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笔录》, 作者:让-玛丽・居斯塔夫・勒克莱齐奥,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本书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创作,写作时正值阿尔及利亚战争爆发不久,作者坦言当时法国人生活在巨大的战争阴影之下,人人自危,而他在咖啡馆中创作时将飘过耳边的谈话和报纸新闻的片断融合到文本中,忠实地再现了人性的异化过程。瑞典皇家学院称其为一位追求重新出发、诗意冒险和感官迷醉的作家,一位超越主导文明、在主导文明之下求索人性的探险者。
诉讼笔录_《诉讼笔录》 -图书简介
封面
《诉讼笔录》讲述了亚当・波洛的流浪生活,在世人眼中,他是一个终日无所事事,在海滩、大城市中流浪的人。他与狗为伴,擅自住入无人居住的空房子,丝毫不关心社会、城市的种种消息与动静,也不思索自己的过去,回忆自己的亲人,考虑自己的将来,似乎与现代社会斩断了一切联系。他在感觉方式中始终保持一种直感的方式,并且拒绝将直感朝理性的、思维的方向提升。同时他力图物化自己,使自己消散融化为宇宙中的一点物质。最后因在大街上发表“怪诞”的演说被警方视为精神病人而送入医院,而他与医疗小组针锋相对的交谈中表现出了极高的智力和惊人的思辨能力,可见他并非作为现代文明社会中一个不开化者、野蛮人来反对现代文明的,而是作为现代文明的掌握者对它进行诘难。本书写作时正值阿尔及利亚战争爆发不久,作者坦言当时法国人生活在巨大的战争阴影之下,人人自危,而他在咖啡馆中创作时将飘过耳边的谈话和报纸新闻的片断融合到文本中,忠实地再现了人性的异化过程。
诉讼笔录_《诉讼笔录》 -基本资料
作者:勒・克莱齐奥
译者:许钧
副标题:法国廿世纪文学丛书
ISBN:9787539607511
页数:300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1992
定价:11.0
诉讼笔录_《诉讼笔录》 -内容简介
《诉讼笔录》描述了流浪汉亚当・波洛的神奇流浪生活方式和他的精神世界,充满了跳跃思维和惊世骇俗。
诉讼笔录_《诉讼笔录》 -作者简介
让-玛丽・居斯塔夫・勒克莱齐奥
勒克莱齐奥全名让-玛丽・居斯塔夫・勒克莱齐奥(1940-),法国作家,“新寓言”派代表人物。曾出版五十余本著作,作品有小说、随笔、翻译作品等,代表作有《诉讼笔录》、《寻金者》和《沙漠》等。勒克莱齐奥在创作初期受到法国“新小说”派的影响,致力于将文字从日常的平庸状态中释放出来,使之重现本质现实,这一时期锐意创新、手法大胆,主题上关注的是现代社会问题,对后工业社会和现代文明持反抗态度,希望重新回到大自然。创作后期转为探索童年、旅行等主题,风格趋向于平和稳健。勒克莱齐奥于1963年发表第一本小说《诉讼笔录》,探讨西方社会面临的困扰和恐惧,当年即获得法国重要文学奖勒诺多文学奖,一举成名。1980年,小说《沙漠》获得法兰西文学院颁发的保罗・莫朗文学奖。1994年,勒克莱齐奥被法国著名文学月刊《读书》评为“在世最伟大的法语作家”。
2008年10月9日,68岁的勒・克莱齐奥因其作品“展现诗意冒险和感官狂喜”获得20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诉讼笔录_《诉讼笔录》 -版权信息
作者:(法)勒克莱齐奥著,许钧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10-1
字数:139000
版次:1
页数:286
开本:大32开
印次:1
纸张:胶版纸
ISBN:9787532746606
包装:平装
所属分类:图书、小说、社会
定价:¥28.00
诉讼笔录_《诉讼笔录》 -编辑推荐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一位追求重新出发、诗意冒险和感官迷醉的作家,一位超越主导文明、在主导文明之下求索人性的探险者。
诉讼笔录_《诉讼笔录》 -作品介绍
亚当・波洛是一个终日无所事事,在海滩、大城市中流浪的人。他与狗为伴,擅自入住无人居住的空房子,丝毫不关心社会、城市的种种消息与动静,也不思索自己的过去,回忆自己的亲人,考虑自己的将来,似乎与现代社会斩断了一切联系。最后因在大街上发表“怪诞”的演说被警方视为精神病人而送入医院,而他与医疗小组针锋相对的交谈中表现出了极高的智力和惊人的思辨能力,可见他并非作为现代文明社会中一个不开化者、野蛮人来反对现代文明的,而是作为现代文明的掌握者对它进行诘难。
主人公取名亚当,显然是作者有意为之,他是人类的一个缩影。作品揭示了人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异化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对人将失去大自然、失去自己的个性、甚至在高度规范化的社会活动中失去自己真正存在意义的忧虑。
在写作手法上,《诉讼笔录》与传统小说大相径庭,不仅没有完整严密的故事、情节松散,展现的形象也零星、分割。文中对于客观物件的形状、线条、色彩观察入微、描写细致,继承了“新小说”派的风格。另外,字里行间常见超现实主义的隐晦联想,和明显受到象征主义影响的怪异比喻。小说出版不久,即获得法国文学大奖勒诺多奖。
小说写作时正值阿尔及利亚战争爆发不久,作者坦言当时法国人生活在巨大的战争阴影之下,人人自危,而他在咖啡馆中创作时将飘过耳边的谈话和报纸新闻的片断融合到文本中,忠实地再现了人性的异化过程。
戴高乐曾评价道:“《诉讼笔录》让我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也许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诉讼笔录_《诉讼笔录》 -翻译家
许钧,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法语语言文学系教授。他是国内著名的法语文学翻译家、研究专家,翻译、编著成果丰富,如《桤木王》、《无知》等,是米兰・昆德拉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译者,更是勒克莱齐奥研究专家。
诉讼笔录_《诉讼笔录》 -装帧设计
设计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洛丽塔》、《在路上》、《一个人的好天气》、《达摩流浪者》等高人气图书的金牌平面设计师陆智昌先生,倾力承担本书装帧及宣传策划的整体形象设计。
诉讼笔录_《诉讼笔录》 -书籍目录
《诉讼笔录》内容简介
《诉讼笔录》第一部分 A――H
《诉讼笔录》第二部分 I――P
《诉讼笔录》第三部分 R
《诉讼笔录》第四部分
诉讼笔录_《诉讼笔录》 -图书文摘
有一回,时值酷暑,有个人坐在一扇敞开的窗前,这是个身材异常高大的小伙子,背稍有点驼,名叫亚当,亚当・波洛。他像是个乞丐,四处寻找阳光,有时坐在墙角,几乎不挪身子,一呆就是几个钟头。他从来不知自己的双臂派何用场,通常让它们顺着躯干晃动,尽可能不碰一下。他好似那些染病的动物,动作挺灵巧,藏在洞穴里,严密戒备着危险,戒备着来自地面的危险,它们以自己的皮毛为掩护,几乎与地面浑为一体,难以分辨。他躺在敞开的窗户前的一把长椅上,光着脊背、脑袋、双脚,斜对着天空。身上,他只穿着一条本色的破布裤子,汗渍斑斑,裤腿一直卷到膝盖。
黄光正面打在他的身躯上,但没有反照:黄光立即被潮湿的皮肤所吸收,未反射出一丝光亮或发出任何微弱的反光。他自己心中有数,一动不动,只是不时地把香烟送到唇间,吸上一口。
当香烟抽尽,烧到他的拇指与食指,不得不扔到地上时,他才从裤袋里掏出一块手绢,大大咧咧地揩拭胸脯,前臂,脖根与腋窝。一旦揩去一直保护着皮肤的那层薄薄的汗泥,皮肤即刻闪现出火一般的光亮,且亮中透红。亚当站起身来,较为快速地走向屋子深处,走向阴凉的地方;从扔在地上的一堆毯子中拎出一件旧棉布衬衣,不知是绒布衬衣还是平布衬衣,抖一抖,往身上一套。他一弯腰,衣服便裂开个口子,正好在后背正中两块肩胛骨间,口子裂得很有特色,像一块硬币大小,恰巧豁露出三条尖尖的椎骨,紧绷的皮肤下,像是指甲上套了一层橡胶薄膜。
亚当连衬衣的扣子也没扣,从毯子间拿出一个黄色的笔记本,像学生作业簿那样大小,本子的首页写着抬头,像是一封信的格式:
我亲爱的米雪尔:
接着,他又回到窗前坐下。此刻,衣服紧贴着他身子的两侧,为他挡住了阳光的直接照射。他打开膝盖上的笔记本,翻了翻本子里写得密密麻麻的纸张,片刻,从口袋里掏出一支圆珠笔,念了起来:
我亲爱的米雪尔:
我多么希望房子一直都空着。但愿主人不要很快归来。
近段时间以来,我所梦寐以求的生活是这样的:在窗下面对面放置两把长椅,这样到了正午时分,我就可以躺下,迎着太阳睡大觉,面前就是一片风光。听别人说,那风光美极了。要么我就迎着阳光侧过点身体,突出我脑袋的黑影。四点钟,若太阳西沉了,或者光线更直了,我就伸展开身躯,此时,太阳约摸挂在窗户的四分之三处。我看着太阳,它圆圆的,整个儿倚靠着窗台,倚靠着大海,也就是倚靠着天际,完全是垂直的。我任何时候都呆在窗前,自信所有的时光都默默地属于我,而不属于任何人。这真滑稽。我就这样一刻不停地迎着太阳,几乎一丝不挂,有时干脆赤身裸体,细细地观看着天空和大海。我真高兴人们都以为我死了。开始我不知道这座房子是废弃的,这可是不常出现的好运气。
当我下决心住到这儿来时,我带上了所有的必需品,像是去垂钓,到了夜里又摸回家,把我的摩托车推进海里。就这样,我让大家都以为我死了,我再也用不着让人相信我是个活人,而且为了让自己活着,还得做许许多多事情。
滑稽的是,一开始大家就没有注意什么;我幸亏没有多少朋友,也不认识姑娘,因为往往是这些人先来跟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