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子又名莨菪子、莨菪实、牙痛子、小颠茄子、米罐子、熏牙子,一年生工二年生草本,全株被粘改建的腺毛。根粗壮,肉质。茎叶互生,无柄,花萼筒状钟形,蒴果藏于宿存的萼内,长卵圆形,成熟时盖裂。生于村边、山野、路旁、宅旁等处。具有解痉止痛,安神定痛的作用。用于胃痉挛疼痛,喘咳,癫狂。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安徽、河南、四川、西藏等地。
天仙子_天仙子 -植物形态
天仙子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30~70cm,全体被有粘性腺毛
和柔毛。基生叶大,丛生,成莲座状,茎生叶互生,近花序的叶常交叉互生,呈2列状;叶片长圆形,长720cm,边缘羽状深裂或浅裂。花单生于叶腋,常于茎端密集;花萼管状钟形;花冠漏斗状,黄绿色,具紫色脉纹;雄蕊5,不等长,花药深紫色;子房2室。蒴果卵球形,直径1.2cm,盖裂,藏于宿萼内。花期6~7月,果期8~9月。
二年生草本,高达1米,全体被粘性腺毛。根较粗壮,肉质而后变纤维质,直径约2-3厘米。一年生的茎极短,自根茎发出莲座状叶丛,卵状披针形或长矩圆形,长可达30厘米,宽达10厘米,顶端锐尖,边缘有粗牙齿或羽状浅裂,主脉扁宽,侧脉5-6条直达裂片顶端,有宽而扁平的翼状叶柄,基部半抱根茎;第二年春茎伸长而分枝,下部渐木质化,茎生叶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顶端钝或渐尖,无叶柄而基部半抱茎或宽楔形,边缘羽状浅裂或深裂,向茎顶端的叶成浅波状,裂片多为三角形,顶端钝或锐尖,两面除生粘性腺毛外,沿叶脉并生有柔毛,长4-10厘米,宽2-6厘米。花在茎中部以下单生于叶腋,在茎上端则单生于苞状叶腋内而聚集成蝎尾式总状花序,通常偏向一侧,近无梗或仅有极短的花梗。花萼筒状钟形,生细腺毛和长柔毛,长1-1.5厘米,5浅裂,裂片大小稍不等,花后增大成坛状,基部圆形,长2-2.5厘米,直径1-1.5厘米,有10条纵肋,裂片开张,顶端针刺状;花冠钟状,长约为花萼的一倍,黄色而脉纹紫堇色;雄蕊稍伸出花冠;子房直径约3毫米。蒴果包藏于宿存萼内,长卵圆状,长约1.5厘米,直径约1.2厘米。种子近圆盘形,直径约1毫米,淡黄棕色。夏季开花、结果。
分布于我国华北、西北及西南,华东有栽培或逸为野生;蒙古、苏联、欧洲、印度亦有。常生于山坡、路旁、住宅区及河岸沙地。根、叶、种子药用,含莨菪碱及东莨菪碱,有镇痉镇痛之效,可作镇咳药及麻醉剂。种子油可供制肥皂。
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有特殊臭味。根肉质,粗大,多分枝。茎高40~80厘米,上部具分枝,全体被白色腺毛。基生叶大,叶柄扁宽而短,叶片长卵形,长14~20厘米,呈不整齐的羽状浅裂,裂片三角形或窄三角形,先端急尖,两面被白色直立长柔毛及腺毛,以下面较多;茎生叶互生,排列较密,无柄,卵状披针形,每侧有2~5个疏大齿牙或浅裂,叶渐上渐小,最上部的叶常呈交叉互生,成2 列状。花腋生,单一,径2~3厘米;萼杯状,绿色,五齿状浅裂,外被直立白柔毛;花冠漏斗状,5浅裂,常有一裂隙较深,裂片先端圆钝,浅黄色,具紫色网状脉纹,外被短柔毛;雄蕊5, 着生于花冠管上,不等长,略与花冠管等长,花药深蓝紫色;子房略成椭圆形,花柱单一,柱头头状。萼管基部膨大,宿存,内包壶形蒴果,2室,盖裂。种子多数,呈不规则阔肾形,胚弯生。花期5月,果期6月。
生于宅边的荒地上,或为栽培。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山东、江苏、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青海、新疆、宁夏、西藏等地。
天仙子_天仙子 -医药价值
【采制】本品为茄科植物莨菪Hyoscyamus niger L.的干燥成熟种子。夏、秋间果皮变黄色时,采摘果实,曝晒,打下种子,筛去果皮、枝梗,晒干。
【炮制】《雷公炮灸论》:“修事十两,以头醋一镒,煮尽醋为度,却用黄牛乳汁浸一宿,至明,看乳汁黑,即是茛菪子,晒干别捣重筛用。”
天仙子
【性状】本品呈类扁肾形或扁卵形,直径约1mm。表面棕黄色或灰黄色,有细密的网纹,略尖的一端有点头种脐。部面灰白色,油质,有胚乳,胚弯曲。无臭,味微辛。
【性味】苦、辛,温;有大毒。
① 《本经》:“味苦,寒。”
② 《雷公炮灸论》:“大毒。”
③ 《别录》:“甘,有毒。”
④ 《药性论》:“味苦辛,微热,有大毒。”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心、胃、肝三经。”
【功能与主治】具有解痉、止痛、安神、杀虫的作用。治癫狂,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