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古城平泉,有一种传统风味小吃―改刀肉,其以猪肉和竹笋为主料,切成丝翻炒,边炒边加入鸡鸭汤、口蘑汤、酱油、绍兴酒、香油等调料做成。
古城平泉改刀肉
平泉县清廷御膳改刀肉
塞北古城平泉,有一种传统风味小吃由于制作精细、风味独特,成为在承德平泉一带广为流传的菜肴。―――改刀肉。改刀肉以猪肉和竹笋为主料,切成丝翻炒,边炒边加入鸡鸭汤、口蘑汤、酱油、绍兴酒、香油等。待肉、笋成金黄色后,浇上汁水,盛入盘中。成品改刀肉外形犹如一座金字塔,笋丝柔韧,肉丝筋硬,味道鲜美,爽口而不腻人。
由于平泉改刀肉重在刀工和火候,做法独特,所以冬季放在篓子里可以存放一百天以上,即便在夏季的三伏天仍可存放一周,加热后再吃其味如新。
传说改刀肉的绝技还是清宫中传出来的。有关清朝的道光皇帝。正是道光皇帝在位的时候,这一朝天子吃腻了宫里的山珍海味,就觉得一天三顿饭怎么品也品不出个滋味,一听见说吃饭他就心烦。
这事可把御膳房里的师傅们给愁坏了,他们日思夜想,一心就想搞个创意让皇帝尝个鲜。终于有一天,掌勺的主厨刘德才来了灵感,想着要拿新鲜的竹笋和猪肉炒在一块,那味道一定很是不错。他把这主意跟大伙一说,每个人都觉得这是一个好点子。他们说干就干,撸起袖子就开始对着竹笋和猪肉下起了功夫。一盘又一盘的原料下了锅,出锅的菜品却总是不对路子,不是刀工瞧着不对劲,就是辅料用得不对味,不是竹笋泡得不好,就是猪肉滋味不对,这道菜的色香味怎么也达不到想象中的那样。
几个御厨擦了把汗坐下来,你一言我一语,围着灶台来了一场头脑风暴。他们总结经验,终于从失败中提炼出原料的最佳配比和火候的最佳状态,做出来一盘香喷喷的改刀肉,那菜里的笋丝和肉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笋丝带上了醇厚鲜美的味道,肉丝带上了山野之间的清香,表面上看着油汪汪地挺鲜亮,吃起来却是一点也不油腻。经过改刀的处理再回锅,这道菜的味道反而是更加地出众。
这道刚出炉的大菜端上了道光皇帝的餐桌,他老人家也挑起了大拇指儿,好好地打赏了那几位动了脑子又出了力气的御厨。因为这道菜的原料没有什么出奇,倒是那刀工很是奇特,所以菜名也就定做了“改刀肉”。
后来,御厨刘德才到了退休的年纪,他离开皇宫到了如今的平泉县,在这座塞外山城开了一家小饭店。老话说了,酒香不怕巷子深。刘德才的好手艺也引来了好些个老饕,这买卖虽然不大,钱却赚了很多。打这以后,改刀肉的手艺在皇宫里面绝了迹,却成了老百姓嘴边上的美食。
刘德才的生意越做越大,他自己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就收了五个机灵能干的小徒弟,把改刀肉和其它御膳名菜的技艺传了下去。在老人临终之前,还特意嘱咐了这五个徒弟,让他们好好经营饭店的买卖,千万不能干砸了招牌,另外还有一点,就是一定不能散伙。
五个徒弟含着眼泪送走了师傅,把饭店打理地红红火火,还在大门口挂上了“五魁园”的字号,用来表示齐心协力绝不散伙的心愿。后来,这五魁园的名气越来越大,改刀肉的风味越传越远,曾经的小饭店成了名震八方的老字号,曾经的小徒弟也成了有名的大师傅,他们收了徒子徒孙,把厨艺一代一代地传了下去。
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末代皇帝”之弟溥杰先生品尝了改刀肉后欣然命笔题词:“会神珍色味、调鼎变阴阳”。
现在,改刀肉已成为承德最受国内外游客欢迎的佳肴之一。
2007年,平泉“五魁园”改刀肉制作技艺,申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烹制方法
1.将猪肉片成大薄片,再切火柴粗细的丝。玉兰片切成头细丝,用开水焯一下。葱、姜、蒜切细丝备用。
2.勺内加底油,烧至四成热,放肉丝煸炒,边炒边淋入少许油。肉丝水分快干时,放入葱、姜、蒜及冬笋丝略炒,加入酱油迅速翻炒,成深红色后,加入口蘑汤和鸡鸭汤略煨,加入味精、湿淀粉煸炒,滗出余油,烹料酒和醋,淋香油出锅。
工艺关键
1.刀工成形要均匀,掌握火候,煸干水分为宜。
2.玉兰片用毛汤煮半小时改刀,味道鲜美。
风味特点
1.改刀肉是清道光年间宫廷御膳品种,经八代相传,已有l60余年的历史。
2.相传,道光在位时,吃腻了山珍海味,一心想换花样,御膳房里七位高厨费尽心机,仍不能引起皇帝的食欲,众厨急切不安。一日主厨刘德才忽想起竹笋鲜嫩,如配以猪肉同炒一定味佳。众人反复试做,逐步完善,晋献后深受道光喜爱。
3.此菜用料寻常,重在刀功,肉丝与笋丝混然一色,入口酥软,味道鲜美,无余汁,幽香四溢,可冬存百日,夏贮一旬。此菜回锅胜于初做,制作精细,风味独特,在东北地区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