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螺属软体动物,有雌、雄之分,水陆两栖,活跃于15~20℃度的气温,主要靠吃藻类而生存,多孳生于水分充足、有机物丰富、杂草丛生、潮湿荫蔽的灌溉沟或河边浅滩;通常生活在水线上下,冬季随气温下降深入地面下数厘米蛰伏越冬。钉螺也可在地面生活,但活动范围有限,速度缓慢。钉螺的活动范围并不大,但可随水流漂到很远的地方,也可附着在杂草或其他漂浮物上而扩散到远处。人们穿的草鞋、牛蹄间隙、打水草或移种水生植物(如芦苇、茭白等)、运送鱼苗等也能使钉螺扩散。钉螺扩散后,遇到适合的环境便“安家落户”、孳生繁殖,形成新的钉螺孳生地。钉螺的寿命一般为1年,有的钉螺可存活2-3年,甚至超过5年。感染了血吸虫毛蚴的钉螺叫“感染螺”,感染螺的寿命一般不到1年,最长也可存活2年多。
钉螺_钉螺 -形态特征
钉螺贝壳较小,成体高7~10毫米,宽3~4毫米,尖圆锥形,有6~9个螺层。壳质厚,较坚硬,壳面光滑或有粗的或细弱的纵肋,底螺层较膨大。壳面淡灰色,壳口卵圆形,具有黑色框边,外唇背侧有1条粗隆起的唇嵴。
钉螺_钉螺 -生活习性
这是专门孳生血吸虫的钉螺钉螺是能够水陆两栖的螺类。幼体多喜欢生活在水中,成体一般喜欢生活在水线以上潮湿地带的草丛中。
孳生环境
湖沼型:主要分布于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的长江沿岸和湖泊周围,存在着大片冬陆夏水的洲滩,以及珠江下游小片地区。钉螺分布面积大多生活于湖沼沿岸带的湖汊、洲滩、草滩,江河沿岸的芦苇滩等处,这类地区孳生的钉螺贝壳大而厚,壳面纵肋粗大;呈片状分布。水网型: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地带。水系有河道及灌溉沟组成,纵横交错,密如蛛网。钉螺沿河岸分布,多栖息于水线上、下各1米范围内的湖堤岸上。但水中钉螺多沿水线孳生于河流、灌溉沟渠等处,在水田、池塘中极少发现。在这类地区孳生的钉螺贝壳较厚,壳面有较细的纵肋;
山丘型:主要分布于中国四川、云南、广西、福建、台湾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山区。钉螺按水系分布,分布广、环境复杂,钉螺主要生产于河道、稻田中,有些地区的山坡草地上也有,这些地方的钉螺贝壳较薄,壳面光滑无纵肋。
繁殖季节
钉螺为雌雄异体,卵生。整年都可进行交配,以春季交配者最多,秋季次之。从11月到次年7月都可产卵,但以3―5月产卵最多。卵产于潮湿的泥土中,在适宜的温度下(16―23℃)不到一个月幼体即可孵出。孵出的幼体在食物丰富,气温适宜的情况下,两个月即发育成熟。钉螺_钉螺 -分布范围
湖北钉螺钉螺分布亚洲东部和东南亚。我国内地仅有湖北钉螺。
5个亚种的分布:
湖北钉螺指名亚种(O.h.h.Gredler)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流域及广东、浙江两省;多栖息于地势低洼、平原地区;
钉螺丘陵亚种(O.h.faustiBartsch)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海拔较低山丘地带,但江苏省东台、大丰沿海也有分布;
钉螺福建亚种(O.h.TangiBartsch)分布于福建东南沿海低山地带;
钉螺广西亚种(O.h.quangxiensisLiuetal.)分布于广西北部,海拔200-400米保水性差的薄砂及山沟乱石中;
钉螺滇川亚种(O.h.robertsonBartsch)分布于我国四川、云南省海拔在400-1000m,在2400m处也有分布,栖息于灌溉沟或山坡草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