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恩堂原名慕尔堂,又名“慕乐堂”,位于西藏中路九江路口,面对人民广场,属基督教美国卫理斯教派,又名“慕乐堂”。
沐恩堂_沐恩堂 -基本信息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西藏中路316 号
沐恩堂
电话: 021-63225069 63224069
类别: 旅游景点,教堂
交通:地铁1,2,8号线人民广场站、公交18、20、37、49、108、930、980路
开放时间:周日7:00-20:00
沐恩堂_沐恩堂 -简介
沐恩堂原名慕尔堂,又名“慕乐堂”,位于西藏中路九江路口,面对人民广场,属基督教美国卫理斯教派,该建筑外观是美国学院复兴哥特式。教堂坐东朝西,占地面积为1347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138平方米,砖木结构。邬将建筑平面和造型设计得自由组合,外墙以凹凸红砖相拼,体现了他设计的特性。建筑群正中为大堂,三跨空间,其中中央跨度特大,三面围有挑台,共设1000个座位。西南角有塔楼一座,毗邻有4层附屋和附属学校。外立面为深褐色面砖,墙角和窗框镶嵌隅石,显得古朴和神秘。大堂西南角有塔楼地座。塔楼顶部安装着五米高的霓虹灯十字架。夜光下分外夺目,成为人民广场的一大景观。
历史
“沐恩堂”,意为沐浴于主恩之中。沐恩堂,原名“慕尔堂”,前身之一为“三一堂”,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美国监理会传教士蓝柏在法租界郑家木桥(今福建中路延安东路附近)建造。光绪十三年(1887年),传教士李德另在今云南中路汉口路建造“监理会堂”。光绪十六年(1890年),改名“慕尔堂”,以纪念美国堪萨斯州捐款人慕尔去世的女儿。后三一堂并入慕尔堂。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因堂址不敷使用,乃筹款重建新堂,并请著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1930年建成红砖结构的哥特式教堂,内有可容 1000余人的礼堂及音乐室等。曾举办夜校及补习学校等社会文化事业。现教堂宗教活动正常,每逢复活节、圣诞节都举行宗教仪式。华东神学院设在堂内。
沐恩堂
1931年,慕尔堂新堂在今西藏中路汉口路落成。新堂包括大堂及钟楼、四层楼附屋等。中部为大礼堂,可容上千人。大堂的圆形柱子和楼座的栏杆都用錾假石饰面,堂顶为水泥尖拱顶,玻璃窗以黄色为主。1936年,钟楼顶上竖起了一座5米高的旋转霓虹灯十字架。该堂早期主任牧师大多是美国人。
1936年有位美国教徒捐款,在塔楼顶部安装5米高的霓虹灯十字架,底座装了马达,可使闪亮的十字架四面转动,使教堂名气更大。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慕尔堂被日军占领,作养马场之用,到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收回,座椅大多被破坏。1958年,慕尔堂成为黄浦区联合礼拜场所,改名“沐恩堂”,意为“沐浴于主恩之中”。
“文革”中,该堂被迫关闭,宗教活动停止。1979年9月2日,沐恩堂恢复礼拜,是上海恢复宗教活动最早的基督教堂。
上海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上海市基督教教务委员会会址都设在沐恩堂内。全国或上海基督教界重大会议和典礼,如1988年祝圣沈以藩、孙彦理两位为上海主教,1994年世界和平公祷日,历年世界妇女公祷日崇拜,历届华东神学院学生毕业典礼等,都曾在该堂举行。肯尼亚总统莫伊曾参观沐恩堂,英国圣公会坎特伯雷大主教罗伯特?伦西曾参加在沐恩堂举行的感恩礼拜,美国著名布道家葛培理也曾应邀在该堂讲道。1993年7月,沐恩堂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修复
2010年3月初,上海基督教沐恩堂计划启动修复工程,该工程计划于今年9月2日沐恩堂复堂30周年之际完成并对外开放。
沐恩堂
修缮完毕的上海沐恩堂首次配置现代化消防装备和安全监控设施,在牧师讲道的圣台安装多媒体系统,并在建筑上安装照明泛光设施。钟楼顶部霓虹灯十字架也将按旧貌复原,并恢复旋转。
多年来上海沐恩堂的外面和内部设施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据悉,这次修缮将对外墙红砖进行彻底检查、整修,对损坏严重的砖块进行更换。供牧师讲道、唱诗班献唱的圣台将进行扩展,并安装多媒体和同声翻译系统,以满足国内外信徒的需求。由英国人生产的消防装备已经使用多年,功能早就退化,修复后将首次全部更换成现代化的消防装备。即将安装的安全监控设施将确保沐恩堂的安全。考虑到人民广场的整体风格和世博会的需要,沐恩堂还将首次安装照明泛光设施,为人民广场增加一座“亮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