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原,中国证券市场最早的推动者和设计者之一。1976年从北京外语学院毕业。曾任联合国纽约总部传译员数年,也曾先后游学于曼彻斯特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2006年任中国人民大学太平洋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李青原,中国证券市场最早的推动者和设计者之一。她不仅是创立中国证券的元老,还是中国资本市场呼风唤雨、举足轻重的人物。对于李青原来说,资本市场不仅仅是她付出智慧的一项工作,更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事业。1976年从北京外语学院毕业。曾任联合国纽约总部传译员数年,也曾先后游学于曼彻斯特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
1979年,李青原考取了联合国译员,成为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首批进入联合国的工作人员。
1989年,李青原与高西庆、王波明等人创立了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简称联办),她任联办的研究开发部主任。
1990年,李青原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吴大琨教授,专攻资本,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担任国家体改委宏观司副司长。
1992年,李青原协助刘鸿儒筹建证监会,并担任中国股票发行和交易规则起草小组协调人及内地与香港证券事务联合工作组成员,也就是现在的国际部主任。
1994年,李青原在纽约获得证券业从业资格,并被聘任为高盛(亚洲)北京代表处首代。1997年,她出任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证监会)中国政策顾问,
1999年6月,重返高盛(亚洲),担任国际顾问。同年,她担任香港联交所创业板工作小组成员。
2002年7月,受当时证监会主席周小川的盛情邀请,李青原辞去高盛国际顾问的职务,出任证监会规划委办公室主任。
2006年任中国人民大学太平洋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1979年,李青原考取了联合国译员,成为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首批进入联合国的工作人员。“那三年我基本上周游了世界三圈,真长见识。”见识了发达国家的强盛,又回想起自己插队当农民时看到的中国最真实的贫困状态,李青原形成了自己的见解:中国要改变落后局面,需要经济方面的人才。“我们那一代人所受的教育都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于是她开始主攻经济,“申请只参加联合国有关经济的会议,并且和国内来的经济学家经常联系、向他们求教,常去哥伦比亚大学听一些经济学演讲,比如加尔布雷斯等著名经济大师的演讲都亲耳聆听过,受益很大。”
回国后,李青原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吴大锟教授的博士生,主攻方向是美国经济。“在读美国历史和《资本论》的时候,我就发现,资本市场是个很了不起的东西。”当时正值各种新思潮活跃,国外的很多经济学家、经济界名流纷纷来中国讲学,懂经济又精通英语和法语的李青原成为这些论坛的活跃人物,索罗斯就对她大加赞赏并为她提供了去美国作论文的机会,这也是索罗斯赞助国内第一个人的研究项目。在美国,她与高西庆、王波明、刘二飞等一批留学生在资本市场的见识上意气相投,后来,他们回国后成立了“联办”,并开始初建中国的证券市场。
李青原是中国证券市场最早的推动者和设计者之一。1988年是李青原涉足中国证券市场的开始。当时,中国还是计划经济的一统天下,当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道证券是什么的时候,她和高西庆、王波明、王巍等人起草了《关于中国证券市场法制化与规范化的政策建议》,这在当时被称为声名赫赫的“证券白皮书”。这是一帮海归人士,他们深信中国经济要发展,必须引入证券这一资本要素,因此要对中国同胞进行证券知识的普及和规范。
1989年,李青原与高西庆、王波明等人创立了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简称联办),她任联办的研究开发部主任。联办虽说是个“民间机构”,可由于是藏龙卧虎之地,是一帮精通证券的海归人士在打理,并非人微言轻,他们在很多重要场合都有话语权,影响高层的决策决心,正是联办的推动才使中国证券市场得以在计划体制下孵化出来。
1990年,李青原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吴大琨教授,专攻资本,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2年,乘着小平南巡讲话的东风,李青原协助刘鸿儒筹建证监会,并担任中国股票发行和交易规则起草小组协调人及内地与香港证券事务联合工作组成员,也就是现在的国际部主任。应当说,李青原是证监会当之无愧的元老级人物。
1994年,李青原赴美国深造,专攻证券,在纽约获得证券业从业资格,为后来在中国证券市场呼风唤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后她担任香港证监会中国事务顾问、高盛集团国际顾问,身影频现传媒和各种大型论坛,慷慨陈词,潇洒自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青原在高盛集团的经历。她曾被聘任为高盛(亚洲)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后又被聘为高盛集团国际顾问。这是份非常显赫荣耀的工作。高盛集团,是一家国际领先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向全球提供广泛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拥有大量的多行业客户,包括私营公司,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以及个人。
高盛给李青原百万美元的年薪,足可以让她享受现代文明的奢侈和安逸,豪宅、名车,还有那周游世界的风光,对一般人而言,这可是抵御不了的诱惑。
可李青原对中国资本市场偏偏情有独钟。李青原说,“学者是什么,是一些追求终极真理的人,学者就要说学者的话。你发现了一个问题,你开出了药方,它还起到了作用,对这个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你就不会觉得辛苦,这太有乐趣了。” 李青原要把自己激活中国证券市场的“药方”付诸实践。
李青原的抱负被知人善任的证监会主席周小川所赏识。2001年6月12日,由财政部牵头,包括证监会、经贸委、计委等6部委召开部级联席会议,做出“以市价减持国有股,补充社保基金”的决定,“国有股减持”大幕由此拉开。与其同时,中国股市也跌入了漫漫长夜。为更好地监测股市,观察其动态走向,周小川仿照央行的设置,在证监会里设一个规划发展委员会,性质是研究机构,大约有20多个委员,主要是为决策提供研究报告。谁能担纲规划发展委员会主任这一要职呢?周小川想到了远在香港的李青原。
此前,李青原和李振宁曾联名给周小川写信,她认为,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应该引进一种机制,让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股东共同表决。本来就跟李青原很熟的周小川邀请李青原出山,李青原欣然应允。 2002年7月,李青原出任中国证监会规划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坐上了中国证监会规划委员会主任这个位置,虽说官不大,但责任不小,李青原有一种特别的激动,为实现人生价值而舍弃在香港的富贵荣华,她义无反顾。抚摸着伤痕累累的股市,李青原有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感慨。
2003年10月,李青原在“中国改革论坛”上表示,“要积极稳妥地解决严重阻碍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即股权割裂问题”,“股权割裂的制度设计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这个问题不解决,做任何事情都走不动。”
2004年1月,在《中国证券报》与中国人民大学合办的资本市场论坛上,李青原本是作为点评嘉宾参会,当讨论到股权分置的问题时,李青原躁动不安,“你们是专家学者,我也是博士啊!”她站起来,顾不得喧宾夺主之嫌,大发感慨,以她特有的斩钉截铁的语气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股权分置是我国股市的一大弊端,必须尽快解决”,“2004年是解决这一问题很好的时机”,她甚至提出了“试点先行”的具体操作建议,一副急巴巴的样子。她的结论是:2004年是解决全流通的好时机。 她的理由似乎都站得住脚:2004年,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9%的增长率;基金规模超常扩大,机构投资者的数量迅速增加;股指从她讲话时的1400多点上升到4月份的近1800点。 但2004年很快就过去了,股改依然没有开始。李青原很是失落。
2005年初,又一次资本市场论坛。李青原又谈到了尚未实行的股权分置改革,她激动地说:“去年我在这儿说的话,一个字、一个标点都不会改。”话语铿锵有力,如铁锅炒铜豌豆。
到了2005年春夏之交,中国证券市场的根本性缺陷、最大的弊病――股权分置改革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呼唤已久的又一轮全流通试点终于破茧而出。
据统计,随着2月27日第22批的十家公司进入股改程序,深市已股改完毕或进入股改程序的公司市值已占到深市总市值的61.87%,深市股改完毕或进入股改程序家数占到深市上市公司总数的47.93%。
在李青原心目中,“只要占总市值60%的两三百家上市公司顺利进行了股改,改革就应该视为成功完成。”
而今,股权分置改革大局已定,李青原选择了离开。这位精通声乐、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为证券监管体系中的“海归派”划上了一个休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