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毒伞又称白毒鹅膏(Amanita verna)为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的真菌,是致死率极高的毒蕈。
白毒伞_白毒伞 -概述
白毒伞,一种毒蕈。白色,菌体幼时卵形,后菌盖展开成伞状;剧毒,其毒素主要为毒伞肽和毒肽类,在新鲜的蘑菇中其毒素含量甚高。这些毒素对人体肝、肾、血管内壁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极为严重,可致使人体内各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死亡率高达95%以上。
白毒伞_白毒伞 -形态特征
特征
白毒伞
全株纯白色,比较细长。
形态
菌盖属中型大小约5~10cm。幼时鸡蛋形至钟形,治后平展,纯白色,表面光滑。菌肉白色。菌把白色,离生。菌柄白色,光滑,基部膨大,长9―12厘米,粗2―2.5厘米。菌环生在柄的上部,白色,膜质,上面有不明显条纹。菌托白色,肥厚成苞状。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近球形。光滑,8―12X6210微米 。
白毒伞_白毒伞 -生境与习性
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夏季到秋季时,可在阔叶林或针叶林地上发现散生或群生的子实体。大量发生于广东春季温暖多雨的三、四月,五至七月也有少量出现。
白毒伞与广东常见的黧蒴树(又称大叶栎)有寄生关系,绝大多数“白毒伞”生长在黧蒴树树阴下,每年的3、4月份及8、9月份是生长旺盛期。
白毒伞_白毒伞 -毒性
白毒伞
在日本与“鳞柄白毒鹅膏菌”(A.virosa)、“毒鹅膏”(A.phalloides)合称“猛毒菌御三家”,因此三种真菌常均被误认为外观相似的白色食用真菌,而误食造成中毒。在欧美被称为“fool'smushroom”(傻瓜的蘑菇),因其与可食用的蘑菇外观非常相像、但也被称为“DestroyingAngel”,因外观、毒性与同是剧毒的鳞柄白毒鹅膏菌相似。
由于危险性太高,建议一般人别摘采白色的真菌来食用。
中毒症状
毒性极强,食用一小株就有可能造成生命危险。食用后6~24小时会有腹痛、呕吐、下痢等肠胃性毒菌的症状,大约一天就完全康复,但4~7天后会出现更严重的肝脏或肾脏等内脏机能障碍的症状,如黄疸、肝脏肥大、消化器官出血等,如未即时做消化道洗净、血液透析则有可能死亡。
白毒伞_白毒伞 -识别毒蘑菇
白毒伞
? 一看生长地带。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
?二看颜色。有毒蘑菇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采摘后易变色。
?三看形状。无毒蘑菇的菌盖较平,伞面平滑,菌面上无轮,下部无菌托,轻摸菌顶,中央有凹状感;有毒的菌盖中央呈凸状,形状怪异,菌面厚实板硬,菌杆上有菌轮,菌托秆细长或粗长,易折断。
?四看分泌物。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秆,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五闻气味。毒蘑菇有土豆或萝卜味。无毒蘑菇为苦杏或水果味。
?与一样是剧毒的鳞柄白毒鹅膏菌(Amanitavirosa))很相似,但可以在其上滴氢氧化钾溶液会变黄色、菌柄上有鳞片、外型较大来做区别。
白毒伞_白毒伞 -中毒事件
2013年4月5日,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6人误食毒蘑菇已致1人死亡、5人危殆。
卫生专家提醒,近期是毒蘑菇中毒的高发季节,毒蘑菇与食用菇没有明显区别,仅凭肉眼难以鉴别,务必警惕误食中毒。
据介绍,毒蘑菇在中国约有180多种,其中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30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