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典故 纸上谈兵[成语] 纸上谈兵[成语]-简介,纸上谈兵[成语]-典故

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由于他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四十万赵国降兵被秦军坑杀。现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纸上谈兵的近义词_纸上谈兵[成语] -简介

纸上谈兵的典故 纸上谈兵[成语] 纸上谈兵[成语]-简介,纸上谈兵[成语]-典故

纸上谈兵

【成 语】 纸上谈兵
【拼 音】 zhǐ shàng tán bīng
【解 释】 〖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 处】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近义词】: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
【反义词】:埋头苦干、脚踏实地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示例〗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

纸上谈兵的近义词_纸上谈兵[成语] -典故

纸上谈兵的意思: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纸上谈兵使用举例: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

典故: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个军事空谈家,叫赵括.他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奢机智善战,为赵国立过大功,被子赵惠王封为马服君。赵括从少年时代起,就熟读兵书,善谈兵法,连他的父亲也说不过他,然而他的父亲却不以为然,认为他不具有真正的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为什么,赵奢说:“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必须以极其严肃诓谨慎的态度去对待,,而赵括却把它看得很轻率,这就一定要坏事。"

赵奢的话不幸而言中,赵括果然在后来的长坪之战中一败涂地,四十五万赵军全部覆没。公元前262年,秦国攻取了韩 国的上党郡,韩请求赵国发兵取上党十七县,以抵抗秦国。赵国派遣大将廉颇带大军驻守长平,秦国也派大军向长平进攻。

面对强大的秦军,廉颇筑壁垒坚守,秦军屡次挑战,赵军始终按兵不动。两军在长平相持三年,不分胜负,于是秦国采取反间计,派间谍 携带千金贿赂赵国的权臣, 并散布谎言说:“赵将唯马服君最良,其子赵括勇过其父,若使为将,诚不可挡。廉颇老而怯,屡战俱败,为秦兵所逼,不日将降秦矣!”这时赵惠文王已死,赵孝成王即位,赵孝成王对廉颇的坚守政策早已不满,又听信了谎言,于是撤换廉颇,让赵括接替了廉颇职位。

当时赵奢早已死去,赵括的母亲听到这个信息后,立即去见赵王,反复陈述赵括不能作将军的理由,仍没有得到赵王的允许。于是赵括走马上任,一到长平就把廉颇原来的计划全部改变,调兵遣将大举进攻秦军。

这时,秦王密派能善战的白起为上将军,取代了王龊。白起到任后,先在正面佯败后退,另外又布置了两支骑兵,迂回抄袭赵军后路,赵括不知是计仍然乘胜追击,直攻到秦军壁垒之下。秦军坚守阵地,赵军不能攻下。这时,秦军的一支骑兵已经切断了赵军的后路,使赵军腹背受敌,另一支骑兵直攻军粮道,使赵军失去了根据地。秦军又出轻兵进攻赵军,赵军只好节节败退,临时筑垒固守,以待援军,秦昭王听说赵军粮道已断,亲自往河北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送往长平,阻绝赵国的救兵和粮草。赵军被围,马无粮草逾四十多日饥饿的士兵杀人相食.赵括分兵四队,轮番反攻仍不能突围。最后,以亲率精兵搏战,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军失去主将,军心大乱,四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白起怕投降的赵兵寻机造反,便把战俘中年幼的240人放回赵国,其余全部活埋。

赵括空谈军事理论,不懂随机应变,长平一战断送了赵国四十万大军,使赵国元气大伤。

纸上谈兵的近义词_纸上谈兵[成语] -争议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明朝刘如孙根据这个有名的历史故事,写了一首诗《湘南杂咏》,其中有一句“朝野犹夸纸上兵”。后来,人们便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只会空谈教条,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说赵括纸上谈兵,其实有点冤枉了赵括。

首先,赵括的时代还没有纸,没有纸就说人家是纸上谈兵,这有些牵强。

更主要的是,要历史地看赵括,看长平之战。

秦赵长平之战时,秦国经过变法已经非常强大,其国力远在其他六国之上,赵国虽然偶尔有过局部的胜利,但想要真的战胜秦国已经是不可能的事,败势已经不可逆转。长平之败应该是历史的必然。

战争开始前,大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笃,赵王只得派廉颇出战。可是廉颇初战就失利了,没办法,不得不坚壁不出,死守在营垒里。

让赵括替代廉颇,并不是赵括主动请战,更非赵括暗中买官,而是赵王的旨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组织安排、上峰命令。退一步讲,即使赵括请战,作为一个青年人,大敌当前,欲为国抗敌,也无可非议。问题是在这么重要的问题上,中央政府,实际上是专制制度下的赵王,不该让毫无战争经验的赵括带兵打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说:“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任命赵括为主帅,是赵王的错。

刘向《列女传》说: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臧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列女传》小说也,不可当真。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550103/133911.html

更多阅读

塞上长城空自许 塞上长城空自许的典故

——檀道济的悲剧石云涛陆游《书愤》诗中有“塞上长城空自许”的名句,感叹自己徒有复国壮志而功业未成。这句诗用的是南朝刘宋时檀道济的典故。刘宋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司空、江州刺史檀道济以谋逆罪被朝廷逮捕,宋文帝刘义隆专门下了

推敲的典故 还有推敲的故事吗

你知道推敲的典故吗?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我告诉你吧!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但他有一处拿

招财蟾蜍怎么摆放 三脚金蟾蜍的典故 如何摆放招财

更多精彩内容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装修知识,请点击进入招财金蟾相信很多人都见过,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这个具有招财功能的蟾蜍只有三只脚,在后退的一边少了一只腿,可能细心的朋友早就发现了,而招财蟾蜍最开始是有四只腿的,那么为什么

退避三舍的典故30字 退避三舍的典故

退避三舍的典故【拼音】tuì bì sān shě【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

按图索骥成语故事 按图索骥的典故,成语按图索骥的故事

【按图索骥的典故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梅福传》。【按图索骥的典故释义】骥:好马。按照画像上的样子,去寻求好马,结果一无所获。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不能灵活变通。【按图索骥的历史典故】春秋时,秦国有个名

声明:《纸上谈兵的典故 纸上谈兵[成语] 纸上谈兵[成语]-简介,纸上谈兵[成语]-典故》为网友虎瘦雄心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