鼋(学名Pelochelys cantorii,读“元”),俗名沙鳖、蓝团鱼,是鼋属动物下三个物种中的一种,也是鳖科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是现存最古老的爬行动物。特征为身上长有非常坚固的甲壳,受袭击时龟可以把头、尾及四肢缩回龟壳内。肉食性,以蠕虫、螺类、虾及小鱼等为食,亦食植物的茎叶。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由于现代以来的过度捕杀,已经极度濒危,属于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淡水龟鳖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体长为80―120厘米,体重约50―100千克左右,最大的超过100千克。外形和常见的中华鳖很相似,浑身都被以柔软的皮肤,没有龟类那样的角质盾片,背、腹两面由骨板包被,左右两侧连结起来,形成一副特别的“铠甲”。
鼋_鼋 -形态特征
鼋容易与另一种大型鳖类――斑鳖混淆。
鼋被认为是一种吉祥的动物,因此古代寺庙的放生池里经常可以看见。
鼋是鳖科动物中最大的一种,亦称“绿团鱼”,俗称“癞头鼋”。背腹扁平,背盘椭圆形。橄榄绿色。背腹甲包复着皮肤。背甲边缘的柔软皮肤称作裙边。当裙边左右摆动时,能迅速将身体埋入泥沙里。四肢有蹼,游泳快。淡水龟鳖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正常体长为80―120厘米,体重约50―100千克左右,最大的超过100千克。
外形和常见的中华鳖很相似,浑身都被以柔软的皮肤,没有龟类那样的角质盾片,背、腹两面由骨板包被,左右两侧连结起来,形成一副特别的“铠甲”,但也与中华鳖有很多区别,除了体形较大之外,吻部极短,不象中华鳖那样长而尖。它的头部较钝、宽而较扁,鼻孔小,位于吻端,吻部较短,不突出。身体扁平,呈圆形,扁而薄,背部较平,背甲不凸起,呈板圆形。颈的基部和背甲的前沿较为光滑,后部有瘤状的突起。背部呈褐黄色或褐绿色,头部、腹部为黄灰色,尾巴和后肢为黄灰色,后肢的腹面有锈黄色的斑块。第三、第五趾的趾端具爪,趾间的蹼较大。肛门呈灰黑色。
可在水里和陆地生活,脊背隆起与龟类似,甲壳的边缘有肉裙。鳖没有耳朵,全凭眼睛。雌型体积一般比雄性大,部分可以达到一倍以上差距,在水中时,水面上有吐出的津液,是一种通过口器排泄体内废物的动物,
鼋是埋伏捕食和肉食性为主,摄食甲壳类动物,软体动物和鱼的,但同时也吃一些水生植物。它一天只有两次换气,并在二月或三月在河边下蛋。
鼋_鼋 -生活习性
鼋图册
鳖是变形动物水陆两栖,用肺呼吸,鳖无鳃,出水爬行用肺呼吸,有鼻孔、气管、支气管和肺等完善的呼吸系统。肺大而多泡,海绵状,对水中生活十分适应。鳖的咽壁粘膜上也布满了用于水中气体交换的毛细血管,随着水流从口中的吞吐,也可进行水中气体交换。所以,鳖在冬眠期潜栖水底泥沙中,只把嘴尖和管状鼻孔伸到贴近水底的泥沙表面,即可吸收水中的溶氧以维持生命。由于鳖具有以上特殊器官,所以它能较长时间潜栖水底。
在温暖地区的水系,鳖的生长期很长;在北方地区,每逢北风呼啸霜铺地、草衰苇败绿水寒的季节,鳖潜伏水底泥沙中冬眠,不吃也不动。鳖平时潜栖在水底泥沙上,头颈藏在体内,双目炯炯窥视水底世界,当鱼虾等游到它的身边时,则突然伸颈袭击,一口咬住不放。在晚春、炎夏和初秋季节,波平浪暖,绿菌铺地,它们常常爬到岸边晒太阳。在风平浪静的炎夏中午前后,常浮到水面,把管状的鼻子伸到水外呼吸空气。稍有风吹草动,立即潜入水中。在温暖季节,每到气压低的阴雨天,鳖也纷纷游到水面呼吸,有时全身露出水面。尤其在阴云密布、大雨滂沱、江河涨水、惊涛拍岸时,常有几十公斤的老鳖探颈张望。鳖的生活习性可归纳为“三喜三怕,”即喜静怕惊,喜阳怕风,喜洁怕脏。对周围环境的声响反应灵敏,只要周围稍有动静,鳖即可迅速潜入水底淤泥中,所以养鳖场或养鳖池地环境一定要保持安静。鳖如果经常受到惊吓,对其生长繁植都是很不利的。
鳖是一种变温动物,对周围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当外界温度降至15℃以下时,鳖就开始停食,潜伏在水底泥沙中冬眠(一般为10月至翌年4月),冬眠期长达半年之久。因此,在自然条件下养鳖,生长缓慢,一般一年只长100克左右。为了加快鳖的生长速度,在人工养殖中常采用加温措施,打破鳖的冬眠习性,加快生长速度。
环境
栖息于江河、湖泊中,善于钻泥沙。以水生动物为食,行动迟缓,代谢低,耐饥能力很强,温度过高、过低均 进行休眠。
鼋栖息于水质澄清、流速较缓的江河或水库深处,不常迁移,喜欢栖息在水底.只有在其栖息地发生改变时,才会被迫迁移,并有结群现象。鼋是夜行性动物,常在晚上游到浅滩觅食螺、蚬、蛙、虾、鱼等动物,且食量极大,通常它能一次吃进相当于体重5%的食物,然后半个月内可以不再进食。捕食时,鼋会潜伏于水域浅滩边,将头缩入甲壳内,仅露出眼和喙,待猎物靠近时,发出致命攻击。鼋不仅能用肺呼吸,还能用皮肤,甚至咽喉吸氧,进行呼吸,正是这种特殊的生理功能确保了鼋在水底冬眠时不被淹死!每年11月鼋都会准时开始在水底冬眠,一直到翌年4月,长达半年之久,可谓“睡神”。而在夏秋季节鼋会每隔一段时间浮出水面进行换气。
浮出水面时一般都是头部朝下游动,但是在夏季有时也会头部朝上游动而浮起来,民间则认为这种行为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因此称其为“气象预报员”。栖息于江河、湖泊中,善于钻泥沙。以水生动物为食。 行动迟缓,代谢低,耐饥能力很强,温度过高、过低均 进行休眠 。
鼋喜群居,寿命长。盛夏喜上岸乘凉;寒冬伏水底冬眠。它最大的本能是,不仅能用肺呼吸,而且能用皮肤呼吸;甚至能通过咽喉吸取氧气,在水中长时间生活。最奇特的是,鼋浮游水面,肯定有台风;如头向上游翘起,不出3天,上游就有暴雨或洪水,非常准确、灵验。这一现象有待生物学家进一步研究,揭开其奥秘。
鼋
食物
鳖是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动物。主要食物为小鱼、小虾、螺、蚌、水生昆虫、蚯蚓、动物内脏等。同时也兼食蔬菜、草类、瓜果等。在食物不足时,同类可互相残食。所以在饲养时一定要大小分类,切不可不同规格的鳖混养在同一池中,以免互相残杀,造成损失。鳖既贪食又耐饿,一次吃后很长时间不吃东西,也不会死亡。当然,这是靠它自身积蓄的营养来维持生命活动的,在人工养殖时一定要供给它充足的食物,以加快它的长生。
它的牙齿锋利,主要吃螺、蚬、蚌和鱼、虾等,食量也很大,在交配季节至冬眠之前,一次进食量可达体重的3―5%左右。它还有极强的耐饥能力,被捕捉后常常先绝食10―20天,并且将已经吞食的食物都统统吐出来。
鼋_鼋 -营养价值
功效概述
鼋
鼋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钙、铁、动物胶、角蛋白及多种维生素,是不可多得的滋补品。肉味鲜美,并为珍贵补品。《左传》记有公子宋夺食进恭鼋肉的故事,“染指”一词也来源于此。
鼋还可入药,其背壳具有滋阴补阳、散结平肝之功效,可医治咳嗽、盗汗、肾亏、闭经等症,鼋胆可治高血压;卵能治久泻久痢;血能治小儿疳积,民间还流传着甲鱼能医治癌症之说。
鼋的药用价值,据宋、明两代著名药学家苏颂、李时珍验证,其柔软皮肤用黄酒浸泡后,可治恶疮、痔瘘、顽疥等症;其内脏可杀百虫、解药毒、续筋骨、治妇女血热;其脂肪可治恶疮;胆虽味苦有毒,但用生姜薄荷汁化服可治喉痹;鼋肉性甘平,有滋补作用,主治湿邪,也治诸虫。
科学分析
鼋
鼋肉及其提取物能有效地预防和抑制肝癌、胃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并用于防治因放疗、化疗引起的虚弱、贫血、白细胞减少等症。
鼋亦有较好的净血作用,常食者可降低血胆固醇,因而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有益。
鼋还能“补劳伤,壮阳气,大补阴之不足”。
食甲鱼对肺结核、贫血、体质虚弱等多种病患亦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食疗作用
甲鱼肉性平、味甘;归肝经。
具有滋阴凉血、补益调中、补肾健骨、散结消痞等作用;
可防治身虚体弱、肝脾肿大、肺结核等症。
【性味】性寒,味咸。
【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铁、钙、动物胶、角质白及多种维生素等。
【功效】滋阴清热,补虚养肾,补血补肝。
营养成份
鼋
吃适量鼋有利于产妇身体恢复及提高母乳质量。鼋,又称为团鱼、甲鱼或者鳖。它的肉具有鸡、鹿、牛、羊、猪5种肉的美味,故素有"美食五味肉"的美称。在它的身上,找不到丝毫的致癌因素。鼋也因此而身价大增。
鼋富含动物胶、角蛋白、铜、维生素D等营养素,能够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及调节人体的内分泌功能,也是提高母乳质量、增强婴儿的免疫力及智力的滋补佳品。
鼋的腹板称为"龟板",是名贵的中药,有滋阴降火之功效。用于治疗头晕、目眩、虚热、盗汗等疾患。还对头颅外伤(例如新生儿头颅血肿等)遗留下来的顽固性头痛有很好的疗效。龟板胶是大分子胶原蛋白质,含有皮肤所需要的各种氨基酸,有养颜护肤、美容健身之效。当然,龟板是中药,应该由医生视具体的情况决定是否使用。
鼋颈可以治疗脱肛。取全颈文火焙干后压碎,热醋拌匀,以湿而渗醋为度,田纱布包裹严密,坐垫以气熏之,一般3-5次即可痊愈。虽说鼋对于产后虚弱、精力减退有很好的疗效。但是,孕妇及产后便秘者不宜吃或应适量。
饮食食谱
清炖甲鱼汤
鼋
民间有“鲤鱼吃肉,王八喝汤”的说法,意为吃鲤鱼目的在食其肉,而吃甲鱼(俗名“王八”)目的则在于喝汤。因甲鱼营养全面,最适宜于做汤喝,这样更能起到大补的作用。
甲鱼汤的基本做法是,取湖产活甲鱼1只(约1公斤左右)。取生鸡半只(约200克)葱、姜、蒜片各少许作为配料。准备清汤50克,料酒10克,精盐3克,味精2克,花生油30克,香油5克,八角2粒,作为调料。
将活甲鱼剁头,控净血,洗净后放入沸水中稍烫捞出,刮净黑皮,再放入沸水煮约5分钟捞出,揭开硬盖,取出五脏,剁去爪尖,将甲鱼、鸡剁成方块,用沸水氽过。刮去硬盖上的脏物薄皮。
勺内放入花生油,用旺火烧热,下入葱、姜、蒜片、八角炝锅,出香味后烹入清汤、料酒,下甲鱼、鸡块,烧沸去浮沫,改用中火烧约45分钟,至甲鱼、鸡块熟烂,汤呈乳白色时,移至旺火,放入精盐、味精、香油,调好口味即成。
风味特点:汤汁白中透黄、鲜香异常。
乌鸡炖甲鱼
所需材料:甲鱼 500克 乌骨鸡 1000克。 盐 20克 味精 2克 胡椒粉 2克 料酒 25克 姜 25克 大葱 25克 各适量。
制做过程:
1.将甲鱼宰杀放血后,先用70℃的水烫一下;
2. 再放在90℃的水中烫一下捞起;
3. 刮去颈、爪、裙边上的粗皮,用刀顺着裙边将其划穿,除去内脏漂洗干净;
4. 用刀将甲鱼爪尖宰去,然后用沸水焯,出水后洗净,乌鸡洗净宰成块,用沸水除尽血水;
5. 锅洗净掺入鲜汤,放入乌鸡、甲鱼、盐、胡椒粉、姜、葱、料酒,用小火慢炖至鸡块与甲鱼质地软透;
6. 拣去姜、葱,调好味即可。
贴士:
1. 烫甲鱼时,不能用沸水,不然甲鱼上的黑膜不易刮净;
2. 甲鱼与乌鸡中一种的质地软时,就得先从汤中捞出,留下另一种继续炖制;
3. 待其亦软时,再将捞出的放入,烧沸后即可;
4. 这样的目的是保持二种原料的质地一致,形态完整;
5. 掺入的汤量应与原料的用量吻合,汤要一次性加足,否则汤味不好。
鼋
乌鸡炖甲鱼的营养价值:
乌鸡 - 又名乌骨鸡、药鸡、武山鸡、羊毛鸡、绒毛鸡、松毛鸡、黑脚鸡、丛冠鸡、穿裤鸡、竹丝鸡。乌骨鸡为雉科动物,因皮、肉、骨嘴均为黑色,故而得名。
甲鱼 - 又名鳖、水鱼、团鱼、鼋、元鱼、老鳖、王八。甲鱼,学名鳖,又称水鱼、团鱼,是人们喜爱的滋补水产佳肴,它无论蒸煮、清炖,还是烧卤。
适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适宜体质衰弱,肝肾阴虚,骨蒸劳热,营养不良之人食用;适宜肺结核及肺外结核低烧不退之人食用;适宜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肝脾肿大,糖尿病,以及肾炎水肿之人食用;适宜各种类型的癌症患者及放疗化疗后食用;适宜干燥综合征患者食用;适宜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患者食用;适宜低蛋白血症患者食用;适宜脚气病患者食用;
2. 甲鱼滋腻,久食败胃伤中,导致消化不良,故食欲不振、消化功能减退、孕妇或产后虚寒、脾胃虚弱腹泻之人忌食;患有慢性肠炎、慢性痢疾、慢性腹泻便溏之人忌食;肝炎患者食用会加重肝脏负担,严重时值诱发肝昏迷,故应少食;孕妇吃了会影响胎儿健康;另外痰食壅盛者慎食。
鼋
烹饪指导
1. 死甲、变质的甲鱼不能吃;煎煮过的鳖甲没有药用价值;
2. 生甲鱼血和胆汁配酒会使饮用者中毒或罹患严重贫血症;
3. 甲鱼肉的腥味较难除掉,光靠洗或加葱、姜、酒等调料,都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在宰杀甲鱼时,从甲鱼的内脏中捡出胆囊,取出胆汁,待将甲鱼洗涤后,将甲鱼胆汁加些水,涂抹于甲鱼全身;稍待片刻,用清水漂洗干净,甲鱼胆汁不苦,不用担心会使甲鱼肉变苦;
4. 甲鱼的周身均可食用,特别是甲鱼四周下垂的柔软部分,称为“鳖裙”,其味道鲜美无比,别具一格,是甲鱼周身最鲜、最嫩、最好吃的部分,甲鱼肉极易消化吸收,产生热量较高,营养极为丰富,一般多做成“甲鱼汤”饮用,又可做成美味的佳肴,供人享用。
鼋_鼋 -注意事项
鼋
宜&忌:适宜身体虚弱者食用。肝病患者忌食;患有肠胃炎、胃溃疡、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者不宜食用;失眠、孕妇及产后腹泻者不宜食用。甲鱼含高蛋白质和脂肪,特别是它的边缘肉裙部分还含有动物胶质,不容易消化吸收,一次不宜吃得太多。
1. 能有效地预防和抑制肝癌、胃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并用于防治因放疗、化疗引起的虚弱、贫血、白细胞减少等症;
2. 有较好的净血作用,常食者可降低血胆固醇,因而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有益;
3. 还能“补劳伤,壮阳气,大补阴之不足”;
4. 对肺结核、贫血、体质虚弱等多种病患亦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5.适宜体质衰弱,肝肾阴虚,骨蒸劳热,营养不良之人食用;适宜肺结核及肺外结核低烧不退之人食用;适宜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肝脾肿大,糖尿 病,以及肾炎水肿之人食用;适宜各种类型的癌症患者及放疗化疗后食用;适宜干燥综合征患者食用;适宜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患者食用;适宜低蛋 白血症患者食用;适宜脚气病患者食用。
食欲不振、消化功能减退、孕妇或产后虚寒、脾胃虚弱腹泻之人忌食;患有慢性肠炎、慢性痢疾、慢性腹泻便溏之人忌食;肝炎患者食用会加重肝脏负担,严重时值诱发肝昏迷,故应少食;孕妇吃了会影响胎儿健康;另外痰食壅盛者慎食。
注意
1. 甲鱼不宜与桃子、苋莱、鸡蛋、猪肉、兔肉、薄荷、芹菜、鸭蛋、鸭肉、芥末、鸡肉、黄鳝、蟹一同食用;
2. 死甲、变质的甲鱼不能吃;煎煮过的鳖甲没有药用价值;
3. 生甲鱼血和胆汁配酒会使饮用者中毒或罹患严重贫血症。
鼋_鼋 -保护行列
鼋的濒危处境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1989年,它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鼋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几近苛刻:要有水质好、水流缓慢的区域,需要空气清新,还要有充足的鱼虾作为食物,鼋喜欢在江边安静的沙地中产卵,因此它必须生活在深潭和浅滩相结合的区域,并且有向阳的大片沙滩。为此,2000年,青田县鹤城镇湖边村段的瓯江被浙江省政府列为省级青田县鼋自然保护区,面积达360多公顷。保护区的管理条例规定,区内禁止建设任何建筑,不允许有人类生产活动,禁止污染水域。
鼋_鼋 -相关记载
鼋
文献
鼋在中国历史上早有记载,《录异记・异龙》中有:“鼋,大鳖也。”《尔雅翼・鼋》中也说:“鼋,鳖之大者,阔或至一二丈。”周穆王出师东征到达江西九江时,曾大量捕捉鼋等爬行动物来填河架桥,留下了“鼋鼍为梁”的成语故事。东汉时的许慎在《说文》中也指出:“甲虫惟鼋最大,故字从元,元者大也。”因为鼋的头颈后部常有疣状的突起,所以在我国民间还称它为“癞头鼋”,并认为其十分凶猛,可以伤人,因为它的力气的确很大,可以驮数百千克重的物体而依旧行动自如。在我国古典名着《红楼梦》的第23回中,宝玉言语不慎,惹恼了黛玉,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忙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叫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王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事实上,鼋偶尔有伤人的现象并非出于本性,而主要是为了自卫,尤其是对那些恶意在岸上围困和捉弄它的人,只要被它一口咬住,就会宁死不松口,而在通常情况下,它是不会主动向人进攻的。有趣的是,在水面上漂浮不动的人,有时会被鼋误认为是“尸体”而撕咬,但在水中游泳的人却从未有被鼋咬伤的现象发生。
在浙江第二大水系――瓯江流域内,有时出没着一个椭圆形的背甲。它呈暗绿色,四缘长着宽厚柔软的肉裙;头部较小,吻短尖,有磊块;背部中间平或下陷;腹部、前肢外缘和蹼部均呈白色。这是一种古老的动物,学名叫鼋。东汉许慎着的《说文解字》一书中说:“甲虫惟鼋最大,故字从元,元者大也。”鼋其貌不扬,头部常散生着疣状突起,因此被人戏称为“癞头鼋”。
鼋
鼋,性凶悍,力气大。唐朝《宣宝志》一书中,记述着宣州江中的鼋上岸与虎搏斗的情景。曾有人在80公斤的鼋背上放一块重达150公斤的花岗岩石,还站上5个彪形大汉,它仍能自如地爬行。据文献记载:鼋生存至今已有1.75亿年了。历史上,鼋也是一种神力的象征,庙宇的石碑和帝王的墓碑,一律由石雕的鼋驮着,身负千钧,依然昂首挺足。
《左传・宣公四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梁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子家曰:“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反谮子家,子家惧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