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名称由来简介 大海道 大海道-基本简介,大海道-名称由来

大海道是古代敦煌吐鲁番之间最近的一条道路。它的开通和使用始于汉代,唐代以后官方的利用趋于停止,大海道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停留于历史记忆中的丝绸之路古道。丝绸之路作为古代沟通中西方文明的通道,因其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巨大作用,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丝绸之路绝大多数路段已经被逐渐揭开历史的面纱,惟独大海道的具体路线仍然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

大海道_大海道 -基本简介


穿越大海道

大海道为沟通吐鲁番与敦煌之间的丝路古道,今天虽然早已然无闻,但曾几何时红尘走马,华饰轺传,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敦遗书P.2009《唐西州图经》记,西州(今吐鲁番)通往各地有11条道路,即赤亭道、新开道、花谷道、移摩道、萨捍道、突波道、大海道、乌骨道、他地道、白水涧道、银山道。其中大海道为东通中原必经的要路之一,“大海道,右道出柳中县界,东南向沙州一千三百六 十里,常流沙,人行迷误,有泉井咸苦,无草,行旅负水担粮,履践沙石,往来困弊。”西州柳中县,位于今吐鲁番市东约20公里的鄯善县鲁克沁、火焰山南麓,古城犹存;沙州即敦煌。所谓“大海”,意指大沙海,瀚海戈壁。《元和郡县图志》卷40“西州柳中县”条:“大沙海,在县东九十里。”以其位置即指今噶顺戈壁。这是一片方圆约500公里的残积――洪积戈壁滩,并多有流动沙丘,石碛渺渺,沙浪滚滚,除少数几处苦涩的露头泉水处,地表几无径流,且人易迷向,又不便车马,其路途之艰险困苦自可想见。然而该道较为顺直,行程较短,可由吐鲁番径达敦煌,无须向南绕向蒲昌海(今罗布泊),或向东经伊州(今哈密)再折到敦煌。

趵突泉名称由来简介 大海道 大海道-基本简介,大海道-名称由来

从敦煌往西到吐鲁番,共500多公里的路途,构成了丝绸之路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一段--大海道。这里汇集了古城堡、烽燧、驿站、史前人类居住遗址、化石山、海市蜃楼、沙漠野骆驼群、以及众多罕见的地理地貌。如果从吐鲁番出发、穿越大海道到敦煌,你会深刻的体会到民族风情之间的差异和不同美丽。穿越大海道,最大的障碍莫过于经过这里的无人区,但是走完大海道,你也会深刻的体会到丝绸之路留下的无尽美丽。

大海道_大海道 -名称由来


穿越大海道――一日体验从西域进入中原

“大海道”的名称,源自敦煌文书中唐代《西州图经》残卷(P2009)。《西州图经》记载:“大海道。右道出柳中县(今鲁克沁)界,东南向沙州(今敦煌)一千三百六十里。常流沙,人行迷误,有泉井咸苦,无草。行旅负水担粮,履践沙石,往来困弊。”唐代《元和郡县志》卷40记载,西州(今吐鲁番)高昌城“东南至沙州一千四百里”;“大沙海,在县(唐代柳中,现在的鲁克沁)东南九十里”。岑仲勉先生认为,今鲁克沁东南约70余里的“Deghar”(迪坎尔)村之“r”,是词语尾音,“Degha”实际上是唐代语音“大海”(即大沙海的简称)。迪坎尔村是“大海道”在古代吐鲁番境内的最后一个绿洲,它西面约7-8公里处的古代城堡――大阿萨,则是守卫这片绿洲和古代吐鲁番东南门户的军事重镇。正因为如此,迪坎尔成为“大海道”通往敦煌的首途大站,也因东南两面临近大海一般的戈壁沙漠而与“大海”一词发生关系。具体来说,迪坎尔东部临近的库木塔格沙漠,东南临近的吐鲁番与敦煌之间的噶顺戈壁,是“大海道”经过的主要路段。噶顺戈壁是一个准平原(有低矮的小山),地貌呈风蚀剥蚀形态,遍布砾石、碎石和流沙,是中国石质戈壁(石漠)分布最广的区域。这里降水量极少,地表水和地下水非常缺乏,且含盐量高,气候极为干旱,到处呈现荒漠景象,是世界上大陆性气候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噶顺戈壁广漠、空旷、无垠,似海茫茫,唐代被称为“大沙海”,“大海道”也因此而得名。

大海道_大海道 -历史作用


大海道

“大海道”是汉唐西域史中某些时期赖以维系西域与祖国统一的纽带,其重要的历史作用不言而喻。所以“大海道”的探明,必将促进揭示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之谜,推动西域史研究的进展。同时“大海道”的探明,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地缘优势,丰富的矿产资源,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对吐鲁番和敦煌(以及新疆腹地和河西走廊)间的交通和经济的发展,均具有潜在的战略价值。此外,据实地探查确知,从底坎尔至敦煌玉门关遗址的直线距离仅400公里左右,路面能通行汽车,只要做好相应准备,途中无饥渴之苦。在现代的条下,“大海道”不仅远没有古人说的那么可怕,而且沿路富于刺激性的独特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不时出没的野生动物,还可大饱眼福,观景寓教,别有一番情趣。因此,“大海道”无疑是未来探险旅游的好去处。们相信,在西部开发的大潮中,以旅游为杠杆启动,“大海道”定将苏醒有日,重新焕发生机。因而促进对“大海道”的综合开发利用,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使“大海道”成为造福于民的新丝绸之路。

大海道_大海道 -开辟时代


大海道

大海道的开辟可上溯至曹魏时期。《魏略・西戎传》:“从敦煌玉门关入西域,前有二道,今有三道。……从玉门关西出,发都护井,回三陇沙北头,经居庐仓,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到故楼兰,转西到龟兹,到葱岭,为中道。从玉门关西北出,经横坑,壁三陇沙及沙堆,出五船北,到车师界戊己校尉所治高昌,转西与中道合龟兹,为新道。”龟兹今库车,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戊己校尉治所高昌,即后来的唐西州城,今吐鲁番高昌故城,犹存。在汉代已有的“中道” 基础上开辟出的敦煌至高昌的“新道”,即大海道。吐鲁番出土的北凉后期文书中多次提到“守海”,所守之“海”即为大沙海。“守海”实际上是派士兵守卫大海道,使之通达安全。

迨及北朝、隋代,大海道沿而未废,但因其路途过于艰辛,为稳妥计,商旅往来多有绕经伊吾(今哈密)而至敦煌者(取道伊吾路)。《周书・高昌传》:“自敦煌向其国,多沙碛,道里不可准记,唯以人畜骸骨及驼马粪为验。又有魍魉怪异,故商旅来往多取伊吾路。” 《隋书・裴矩传》载其所撰《西域图记》:“自高昌东南去瓜州一千三百里,并沙碛,乏水草,人难行。四面茫茫,道路不可准记,惟以六畜骇骨及驼马粪为标,检以知道路。若大雪即不得行,兼有魑魅,以是商贾往来多取伊吾路。”隋代瓜州即唐之沙州,所谓“魑魅”、“魍魉”,乃由于古人不理解广袤戈壁沙漠中一些奇异的自然现象,产生恐惧之感的想象。其途中的艰险辛劳由是可观。《隋书・高昌传》云:“从武威西北有捷路,度沙碛千余里,四面茫然,无有蹊径,欲往者寻有人畜骸骨而去。路中或闻歌苦之声,行人寻之,多致亡失,盖魑魅魍魉也。故商客往来,多取伊吾路。”所记武威西北应为敦煌西北之误。大海道虽途程艰辛,较少使用,但毕竟里距较短,仍不失为一条重要通途。裴矩《西域图记序》云:“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有襟带。北道从伊吾经蒲类海……。其中道从高昌、焉耆……。其南道从鄯善、于阗……。故知伊吾、高昌、鄯善并西域之门户也。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通往高昌的中道即大海道,当时仍为要途。

大海道_大海道 -历史发展


穿越大海道(敦煌、吐鲁番)

唐代以后,有关该道的记载仍屡有所见。除上引《西州图经》所记外,撰成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的张守节《史记正义》亦载此道。《元和郡县图志》卷40“西州”条:“东南至金沙州一千四百里。”“金”系衍字。所云西、沙州间距离与《西州图经》所载完全吻合(柳中县东南至沙州1360里,该县西至西州又约40里),较《西域图记》所记1300里略远。敦煌遗书P.2691《沙州城土镜》曰:“西北至西州一千三百八十里。”以上记载均指直接连通西、沙州间的大海道。

《太平寰宇记》卷156“西州柳中县”条亦记该道,但将其称作“柳中道”,当为大海道的另一称谓。

见于史载,北朝隋唐时大海道除平时使用外,若逢伊吾路上“遭贼动乱”或出现紧急军情时,还每每作为通往敦煌以至中原的另一条径路而发挥其特殊的作用。如北魏时柔然曾几次逼近、占据伊吾,隋时突厥兴兵伊吾,均迫使伊吾路断,大海道无疑当取而代之,担负起更为重要的交通职责。吐鲁番阿斯塔那188号墓所出西州都督府牒文:
“北庭大贼下,逐大海道”,此事约发生在开元二年(714年)前后,北庭大贼恐指西突厥。《西州图经》“新开道”(西州通伊州的南道)条:“今见阻贼不通”,此约发生在乾元(758-760年)之后,“贼”当指吐蕃。伊州路阻,大海道即成了通向敦煌的唯一道路。 北宋以后,大海道就从史籍上销声匿迹了,当已废弃。

大海道_大海道 -考察探讨


穿越大海道

大海道路线考察前途均为无法预知的路段,从大阿萨古城到小方盘城直线距离410公里,古代这里是无人区。现在虽说人类活动手段大大加强,但是,由于这一地区夏季酷热、冬季奇寒、春秋两季多狂风和强流沙,以及近千里范围绝无可供人饮用的水源,仍然没有多少人气。考察活动中的探险色彩较为浓重。

考察路线是在研究、分析古文献、文书记载的基础上,按照从高昌古城出发东南直行和“省道里半”的原则,比照十万分之一和二十万分之一地图制定。大致是高昌古城--柳中古城--大阿萨古城--迪坎尔--恰舒阿山谷--秋格明塔什山谷--秋格明塔什布拉克泉--硝尔布拉克泉----喀瓦布拉克塔格北缘山谷--喀瓦布拉克泉--大洼地--笔架山谷地--新月形沙丘--疏勒河河谷--汉长城--小方盘城。

1996年4-5月,在进行吐鲁番唐代交通路线的考古学考察过程中,受经费制约,对大海道的实地考察未得进行,但是,经当地群众提供线索,于迪坎尔村找到一位名叫米吉提.哈吉的老人,他是唯一仍然在世的,四九年以前曾多次从这条道路往返敦煌的驼工。1996年老人八十六岁,在们走访过他三个月之后过世。老人十五、六岁便开始随父辈往返于此路,最后一次是四六年从敦煌为人驼运鸦片和茶叶。米吉提老人为们详细讲述了行进路线及沿途地理形势。经把老人的叙述材料与十万分之一地图相对照,发现材料基本可靠,只是实际里程要比所说的长些。

大海道_大海道 -考察路线


穿越大海道

第一程,(交通工具是骆驼,从迪哈尔)赶大早出发,东南行,二十里至恰什乌瓦,沿途是沙砾戈壁无水,二十五里至恰舒阿艾格兹(艾格兹是维吾尔语Egiz,意为谷口),十里过恰舒阿山,八十五里至秋格明塔什(Tugmen Tax),宿营。秋格明塔什意为磨盘石 ,近旁有泉,水咸苦。当日过恰什乌瓦后就行进在觉罗塔格(Qol Tag)、即库鲁克塔格(Kuruk Tag)东端北缘缓坡谷地中,沿途小沙丘连绵不断,整日无水。
第二程,继续东南行,五十里至硝尔布拉克(Xor Bulak),意为碱泉,三十里过阿齐克山(Aqik Tag),三十余里至博拉塔(Bohatar),宿营。当日所经或为沙砾戈壁或为连绵沙丘。
第三程,继续东南行,沿途为软戈壁,沙砾硬地,百三十里至江嘎勒布拉克(Jangal Bulak),意为灌木井。
第四程,继续东南行,沿途是覆盖有薄砾石硬地,十里至白石滩,沿途尽是白石,又二十里至白石山,八十里出山,此后又十余里,至雅库度克(Yar Kuduk),宿营。雅库度克意为山岩井。
第五程,东南行五十余里入谷,四十里出山谷,二十里至库木库都克(Kum Kuduk),意为沙井。
第六程 ,东南行七十余里至江尕勒克(Jangallik),意为灌木丛,南行五十里至洋塔克库都克(Yantak Kuduk),意为骆驼刺井,水甜可饮用,宿营。此处有沙生植物可供骆驼食用。
第七程,东南翻越沙山,七十里至淤泥河,再东南约百里至干山宿营,此地也有沙生植物。
第八程,东南行五十余里,进入乱石山,继续东南行约七十里至雅尔果勒(Yargul),意为山谷,宿营。
第九程,东南行百二十里至穷库勒(Qong Kol),意为大水池或大湖,附近有长城墙,宿营。(按:从地理形势判断,此处应为洋水海子。小方盘城即在此处南面不远。)
第十程,东南行约百余里至敦煌。

据米吉提老人介绍,十天已是较快的行程。当年这一路段最佳交通工具是骆驼。咸苦的泉井水惟独骆驼可以饮用,驴马都不行,且骆驼可以连续7天不用喝水。1946年,他从敦煌替人运鸦片那一趟走了十二日,本来想直接西北行穿越噶顺沙漠,途中错认了标识,以至迷路。驴、马因饥渴而死,唯剩骆驼。他与同伴把货物卸在途中,轻装觅路前行,最终得到迪坎。休息后,又返回沙漠取回货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500103/117840.html

更多阅读

趵突泉名称由来简介 六和塔 六和塔-简介,六和塔-名称由来

六和塔位于西湖之南,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僧人智元禅师为镇江潮而创建,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为六和塔。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现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南宋。 90年代在六和塔近旁新建“中华古塔博

趵突泉名称由来简介 侏罗纪 侏罗纪-简介,侏罗纪-名称由来

侏罗纪(Jurassic)是一个地质年代 ,界于三叠纪和白垩纪之间,约1亿9960万年前(误差值为60万年)到1亿4550万年前(误差值为400万年)。侏罗纪是中生代 的第二个纪,开始于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虽然这段时间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和结束

声明:《趵突泉名称由来简介 大海道 大海道-基本简介,大海道-名称由来》为网友來去皆江湖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