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境内,地处渤海之滨的黄河入海口,是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沉积所形成,总面积为15.3万公顷。属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原生性滨海湿地演替系列,有高等植物有116种,海洋生物有800多种,鸟类有187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有丹顶鹤、白头鹤等32种,是东北亚内陆和环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停歇地和越冬地,对保护和研究黄河三角洲湿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_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基本信息
成立时间: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90年经东营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1年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对象:主要保护对象为原生性湿地生态系统和鸟类。
地理坐标:东经118°33′~119°20′,北纬37°35′~38°12′之间,
面积:总面积15.3万ha,其中核心区5.8万ha,缓冲区1.3万ha,实验区8.2万ha。(2001年8月,根据国办函[2001]46号文件进行了功能区调整)
范围:保护区地处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北部的渤海之滨,包括黄河入海口和1976年以前引洪的黄河故道两部分。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_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环境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是一条善淤、善决、善徙的河流,每年携带约16亿吨的泥沙奔流而下,约有12亿吨的泥沙沉积在三角洲及河口沿岸地区。平均每年向渤海推进1.5-3公里,每年新造陆23-28平方公里,使3-4万亩海域被淤积成为新的土地资源。黄河三角洲以垦利县宁海为轴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淄脉河口,向东撒开的扇状地形,海拔高程低于15米,面积达5450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年轻的陆地。现代黄河三角洲是1855年以来黄河冲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
地形地貌:
自然保护区的土地是黄河近百年来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渤海凹陷成陆的海相沉积平原,地势平坦宽广,东西比降1:10000左右,潜水位小于2m,矿化度10~20ml/L,土壤为隐域性潮土和盐土土类。地貌有河滩高地、坡地、大型洼地等。黄河尾闾摆动新成的陆地带地势宽阔低洼,面积逐年扩大,生态类型独特,海河相会处形成大面积浅海滩涂和湿地。
气候:
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年平均降水量为551.6毫米,蒸发量1928.2毫米。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_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资源
黄河入海口自然景观保护区水源充足,植被丰富,又因处于黄河流入渤海的交汇处,水文条件独特,海淡水交汇,离子作用促进泥沙的絮凝沉降,形成了宽阔的泥滩(即湿地),土壤含氮量高,有机质含量丰富,浮游生物繁盛,极适宜鸟类居集。以此为基础,吸引了大量过境和栖息繁殖的鸟类,同时,也提供了大片植物生长的土地。
1.植物资源
自然保护区内,植被覆盖率高达53.7%,形成了中国沿海最大的海滩植被。自然保护区内植物393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野大豆分布广泛,天然苇荡32772公顷;天然草场18143公顷;天然实生树林675公顷;天然柽柳灌木林8126公顷;人工剌槐林5603公顷,与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的人工刺槐林连接成一片,面积达公顷。
2.动物资源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内分布各种野生动物达1524种,其中,陆生脊椎动物35种,陆生无脊椎动物583种,水生动物641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白鲟、达氏鲟2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江豚、宽吻海豚、松江鲈鱼等7种。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属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