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地理沿革表 晴川阁 晴川阁-自然地理,晴川阁-沿革

晴川阁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汉城内汉阳龟山东麓长江边的禹功矶上。晴川阁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其名取自唐代诗人崔颢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有"楚四名楼"之誉。因与对岸黄鹤楼隔江对峙,相映生辉,被称为"三楚胜境"。曾多次被毁,现阁系按清光绪年间式样于1985年重建,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其底层面阔5间,进深4间;顶层面阔3间,进深2间。麻石台基,红墙朱柱,重檐歇山顶黑筒瓦屋面,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门窗栏杆为木质,朱漆彩绘。屋面四角向外伸出,深出檐,高起翘。正面牌楼悬挂"晴川阁"金字巨匾。其北侧为"园中园",园中青草如茵,竹木葱茏,瘦石嶙峋,幽静雅致。禹稷行宫并立于晴川阁西南侧,原名禹王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也曾数度毁坏。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占地350平方米。其建筑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带墀头布瓦屋顶,屋脊微呈凹形曲线。

晴川阁_基本概况
晴川阁

晴川阁,又名晴川楼,位于武汉市汉阳区晴川街,坐落在长江北岸、龟山东麓的禹功矶上,北临汉水,东濒长江。晴川阁与武昌黄鹤楼夹江相望,江南江北,楼阁对峙,互为衬托,蔚为壮观,有“三楚胜景”之称。名冠四方的楼阁隔岸相对,在万里长江上唯此一处。

晴川阁最早为明嘉靖年间汉阳知府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原为禹王庙)时所增建,取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意命名。晴川阁的历史虽然没有黄鹤楼、岳阳楼那样悠久,但由于其所居独特的地理环境、独具一格的优美造型以及诸多文人名士的赞咏,赢得了重要的历史地位,有“楚国晴川第一楼”的美誉。现为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晴川阁于1986年 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开放17年以来,先后接待了方毅、郝建秀、肖克、胡克实、徐才厚等党政军领导人和中外游客350余万人次。1992年禹稷行宫、晴川阁被湖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命名为武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荣获“湖北省十佳文博单位”。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级景区”。

晴川阁 -自然地理
晴川阁晴川阁坐落在武汉市汉阳龟山东麓禹功矶上,北临汉水,东濒长江,与黄鹤楼夹江相望,是武汉地区唯一一处临江而立的名胜古迹。

晴川阁整个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由晴川阁、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和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荆楚雄风碑、敦本堂碑以及牌楼、临江驳岸、曲径回廊等十几处附属建筑组成。

晴川阁_晴川阁 -沿革

汉阳历史悠久,在武汉三镇城邑建制中名位最早,自汉末以来就是历代风景胜地。区内有著称于佛教丛林的归元禅寺、楚天名楼晴川阁、高山流水古琴台、汉阳古树、石榴花塔等。

1985年,经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为风景旅游城区,1998年又被批准为山水园林城试验区。现在月湖、莲花湖、晴川阁等8大风景区已初具雏形。正在开发建设的龟山风景区、龙阳湖旅游度假区将使汉阳大放异彩,成为中外游客旅游、观光、休闲的理想乐园。

晴川阁_晴川阁 -发展

汉阳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全区沿江岸线32公里,拥有大小码头42个。杨泗港吊装码头可常年停靠5000吨级货轮。从汉阳中心区到武汉最大的铁路客运、货运站仅5公里,距武汉天河机场、王家墩机场仅28公里和10公里。区内318国道、汉阳大道、鹦鹉大道、琴台路和正在动工兴建的墨水湖北路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19万门程控交换电话,可直拨国内外。琴断口水厂等一批大型水电设施为生产、生活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汉阳经济实力雄厚。武汉健民制药厂、武烟集团、百威公司、神龙汽车有限公司等130余家大中型企业坐落区内。区属工业迅速发展,共有机械、电子、建材、化工、纺织、轻工、汽车改装、生物工程等十多个门类,已形成综合性工业基地。汉阳以城带郊,农业基础坚实,物产丰富。全区现有耕地1300公顷,渔池水面600公顷,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以蔬菜、水产品生产为主,禽、蛋、奶、林、果生产基地齐全,是武汉市重要的农副产品基地之一。汉阳商业繁荣兴旺。钟家村商业一条街是武汉市最繁荣的中心区之一。跻身于上市公司,全国零售百强的汉商集团股份(集团)公司和设施先进、豪华舒适的晴川饭店,日照酒楼错落其间;二桥汽车贸易十里长廊商贾云集,是中南地区最大的汽车配件贸易市场;随着汉福超市、华联超市等一批大型商业购物中心相继开业,二桥、五里、七里三个新的商业中心区正在迅速崛起。

汉阳科教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全区有科研机构53家,科技人员6305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535人,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2172人,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称的3598 人。区内共有中小学校84所,幼儿园75所,职业中专、职业高中3所。有医院18所,防疫保健机构5家,形成了完善的医疗卫生网络。

晴川阁_晴川阁 -历史概述


晴川阁晴川阁,又名晴川楼,是明代嘉靖26年至28年[公元1547―1549]汉阳知府范之箴为勒记大禹治水之功德而修建的,其名取自唐朝大诗人崔灏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诗句之意。该阁自创建以来,几经兴废,从嘉靖至今的400多年中,先后进行过5次大的维修增建,2次重建。现存建筑是1983年依据清末晴川阁的历史照片及遗址范围进行复建的。复建后的晴川阁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重檐歇山顶式,麻石台基,??两层,沿檐回廊,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楚人依山就势筑台,台上建楼阁的雄奇风貌。

晴川阁在长江北岸,龟山东麓的禹公矾上,与黄鹤楼隔岸相对,江南江北,楼阁对峙,互为衬托,蔚为壮观。名冠四方的楼阁隔江相望,在万里长江上唯此一处。现为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晴川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7 年),为当时汉阳知府范之箴倡议兴建,取唐代诗人崔颢登黄鹤楼写下的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中的"晴川"二字命名。晴川阁的历史虽然没有黄鹤楼、岳阳楼那样悠久,但由于其所居独特的地理环境、独具一格的优美造型以及诸多文人名士的赞咏,使它赢得了重要的历史地位。因此,"楚国晴川第一楼"冠誉于晴川阁是不为过的。

历史上的晴川阁同黄鹤楼一样,数次被毁,现存的建筑为1983年重新修建的。其底层层面阔五间,通长20.8米;进深四间,通宽16米。台明从檐柱中心外扩0.7米,台地面积为386.28平方米。阁楼为重檐歇山顶式,上下两层,沿檐回廊。总体上晴川阁的装修构件以木石为主,公在门窗上采用了玻璃及少量金属部件。至于彩绘雕饰,则是聘请民间的木雕匠师采用传统技艺绘制。

晴川阁_晴川阁 -景点介绍


雨中晴川阁

晴川阁的历史虽然没有黄鹤楼、岳阳楼那样悠久,但由于其所居独特的地理环境、独具一格的优美造型以及诸多文人名士的赞咏,使它赢得了重要的历史地位。因此,“楚国晴川第一楼”冠誉于晴川阁是不为过的。历史上的晴川阁同黄鹤楼一样,数次被毁,现存的建筑为1983年重新修建的。其底层层面阔五间,通长20.8米;进深四间,通宽16米。台明从檐柱中心外扩0.7米,台地面积为386.28平方米。阁楼为重檐歇山顶式,上下两层,沿檐回廊。总体上晴川阁的装修构件以木石为主,在门窗上采用了玻璃及少量金属部件。

晴川阁 现在名称:晴川阁;用途:名胜古迹(原),名胜古迹(现);地址:汉阳晴川街;设计:武汉市建筑设计院;施工:云梦县第四建筑公司;结构:石木;层数:2层(禹稷行宫1层);建成时间:1864年(1985年重建)。

晴川阁位于汉阳龟山东麓功矶上,始建于明嘉年间(公元1522-1566年),为汉阳太守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原为禹王庙)时所增建,取唐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意命名。晴川阁与武昌黄鹤楼隔江对峙,有"三楚胜景"之称。晴川阁与禹稷行宫在历史上屡毁屡建六七次,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汉阳郡守钟谦重建。1935年晴川阁被风吹倒,禹稷行宫幸存。1983年武汉市人民政府组织修葺禹稷行宫后,重建晴川阁。晴川阁按原样重建,规制略有扩大,高台砌筑,二层石木传统结构,重檐歇山,屋顶前方仍设一水骑楼,匾书"晴川阁"三字。两层飞檐四角铜铃,临风作响;大脊两端龙形饰件,凌空卷曲,神采飞动;素洁粉墙,灰色筒瓦;两层回廊,圆柱朱漆;斗拱梁架,通体彩绘;对联匾额,字字贴金。富有浓郁的楚文化气息。禹稷行宫(禹王宫)按"保持现状,恢复原状"的原则进行修缮。修缮一新的禹稷行宫,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庑、天井等构成院落式建筑。正立面为砖体牌楼式(四柱三楼三门)面墙,其他三面为青砖半砌风墙。大殿为硬山顶式厅堂,正立面前檐用如意半拱装饰并承托出檐,正脊两端升山较大,但屋面无折水。天井两厢如廊式,均为单坡屋面。行宫屋面盖青小瓦,檐头屋脊装饰沟头、滴水、脊吻、坐兽等。

晴川阁_建筑主体
晴川阁

现在的晴川阁建筑群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由晴川阁、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和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荆楚雄风碑、禹碑、敦本堂碑以及牌楼、临江驳岸、曲径回廊等十几处附属建筑组成。晴川阁景区的整体建设从1984年开始,分前后二期(1984年―1986年;1990年―1993年),历时5年多时间完成。复建后的晴川阁,以南方建筑风格为主,融合南北建筑风格之长,使楼阁的雄奇、行宫的古朴、园林的秀美浑为一体,成为武汉市著名的文物旅游景观。

晴川阁

晴川阁,始建于嘉靖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公元1547―1549年),是当时的汉阳知府范之箴为勒记大禹治水之功德而倡议兴建的,命名中的“晴川”二字取唐朝大诗人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诗句之意。该阁自修建以来,与禹稷行宫几经兴废,从嘉靖至今的400多年中,先后进行过五次大的维修增建,两次重建。最后一次为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汉阳郡守钟谦重建。1935年晴川阁被风吹倒,禹稷行宫幸存。1983年武汉市人民政府组织修葺禹稷行宫后,重建晴川阁。现存建筑为依据清末晴川阁的历史照片及遗址范围进行的复建,由武汉市建筑设计院设计。

复建后的晴川阁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麻石台基,红墙朱柱,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阁楼为重檐歇山顶式,屋顶前方仍设一水骑楼,匾书“晴川阁”三字。其规制略有扩大,整个楼阁分上下两层,沿檐回廊。其底层面阔五间,通长20.8米;进深四间,通宽16米。台明从檐柱中心外扩0.7米,台地面积为386.28平方米。晴川阁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楚人依山就势筑台,台上建楼阁的雄奇风貌,并富有浓郁的楚文化气息。两层飞檐四角铜铃,临风作响;大脊两端龙形饰件,凌空卷曲,神采飞动;素洁粉墙,灰色筒瓦;两层回廊,圆柱朱漆;斗拱梁架,通体彩绘;对联匾额,字字贴金。总体上晴川阁的装修构件以木石为主,在门窗上采用了玻璃及少量金属部件。

禹稷行宫


禹稷行宫禹稷行宫(禹王宫),本名大禹庙,是武汉地区现存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木构建筑。由司农少卿张体仁于南宋绍兴年间创建,后成为武汉历代祭祀大禹之地。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重修,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改大禹庙为“禹稷行宫”,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础上,又加祀后稷、伯益、八元、八恺等先贤。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修建,1984年按“保持现状,恢复原状”的原则进行修缮。修缮一新的禹稷行宫占地面积为380平方米,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庑、天井等构成院落式建筑。正立面为砖体牌楼式(四柱三楼三门)面墙,其他三面为青砖半砌风墙。大殿为硬山顶式厅堂,正立面前檐用如意半拱装饰并承托出檐,正脊两端升山较大,但屋面无折水。天井两厢如廊式,均为单坡屋面。行宫屋面盖青小瓦,檐头屋脊装饰沟头、滴水、脊吻、坐兽等。

铁门关


铁门关

铁门关,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魏相争,设关于此。”从三国时期到唐初的数百年间,铁门关一直是武汉重要的军事要塞,曾历经多次攻守激战。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汉阳建砖城后,铁门关军事作用日渐削弱,成为文化、经贸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明代末年,铁门关被毁,仅剩土基墙座,清初在残存的土基上建关帝庙,民国初年因战乱,铁门关遗迹连同庙宇一起成为废墟。1990年12月,铁门关复建。复建后的铁门关,占地面积为800平方米,通高为26米。关体墙面由红沙石砌成,城墙内部结构为钢筋水泥,关上城楼翘戗飞檐,翼角升腾,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

晴川阁 -游览指南
晴川阁景区导览图

晴川阁于1986年 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开放17年以来,先后接待了方毅、郝建秀、萧克、胡克实、徐才厚等党政军领导人和中外游客350余万人次。1992年禹稷行宫、晴川阁被湖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命名为武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荣获“湖北省十佳文博单位”。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级景区”。

◇开放时间:
全年开放节假日不休息
每日上午9:00――下午5:00

每月第二周的星期二闭馆整修一天(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每周四15:00闭馆安检9:00-21:00。

◇ 票价说明:
全场免费进入,进入前只需登记姓名和人数即可。

历代地理沿革表 晴川阁 晴川阁-自然地理,晴川阁-沿革

参观者须在票务处窗口排队领票(当日有效)。晴川阁每日发票3000张,上午2000张,下午1000张。

◇ 路线查询:
公交线路:1>公汽普线:10、30、45、61路;2>电车:1、4路;3>专线车:108、206、401、402、413、522、531、532、553、559、561、803路;到晴川阁(铁门关)或汉阳桥头(电视塔)下。

晴川阁_晴川阁 -文化信息


晴川阁

《晴川阁序》

七里晴川染蔚蓝

洗马长街望君还

古筑城楼当敌寇

汉江中游挂满帆

林荫伫立拦江路

风吹江畔柳叶弯

莲花湖水一池碧

微波粼粼夕阳残

《晴川阁修复记》

大江发源青海高原,会纳百川,成巨渎。及入巴蜀,流益湍疾。白涌碧翻,激浪高起。于是排千岩,穿三峡,乘其奔腾之势,一泻千里。然后水面加阔,平流东进,以达于海。全程6 300公里,所历大都小邑以百数。沿江景色如画,各有攸胜。若论风光之明媚,形势之雄奇,盖未有过于武汉者。以有黄鹤楼、晴川阁夹江而峙,可收上下四方之壮观于眼底也。汉阳龟山,旧名大别。其东麓有禹功矶,相传为大禹治水成功处,后世为禹王祠祀之。明嘉靖间,汉阳太守范子箴始建阁于矶上,取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诗意名之,目“晴川阁”。与屹立武昌蛇山之黄鹤楼南北相望,无殊大江锁钥,故昔人重之。武汉水陆四达,为历代用兵必争之地。楼与阁迭毁于兵燹,既毁而复修之屡矣。1935年夏,暴风成灾,阁竟荡焉无存。履其地者,惟徘徊太息而已。方今国家励精图治,政通人和,百废俱举。武汉市人民政府新建黄鹤楼将成.乃谋重修晴川阁。于是鸠工庀材,补治败垣,缮葺旧祠,芟夷芜秽,伐除毫朽。然后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祠宇一新,垣堞皆复。乃重建阁于矶上.复立数亭于江滨,以附于阁。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时而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偶坐阁上,仰望晴空无际,俯听川流有声,风帆沙鸟交映左右,几疑泛舟江湖之上,忘其身犹在龟山东麓也。每值休暇之日,士女如云,遨游至此,喧阗杂沓,亭阁皆满。俄而管弦声起,或翩翩起舞,或引吭高歌。老者弱者,相与习拳、对弈于绿荫深处,至暮忘归。夏之晨,秋之夕,迎风望月,游人尤多。春以观花,冬以赏雪。盖四时之中曾无一日之寂寥焉。或谓黄鹤楼耸立百仞,以瑰伟绝特取胜,期阁得地幽密,以简朴清旷见重,各效厥美,相得愈彰。昔明末文豪袁宏道亟称斯阁为楚四名楼之一。清初名儒刘献廷南游过汉,登斯阁而大惊异,谓实远胜黄鹤楼,载其说于《广阳杂记》。前人赞叹

咨嗟非偶然也。余久居武昌,讲学著书之暇,常登临斯楼斯阁,以揽江山之胜,观鱼跃鸢飞,悠然意远,盘桓移时不忍去,而重有感焉。《学记》曰:“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藏修者,谓藏身本业之内,修其职事,不敢怠情也;息游者,谓休息于工作之余,出游于外,以舒其疲惫也。昔人之论劳逸,重视二者之结合,至于如此,意固有在矣。况人旦夕蛰伏斗室,接于目而虑于心者,惟父母妻孥与米盐琐屑耳。偶有抵牾,易生忿懑,抑郁日久,因以沮其壮志,挫其盛气,以致早败者,何可胜数。必常置身高明之域,然后心与目不蔽于浅近,有以发吾胸中闳阔俊迈之趣。所居弥峻,所涵弥远,由是变化气质,开展胸怀,大有益于成事立业,此人之所以贵登临也。岂第流览景物、征逐戏乐而已哉!

武汉居全国之中,固海内一大都会也。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辐辏,益以居民数百万之众,休息游观之所旧苦其少。天惟善休息者,始能善成其工作。然则名胜古迹之修复,实关今日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之大,而国之盛衰强弱系焉。登斯阁者,倘皆能明乎藏修息游之旨,于勤劳工作之余,善爱养其精神,俾益奋厉不懈,竞展其才以效力于国,则为利之溥,岂有涯,斯阁之建为不虚矣。阁之重修,经始于1983年之冬,落成于1986年之秋。三年之内,修旧补废,治垣造亭,诸役费工与时视建阁为尤多。云既蒇事,属余为文记之,因兼抒所感于此,以为来游者劝焉。(1986年8月6日张舜徽撰并书)

晴川阁_晴川阁 -历史故事


晴川阁鸟瞰图
关于晴川阁历史典故:晴川阁坐落在武汉市汉阳龟山东麓禹功矶上,北临汉水,东濒长江,与黄鹤楼夹江相望,是武汉地区唯一一处临江而立的名胜古迹。晴川阁整个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由晴川阁、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和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荆楚雄风碑、碑、敦本堂碑以及牌楼、临江驳岸、曲径回廊等十几处附属建筑组成。晴川阁,又名晴川楼,是明代嘉靖26年至28年公元1547―1549汉阳知府范之箴为勒记大禹治水之功德而修建的,其名取自唐朝大诗人崔灏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诗句之意。该阁自创建以来,几经兴废,从嘉靖至今的400多年中,先后进行过5次大的维修增建,2次重建。

现存建筑是1983年依据清末晴川阁的历史照片及遗址范围进行复建的。复建后的晴川阁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重檐歇山顶式,麻石台基,红墙朱柱,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整个楼阁分上下两层,沿檐回廊,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楚人依山就势筑台,台上建楼阁的雄奇风貌。晴川阁的历史虽然没有黄鹤楼、岳阳楼那样悠久,但由于其所居独特的地理环境、独具一格的优美造型以及诸多文人名士的赞咏,使它赢得了重要的历史地位。因此,“楚国晴川第一楼”冠誉于晴川阁是不为过的。历史上的晴川阁同黄鹤楼一样,数次被毁,现存的建筑为1983年重新修建的。其底层层面阔五间,通长20.8米;进深四间,通宽16米。台明从檐柱中心外扩0.7米,台地面积为386.28平方米。阁楼为重檐歇山顶式,上下两层,沿檐回廊。总体上晴川阁的装修构件以木石为主,在门窗上采用了玻璃及少量金属部件。禹稷行宫,本名大禹庙,由司农少卿张体仁于南宋绍兴年间创建,后成为武汉历代祭祀大禹之地。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重修,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改大禹庙为“禹稷行宫”,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础上,又加祀后稷、伯益、八元、八恺等先贤。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修建,1984年修葺一新。禹稷行宫占地面积为380平方米,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庑、天井等构成,是武汉地区现存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木构建筑。

铁门关,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魏相争,设关于此。”从三国时期到唐初的数百年间,铁门关一直是武汉重要的军事要塞,曾历经多次攻守激战。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汉阳建砖城后,铁门关军事作用日渐削弱,成为文化、经贸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明代末年,铁门关被毁,仅剩土基墙座,清初在残存的土基上建关帝庙,民国初年因战乱,铁门关遗迹连同庙宇一起成为废墟。1990年12月,铁门关复建。复建后的铁门关,占地面积为800平方米,通高为26米。关体墙面由红沙石砌成,城墙内部结构为钢筋水泥,关上城楼翘戗飞檐,翼角升腾,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晴川阁景区的整体建设从1984年开始,分前后二期(1984――1986;1990――1993),历时5年多时间完成。复建后的晴川阁,以南方建筑风格为主,融合南北建筑风格之长,使楼阁的雄奇、行宫的古朴、园林的秀美浑为一体,成为武汉市著名的文物旅游景观。晴川阁于1986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开放17年以来,先后接待了方毅、郝建秀、肖克、胡克实、徐才厚等党政军领导人和中外游客350余万人次。1992年禹稷行宫、晴川阁被湖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命名为武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荣获“湖北省十佳文博单位”。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级景区”。景点:晴川阁晴川阁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因唐代崔灏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而得名,阁楼依山面水,景观奇特,被誉为“楚国晴川第一楼”。

禹稷行宫禹稷行宫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原名禹王庙,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改为现名。为武汉历代祭祀大禹之地。铁门关铁门关始建于三国时期,唐以前是军事要塞,唐以后成为商贸通道。明末毁于战火。清代铁门关遗址上建关帝庙,祭祀关公。楚波亭始建于明代,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重建于1986年,为平面呈扇形的暖亭。荆楚雄风碑此碑刻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为荆南观察使李拔所书。碑文意为赞扬荆楚民众与洪灾水患顽强拼搏的精神。朝宗亭相传大禹治水成功于此。《尚书禹贡》中有大禹治水“江汉朝宗于海”的说法。禹碑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刻石纪念。碑文77字,奇特难识。意为禹治水,使百姓安居乐业。碑亭东面的禹碑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所刻。晴川阁的历史悠久,这里的视野极好,楼台的造型也好,无愧于“楚国晴川第一楼”的冠誉。

晴川阁_晴川阁 -餐饮

煲仔饭:
在儿童医院老大门的斜对面,有一家广东肥佬野味餐厅。店里的煲仔饭特别好吃。其做法也很特别,先将生米放在沙煲里慢慢地煮,在饭快熟时加入香肠、腊肉、腊鸭以及各种调料,再用小火慢慢炖熟。总共大约20分钟,一份香喷喷的腊味煲仔饭就做好了。这一份煲仔饭只需10元钱,同时还有一份免费的例汤赠送,还是挺划算的。另外,店里的泡椒圈,酸中带甜,味道很特别。

大集绿豆包子:
蔡甸区大集街上有一种绿色食品――绿豆包子,清热解火,价廉物美(一元钱七八个),很受老人欢迎。市内有很多人到大集时,便带上二三十个回城。据说,大集绿豆包子有数百年的历史,解放前就流传这样的歌谣:“大集的包子,蔡甸的藕,漂亮的姑娘索河有。泡菜奉送。

二七路的牛肉面粉:
汉口江岸区二七路与二七横路交会处有一早点摊群(市药品检验所附近)其中有一家标有“孙记牛肉面粉馆”,店主姓孙,本地人氏,该馆调制烹制出的牛肉、牛筋、牛杂面粉有吃头,其牛肉、牛筋、牛杂、色美味香、松烂易嚼、回味无穷,特别是那辣汤,辣得人大汗淋淋。

晴川阁_晴川阁 -住宿

武汉市武汉市汉口饭店★★★
武汉市武汉西陵大厦★★★
武汉市湖北华联楚天大厦★★★
武汉市华云大酒店★★★
武汉市凯立花园度假村★★★
武汉市三五大酒店★★★
武汉市轻纺化职工疗养院★★★

晴川阁_晴川阁 -购物

青山麻烘糕:闻名长江中下游的传统糕点湖北青山麻烘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既有米烘糕香、松、脆、爽的特点,又有云片糕甜润易溶的风格。麻烘糕选料讲究,它采用应山县的糯米、咸宁市桂花、黄梅县的黑芝麻及上等绵白糖精制而成。吃起来具有麻仁、桂花的香味,又疏松、甜、脆、爽口。
孝感麻糖:“孝感牌”麻糖是孝感著名地方传统特色产品,以香、甜、薄、脆的独特风味闻名于世,具有香而不艳,甜而不腻,回味无穷,形似玉梳白似壁,薄如蝉翼甜如蜜的典型特征。

精武鸭颈:精武鸭颈肉丝层次分明,肉质筋道;肉附于骨,肉嫩骨香;再辅以辣椒、花椒、八角等配料精心烹制,更是色泽鲜亮,口味香浓,回味无穷。夏日黄昏,点上两盘鸭脖,几瓶啤酒,三五好友,且啃且饮,其乐融融。

晴川阁_晴川阁 -景区动态


路线图

一、晴川阁自2008年3月20日起向社会免费开放。开放时间为每日9:00――17:00(16:30停止发票)。每月第二周的星期二闭馆整修一天(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晴川阁按照市场运作举办的展览或大型活动不列入免费参观范围,并提前对外公示。

二、参观者请在票务处窗口排队领票免费参观(当日有效)。团体参观须提前一天电话预约,参观时凭介绍信或旅行社任务派遣书在票务处领票免费参观,并优先入园。晴川阁每日发票3000张,上午2000张,下午1000张。

三、凡在晴川阁停车场停放车辆的,按武汉市停车收费标准收费。停车时间为每日9:00――17:00。超时停放的车辆,将交交管部门处理。

四、观众入园前请详细阅读“观众文明参观须知”,自觉遵守管理处规定,文明参观。

五、晴川阁为游客提供存包服务和讲解服务,时间为每日9:00――17:00。
预约、咨询电话:027-84710440
投诉电话:027-84710413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510103/123072.html

更多阅读

历代地理沿革表 桃源 桃源-地理位置,桃源-历史沿革

桃源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历来被誉为“世外仙境”。桃源县人文景观极为独特,桃花源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人间仙境,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桃源域内生活着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土家族、满族、侗族、壮族、瑶族等13个民族。自

历代地理沿革表 武宣县 武宣县-建制沿革,武宣县-地理环境

武宣县(壮文:Vujsenh Yen),又称仙城,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位于自治区中部,东邻桂平市,南靠贵港市,西接来宾市兴宾区,北连柳州市,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武宣县历史悠久,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始置中留县,武宣县名建制始于宣德六年(1431年)。

历代地理沿革表 铜山区 铜山区-建制沿革,铜山区-地理环境

铜山区,隶属于江苏省徐州市,环抱徐州市区,北部与山东省微山县、枣庄市为邻,南部与西南部接安徽宿州市、灵璧县,东部与邳州市、睢宁县交界,西北部与丰县、沛县毗邻。铜山区因境内微山湖中铜山岛而得名。据史料记载,徐州东北八十里曾产铜,岩石

历代地理沿革表 荔波县 荔波县-历史沿革,荔波县-地理

荔波县,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南部。东北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从江县、榕江县接壤,东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环江县、南丹县毗邻,西与独山县相连,北与三都水族自治县交界。面积2431.8平方千米,人口17.28万人(2010年)。荔波

声明:《历代地理沿革表 晴川阁 晴川阁-自然地理,晴川阁-沿革》为网友纯爷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