设、科技博览、环球蚕业等栏目。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_江苏科技大学 -交流合作
校园风光学校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努力拓宽办学途径,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海军政治部、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舰船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俄罗斯、乌克兰、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等国积极开展合作科研和合作办学。与江南造船集团公司等一批著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校成立了有100多家单位参加的合作发展委员会。英国劳氏船级社、日本常石造船株式会社、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美特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在学校设立各类奖学金20多项,年奖学总金额1300余万元。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_江苏科技大学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鉴定会江苏科技大学“十五”期间共完成并组织鉴定、验收科技成果1000余项;
共获得各级各类科技进步奖108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46项,市厅级科技进步奖50项。申请专利成果80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25项。为江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国防现代化建设及船舶工业振兴作出了贡献。办学成果
造波水池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连续16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连续15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先后荣获江苏省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安全文明校园、江苏省园林式单位、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在7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江科大人薪火相继,励志践行,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绩,形成了“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优良校风。在新的世纪,江苏科技大学将继续秉承 “笃学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大力弘扬“船魂”精神,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朝着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多科性大学目标阔步前进。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_江苏科技大学 -收费标准
普通本科:新生入学第一学年按标准4600元/年预收,在下一学年开学时,根据学生上一学年实际所修的学分,按多退少补的原则进行学费结算,第二学年及以后按学生选修学分数收费。
中法合作办学:21600元/年
中乌合作办学:19200元/年
中澳合作办学:19200元/年
住宿费标准:1200元/年。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_江苏科技大学 -相关条目
南京财经大学金陵旅馆管理干部学院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科技大学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硅湖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程学院河海大学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大学河海大学常州校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职业大学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熟理工学院宿迁学院江苏职工医科大学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金陵科技学院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三江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常州工学院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沙洲职业工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港大思培科技职业学院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轻工大学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淮海工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审计学院淮阴工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淮阴师范学院晓庄学院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市广播电视大学建东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工程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工程学院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南京体育学院江南大学徐州广播电视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徐州教育学院江苏教育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师范大学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医科大学金肯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警官学院南京艺术学院金山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医学院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邮电大学九州职业技术学院炎黄职业技术学院南通职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培尔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大学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盐城工学院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工业学院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盐城师范学院扬州教育学院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民办明达职业技术学院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扬州职业大学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大学扬州大学扬州环境资源管理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