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敏狱中诗 历史故事 方志敏狱中写诗

方志敏是革命英雄,他不畏惧生死,为国家大义牺牲了年轻的生命,下面是出国留学网为你提供的历史故事:方志敏狱中写诗,欢迎阅读。想了解更历史故事,请继续关注本栏目。

方志敏部分狱中手稿

方志敏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在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面对苦难多舛的祖国,无论艰难困苦、艰途险阻,都义无反顾、秉志直行,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用热血和忠诚奏响了励志报国、革命救国、以身殉国三部曲,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信仰是贯穿其整个生命乐章不变的主旋律。

追求真理 矢志不渝

方志敏出生在江西省弋阳县的一个家境贫困的农民家庭。早在青少年时期,他就开始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寻求强国富民的真理,并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五四运动前夕,17岁的他考取了弋阳县城的县立高等小学,在那里,他深受新文化思潮影响,立志要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在校园组织进步团体“九区青年社”,积极投身五四爱国运动,成为反帝反封建的先锋。高小毕业后,他考进了远在省城南昌的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他一边认真学习,一边寻求强国富民的真理。虽然他学习成绩优良,终因带头痛砭时弊而遭军阀当局仇视被校方开除学籍。他继而以优异成绩考进九江南伟烈学校,在这里接触并阅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进步书籍,由此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认定“只有社会主义可以救中国”。

历史的机缘,让有着共同革命理想的三位杰出江西籍青年走到了一起,方志敏、赵醒侬、袁玉冰被后人称为“江西三杰”。为鼓吹革命运动,他们商议在南昌建立文化书社,专门销售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思想的书刊。这个意见得到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的同意。1922年8月,方志敏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后,他回到江西筹办文化书社,推动革命思想在江西的传播,并筹建江西地方党团组织。1923年1月20日,方志敏与赵醒侬等人在文化书社创建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江西地方团”。方志敏还与袁玉冰合力创办了报纸《青年声》,此后还担任过《新江西半月刊》的编辑,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1924年3月,方志敏在南昌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他与赵醒侬一道创建了江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南昌支部,成为江西党团组织创始人之一。

投身革命 坚贞不渝

踏上革命的征程,方志敏始终保持着高昂的革命斗志和坚定的革命信仰。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他坚决服从党的安排,担任了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农民部部长、省农民协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积极领导开展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后,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遭屠杀,全国笼罩在一片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之中。危难关头,他坚信革命必胜,秘密潜回家乡领导武装起义,开始探寻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的道路。

在领导赣东北革命斗争期间,他与邵式平、黄道等共产党员一起,克服环境封闭、没有外援等困难,一切从当地实际和革命斗争需要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建党的组织和红色政权,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逐步形成“工农武装割据”局面。根据地的范围逐步“由弋横而信江,由信江而赣东北,由赣东北而闽浙赣”,其区域最广时纵横赣东北、闽北、浙西、皖南4省边区近50个县,人口100多万。闽浙(皖)赣苏区发展成为全国6大苏区之一和中央苏区重要的侧翼,被誉为“坚强的苏维埃阵地”。

方志敏狱中诗 历史故事 方志敏狱中写诗

在根据地创建发展过程中,这里先后组建了老红十军和新红十军两支地方主力红军。根据地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军事建设乃至社会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此,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授予其“苏维埃模范省”的光荣称号,毛泽东同志称赞其为“方志敏式”根据地。在根据地创建与发展过程中,方志敏作为实际担负着最主要职责者,被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特别授予了红旗勋章。

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期间,方志敏根据中央电令将红七军团与新红十军整编为红十军团,并计划分兵两路,一路跳向苏区外线打乱敌军部署,一路转移至闽北开展游击战。但这一正确主张遭到否决,中央军区命令组成以方志敏为主席的军政委员会,率红十军团向皖南出击,执行北上抗日先遣队任务。此时中央红军已被迫长征,在此形势下向国民党统治中心进军,其前程必然是艰险重重。尽管如此,他还是以坚强的革命意志,严格执行上级决定。

对于权力与地位,方志敏总是个人服从大局,地方服从中央,从不计较自己职位的高低与权力的得失;在与党内“左”倾冒险主义作斗争过程中,既注重维护党内团结,也力求保护干部。对于干部队伍建设,他从不搞亲亲疏疏,既重视培养和使用本地干部,对外来干部的培养和使用也是高度重视。对于金钱和享受,他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甚至无钱去营救自己的爱妻,却分三次向党中央输送了大量黄金。他时时事事无一不体现出坚贞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的人生品格,体现出一个伟大革命者宽广的眼界和大局意识。

身陷囹圄 至死不屈

“血战东南半壁红”,方志敏率北上抗日先遣队浴血奋战两个月,终因弹尽粮绝被七倍于己的敌军围困于怀玉山区。他虽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但为接应后续部队又复入重围,终因弹尽粮绝,于1935年1月27日在江西玉山陇首村被俘。国民党当局如获至宝,给他戴上手铐脚镣押上铁甲车“示众”。

令他们始料未及的是方志敏的革命风采赢得了人们由衷的敬佩,闹剧草草收场。国民党当局继而又软硬兼施,威逼利诱,但这一切丝毫不能动摇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钢铁般的革命意志。

在狱中,他一面与敌人进行信仰的交锋,意志的较量,一面领导难友建立党支部,进行革命气节教育,积极组织越狱斗争。在遭受囚禁的6个月中,他不是消极地等待敌人的杀害,而是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下,撰写了《可爱的中国》、《清贫》、《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自述》、《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等狱中文稿共16篇约14万字,展示了他坚定的革命信仰和不屈的革命意志。他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甚至感染了狱中的看守人员和“落难”的原国民党高官。liuxue86.com

他们帮助他将这批文稿传出,使得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得以留存。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下沙窝为国捐躯,时年36岁。

方志敏同志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对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不移,对革命大局全力维护,他的崇高品格和浩然正气凝聚为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前党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重温方志敏革命事迹,重读方志敏所遗文稿,学习弘扬方志敏精神,对于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仍具重要的借鉴意义。

【延伸阅读】

诗一首

雪压竹头低,

低下欲沾泥。

一朝红日起,

依旧与天齐。

【赏析】

高风亮节,刚毅无畏

1935年1月,方志敏率领红军先遣队北上抗日,遭遇七倍多的敌军阻截。在浙皖赣三省的交界处突围时,天降大雪,竹子枝梢被积雪压得低垂。方志敏见到此景,顿时生情,作诗与战友共勉。

上联“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泥土”,写厚厚的积雪把竹子压得很低,它们的枝梢快要碰到地面了,形容雪下得非常大,压得竹子快要承受不住了。下联“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写一旦天晴雪霁,竹子又将伸直枝梢,展现其刚毅不屈、昂扬浩气的性格。竹子的性格,历来受到骚人墨客的褒扬,也一直激励人们要不屈不挠,要大节无亏。竹子坚忍的特点,使作者感触很深。

这首诗在艺术上构思精妙,并着力于意境的创造,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竹子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读后能清晰地看见诗歌描摹的那幅画面,并能带来更多的想象。《无题》意境的创造,主要是作者有着常人不具有的那种高度的思想境界。作者是著名的共产党人,其政治生涯充满了艰难困苦,坚定的信念又使他具有不畏困难、战胜困难的非凡勇气和坚强意志,因此他对客观事物的把握、认识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由于这种素养,即使他带兵打仗遇到极端困难时也不会低头,更不会丧失斗争意志。

他看到“雪压竹头低”时,并不为这一时的现象所左右,而是透过表象去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作者就能准确把握当时并未发生的“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发展趋势。作者对竹子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善于从中捕捉诗意,通过最恰当的表达发式,达到了写景与抒情的完美结合。

推荐阅读:

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方志敏

毛泽东的故事:伟人披露首次遭受撤职原因

周恩来故事:一半“虎气”,一半“猴气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500103/119044.html

更多阅读

编写历史故事、传说四忌 古代故事历史传说

编写历史故事传说的忌讳魏美智现在,许多报刊上经常刊发有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文章,使人读了深受教育。但是,如何写好历史故事?我认为,要写好有关历史的文章起码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不要张冠李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有特定的人物

电视剧“中国地”的真实历史故事 真实的历史电视剧

“中国地”的真实历史故事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g3NzIwNjc2.html来源:四川广播电视报 0央视一套热播的电视剧《中国地》,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传奇故事都让观众无比着迷,剧中主角——抗日传奇人物赵老嘎历史上确有其人,他的真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四编 历史故事四 古代哲理小故事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四编 历史故事(四)掣肘难书宓子贱接受鲁王的任命去治理单父这个地方,但是他又怕鲁王听信小人谗言,使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治理单父,所以在即将辞行,快要上马赴任时,子贱突然停下来对鲁王说:“大王,我想要您身边两名

声明:《方志敏狱中诗 历史故事 方志敏狱中写诗》为网友浑身傲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